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夏天--医治冬病的天时(中里巴人)_xiaopei616的空间_百度空间
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祛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xx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祛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

前两天路过一家中医院,看到排队就诊的人都排到了门口。原来是针灸科在伏天搞的穴位敷贴,用来xx冬天易犯的xx病。冬病夏治,善用天时,确实是很高明的疗法。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我们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后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散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zh0}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说里提到过的《九阴真经》里的{dy}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xx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xx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藿香
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大不适宜。
还有取嚏法,对于身体有寒的人,是{zh0}的宝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喷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喷嚏,并微微发汗为止。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路过蜻蜓:此文就像姜汁红糖水一般,暖心暖身。昨天用艾条灸了足三里等穴位,感觉很好,喜欢艾灸的味道和暖暖的感觉。喝了姜汁红糖水暖胃发汗,此次没有xx。用了几次取嚏法,预防了淋雨后的感冒,容易出涕,每次取到打不出喷嚏,并微微发汗。今天对照老师的新文,感觉自己很对路。前阵感冒、咳嗽很流行,往日体弱多病的我居然"幸免于难"了,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自信。相信跟着老师的指导,坚持调理,一定能彻底改善体质。


郑重声明:资讯 【2.夏天--医治冬病的天时(中里巴人)_xiaopei616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