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 狗尾巴草的日志- 网易博客

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

2010-05-18 23:52:48 阅读7 评论0 字号:

  2004年清明节期间,父亲和我一起回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小坑村的老家祭祖。这是我7岁离开老家后{dy}次回村,村里18年来不变的村容村貌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深深触动了我:进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喝水要到山涧去挑,厕所横在村中央,不仅是露天的,而且男女共用…… 

  老家的情景在我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重复着,为老家做点事的想法在我心中也越来越强烈。经过慎重考虑,并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决定为家乡做3件事:修路、引水、建厕所。看着质朴热情和渴望富裕的村民,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的内心油然而生。慢慢地,我的想法也由原来简单的“为村里办点实事”逐步转变为“扎根山村,建设家园”,并且这一愿望越来越坚定。 

  2006年7月27日,我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并开始把工商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村工作中。

  观念

  上任之初,我为小坑村制定了村庄整治和发展规划:从村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生态环境特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各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开始,我认为自来水、公厕、路灯是建设的重点,特别是村里的露天茅坑最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村里急需办理的头等大事是建公厕,结果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吃水的问题。

  原来,多年来村民吃的水都是田埂积水,牲畜粪便有时就直接排在水里,极不卫生,挑水需要跑很远的山路。“过日子吃好饭喝好水最要紧。”村民的意见说服了我。在随后几个月里,我带着部分村民跑遍了小坑村5000多亩山林,勘测水源,购买自来水管等材料,在山上建起几个蓄水池,将纯净的山泉水积聚起来,并把水取样送到县疾控中心检验。确认水质达标后,再把水引进各家各户。

  修蓄水池时,5个自然村都争着建大池,村民只想多蓄水,但没考虑到水放久了会变质,而且会造成土地、人力、资金的浪费。为了这个事,我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每次都吵得脸红脖子粗。我甚至发火拍过桌子:“你们自己吵去吧。”无休止的争吵将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zh1}我也只能妥协,蓄水池容量最终定为90立方米,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么大。 

  在引水入户施工过程中,个别村民生怕自己会“吃亏”,悄悄地将一些价钱贵的转接龙头藏起来。那时候,我心里急啊,这些新型材料可是按户算好买的,缺一个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工程进度。再说,这些材料在普通市场没有替代品,不合理使用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当时我很想不通,我是自掏腰包为大家建自来水工程,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怎么就没人为我排忧解难,甚至还无理拖延工程进度、肆意浪费材料?后来想想,也难怪,村民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朴实的本质,但同时也导致他们形成不吃眼前亏、争一些蝇头小利的观念,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很正常。

  经过半年的努力,自来水终于通到了全村各家各户。通水的当天,村里热闹得跟过节似的,老人们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头一回吃上这么甜的水啊!” 

  利益

  旧住自然村与外隆自然村的村间道路,由于2000元的补偿归属问题还没和行政村的道路连通,两个自然村的村民为之争吵了近6年,谁也不让步,怎么协调都解决不了。2005年,这两个自然村种了35亩高山西瓜,其中约31亩的西瓜因为道路运输问题,贱卖到0.3元/公斤都没人要,{zh1}烂在地里,共计损失近11万元。 

  为了加快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这种对峙现状,我在3个月内召开了6次协调会议,但两个自然村都认为我是在为对方的利益讲话,就连我的亲戚岩水表爷爷都埋怨我,工作一度陷入被动。之后,我一有时间就往村民家里跑,聊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不再提道路连通的事情。他们有点什么小事,我都热情帮忙。过了一段时间后,村民们越来越信任我,有心里话、有困难都会向我诉说,我也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经过点点滴滴的工作积累,我发现自己和村民们犹如真正的亲人一样相互连在了一起。{zh1},我做通了几个关键村民的思想工作,个人私下拿出了2000元,村民们半推半就地平息了事态。 

  有人说利益决定人心,但在农村工作中有时情感的推动比利益驱动更加有效。我碰到问题,有时自己还得赔点钱,有时还得经常向村民让步,有时还有人不理解,但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的和谐团结,有利于协调好村民各自的利益,村干部个人的得失都是次要的。

  发展

  在这样的偏僻山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真的比较困难,我们缺少专业的施工工人,没有技术,大都是农民利用闲暇时间凭热情施工。但村里的各项建设离不开青壮年劳力,无奈之下,我经常向邻村求援,实在人手不够,就将我那快70岁的爷爷都动员上山,让他监督工程建设。因为家乡的贫困,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谋生,但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我遇到困难,父亲也总是倾尽全力帮助我。 

  在小坑村建设最忙最难的那段时间里,父亲却生病了——癌症晚期,而我只能抽出一周的时间去上海的医院陪护。这期间我也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父亲让我不要因为他而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如果没有父亲,我不知道能否坚持到现在。 

  用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修好连接镇里的19.2公里水泥路,从大山的那边蜿蜒伸展到村子的中心;拆除露天茅坑29个,造起两个标准公厕;在5个自然村架起路灯,实现村村路灯亮;建设图书室,藏书已有2000册;户户安装上闭路电视,电子信息室也有了,村民{dy}次接触到网络;破旧的村办公楼被粉刷一新,楼前原本泥泞的场地也被修整得干净平整…… 

  在父亲生命的{zh1}几天,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要送他回老家、{wy}让我感到没有愧对父亲的是,当他看到我建设小坑村的一些成果时,欣慰地笑了。

  小坑村的这些改变,也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村里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腾出来,打算建个养鹿场,但是遭遇到资金瓶颈。我就动员村里在外地的企业家们回乡创业。在外办企业的几个同乡回来了,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叹不已,听说村集体经济紧张,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如今,一些农业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梅花鹿、本地鸡、林蛙、生态猪、鸽子、山羊养殖等农业经济项目,通过整合办起了专业合作社,引入了“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合作社既为农户提供技术、种苗,又负责销售,所以,农户只需一心一意搞好种养。这里的农产品很受市场的欢迎,因为生态环保,仅西瓜一项,每年就能让农户增收10多万元。现在,小坑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5年的2281元,提高到2009年的7000多元。村里还筹建了“养老、医疗、助学”3个基金,为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融入

  2007年8月,村里修建村间道路,将泥石路修成水泥路,以改变原先杂草丛生、泥泞不堪的道路状况,修路的同时把路面拓宽,但村民章岩宕的房子正坐落在要整改的道路上。 

  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发现,道路经此处要收缩变窄,还要拐个弯,既不好用,也不好看。我就上门做工作,试想能不能给章岩宕一些补偿,让他家房子的墙往里面挪一挪。结果,非常顺利。他非常爽快地说:“什么补偿不补偿的,你到时候尽管把墙拆掉,挪开后再把墙补上去就行了。”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修通了道路,给他家修补好拆掉的墙体,并且送过去3000元的补偿款。 

  现今,在这条路上,一栋房子被我们整齐地切去一角。在以前,这种现象在村里简直不可想象,别说拆房修路,就是用了村民家门前几块废弃的石头,都可能引来一阵吵闹。所以,只要融入农民的内心,农村工作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 

  现在,村民们的很多观念都在更新进步,他们不断地追求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通上自来水后,许多村民主动把家里的牛棚或柴房改成卫生间,装了淋浴器和抽水马桶;乡亲们也主动投入到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村里有一段路一下雨就变得坑坑洼洼,{yt}早晨,我看到许多乡亲自发拿着铁锹铲沙填坑。在以前,没有好处的活儿,一般是没人干的。 

  现在,我和父老乡亲再也难分彼此,我也真正依恋农村这片土地。农村其实是一个大好的创业舞台,只要我们倾注情感和热情去农村创业,就一定会为农村带来发展,为农民带来希望。4年小坑村的生活教给我的人生感悟,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我将受益终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章文琼/文)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 狗尾巴草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