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美学特征研究_中国红山文化_新浪博客


    摘 要:文从红山玉器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内涵四个方面探讨了红山玉器的美学特征。

    红山文化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属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数千年前,红山先民们在这片富饶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了xx灿烂的史前文明。红山玉器的大量出土与传世真品的不断涌现,更是引发了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玉兵时代”的大讨论,由此掀起了红山玉器收藏与研究的热潮。古人常用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红山玉器以其优良的质地、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狞厉的内涵而享誉海内外,其独特的品质在中华玉文化中独树一帜。

    一、材质美

    红山玉器的材质多为当地所产角闪石、透闪石一类的软玉,此外还有绿松石、玛瑙、杂石、蛇纹石等等。这些材质硬度适中,便于用史前简单又粗劣的工具进行加工制作。颜色多为乳白、青绿、黄绿、浅黄等色,绿松石与玛瑙的色泽更是绚丽多彩。这些玉石质地温润、细腻,色泽光亮,处处显露出自然所赋予的绚丽多彩之美。

    谈到古玉,我们不得不涉及到玉的沁色。沁是古玉在墓穴遗址中的局部环境及相似的条件下,由玉表浸入肌理的金属元素染成的二次色。由于红山玉器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大多数的玉器受沁不多或根本不受沁,只有极少的玉器才会部分或全部受沁。所以刚出土的玉器往往如新作一般。红山玉器的沁色往往呈黄白色、红色、黑色等。对于黄白色的沁,经过长期的盘磨把玩之后,会变成红色或咖啡色,黑沁多见于内蒙古通辽地区发现的玉器,这类玉器受沁相当严重,通体皆为黑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磨之后,器身会出现白斑,将白斑拭去后,仍旧会露出黑色的皮,再盘又白,经过多次的反复之后,黑皮会慢慢地消退,白斑也不会再出现,原来的玉质才慢慢显露出来。这种神奇的变化,虽然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却增添了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和研究的兴趣。红山玉器的沁,更是其历经数千年沧桑的见证,为红山玉器增添了几分古朴的美。

    二、工艺美

    凸弦纹和瓦沟纹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纹样。凸弦纹多见于鸟类翅膀、尾羽,龙的长鬃和勾云器的弦。凸弦纹具有黑、细、直、挺的特点,黑是指凸弦纹的黑度比其它部分明显;细是指其纹线比其它纹饰要细得多;直是指总给人一种笔直的感觉;挺是指突起比较突兀,没有坡度。而瓦沟纹的工艺更是xx的精湛。这种纹饰多用于勾云形器的面部、鸟类的身体以及箍形器的正面。瓦沟纹打磨十分光滑,“触之有线,视之无物” ,随着面的翻转,光线也随之跃动交替,有一种律动的美。这两种纹样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且非一日之功,亦非现代工艺所能及,正可谓巧夺天工,具有独特精湛的工艺美。

    孔也是红山玉器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山玉器的孔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孔,另一类为功能孔。结构孔是为了表现器物造型的需要而钻的孔,如玦形器中央的孔,带齿兽面纹佩的眼部,玉雕神像腋下的孔及两腿之间的孔等,这种结构孔多采用两面对穿的方法,由于对接得不是很准确,在相通处往往会出现错位,呈阶梯状。功能孔即为佩戴需要而钻的孔,可根据其钻孔的形式分为三类:对穿孔、直穿孔和牛鼻孔。对穿孔多在玉猪龙、玉勾云形器以及带齿兽面纹佩、玉璧、玉璜的两个侧面对穿,有单孔、双孔、三孔不等。双孔与三孔多出现在片状玉器上,直穿孔往往从器物底部向上进行钻孔,孔径内外相等,且较大,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插权杖之用。牛鼻孔或称象鼻孔,是在器物的同一侧面先打两个紧挨的不透的孔,然后再斜向打穿,正看就像是鼻孔一般,斜钻的孔洞往往很小,当为穿系之用。这类孔多见于玉勾云形器的背面以及玉鹰、玉神像的颈后部。从穿系的功用上看,牛鼻孔比对穿孔在工艺上更进了一步,除玉猪龙及规整型玉器外,大多数的玉器尤其是片状的玉器往往是分正背两面,由于牛鼻孔多穿在器物的背面,因此不会影响到器物正面造型的整体性,而且牛鼻孔在防止器物在佩戴过程中不至于来回翻转方面比对穿孔的稳定性要强得多。这是红山先民们在加工玉器工程中创造性的发挥。红山玉器的孔,无论从工艺上还是造型上均透出一种古拙质朴的美。

    三、造型美

    根据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规整型、动物型和神像型三大类。

    规整型的玉器造型主要有玦、璜、璧、三孔器、箍形器、臂饰、勾云形器等,其中玦、璜、璧(造型略方)的造型均与后世玉器造型相仿,而三孔器、箍形器、臂饰和勾云形器则为红山文化所特有。三孔器造型为三个相连的圆孔,两端常雕有人首或兽首,器身有对穿的小孔,据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三孔器很可能就是“三阳开泰”的原型。玉箍形器截面呈扁圆状(马蹄形),一端平口,一端斜口,斜口口沿薄而有刃,平口一侧钻有一孔,较长的筒壁靠近斜口处稍向内弯,由于出土位置在脑后,专家推测为头饰。玉臂饰出土数量最少,专家推测为戴在手臂之物,表面有数道瓦沟纹装饰,上部及侧面均有穿孔。在所有的规整型器的造型中,唯独玉勾云形器的造型{zj1}特色,目前对其创型的理念和造型的演变观点并未达成一致。玉勾云形器大致呈片状方形或长方形,内中有一或二个带卷勾的孔,四周有勾形的卷齿,四周薄而有刃,整体似一勾状卷云,故得其名,其上多有一到三个对穿孔,或背面有一到四个牛鼻孔,侧面沿造型方向有瓦沟纹装饰,多为单面造型,神秘而怪异。这些规整器型中除臂饰与勾云形器之外,通体均光素无纹,造型规整,具有简洁、对称、均衡稳定的美。

    动物型的玉器造型主要有鹰、鸮、鳖、蚕蛹、猪龙、带齿兽面纹佩以及兽兽相结合的圆雕等。鹰、鸮、鳖、蛹在造型上均具备质朴简洁的特点。虽仅寥寥数笔,便将造型刻画得栩栩如生,既写实又传神,既简约又生动。而玉猪龙与带齿兽面纹佩的造型则为红山文化所特有。红山文化玉猪龙的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玦形龙,也称猪龙,是玉龙的最初形态,多为首尾相接状,或首尾稍分开。如建平玉猪龙,整体为玦的形状,首尾相连处有缺口而不断,兽首肥大,两耳高竖,目为阴刻圆形,周有瓜子形阴刻眼眶,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前突,两侧有獠牙,为一典型的猪首的造型。一种是C字龙,为玦形龙的演化形式,较玦形龙通体已拉长呈C字形,截面为扁圆形,通体琢磨,吻部前突,眼为梭形,头后有长鬣高扬,玉龙造型遒劲有力,潇洒飘逸。玦形龙与C字龙背均有对穿孔,为穿系之用。带齿兽面纹佩类似玉勾云形器,呈薄片状,边有薄刃,其上多有犄角,下为一排兽齿,面有双目,似怪兽,刘淑娟女士认为其是饕餮纹的前身,本文认为带齿兽面纹佩为鸮的正面刻画,其与勾云形佩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且在造型上经历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再现到表现的过程。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还出现了兽兽相结合的圆雕作品,反映了红山先民的图腾信仰。如猪首蛹身坠,将猪的繁衍能力和蛹的再生能力大胆地结合在了一起,用以祈求部落的兴旺繁盛,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动物造型虽有些夸张,笔法也较稚拙,但不乏生动与传神。

    神像型玉器主要有人形的神像和人兽相结合的神像两类。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神像多采用蹲坐的姿势,可能为当时生活习惯的反映。人形神像头部的比例往往被夸大,五官的特征也往往进行夸张处理,旨在体现一种威严与神圣。如玉雕酋长像,头部明显夸大,梭形眼,两眼之间还有一凸起,似为一神眼,山字鼻,眉毛作火焰状,咧嘴,面相狰狞可怕,两耳较大,呈问号状,下巴有倒三角形的胡须,上有瓦沟纹修饰,整体蹲坐,双手放于膝上,跣足,两臂与身体之间及两腿之间有对穿的结构孔。由此看出,人形雕像的创作手法既来自写实又高于写实,可能为祖先崇拜的象征物。再如猪首神像,其头部为一猪首,梭形眼,吻前突,整体为蹲坐状,双手置于膝前。在远古的图腾观中,图腾动物被认为是本部落共同的祖先和神灵,而猪首人身像正是这种图腾观的反映。神像型的圆雕作品多数较大,后无穿孔,应当是祭祀时的摆件,也有尺寸稍小的神像,颈后有牛鼻孔,供穿系佩戴用。总体上看,神像型圆雕的造型夸张,有一种凝重而狞厉的美。

    四、神秘狞厉美

    红山文化玉器的功用,我们认为是“图腾崇拜的图像,巫师所用的法器,象征权势的标志”。其宗教的意义远远大于审美的意义。在红山文化时期,艺术还未能真正独立出来,虽然在红山玉器的类别中,有些为“装饰品”,但这种装饰的功能仅仅是为原始宗教的目的服务,而非为了美观。如佩戴于巫师腕上的玉镯,束在头上的发箍,戴在胸前的勾云形器,都是一种宗教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普通的氏族成员眼中,这些玉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远古社会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弱,他们没有矫健的身躯、锋利的爪牙、直挂云帆的翅膀,因此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猛兽的侵害,他们崇拜自然界的伟大力量,他们羡慕凶禽猛兽的独特本领,于是便将这些形象或图画于墙壁,或雕琢成器物,加以佩戴或顶礼膜拜,以求能够获得这些特殊的能力或得到它们的保护,由此便产生了图腾,也随之产生了原始的宗教。红山文化玉器中所见到的各种动物的形象、变体动物和人的形象,都是原始宗教和原始信仰的反映。比如龙嘴捧首神像,头部稍大,眼为梭形,嘴尖前突,为猪嘴造型,腿半屈,双手捧一人首在腹前,令人不寒而栗。某些民族盛行着一种将死去的敌人的灵魂转变为守护神,朋友或恩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感情和爱心来服侍敌人的头颅。而龙嘴捧首神像是否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种观念在现代人看来未免有些凶狠和残暴,而正是在“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激荡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五、结语

    玉器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遥远又蛮荒的史前时代,没有文字的记录,只有遗留下来的史前文物、艺术珍品等待着后人去猜测、去解读、去研究,而红山玉器既是文物更是艺术珍品,那温泽润湿的质地,那精妙绝伦的工艺,那龙飞凤舞的造型,那狞厉中的神秘,使我们不能不慨叹数千年前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对其艺术上非凡的成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通过对红山玉器美学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继而从红山玉器的美学特征中汲取营养之泉去灌溉当今艺术设计的一方新土,促进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与壮大。(提交者:艺术与设计  作者: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张义妮/倪玉湛/李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第六百一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美学特征研究_中国红山文化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