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哈哈”的新闻标题制作
内容提要:网络新闻登上了新闻界的大雅之堂,并有取代纸媒的趋势。“报网互动”的合作方式在各个报业集团兴起。报纸版面上“家长式”的标题制作,倘若照搬到网页上是自取灭亡。嘻嘻哈哈类型的标题迎合了网络嬉戏的习性和精神,朝着“很黄很暴力”的方向发展。非时政类新闻标题中的“xx门事件”和时政类新闻中的“陈水扁现象”让我们享受了“嘻嘻哈哈”的嬉戏大餐。网民的“素质层次”较低又起到追波助澜的作用。嘻嘻哈哈的标题制作有严格的要求,不是每个网络编辑都能“玩”得来的,它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赋、下意识培养以及长时间磨练。
新闻跨入了网络传媒时代,传统的平面媒体也纷纷选择了“报网互动”的合作方式。既然是合作就要相互妥协,相互学习。体现最明显的是报纸上的新闻跳进“网页”后,“家长式”的新闻标题也得放下它严肃的架子和新媒体一道共享“嘻嘻哈哈”的盛宴。否则,报纸是要退出“网媒”,“网媒”也要被受众遗弃。
网络初露头角时,国内所谓的高层次知识分子洁身自好,认为网络是较低层次人群活动的空间,上网无非就是“聊天”和打游戏。众多官员也以“上网”为耻。四川地震发生后,网络的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凸显,让平面媒体“文字+图片式”的报道方式望尘莫及。2008年6月20日上午,xxx总书记视察人民网并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们在线交流,“隐性”地向官员和全社会传递了要重视网络的信息。官员和“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如梦初醒,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网络,当然也没有了此前的羞耻心态。随后,部分官员敢于把本部门的“弊端”抛到网上,让“较低素质”的网友“拍砖”。例如:南海网提供了交流平台,让10名网友与海南省工商局局长黄成模“面对面”。“面对面”后,网友们对工商局也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不再片面地认为“工商”是披着“执法外衣的土匪”。黄成模和他的下属也成为了“普通”的网友,投入到“嘻嘻哈哈”的环抱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新闻如何能迅速的吸引受众的眼球,瓜分原来属于纸媒和其他类型媒体的蛋糕呢?笔者觉得网络新闻的标题功不可没。容量不见底的网络新闻空间,“更新换代”或许就在一个瞬间。网络新闻的竞争首先是标题的竞争。新闻是海量的,网友的眼睛却只有一双。但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好的标题任何好的“新闻事实”都是天书。严肃、死板的标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新闻的致命伤。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有很多讲究,笔者认为只有三种类型:严肃型、中性型、嘻嘻哈哈型。日报乃至都市报用得最多的是严肃型、中性型的标题,它们盛气凌人,让读者昏昏欲睡。相反,嘻嘻哈哈型最为实用和讲究,它也顺应了网络传媒嬉戏的属性。
一、嘻嘻哈哈的源泉
网络传媒自诞生起,就不乏嘻嘻哈哈的传统。报纸分版面,“网媒”无容量,嘻嘻哈哈的新闻库存永远都不会饱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zg},达到31.1%,其次是本科(25.8%)和大专(23.3%)。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28.5%,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1.5%。可见,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仍然占据大多数。同时结合历次年龄分布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jd1}优势。年轻人依旧是中国互联网的主力军。
这部分人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充满活力和想象力。并且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对政治不“感冒”,不相信严肃和死板的党报“政治化标题”。他们就想“玩”、想看热闹、想“参与”,来去匆匆,喜新厌旧。同时,这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对“高深”的文化有恐惧感,能力不及,也没精力去领悟“洗涤式”教诲。快餐式的新闻午餐才是他们的{za},“眨眼率”得跟上鼠标的点击率。年轻人富有嘻哈哈的嬉戏精神,由他们占据网络的制高点,新闻的制作就得“玩得起来”,标题的制作就得“嘻嘻哈哈”。否则,靠少数高学历的精英网民是无法撑起网络传媒的天空。有这部分生力军的注入,网络新闻标题的嘻嘻哈哈源泉便源远流长。网民的“老龄化”还很遥远,网络传媒“嘻嘻哈哈”的大戏还得唱下去。即便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标题嘻嘻哈哈的席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的实用性和讲究是严肃型、中性型标题无非比拟。
二、嘻嘻哈哈的现象
新闻标题的“嘻嘻哈哈”现象,出现在每天的新闻网站页面上,我们随意打开任何一个新闻网站都会与之相遇。不仅仅是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时常会冒出嘻嘻哈哈的新闻标题,连一向以“严肃”著称的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也加入了此狂欢的行列,与全国的网民一道嬉戏。对这种技术轻车熟路的是中国大商业网站,尤其是搜狐网站,在制作手法方面可谓是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你追我赶,各个地方的中小型网站也是加足了马力争相效仿。以下用典型事例说明:
1、非时政类新闻标题中“xx门”病毒蔓延
2008年1月27号,网上流传香港艺人床上xx,事件震惊整个娱乐圈。照相中的人分别看似陈冠希、钟欣桐(阿娇)及陈冠希前女友陈文媛(BoBo),当时媒体还是很谨慎地使用“香港艺人‘PSxx’事件这样的标题”。当新闻事件确实属实后,“PS”字样就悄悄地退出了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领域。随即,“丑闻”相关人员的“过去与前途”及他们的“祖宗十八代”都被标题借用。如:“xx门”明星悄悄变脸 各显其能为复出铺路(腾讯网);传陈冠希15岁带绿帽,日后形成驾驭女性心态(搜狐网) ;哪对夫妇最“脑残”?谢霆锋张柏芝因xx门位列{dy}(新浪网);xx门后:张柏芝版洁尔阴广告中的三个不解(中国营销传播网);揭秘张柏芝父亲胡须勇,如何让女儿从玉女到xx(百灵网);嘻嘻哈哈的“xx门”事件随即像病毒般蔓延,连“神圣”的高等学校也被陈冠希等人“玷污”。嘻嘻哈哈的标题的火舌随即也舔到了海师的“屁股”:高校版“xx门”照出了什么? (新华网);海师大“xx门”击中了什么软肋?(东方网);海南师大“xx门” 受伤的又是女人(华龙网)……这还不过瘾,又出现了社会新闻版的“xx门”:现网络版新xx门 东楼kappa女公然挑战法律? (中国娱乐网);东楼kappa女:给你一个摄像头,你敢成名吗?;KAPPA女xx再掀狂潮 网友疾呼我们都不正常了么?(东北网);上海东楼kappa女xx事件刺激了谁的眼睛?(东北网) ……网络传媒界弥漫着“xx门”的荼毒,非时政类新闻朝着“很黄很暴力”的方向发展。这类新闻大多数是事不关己,编辑可以高高挂起。这也不会犯什么政治错误和商业错误,他们在制作新闻标题的时候,可以尽情狂欢,发挥“余热”。标题服务新闻内容,冲在{dy}线的肯定了是嘻嘻哈哈的嬉戏类标题。其实,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出现“很黄很暴力”的趋向,并不是在“xx门”事件后,此前就已被“狗仔队”发掘出来,同时也被网络“黄色文化”侵蚀。只不过是“xx门”出来后,才“正大光明”的被继承了下来。近日,海口美女撬周慧敏的“墙角”事件,这实际是“xx门”荼毒的延续,也是嬉戏精神的狂欢。此事,原本和海南没关,但是贴上海口的“标签”,琼岛的百姓就会议论纷纷,起到“宣传”的作用。这也只是N个“xx门”事件之一,所不同的是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而已。
嘻嘻哈哈的嬉戏精神迎合了“很黄很暴力”阅读趋向。那是因为大多数网民的学历层次较低的局限,往往他们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受年龄阶段的影响,欲望强烈的他们在物质的领域与精神领域之间恰好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追求刺激的冲动不可阻挡。同时,人性的弱点追波助澜,网友们对“很黄很暴力”的肉欲追求永无止境。这也是网页上的黄色文化越禁越泛滥的根源,因为它们的存在有巨大的市场空间。“xx门”的嘻嘻哈哈标题之风借力于网络,它会越吹越大。
2、时政类新闻标题中的陈水扁现象
陈水扁是台湾政治界的明星,他的“xx”政治理念让中国广大的热血青年深恶痛绝。新闻受众对他的关注度几乎不亚于美国总统。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海峡两岸的“惊涛骇浪”。“公投”、“xx”、“贪污”等字眼充溢着新闻版面、电视画面、新闻网页。前段时间,“阿扁家族”的贪污腐败案闹得沸沸扬扬。“哀司法已死、悼民主退步、甘愿台湾坐黑牢”的阿扁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自信满满的扛起了绝食的大旗。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中国的热血青年投入到了庆祝阿扁绝食的狂欢队伍之中。网络编辑们摸准了网民的心态,在新闻标题制作上毫不留情地在阿扁的伤疤上撒盐。
陈水扁被送入看守所后,新闻标题的制作尚停留在“推测”阶段,步子迈得相当谨慎。如:陈水扁在看守所内未进食可能绝食抗议(环球时报);陈水扁又演戏,委屈肚皮闹绝食(重庆晚报);疑为绝食,陈水扁看完亲信笔录心情沉重没有胃口(人民网);阿扁串连深绿阵营绝食或变“暴力动员令”(搜狐)新闻编辑用得最多的字眼是“或”、“可能”、“疑为”等。这就给“嘻嘻哈哈”的新闻标题穿上了一件实用的“xxx”……待到阿扁绝食信息属实后,嬉戏精神贯穿于新闻的标题制作,它们制作风格xx娱乐化:陈水扁看守所生活纪实,吃大锅饭打地铺(新华网);阿扁进看守所吃首顿牢餐,三菜一汤还有肉(人民网);陈水扁有意绝食 律师力劝其进食不听(亳州新传媒);陈水扁宣布绝食四餐未吃饭,提禁食十点理由(新快报);陈水扁绝食四餐未吃饭,和女婿同蹲一个马桶(新快报);陈水扁回看守所后持续禁食 拒服药被列为“病人”(新华网);台南挺扁团北上声援阿扁 戴xx穿囚衣花样多(人民网);记者采写新闻时,幸灾乐祸,编辑编纂标题时赤裸裸。待到阿扁坚持不下去后,嬉戏精神达到了鼎盛:持续透过委任律师传递信息,阿扁两天写了两封遗书(人民网);“人之将死”,写遗书照理说还是很符合逻辑的,但“贪玩”的阿扁竟然想出书。他无意中配合了网络编辑将嘻嘻哈哈之风持续“吹”下去:阿扁拟出版《狱中日记》 洋洋洒洒3万字谈案情经过(人民网);阿扁{zh1}撑不住,开始要张口:陈水扁禁食第4天吐酸水,下周一传唤其母亲妹妹(津报网)陈水扁绝食12天撑不住开始喝运动饮料(南海网)陈水扁胃口大增 续吃500毫升稀饭放风做运动;(人民网)阿扁狱中一梦又一梦 诗人梦没完又做“xx”梦( 新民网 )……
以上是阿扁绝食期间,国内网络编辑施展才华的部分作品。按常理说,时政类的新闻应该讲原则,新闻也应该要公正、客观。阿扁的遭遇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网民和编辑应该为他祈祷,不应落井下石。无奈,网络编辑中的大部分也属于热血青年,政治和爱国倾向明显,他们也想在背后捅阿扁一刀。加上受到网民们幸灾乐祸的心态及喜欢看热闹的心里影响。在标题制作的时就会依着网民们的心态,顺水推舟。时政类新闻标题中的“陈水扁现象”已经在网络标题的制作中树立了典型。即便是阿扁退出了受众的视线,标题的嬉戏成分也不会褪色。嘻嘻哈哈的制作风格,{zd0}限度的娱乐网民的,同时它不会伤到编辑自身。因为关于阿扁的“吃喝拉撒”问题不属于“政治保护”范畴,任凭网络编辑们蹂躏和网民们嬉戏。这不是商业网站和地方网站的专利,连以严肃著称的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级网站都笑裂了嘴巴。
3、并非什么内容都可以嘻嘻哈哈
任何国家的新闻传媒都会受到管制,不可能胡来。中国也不例外。虽然网络与传统的舆论环境相比,可控制性较差,但不等于没控制。网络新闻其实也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只不过镣铐轻些、松些。如果网络编辑政治觉悟不高,对这点没有清醒地认识,总有{yt}会玩火自焚。嘻嘻哈哈的标题制作有度,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跳舞”,不可以跨越雷池半步。“陈水扁现象”就是一个好例子,在这个范围内你想怎么“玩”都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把握“嘻嘻哈哈”的度。那么“度”在哪里?
国内时政类的重大新闻一定要谨慎,编辑如果没有把握就不要高举“嘻嘻哈哈”的大刀,否则会伤到自身。这也是镣铐的威力体现,当然喜庆类和花絮类的新闻,稍微可以放开些,符合新闻事实即可。
国际类的新闻可以更松些,标题制作只要符合新闻事实,网络编辑尽可以嘻嘻哈哈。即使超过新闻的事实,有点“危言耸听”也不怕,不要太离谱就行。实在没太大把握,可以分内外标题,内标题严格按照新闻事实制作,外标题可以嘻嘻哈哈。出了问题还有内标题扛着,还有个台阶下。这也是网络标题制作的常用手法之一,收到的效果也不错。内标题“严肃”,外标题“嬉戏”适用于任何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搜狐网站精通此道,新闻首页上几乎每一条新闻标题都使用了这个方法,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奇效:即符合了新闻事实,又愉悦了网民。重要的核心点是搜狐准确地把握了新闻点,知道网民最想看什么,这是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等商业网站无法比拟的。有利就有弊,弊端之一是不利于新闻的搜索。
社会类的新闻,一般都可以“嘻嘻哈哈”,灾难性的新闻除外。编辑在标题制作上要讲社会良知,否则与落井下石的市井之徒没区别。有人跳楼身亡,你不能在标题制作上说他玩“自由落体”。假如正好砸到了楼下的车,你不能说是“车毁人亡”。飞机坠毁,人员伤亡若用这样的标题:天上掉下“737”(飞机型号),摔死“127”(死亡人数)这样的标题是可耻的。这种嘻嘻哈哈的标题确实很吸引眼球,但对死者极为不尊重。网友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同情心,是不会同意编辑们这样做的。
一般非时政类的新闻,只要不涉及商业纠纷、民事冲突等外,编辑制作嘻嘻哈哈的标题,可以大展才华。
三、谁能扛起“嘻嘻哈哈”的旗号?
在采编分离的新闻单位,许多记者都普遍认为新闻标题的制作是编辑的事情,“我”只要负责采写。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记者工作如同“买菜”,编辑负责“炒菜”。记者首先要把好“菜”名呈给编辑,编辑才会开炉“炒”。遗憾的是,网路编辑每天转发的新闻多则上千条,不可能每条新闻都细看,也不可能每条新闻都给记者提炼上一个好标题。加上,受到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编辑心态、编辑能力等影响。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可能因为你的烂标题便被编辑淘汰。如:海南大学迎来50岁生日;这就是典型的“应付性”标题。海大50周岁生日,只有海大的人关心,但新闻是做给广大的网友看的。记者没有把新闻点提炼出来,这就不是新闻。编辑细看稿件后,把标题改成:获教育部批准 海大成“211工程”建设大学[图]。获教育部批准,表明新闻不是“吹”的,海大成“211工程”建设大学,才是网友们关注的。倘若编辑“粗心”,这新闻就废了。又如:海口:椰果厂生产污染田地 村民愤怒要其搬迁。“椰果厂生产污染田地”,这样的新闻司空见惯;“村民愤怒要其搬迁”也屡见不鲜。编辑改成:椰果厂生产恶心果冻 领导称:是个人都能吃,效果就不一样了。记者学会制作标题是很重要的,他们应该先于编辑学会“嘻嘻哈哈”的本领。
这种本领并不是到大街上随便拉个大学毕业生来就能掌握,也非任何一个网络编辑都能转得动。除了天赋的因素外,编辑要经常实践,同时也要时常对比,辨析好坏,才能修成正果。在日常工作中,网络新闻都是“转来转去”,编辑也机械地养成了“复制”、“粘贴”的习惯。脑袋像呆瓜,标题原封不动地照用,他们便逐渐丧失“嘻嘻哈哈”标题制作的功夫。这种“恶果”形成后,编辑们在制作新闻标题的时候只会用“悲哀了谁?”、“刺痛了谁?”、“太漂亮了”等。至于怎么体现“悲哀”和“刺痛”与“漂亮”,他们就不会从新闻里提炼出来。
新闻标题的制作是网络编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笔者认为不会制作“嘻嘻哈哈”类型标题的编辑不是合格的编辑。网络的嬉戏精神不会枯竭,这需要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提炼和总结。莫让严肃的“家长式”标题束缚“嘻嘻哈哈”的个性张扬的标题制作。
大致完成于200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