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1 08:53:52
来自:
的评论
【记忆,就这么犹新起来】
——读《我的单词簿》有感
那里
迟来的春天,{dy}时间读到这套书,更是惊喜。纯棉的白色书袋,松开红绳,两本纯白封面的书,两个银色的逗号图形颠倒着,印着书名。许多徐徐飘落的单词和篇目,小小的字词,被彩色的线条勾勒着,简单中有生动,平实中有跳跃之感。真是费了几番功夫的书。
先读《我的单词簿》,随意翻到65页,一个片段,名为《简称命运》,她说:我接受命运。我不去抵抗,不去妥协,也不作斗争。我还是一直这么着生活。
这可把我狠狠地唬了一下,当即反映是:凭什么?凭什么一个14岁的孩子就能如此xx地坦言“我接受命运”,可混到了我这把年纪对命运到底是什么,却常常故意地不去理会。别说接受了,连相信都是有限的。所谓命运,我们恨不得捧出 “大写”的敬意,而笑尘只是一声清淡的简称,就将命运落实为她希望无限延续的生活。
在文字中,这些可能并不闪耀,却常常让人有“对照”的冲动。对照自己,然后反观自己,对这个小作者多了一些疑惑和想要了解的愿望,这些语句从何而来?
就像笑尘写在海报上的几句话:最真的文字,和图画,从襁褓到黑板,14岁的崎岖小路,通往未来的小路。
才14岁啊,就崎岖了?带着这样的问号,读她。或许读完了她会给你一个答案。
读《我的单词簿》,你会读到敏感、悉心、柔软和坚韧,类似的点滴闪现是这本书的品质,但也同样源于完整的内心。本册分为写意,抒情,叙事,特别纪念四个章节,有散文、诗歌,小说,也有些直接摘自日志。写作,是她的自觉记录,记录个人的故事和这个年纪的感受,没有特例或规则,xx出于自发的途径。
放心吧,你读到的不是一个小女孩的呓语,而是她在建造、或开拓自己内心所留下的“字据”,是成长的副产品,或者说从迷蒙的到渐渐清晰的一段旅程。
《从现在开始,如同云一样》(我的单词簿,P49)她在看完电影《红线》后写下:所以,想要变化一点点。哪怕我明白自己或许做不到,面对诱惑和危险,还是不自觉得往里面跳,但是至少,请让我学会在xx懂得之前,少一点伤痛,多一点快乐。我期望着不再走2008年一样那么多的弯路,哪怕只是慢吞吞地抵达风暴的中心,也可以。要抉择在十字路口前,是遵照自己的习惯,还是重新洗牌重来……我愿平凡。我愿如此。因我本如此。
读到这儿把书合上,体会着笑尘在写下这些时的断定,也体会着忽然来袭的心动。她提前走了一段路,说真的,是我们无法探知的一段路,好像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对于笑尘来说,这些文字或许无需归类,只是她想要写下的一些长短句。她没有任何通过写作到达或得到什么的想法,我觉得这也是最可贵的地方。
进入她的世界,风光{jd1}不同。
我看到的风光,是在过去那条路上不曾全部领略的,只是部分的经过。
也许,源于天生自由的性灵,也许源于后天的阅读,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表述方式。“我还是红色,而你是鸽子灰”,文字间的才华一点一点闪着晶亮的光。
写字,就是找到自己的发声方式。之前在《很多爱》(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8年版)中读到笑尘的《双生花》,众多的名人大家中,这篇文字堪当特别二字。“你最让我心疼的地方,是你只知道付出和接受后把自己包裹,打上邮戳,写好妩媚的字迹,寄给别人。你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散落在四处,我用力收回那平白无故的一切,用力去握,却徒劳,从指尖溜走。”昏暗的光线,锋利的语句,沉至低郁的发声位置,让人读不出作者的年纪。
我觉得这是笑尘的一篇实验作品,她想试一试自己能走多远。
在某个地方,那儿有青涩的回忆,也有充满温暖阳光的向往,一切,都是从她这个年纪,这个路口望去的“世界”,很完整,很强大——
《世界若为我世界》(我的单词簿,P136)是她的感慨:并不是每一只幼虫,都能蜕变出茧。或许更多的是被扼杀在摇篮中,无法发出声音,舒展翅膀的撕裂的绝望,从内心深处蔓延,直到每一片鳞片上,书写下的是什么无人知晓。
——是啊,强大,且无人知晓。读她的字,你无法说我们都是从那儿过来的,真的不是这样的。至少我没有从那个路口走过。别说14了,到二十几岁时我也不曾活得那么清爽。读她的字,需要腾空一些堆砌在记忆里的杂物,只是一心读她。
——记忆,就这么犹新起来。(《我的涂画册》P66)
这是一套富含情感的书。
对孩子来说,这套书是{zh0}的、xx的礼物,但对于这些文字、这些图画来说又不仅仅只是礼物,除了亲情的缘故,这些涌动着馥郁的、或清新气息的文字和画图同样值得存在,值得在乎,也自有存在和被关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