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夹综合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与诊断、保守介入手术xx ...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 也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或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过程中需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rtery,SMA) 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挤压而引起的血尿、蛋白尿、左腰xx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不常被识别的疾病[1]。本病好发于儿童及少年,多数患者为瘦长体型,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部分可以出现肾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2],可出现蛋白尿[3 ],高血压及腰痛症状。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NCP 引起血尿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儿童血尿中尤为常见(占33.13 %),但在成人血尿中发病率并不高,易被临床医师误诊漏诊。关于NCP 的xx,一般主张内科保守xx,但效果并不确切。因此我们收集国内外{zx1}的文献,主要就其诊断、xx综述如下。

【发病机制】

   从解剖学上看左肾位置接近腹主动脉(AO),右肾位置接近下腔静脉(IVC),因此左肾静脉(LRV)较右肾静脉(RRV)长,右肾静脉径直注入IVC,而左肾静脉则需穿过腹主动脉和其分支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的夹角才能注入IVC(图1)。正常此夹角为45°~60°,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组织及腹膜等所充塞,使其不挤压LRV,但当夹角减小(<30°),如青春期发育较快、身高迅速增长、脊柱过度伸展、体形急剧变化或肾下垂、直立体位或仰卧位、淋巴结肿大以及肿瘤压迫等情况都可出现LRV受压的临床现象(即“胡桃夹现象”)。

胡桃夹现象常有三种临床后果:①左肾静脉受压引起左肾静脉系统淤血,淤积的静脉血在静脉窦与肾盏终末端发生异常交通或部分静脉壁变薄破裂,而形成左肾单侧血尿(非肾小球性血尿);②生殖静脉综合征,即因引流入LRV的辜丸静脉或卵巢静脉淤血而致xx,并于行走或立位时加重:③男性精索静脉曲张(LRV分支)。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的男性,儿童发病分布在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男、女都可见。可表现无症状发作性肉眼血尿,也有常规体检尿化验发现镜下血尿,可在剧烈运动或直立体位时加重,有时伴左腹疼痛或腰痛。还有部分病人为血尿伴蛋白尿,蛋白尿从微量到2+,可表现间歇性或体位性加重。此外,男性还能发生精索静脉曲张,女性则会不规则月经出血等。

【检查方法与诊断】

膀胱镜检查、动脉DSA及动静脉造影均属侵袭性检查,儿童不易接受,CT/MRI价格昂贵,因此腹部超声应列为{sx}。

1、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包括相差显微镜和RBC分布容积。尿RBC为正常形态,即非肾性血尿。

2、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二维仰卧位时左肾静脉狭窄处远段比狭窄处内径宽两倍以上,脊柱后伸位15~20分钟以后,其扩张部位内径比狭窄部位内径宽4倍以上,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在9°以内,左肾静脉扩张段血流速度小于0.09m/s,狭窄处血流速度为扩张段血流速度5倍以上。

3、肾静脉造影 被用于直接观察左肾静脉受压及扩张,同时可直接测量下腔静脉内压和左肾静脉内压,当两者大于0.4kpa时可考虑左肾静脉高压。但肾静脉造影因受血流动力学及某些技术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假阴性,同时不易观察侧支循环。

4、动脉DSA 能清晰显示左肾静脉受压及扩张的左肾静脉,同时可显示侧支循环的情况,对胡桃夹现象诊断较为准确和全面,在左肾动脉造影表现还可除外其他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

5、CT和MRI 在相应平面增强扫描能显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与受压的左肾静脉三者的解剖关系,有时能表现卵巢和精索静脉曲张。

6、膀胱镜检查 可见左侧输尿管口喷血或血性尿。

7、 NCS诊断的基本目的是证明左肾静脉压迫的存在,同时排除泌尿系疾病和少见的血管畸形以及累及血管的全身疾病[4] 。对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患者,应先除外结石、高血钙、肿物、炎症等其他的病因,应考虑到NCP 的可能性;而且还应注意是否存在造成肾小球性血尿的假阴性因素(如应用过xx剂、尿液的过度稀释、显著的肉眼血尿等),以免将肾小球性血尿者漏诊。建议的检查步骤:①膀胱镜检查:确定血尿来源于左侧输尿管开口;②逆行肾盂造影:注入少量造影剂即可立即显示造影剂进入肾周围微小静脉,提示肾盂-静脉间存在分流; ③选择性左肾静脉造影,同时测压。典型者可见肾静脉跨过肠系膜上动脉附近出现造影剂充盈中断。此病的病理性压力变化范围为1.18~1.37 kPa (8.3~10.2mm Hg);④CT或MRI 可见左肾静脉远心端扩张,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突然变细并倾斜成角,造影剂呈小片状浓缩聚集于左肾窦和下极区域以及B 超可见左肾静脉远心端扩张,可提示“胡桃夹”现象。Wolfish 等[5]认为90%以上的尿中红细胞形态相同加上B 超或CT 图象上看到左肾静脉明显增粗即可诊断。多普勒超声诊断标准为左肾静脉扩张段内径(a 值):狭窄处内径(b值)> 1.5,结合左肾静脉压增高、侧支静脉扩张和受压部位血流速度增加等,对于NCS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bfb}[6]。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一些其它标准,1988 年日本伊藤克己提出具备以下六点方可诊断:①一侧性肾出血;②尿钙排泄量正常(Ca/Cr< 0.20 mg/ mg);③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90%);④肾活检呈轻微变化;⑤腹部B超和CT像上看到左肾静脉扩大;⑥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压差在5 mmHg 以上[7]。由于有些项目临床上难以开展,因此杨宇真等[8]提出以下4 点作为临床诊断标准:①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②尿红细胞形态正常;③B超示左肾静脉受压; ④临床上排除了高钙尿症、肿瘤、结石、感染、畸形和肾小球疾病。

【xx与预后】

   无特殊xx,需定期追踪观察,一般随年龄增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脂肪及结缔组织的增加,或侧支循环的建立,淤血状态得以改善,症状有所缓解。一般肾功能正常,生长发育正常,可参加学校一般活动,有较明显血尿者可免体育训练。有的作者认为当有大量血尿及持续疼痛时为手术指征。目前NCS xx尚无统一认识,包括保守xx、介入xx和手术xx。

本病长期预后还未见报道,1~2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及肾功能检查是必要的。以免漏诊真正的肾小球疾病,如小儿最常见的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


保守xx

对于本病的xx,由于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腹主动脉和SMA 夹角处脂肪及结缔组织的增加或侧支循环的建立,淤血状态可得以改善而症状缓解,故一般对病程短、年龄小、症状较轻、无并发症的患者采用保守xx[9]。保守xx分为不用xxxxxx和xxxx两种,xxxx:国内陈以平等采用中药xx儿童NCS 患者,随访12 个月,血尿情况明显改善[10]。Dever 等[11 ,12]认为NCS 所致轻微、可忍受的症状可保守xx。由于硝酸银肾盂灌注可以阻断静脉系统与尿液收集系统形成的异常交通:药液通过肾盂逆行渗入病变的瘘管壁、致瘘管内和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促使瘘管壁水肿、粘连、狭窄、闭塞。Gong YU 和Song BO用1 %的硝酸银溶液经输尿管导管灌注肾盂来xxNCS,每周两次,灌注时根据肾盂容量和患者耐受力调整灌注速度和剂量,效果满意,随访16个月无复发[13]。但硝酸银溶液腐蚀性大,疼痛明显,处理不当,会造成肾、输尿管及膀胱xx和严重的溶血反应,同时由于尚存在左肾静脉高压,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xxxx。

介入xx

介入xx包括经腔静脉气囊血管成形术,左肾静脉狭窄处血管支架置放术(endovascular stenting ,ES) [14~16]。常用的是ES,但该xx有支架脱落或变形、再次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未知的远期疗效,术中不能直接明确病变,当左肾静脉严重狭窄时难于插入导管和球囊,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抗凝xx,价格昂贵等缺点,目前限于个例报道[9]。操作方法:经股总静脉置管,选择性插入左肾静脉,直径1cm 球囊扩张后,置入长约4~7cm 直径1cm 支架,支架近端应在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开口处,再用球囊充分扩张支架,使其紧贴左肾静脉壁。严重狭窄左肾静脉难于插入导管和球囊,也无法发送支架,此时可选择性经腹切开下腔静脉前壁,直视下将球囊和支架植入。与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superior mesentery artery transposition , SMAT)比较,从xx效果看,血尿的缓解率相似,但在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a/ b 比值、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日方面 ES优于SMAT[10]。而且ES仅通过腹股沟皮肤穿刺经股静脉置放血管内支架扩张狭窄段血管,具有组织损伤小、康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切口外观好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术式极易为患者及家属所接受,有利于临床推广。近来应用具有网孔结构的膨胀性金属支架xxNCS ,该支架置入血管2~3个月后即xx上皮化,明显减少了支架脱落或变形、再次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目前介入xx正逐步取代手术xx成为xxNCS {sx}的特殊xx。Segawa等[17]就应用具有网孔结构的膨胀性金属支架行肾静脉血管内支架管植入术,但长期效果及并发症仍不清楚。对于部分因左肾静脉高压所致盆腔静脉淤血的中老年女性,手术降低肾静脉压力对于缓解盆腔静脉曲张意义不大,通过介入注射硬化剂鱼肝油酸钠栓塞曲张盆腔静脉,可取得较好疗效[18]。

手术xx

手术xx的目的主要为解除左肾静脉所受压迫,国内外许多文献均提到手术适应症的问题[9,15,16,19-21],总结如下:①经2 年以上观察或内科对症xx,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的,成人NCS 患者xx可更为积极,观察6~12个月即可;②出现并发症者,如贫血、腰肋痛及精索静脉曲张,反复乏力、xx、焦虑等,已影响工作或生活的患者;③有肾功能损害,排除其他原因者。

xxNCS手术方式较多,包括:左肾固定[22 ],肾盂周围曲张静脉切除术,肾静脉旁路术[9],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21,23 ] , SMAT[24] ,肠系膜上动脉悬吊外固定术[25],自体肾移植[26 ,27],肾切除术[21]等。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是目前国内外xxNCS最多的一种手术方式,就是将左肾静脉切断后下移5cm左右,与腔静脉端侧吻合后解除压迫。由于该病发生在左侧,肾静脉足够长,下移时不会影响肾动脉的解剖位置,从而有肾脏的供血影响小,手术创伤小;大静脉解剖清楚,移位操作便捷,副作用小;用自体材料,费用低廉。1982年Stewart 和Reiman[20]首先应用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xxNCS 3例,效果满意; Hohenfellner等[21]用该术式xx8 例,平均随访41~136个月,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 例次,后腹膜血肿再次手术止血1 例次,麻痹性肠梗阻1 例次,机械性肠梗阻1 例次,最终成功7例,持续血尿1例,主要原因考虑为静脉系统与尿液收集系统已形成成熟的异常交通[9]。国内几家单位报告此术式xxNCS十余例,效果均满意。SMAT指切断肠系膜上动脉后下移至左肾静脉下方与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虽然SMAT无肾缺血和极少干扰腹膜后腔, 但该手术创伤大、需动脉吻合和易引起SMA吻合口出血、狭窄,目前国际上报道很少[21]。林维勤[10]等人用该术式xx3 例,术后并发症中1 例后腹膜血肿,肠功能紊乱和麻痹性肠梗阻各1 例次(保守xx缓解) ,已随访20~50个月,xx缓解2 例,1 例活动后偶有血尿。由于动、静脉移植术具有创伤大,需血管吻合和易引起吻合口出血、狭窄、血栓形成等缺点,而利用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即近端固定、远端活动,可以行向上向左悬吊外固定术,操作简单易行,不改变人体正常器管结构,无须血管吻合,无肾缺血,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手术操作安全,管建云等人报道6例NCS行肠系膜上动脉悬吊外固定术,术后6例患者肉眼血尿于3d后减轻, 5~9dxx消失,术后3个月、9个月复查B超或CT三维血管重建,均示肾静脉血流通畅,左肾静脉受压现象xx消失,远期效果有待继续观察。

转自:



郑重声明:资讯 【胡桃夹综合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与诊断、保守介入手术xx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