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台巨型“大风车”正安静地矗立在海中。这是中国,也是亚洲{sg}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所在地。34台风机,每台近乎 30层楼高。
按计划,东海大桥示范电场项目,将在世博会召开前夕,通过海底电缆接入岸上的升压变电站后,直接进入上海市电网,年上网电量为2.6亿度,可以满足上海市约40万居民生活用电需要。然而,这一项目发展并不顺利。4月底,超过三分之二的风机仍然停止在原地。风机供应商华锐风电告知,由于海底电缆供货期延长,以及陆地变电站遭遇拆迁等问题,风机安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到 2010年3月才全部安装完毕。上海东海风电总经理表示,6月底,这些风机会全部转起来,开始发电。
公开资料显示,东海海上风电项目一开始的项目成本预估是6亿元,目前成本在23.8亿元左右。这堪称同等规模陆上风电投资的3倍。按照投标的每度电约0.9元的价格,东海风电场要达到8%的内部收益率也很难。考验东海风电场的不止是不明确的收益前景,更重要的是风速。风能是跟风速成正比关系的,风速大了风机发电量就大。另外东海项目存在的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运行维护的费用会远远超出预期。
华锐风电在东海大桥项目上,颇有些“放手一搏”的意味。海上风电场一般采用的是技术更复杂、单机容量至少为3兆瓦级别以上的风电机组。以华锐风电为代表的国内风机制造商,此前生产的主力机型都在1.5兆瓦级别,而且适用环境都是陆地风电场。赶在世博召开前建好东海风电场,这对于华锐风电来说,更像是一个政治任务。
风机和技术设计要考虑地质条件,还要考虑海洋水文这一块,包括潮流、波浪等因素,特别是腐蚀性因素。国外海上3兆瓦以上的风机一般要在岸上运行监测3年以上,并进行海上恶劣环境下的风机各参数非标准排量模拟仿真试验后,才逐渐确定批量生产。国际风电设备巨头维斯塔斯就有过98台风机在陆上运行测试了两年,结果下海后全坏了的遭遇。
华锐风电技术总监陈党慧强调,他们的机组在车间里面已经做了整整一个月的满负荷试运行,在实验台上模拟了各种状况。“这一个多月的试验对我们有信心,可以直接下海。”
面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即将开始,海上风电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时候,各方依旧对东海风电项目充满了期待。这是因为,“国家所有关于海上风电的政策制定,都要取决于东海大桥项目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效果。
现在大家看到风机赚钱,张三李四凑在一起,找个外国老板转让技术,买套图纸,就做起来了。全国搞了七十多家风机制造商,良莠不齐。真正的运营商全是大国企,它们去抢占资源,不赚钱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有别的、更大的盈利来源。其实,风电建设从勘察资源、测风、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安装风机、上网,输送到终端用户,风机制造从齿轮箱、轴承、叶片、监控系统、运行,这都是一套非常长的链条。
从风电价格来看,若电网要加入到利益链条中来,风电的价格就更高了,谁来埋单?现在风电200多亿度的规模,每度补贴3毛多钱就是70亿。国家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每度电中附加4厘钱,我国2009年近4万亿度电中可得到160亿,除了免交以外,大概有100多亿。这些钱光贴补风电就得用掉一半多。此外,在很多“风电三峡”项目中,所获得的风电必须从遥远的新疆、甘肃输送到负荷中心来,在输电线路上还必须增加大量的附加投资,实际上风电的国家补贴远大于每度0.25~0.3元,这些都需要全国纳税人来“埋单”。
现在陆上风电每度补贴0.25-0.3元,海上风电每度补贴0.6-0.7元。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机组,有些领导很欣赏,“东海大桥两边,像行道树一样,多气派。”可是电价毫无疑问要上去。
海上风电除了地基昂贵,造价也是陆上风电的两倍,在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监控比较困难,大部件海上作业昂贵,腐蚀性难以处理等。现在企业胆子很大,没有认真地做过全面试验,就下海了!在我看来,海上风电可以做点示范,但还不到大规模推广的时候。除非是形象工程。
所有赛跑者弓着腰站在起跑线上,只等发令枪响。只可惜枪声迟迟未传来。5月临末,原定在本月初进行的我国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未见踪影。这已经是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工作第二次延迟。此前的延迟,官方的说法是因为“一些工作细节尚待落实”。风电特许权招标是中国自2003年开始采用的制度,以此来确定风电上网电价。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的启动,也意味着国家即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
“这些协议基本都是上千亿的项目。目前,参与海上风电投资的基本都是“国字头”的电力集团,动辄上百亿的项目投资,似乎也只有央企拿得出来。作为占据全球总装机容量比例不超过1.3%的海上风电,缘何受到电力巨头们的青睐?事实上,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刚刚开始,上网电价还未确定。相比目前微利的陆上风电场,海上风电有着更为不乐观的赢利前景。显然,对利润的追逐并不能解释电力巨头对海上风电的热情。
电力集团面临着完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的压力。对于各电力集团,国家有意要求装机容量超过 500万千瓦发电企业在2010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配额达到3%,2020年则要达到8%。完不成配额就不能批火电项目这将直接导致电力集团总装机容量上不去。一旦总装机容量落于人后,在未来五大电力集团的整合过程中,小的那个就有可能被别人给吞掉。
如果说,布局海上风电是在为五大电力集团的未来发展xx瓶颈,对于已经上市或拟上市的电力企业来说,海上风电更可能成为他们在面对煤炭价格高企和沉重资产负债率时的一根“救命稻草”。目前的五大电力集团都面临着普遍在80%左右的资产负债率。“国资委对电力集团如此高的负债率肯定不满。”通过包装新能源业务上市,获得融资,肯定能够减轻电企的资产负债率。
上周,就先后传出华能和大唐考虑将旗下新能源业务分拆上市的消息,在股市给予热烈回应后,大唐紧急发出公告予以澄清。尽管如此,对于电力企业“圈钱”嫌疑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以央企在海外上市的{sg}新能源公司——国电集团旗下新能源公司龙源集团为例,其上市的时间颇为讲究。2009年10月20日,龙源公司宣布其在江苏省如东县南黄海环港外滩上的两台1.5兆瓦风机开始并网发电。两个月后,龙源公司即在H股发行上市。发行价格在6.26港元至8.16港元的区间内,远超其他中资电力股。自上市以来,龙源集团总市值已进入世界风电企业前三名,总募集资金177亿元。目前股价已较其发行价上涨了10%。而目前,国电集团在五大电力集团中,负债率表现也是{zh0}的,平均保持在73%左右,低于其他电企。
事实上,“借力”海上风电的,不止五大电力集团。可以发现,具备发展海上风场的地方政府,几乎都在大手笔开建风电产业园区。海上风电资源集中的江苏南京、淮安、连云港等多个城市,都已宣布局海上风机装备,而盐城、南通、无锡等地则直接喊出打造庞大的“风电设备零部件基地”或“风电设备产业园”的口号。
按照盐城市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的风电装备产业将形成10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2000亿元销售规模。“不出两三年,仅江苏沿海新增风机产能就不低于1000万千瓦。这几乎是去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地方政府要求在启动海上风场的同时,捆绑风电设备企业入驻。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风电企业不得不进行了很多重复建设的项目。
目前,风机设备中至少有30%的新增产能属于此类“捆绑招商”。显然,这将进一步加剧风机产能过剩。
不过,地方政府也是一肚子苦水。以大丰在2009年10月竣工的一个20万千瓦的滩涂风电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我们五年之内得不到一分钱,我们自己还赔了6000万。做风电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真的不划算,而做风电设备肯定是赚钱的,它是制造企业,不享受减免优惠等政策。所谓的“捆绑招商”背后的动因非常简单,无非是想获得双赢而已。这一举措也的确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收益。大丰市在经济开发区和海洋经济区规划了两个10平方公里的风电产业园,按照大丰市市委书记倪峰的预期,两年后,该市风机总体销售规模将达到100亿元,这相当于大丰市2009年近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
追逐这一波海上风电热潮源头,主要来自政府编织的一张令人咋舌的风电蓝图。
2007年9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指出风电总装机容量在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投资总额约1900亿元。不到半年,国家公布的风机装机总容量就被提高到了1000万千瓦。如今,中国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1.5亿千瓦。跳跃的风机装机总容量目标,带动的是同样跳跃的投资热情。仅从金风科技、湘电股份以及长征电气等上市公司自2008年至今的股价涨幅就可一见端倪:2008年11月至今,湘电股份涨幅为332.7%,长征电气229.4%,金风科技192.27%。
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一个现实是中国缺乏风电整体规划。2010年1月22日,国家曾发布《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这显然不足以成为指导海上风电发展的规划性文件。
即使连最基础的海上风资源普查,目前还在不断修订中。5月11日,国家能源局重新修订了陆上、海上风资源。其中,较普查前,海上风资源由7.5亿千瓦锐减到2.5亿千瓦。“一个现实问题是,风电的资源评估如果跟不上,我们就无从知晓具体资源到底有多少,制定合理和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更无从谈起。”
显然,在风资源规划、上网指导电价、并网等关键问题还未明确之时,目前业界对海上风电的热情显得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