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柴_笔架散人_新浪博客

油盐柴米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中,我少年时代从事最多的,就是这个柴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上期的农村,物质相对贫乏,日子还相当艰苦。日常生活所需的燃料,别说煤气、沼气了,就是煤炭也是一种奢望。解决燃料问题的{wy}途径,就是上山打柴。

打柴的山林,在七八里路远深山中。由于实行承包制,山林都承包到户了,所以还得人家答应才行,否则的话便算偷了,那种“林泉孰宾主,风月无古今”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春天忙于春耕,秋天忙于秋收,打柴的时间,一般在夏冬两季。{yt}中可分为早晨和中午两个阶段。也即每天可两趟。也有勤劳的,可以三、四趟。早上上山,山势高低起伏,连峰接峋,峰峦沟壑xx笼罩于霭霭云雾之中,云封雾锁,朦胧迷离,深山里水气弥漫,沾衣欲湿,路边草蔓横生,路径难辨。“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山里季节晚,夏日花朵反而开得更欢,一路芳香扑鼻。若是夏日晌午上山,那就够受了,头上阳光直射,空中热浪翻滚,脚下砾石灼人。因为空气受热流动,看对面的山,感觉隐隐约约在晃动一般。

打柴所走的路,多数地方都是上傍陡岩绝壁,下临百丈深渊,蜿蜒崎岖,如蛇逃窜,惊险难行。顺山势渐渐上升,进入山林地带,山势逐渐平缓一些,小路就分散开来,隐进林中,直至消失。树木密密层层阴阴沉沉的,因为山高壑窄,当山外开阔处披上金光的时候,山谷中还朝露颗颗、晨雾迷蒙;傍晚山外才暮色初垂,时近黄昏,山中已然黝黑一片。山中有一种农村称为“揭锅盖”的现象,就是山腰云雾缭绕甚至细雨菲菲,山顶反而晴朗一片,阳光下满山青翠,景物如画,让人神清气爽。

到了山林,就得钻密林,越荆棘,寻找合适的柴禾,打柴通常是几个人一伙的。到了打柴的地方就各自散开去,只听得树丛中一阵窜动之声,灌木丛随之一路摇晃开去,接着便响起一阵叮叮当当的砍伐声。少顷,这里吱呀一声,那里嘎呀一声,接着便是数声树木倒地的轰响。

砍下树木后,就把树木和枝丫分别截断成长约两米左右的柴禾,以便捆好背走。捆柴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弄得不好背起走路就更为吃力。先得寻找较为平整的地面,把藤条或者蔑条按照适宜距离平行拉好,再选出拇指粗细且较直的枝条十多二十根,垂直于捆绳紧靠着平铺在地面,称为“背面儿”,就是柴禾靠背的一面,所以必须选比较直的,如果枝条弯曲凸凹,就会把背磨烂。背面儿铺好后,就选一根同等粗细且木质坚硬的木棍横放在上面,以便拴背系的上端,这根短木叫做“横担”,随后把其余柴禾整理放上去,将捆绳捆紧即可。捆好的一背柴禾,整体呈筒状,推来竖立犹如一截木桩。上端全是枝丫末端,也难免纷乱发散,那是不需要特别去管的。柴禾捆好并竖立起来,就可以上背系了。背系是用棕榈树上剥下来的棕网片,折叠后用粗麻绳缝制成扁平的长条状,两端的棕网片就搓成绳子,便于系东西。两条背系相连接,就称为一付。背柴时把背系的连接部分套在捆好的柴禾底部中央,将另一端的棕绳系在预先设置的横担儿上,将长短高低调整合适,就可以背上出发了。四川人搬运东西喜欢挑着走,在滇东北的家乡一带,除水用挑之外,其余东西搬运都习惯用背的方式。家乡一带的人们背东西是很厉害的,不过不是天生神力,而是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的结果。成年人有可以背三四百斤重的东西赶路的,我们几个伙伴那时候大约十二三岁,已经可以背一百来斤的柴禾走七八里山路回家了。那时候我们是非常崇尚体力的,心中的英雄多数都是孔武有力之辈。

因为距离远,所以不能一气就把柴禾背到家,走一段就得歇一会。歇气要选择尽量舒坦的地方,既要休息得舒服,又要便于走时背起柴禾来。{zh0}是在有水有树的地方,但树也得分树种,像木漆树下面歇气就不行,因为皮肤敏感的会生漆疮,且气味很难闻。“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的古训,既是励志,也是生活经验。

劳动是苦累的,尤其是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以背柴禾而言,酷暑天气,身背重物,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行走,汗水沿着背脊、胸腹流淌,肩部被背系勒出深深的凹痕,在汗水的浸泡下痛痒交加。如是途中遇到暴雨,汉水雨水并流,山路崎岖路面滑溜,一步不慎即有坠岩摔伤的危险。冬季就更艰难了,山里积雪深,加之寒风刮个不停,在积雪之上就形成了一层坚冰。不踩穿冰层则其滑xx,容易摔倒,所以必须使劲往下跺,跺碎或者跺开冰层才能够站稳。但跺开冰层,下面的积雪不堪重负,一下就陷入过深,而冰层破口处利如刀刃,隔着裤腿也能将腿脚划出道道深痕,既冰又痛。杜甫笔下“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描写,实在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至少还不足以形容我们当时在雪中背柴禾的苦痛。倒是《卖炭翁》中那个老头儿伐薪的情况,和我们更相似一些。无论盛夏还是严冬,要坚持把柴禾一步一步背回家,不仅要有强健的身体,还必须具备相当的韧性和耐力。我曾经在背柴禾回家的路上两次崴了脚,使膝关节严重受创,那感觉可谓痛苦之至,至今遇到天气突变,仍会隐隐作痛。

劳动当然是光荣的,但这光荣正是劳动的苦累换来的。农村那种超负荷体力劳动的苦累,只有身体力行才会有切身体会,不曾亲自参加过劳动的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准确地想象出那般苦痛,即便写出些相似的文章来,也大多是隔鞋搔痒。说劳动是快乐的,不过是文人笔下美丽的谎言,文人笔下描写的那种诗情画意的劳动,不过是赞美劳动并鼓动大家积极参与劳动罢了。至于把劳动写成享受,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笑话了。试想,如果劳动没有苦累,真如一些人所粉饰那么快乐,那岂不是人人争做而后快,还有什么好逸恶劳之徒、不劳而获之辈呢!

在农村,从小就要参与体力劳动,“亮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村人都是在繁重的体力劳作中长大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是可耻的,会被人们看不起。那时的打柴生活是辛苦的,但满足了煮食取暖的需要,并因此练就了一身强健的筋骨,铸造了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渐培养了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这才是劳动的{zd0}意义所在。

现在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现在家乡一带,普遍修建了沼气池,方便卫生,孩子们再也不必像我们那样为打柴劳苦奔波了,森林植被环境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但愿在远离艰苦劳作的同时,不要远离了强健的筋骨身子,远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酸甜苦辣少年时之一)


             (图片收索于百度,特别注明并致谢)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打柴_笔架散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