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插头供应商们对发生在2001年的灾难性衰退仍然记忆犹新——2000年,全球航空插头市场规模达到创纪录的439亿美元,一年后,繁华似潮水般退去,该年销售额322亿美元,跌去四分之一以上。不过5年之后,乐观的情绪开始升温。分析家们认为,全球航空插头市场已经走过了它的拐点。市场研究公司FleckResearch的KennethFleck表示,该行业将在两三年后再次达到新的峰顶,从而迎来上次衰退以来的新繁荣。
FleckResearch公司在今年3月公布的报告中重新排定了2005年全球前xx航空插头制造商的座次:Tyco公司以71亿美元的销售额继续稳坐行业老大的位置,将其他厂商远远抛在后面——排名第二的Molex公司去年仅卖掉22亿美元的航空插头产品。接下来的各家供应商实力则相当接近,Amphenol从第四上升为第三,销售额16亿美元,FCI以14.4亿美元的收入紧随其后。鸿海2005年航空插头业务收入14.1亿美元,排名第五。
另外一家在航空插头市场颇具影响力的市场调查公司Bishop&Associates公布的排名与FleckResearch稍有不同,日本Yazaki(矢崎)代替Deutsch进入了它的前xx公司排名,并且位列第七。不过,两家研究公司的报告都显示,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毫无疑问,好景得益于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以及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技术得以广泛应用。3M公司电子互连产品部的DavidLuo指出:“对业界而言,小尺寸、高速率、高可靠性、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的电子组件正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互联,模块内的互联,包括刚性(Connector)及柔性(FPC)电子互联产品的前景自然也就一片灿烂。”
上下游坚实基础促进“中国制造”比重加大
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市场增长速度更为惊人。业界目前普遍的预测是,在2005年,中国生产的接插件占世界总产量的14%,2010年增长至占有世界总产量的22%,2015年增长至世界总产量的26%。而接插件在中国的设计选型比例,会从2005年占世界的8%增长到2010年的17%,进而增长至2015年的25%。
DavidLuo认为是国内外两个市场促成了中国航空插头业的繁荣。“国内市场主要针对最终用户。而出口市场,则既包含了出口到国外最终用户的部分,也有为国外做代工的部分。”他指出,由于中国目前仍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同时国内人口众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更多的需求,所以国内市场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的持续增长。相比之下,国外市场部分则非常依赖于产品的价格、质量及反应速度。不过尽管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渐减小甚至高于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但稳定的国家环境,有一定水准并在不断提高的本地技术劳工水平,成熟的上下游配套厂家及便捷的物流支持,使我们坚信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在可预见的5~10年中仍会保有优势并持续增长。因此总体的增长将十分乐观。”他说。
Bishop&Associates的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将超过2004年所创造的20.1%的增长记录,达到23.8%。中国将是全球航空插头市场的关键,特别是集中于此的离岸制造业务。报告称离岸制造仍然是航空插头业的{zd0}冲击。来自FCI公司的亚太销售与业务发展部门总监SeanKoh对此表示认同。“大部分的产出正在向低制造成本国家转移:比如中国和印度。”他说。
但是纯粹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及税收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步迁离中国转投其他低成本的国家。同样的趋势是否会发生在航空插头行业?“确实有不少国家正在和中国进行竞争。”DavidLuo表示,“但是对何种行业会迁离中国,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他指出,目前发展中的中国市场,其对从业者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大浪淘沙,有一定技术要求、生产要求的工业产品会继续在中国蓬勃发展。
判断此行业是否会迁离中国,其实只需要回答几个问题——劳动力成本在此行业中是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行业是否十分依赖于上下游厂家而上下游厂家不在中国聚集;此行业是否不依赖于经过培训的合格技术人员;行业的最终用户是否不只集中于中国,因设备厂房搬迁而造成的损失是否可以接受,等等。“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此行业非常有可能会迁移至成本更低的国家,反之则不会。”David指出。
从容应对激烈竞争
FCI的SeanKoh表示,随着产品商品化的脚步日趋加快,航空插头厂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更加激烈。“消费电子领域尤其如此。”他说。而3M的DavidLuo也指出,中国的市场与其他国家相比,要求会更高,竞争更为激烈,要求每一个供应商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中国客户需要有竞争力的报价,快速的反应速度,稳定的质量及有力的本地支持。”
通过更多的精深化的销售、加大市场覆盖范围以及定义产品策略,FCI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的推出解决方案,这帮助该公司成功实现了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同时,FCI还加大了对本地客户的支持力度。“亚洲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总和,因此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对客户各种需求和目标的支持上。”SeanKoh表示。另外,对于战略客户,FCI采取了直接服务的方式。同时,该公司还努力通过分销商来不断拓展销售支持网点来满足来自客户的各种挑战性需求。
Tyco公司利用了网络方式来贴近客户。为了方便客户更加容易和轻松的得到产品定价、库存、订单状态以及发货记录,这家航空插头市场大颚将过去比较分散的数个网站进行了整合。用户目前可通过在线数据库查询并下载超过24万个产品的目录、尺寸图、文档以及CAD模型。同时,通过流量分析工具,还能够获得用户使用网站的方式以便进一步进行改进。
3M公司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市场来有区别的制定产品策略。“目前还没有一家供应商可以xx满足市场的所有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怎样有区别的针对不同的市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及解决方案。”DavidLuo表示,“例如,在洗衣机中所用的接插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洗衣机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一般消费者不会2~3年就换一台洗衣机,高质量的接插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手机行业,由于目前的平均换机时间为1.5~2.5年,如果一个接插件能使用10年,那显然是浪费,所以更需要我们提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
三大关键要素
飞速发展的电子制造业所带来的需求为航空插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精度的注塑成型,小尺寸的镀层控制及材料选择是生产航空插头的关键要素。纵观从业者,把握此三点,基本可以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航空插头。而基于本地快速而有力的研发团队及供应商队伍,则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满足客户需求的航空插头。这已经成为航空插头行业的发展趋势。
FCI声称在小型化方面,该公司主要提供xx航空插头产品。而针对消费电子市场,管脚间距低于0.3mm以及高度不超过0.9mm的窄板设计(Lowprofile)则顺应了客户的需求。此外,优秀的连接特性还满足了电信和数据通讯应用10G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
3M公司最近开发了一款在手持设备或移动设备上使用的微同轴(AWG40-42)线缆组件及航空插头。除具有一般微同轴线缆组件小尺寸、高速传输、良好屏蔽性等优点外,在线缆组件的线端接插件及微同轴线缆之间,该公司还采用了刺破绝缘技术(IDC)来代替业界普遍采用的焊接技术。据称,由于焊接技术在组装线缆组件环节需要经历剥线、上锡、分线、镀金、再分线、焊接、检查引脚是否短路、更正、贴屏蔽胶带等近20步工艺。“对于线缆细如棉线的微同轴组件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可怕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来完成。”既影响了量产能力,又提高了成本。而采用IDC技术后,只需5个步骤就可完成所有的操作。可以说,这也是3M公司在满足市场新趋势的要求下所做出的有效尝试。
FleckResearch公司在今年3月公布的报告中重新排定了2005年全球前xx航空插头制造商的座次:Tyco公司以71亿美元的销售额继续稳坐行业老大的位置,将其他厂商远远抛在后面——排名第二的Molex公司去年仅卖掉22亿美元的航空插头产品。接下来的各家供应商实力则相当接近,Amphenol从第四上升为第三,销售额16亿美元,FCI以14.4亿美元的收入紧随其后。鸿海2005年航空插头业务收入14.1亿美元,排名第五。
另外一家在航空插头市场颇具影响力的市场调查公司Bishop&Associates公布的排名与FleckResearch稍有不同,日本Yazaki(矢崎)代替Deutsch进入了它的前xx公司排名,并且位列第七。不过,两家研究公司的报告都显示,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毫无疑问,好景得益于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以及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技术得以广泛应用。3M公司电子互连产品部的DavidLuo指出:“对业界而言,小尺寸、高速率、高可靠性、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的电子组件正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互联,模块内的互联,包括刚性(Connector)及柔性(FPC)电子互联产品的前景自然也就一片灿烂。”
上下游坚实基础促进“中国制造”比重加大
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市场增长速度更为惊人。业界目前普遍的预测是,在2005年,中国生产的接插件占世界总产量的14%,2010年增长至占有世界总产量的22%,2015年增长至世界总产量的26%。而接插件在中国的设计选型比例,会从2005年占世界的8%增长到2010年的17%,进而增长至2015年的25%。
DavidLuo认为是国内外两个市场促成了中国航空插头业的繁荣。“国内市场主要针对最终用户。而出口市场,则既包含了出口到国外最终用户的部分,也有为国外做代工的部分。”他指出,由于中国目前仍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同时国内人口众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更多的需求,所以国内市场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的持续增长。相比之下,国外市场部分则非常依赖于产品的价格、质量及反应速度。不过尽管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渐减小甚至高于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但稳定的国家环境,有一定水准并在不断提高的本地技术劳工水平,成熟的上下游配套厂家及便捷的物流支持,使我们坚信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在可预见的5~10年中仍会保有优势并持续增长。因此总体的增长将十分乐观。”他说。
Bishop&Associates的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将超过2004年所创造的20.1%的增长记录,达到23.8%。中国将是全球航空插头市场的关键,特别是集中于此的离岸制造业务。报告称离岸制造仍然是航空插头业的{zd0}冲击。来自FCI公司的亚太销售与业务发展部门总监SeanKoh对此表示认同。“大部分的产出正在向低制造成本国家转移:比如中国和印度。”他说。
但是纯粹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及税收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步迁离中国转投其他低成本的国家。同样的趋势是否会发生在航空插头行业?“确实有不少国家正在和中国进行竞争。”DavidLuo表示,“但是对何种行业会迁离中国,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他指出,目前发展中的中国市场,其对从业者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大浪淘沙,有一定技术要求、生产要求的工业产品会继续在中国蓬勃发展。
判断此行业是否会迁离中国,其实只需要回答几个问题——劳动力成本在此行业中是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行业是否十分依赖于上下游厂家而上下游厂家不在中国聚集;此行业是否不依赖于经过培训的合格技术人员;行业的最终用户是否不只集中于中国,因设备厂房搬迁而造成的损失是否可以接受,等等。“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此行业非常有可能会迁移至成本更低的国家,反之则不会。”David指出。
从容应对激烈竞争
FCI的SeanKoh表示,随着产品商品化的脚步日趋加快,航空插头厂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更加激烈。“消费电子领域尤其如此。”他说。而3M的DavidLuo也指出,中国的市场与其他国家相比,要求会更高,竞争更为激烈,要求每一个供应商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中国客户需要有竞争力的报价,快速的反应速度,稳定的质量及有力的本地支持。”
通过更多的精深化的销售、加大市场覆盖范围以及定义产品策略,FCI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的推出解决方案,这帮助该公司成功实现了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同时,FCI还加大了对本地客户的支持力度。“亚洲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总和,因此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对客户各种需求和目标的支持上。”SeanKoh表示。另外,对于战略客户,FCI采取了直接服务的方式。同时,该公司还努力通过分销商来不断拓展销售支持网点来满足来自客户的各种挑战性需求。
Tyco公司利用了网络方式来贴近客户。为了方便客户更加容易和轻松的得到产品定价、库存、订单状态以及发货记录,这家航空插头市场大颚将过去比较分散的数个网站进行了整合。用户目前可通过在线数据库查询并下载超过24万个产品的目录、尺寸图、文档以及CAD模型。同时,通过流量分析工具,还能够获得用户使用网站的方式以便进一步进行改进。
3M公司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市场来有区别的制定产品策略。“目前还没有一家供应商可以xx满足市场的所有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怎样有区别的针对不同的市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及解决方案。”DavidLuo表示,“例如,在洗衣机中所用的接插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洗衣机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一般消费者不会2~3年就换一台洗衣机,高质量的接插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手机行业,由于目前的平均换机时间为1.5~2.5年,如果一个接插件能使用10年,那显然是浪费,所以更需要我们提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
三大关键要素
飞速发展的电子制造业所带来的需求为航空插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精度的注塑成型,小尺寸的镀层控制及材料选择是生产航空插头的关键要素。纵观从业者,把握此三点,基本可以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航空插头。而基于本地快速而有力的研发团队及供应商队伍,则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满足客户需求的航空插头。这已经成为航空插头行业的发展趋势。
FCI声称在小型化方面,该公司主要提供xx航空插头产品。而针对消费电子市场,管脚间距低于0.3mm以及高度不超过0.9mm的窄板设计(Lowprofile)则顺应了客户的需求。此外,优秀的连接特性还满足了电信和数据通讯应用10G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
3M公司最近开发了一款在手持设备或移动设备上使用的微同轴(AWG40-42)线缆组件及航空插头。除具有一般微同轴线缆组件小尺寸、高速传输、良好屏蔽性等优点外,在线缆组件的线端接插件及微同轴线缆之间,该公司还采用了刺破绝缘技术(IDC)来代替业界普遍采用的焊接技术。据称,由于焊接技术在组装线缆组件环节需要经历剥线、上锡、分线、镀金、再分线、焊接、检查引脚是否短路、更正、贴屏蔽胶带等近20步工艺。“对于线缆细如棉线的微同轴组件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可怕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来完成。”既影响了量产能力,又提高了成本。而采用IDC技术后,只需5个步骤就可完成所有的操作。可以说,这也是3M公司在满足市场新趋势的要求下所做出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