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指标的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是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需要。
气候变化牵动每一个人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就已向世界作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工业减排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手段,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节能,也能为碳减排目标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孟克非说。
在芬兰航空公司的一张中国上海至丹麦哥本哈根的机票上印有这样的碳排放信息:上海浦东-芬兰赫尔辛基7380公里,780公斤;赫尔辛基-哥本哈根893公里,133公斤,这意味着乘客的这次旅行将向大自然排放913公斤碳。
“除了飞机旅行外,开车、用电、吃肉、吸烟、装修等都会增加人们对大自然的碳排放。”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孙立说,正是人类工业及日常活动用能增加,使固化在地面上或地底下的煤炭、石油等资源被大量开发,排放出大量碳物质,而森林又被大面积破坏,导致自然循环失衡。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
生活陋习害人害己
到底什么是“低碳生活”?业内专家认为,简单说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然而曾几何时,不少人过着“高碳生活”,生活中的陋习在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宾馆内,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据一项“白领,你的名字叫环保杀手”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800人中有619人承认自己犯下了制造噪声、出行不离汽车、过度使用空调、爱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浪费纸张、点菜不注意分量、洗澡爱用盆浴等危害环保的“七宗罪”。
目前,许多网站上推出了碳排放计算器,人们可以计算自己生活中的碳排放。据测算,1个城市居民如果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汽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1年就在2600吨左右。
业内专家认为,其实做到日常生活节能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改掉一些生活陋习就能为减排做出不小的贡献。据介绍,只要有效地使用自然通风和避免房间过暖,就能减少家庭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另外,使用节能灯、少吃口香糖、使用环保袋、自觉提高空调制冷温度、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推广素食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低碳生活”大有作为
除了自觉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环境。如增加植树能起到“碳减排”的效果。目前,一些组织正在推广个人“碳交易”,即可以通过自愿认购植物来弥补个人过多的碳排放,由专门的公司来替这些人士种植树木。
“可以通过碳排放认证的方式引导人们低碳消费。”孟克非说,今后国家可以出台类似的措施,像电器的能耗标志一样,让人们一眼就能识别哪些产品在碳排放上做得好,从而更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碳减排”。
孙立说,家庭能源中多使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可以大量减少碳排放。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国仅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就可以节约上千万吨标准煤。另外,家庭节能要从建筑节能上下工夫,在采暖、制冷上都要尽可能做到利用自然能源。
孙立认为,政府在节约城市照明、减少因不合理规划造成的资源浪费、扶持公共交通、提高集中供暖效率、鼓励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新能源发展等方面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