解读《西游记》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 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碧蓝小筑 ...
解读《西游记》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 [原创 2010-05-19 16:36:50]   
精气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称元精,后天之精称浊精或交感之精;先天之气称元气,后天之气称呼吸之气;先天之神称元神,后天之神称识神。精气神,先天本是一,后天分为三。冲虚子曰:“仙道以精气神三元为正药,以炼三合一喻为炼药”。道家将性命双修的主要过程,依据精气神分为四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后学者又增加了一个“炼形化津”,或“炼津化精”,或“炼形化精”的过程。由此可见,性命与精气神的关系。
一、精。精是构成形体(身)的基本物质形式,是生命活动(命)的物质基础。相对于身心与性命而言,精偏向于物质形式﹝身﹞,气偏向于生命活动﹝命﹞。身与命的概念局限于生命体或人体自身,而精的概念则扩展到自然界,即融通了生命体与外在自然的关系,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自然界物质的存在可以分为凝聚态(包括由原子、分子、离子集聚起来的,以固态或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气态、等离子态、中子态等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如一个大气压下的水,在0℃及以下,结冰为固态;在0℃至100℃之间,主要为液态;在100℃以上,化为气态,俗称水蒸汽。
精相当于自然界﹝包括生命体﹞中以凝聚态存在的物质状态。自然界中的凝聚态物质形式,如硅酸盐、碳水化合物、橡胶等。与人体生命有交换关系的凝聚态物质,有水、矿物质、脂肪、糖类、核酸、蛋白质等,我们称之为食物(或营养物质)和水,它们主要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再经过小肠(位于下丹田的部位)吸收,然后又通过肝脏,经心脏和血液输送到全身(细胞),为人所用,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来源,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金匱真言论篇第四》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元精,真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左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有的人将生殖之精理解为先天之精,但必须指出,未发的生殖之精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水谷之精,又称脏腑之精,即来源于食物,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人体血液,营养五脏,灌溉六腑,构成人体结构﹝身﹞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命﹞。二是交感之精,又称浊精,由性欲而起,从先天之精﹝未发的生殖之精﹞所发,是已发的生殖之精,称为后天之精,可以生人。此外,如血液和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泪、汗、涕、尿等),来源于水谷之精,属于后天之精的范畴。对人体而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二、气。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形式之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相对于身心与性命而言,气相当于身命的命。从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状态来讲,气相当于以气态(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等离子态以及能量场(如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生物能、原子核能及引力场、电磁场、弱力场、强力场等)等物质形式。自然界中的气态物质,如大气、甲烷、二氧化碳等。与人体生命有交换关系的气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我们称之为空气,它们主要通过鼻腔进入人体,再经过肺(中丹田)交换(吸收氧,排放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心脏和血液输送到全身(细胞),为人所用。
气可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称元气,真气,发源于命门(右肾),由先天之精(元精)所化,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难经·三十六难》曰:“命门(右肾)者,诸神精之所舍,原(元)气之所系也”。后天之气,有多种称谓,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简单地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精微之气,即水谷之精所化之气。运行于血脉中的,称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运行在血脉之外的,称卫气。二是呼吸之气,会聚于肺,是精微之气与吸入的空气(或氧气)结合的产物,又称宗气,包括脏腑之气,如肺气、肝气、脾气、心气、肾气等。《难经·三十七难》曰:“故肺气通于鼻,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气用于耳”。对人体而言,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三、神。神是一种超态性的物质状态,具有觉知性或灵性,相对于身心与性命而言,神相当于心性。从物质的角度讲,神相当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如力、电、光、热、化、波、磁、场能等运动、变化和反应规律,与人的神经系统发生关联的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意识、思维等,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接收信息,再经过神经系统的脑(上丹田)综合,然后又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全身(神经细胞),调节人体机能。神是支配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是精气之主(内分泌系统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又称元神,元性,真心,由元气所化生。后天之神,简单地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识神,又称识性,即由神经细胞、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等形成的感觉和知觉之神,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知觉、意识等。《难经·三十四难》曰:“五藏有七神,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二是欲神,又称思虑之神,即由脑综合形成的思维之神,包括意念、思维、意志等。对人而言,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精、气、神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讲,如水﹝精﹞与二氧化碳(气)的结合,可以生成碳水化合物(精);碳水化合物(精)也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气)和水﹝精﹞。从人体生命运化角度讲,精的形成和化生以下丹田(小肠)为中心,元精源于精微之精,藏于肾﹝左肾﹞;气的形成与化生以中丹田(肺)为中心,元气源于元精,藏于命门﹝右肾﹞;精与气的化合以中丹田(心脏)为中心,呼吸之气聚于肺。神的形成与化生以上丹田(脑)为中心,元神源于元气,藏于神室泥丸。
元精藏于肾(左肾),元气藏于命门(右肾),元神藏于神室泥丸,炁藏于玄牝窍。三元归一合炁的修炼过程,从先天无形的角度讲,修炼的是元精、元气、元神;从后天有形的角度讲,修炼的是肾﹝下丹田﹞、脊髓﹝中丹田﹞和脑髓﹝上丹田﹞。为了继续深化对修炼过程的认识,下面引入炁和丹的概念。
一、炁。对一般人来讲,这是一个十分陌生而晦涩难懂的概念。不仅如此,恐怕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不认识的字,炁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就更不清楚了。现在通常将炁与“气”通用,如气功,即是炁功,当然,现在有许多气功﹝准确地讲,应该是功法﹞还没有达到炁的程度,所以,也不能全部称为炁功。气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如大气、气体、生气等,而炁却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多数人没有听说过,也从来没有见过或亲身体验过。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下面,还是让我们先从理性上入手吧。
关窍包括关和窍,是使人体元气运行发生改变的“虚”部位。关是指元气运行通道中狭小的部位,对元气的运行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窍即窍穴,包括窍与穴,是元气运行通道中汇聚、会合的部位。一般而言,人体浅表处的称为穴,深藏的称为窍。穴,又称穴位、穴会等,是经络之气交汇的部位,生来俱有。《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曰:“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关于穴位与经络方面的知识,现在已经比较普及,在此不展开。
5、尾闾关。又称长强、龙虎穴、曹溪路、三岔路、上天梯、河车路、禁门等。脊骶端,即脊柱尾端第三节,可通内肾之窍,其下曰玄关,其前曰气海,乃阴阳变化之乡,任督交会之处,谓之尾闾关,又称髓道,此乃元气生化上行之关口,上行乃是一条髓路,称漕溪、黄河。《性命圭旨》曰:“子时复气到尾闾”。元气在冲动此关时,道家喻为“羊拉车”,以此比喻冲关的力度。人体中,从尾闾到命门这一段脊柱最冷,又称雪山,是开发人体巨大能量宝库的地方之一。
8、玄牝窍。又称炁穴、祖窍、窍中窍、混元窍等,别称极多。此窍从虚无中生成,即三元合一、性命(乾坤)合一之窍,炁发则生窍,炁聚则成窍,万法归一之处所,造化会元之枢纽。此窍最难得、最难知,得此窍则得一,知此窍则知妙。不明此窍,则真息不住,神化无基,xx不全,大丹不结。紫阳曰:“玄牝一窍,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至于脱胎神化,无不在此。修炼之士,诚能知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
郑重声明:资讯 【解读《西游记》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 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碧蓝小筑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