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漫谈- 李金雨的日志- 网易博客

“道地药材”漫谈

2010-04-22 21:57:43 阅读14 评论0 字号:

转自weizhengbo的博客

 

我国幅员辽阔,得天独厚地蕴藏了丰富的中药资源。许多中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的结果,优质而高产,有道地药材之称(也称地道药材)。自古以来医家非常讲究道地药材,笔者现就道地药材作一辨析。

    1 “道地”名称渊源

    在明代以前的医药专著中未见有道地药材的名称,但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如陶弘景在评论产地与黄芪的质量关系时说“黄芪{dy}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岩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本草图经》:“大黄,今蜀川,河东,陇西州部皆有之,以蜀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至今还公认四川阿坝地区及青海,甘肃武威所产大黄{zj0},属地道。

    道地药材一词在明代广为应用。明太医院官书《本草品汇精要》在很多药材的项下都标明了地道产区,如白术,载:“地道-杭州于潜佳。”药商为了宣扬自己经售的是优等药材,也以地道药材作为宣传。一些古药铺的匾额还有“采集川广之贵地道药材”等字样。这都说明地道药材的名称已成为优质药材的专用词语。

   

    道地药材被确认后,为标明某地出产的某种药材是地道,常将地名和药名组合成地道药材的复合名,如浙贝、杭菊、川连、云苓、怀牛膝、辽细辛、潞党参等,不但中药界如此称呼,医生也常以此开方列药。

    2 中药材成为“地道”的原因

    道地药材优质的原因是良好的生态条件、悠久的栽培历史及技术和优良的品种。

    2.1 生态条件 xx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每种植物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需要的生态条件,如甘草,是钙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它的分布基本上限于北纬40°线两侧,东起东北、内蒙,向西直指地中海沿岸,以内蒙古的杭锦旗、阿拉善旗等地产者{zh0},为地道。

    生态条件的改变,生物体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产生变异而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一是不能适应而被淘汰。如丹参所含丹参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产地不同而含量有差别,有些相差数倍 [1] ,川续断引种到上海结子率低 [2] 。究其变化的原因,均为生态因子改变所致。一些动物类药材也要求有适合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如蛤蚧喜冬暖夏凉的环境;蝎子喜潮湿阴暗;蜈蚣喜阴湿,怕干燥和强尘;土鳖虫喜阴湿的墙角松土及油坊等,因而它们各有一定的分布区。药材是治病的物质,故应注意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所以要重视道地药材的医疗价值。

    2.2 栽培的历史与技术 道地药材的优质是与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栽培技术分不开的。如地黄,明代陈嘉谟已提到怀地黄的名称,其优良品种“金状元”在怀庆府培育成功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怀牛膝在《本草纲目》中就已提到栽培问题,虽未直接提及怀庆府,但说到北土栽培者。安徽亳县的亳菊,其栽培历史至少在数百年以上。以贝母论,浙贝母在浙江的栽培已近二百年;平贝母在东北栽培已近五十年;川贝母则以野生为主。云南栽培三七已逾二百年;四川彰明县种植乌头已达四百年之久,这些都是栽培的地道药材。

    2.3 品种 道地药材是由该品种的优良性质决定的。如大黄,其原植物主要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前三种品质优良,是地道药材西宁大黄与凉州大黄的原植物来源。

    3 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相对性

    有些道地药材,一经确立,经久不变,也有很多药材的产地,时有变动,其原因如下:

    首先,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对不同药材的认识有变 动,如地黄,《名医别录》称:“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黄者佳”,《本草经集注》:“今人以泽地子黄{zh0}”,宋.苏颂谓:“今处处有之,以同州者为上”,明.陈嘉谟说:“江浙壤地种者,质虽光泽而薄,怀庆府产者,皮有疙瘩而力大”,李时珍总结说:“今以怀庆府地黄为上,亦各处兴废不同尔”。近有学者认为,东北辽西和河北承德县是延胡索的故乡,该地区的齿瓣延胡索应是药材中的xx,有效成分总生物碱的含量远远高于浙江 [3] 。

    其次,新产地之产品的质量超过旧产地的产品,那么产地就会随之变动。在宋以前,各朝代建都均在黄河以南,文化包括医药的兴盛也主要在黄河流域及南边地区。尤其唐代以前,药材的采集,药书所栽,大多限于蜀道、河西、河东及川广、云贵等地,药材来源局限较大。明清以后,政治中心北移,文化及医药也随之扩大。如黄芪,宋以前记载均限于西北及西南地区,记载的地道产区限于“宪州、原州、宜州、宁州”,而今认为山西及内蒙一些地区的锦黄芪质量{zh0},为地道药材。

    再者,一些药材随着引种扩种,野生变家栽及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新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会出现新的产地。

    4 发展道地药材

    发展中药材生产,各地要以道地药材为主,以需求量大,紧缺名贵的药材为重点,兼顾一般,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的建立药材生产基地,主要措施应包括:

    (1)一些历来以采集为主,分布较广的药材,应以保护野生资源为主,必须合理地采xx材,既要采又要养,不能乱采乱挖。主管部门要开展药材生产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使采药者及药材收购人员真正懂得养药与采药的科学道理。

    (2)栽种的药材如人参、三七、黄芪、党参、黄连、西洋参等,在引种时要因地制宜,可在巩固现有产地的基础上,引进栽培技术,为国家提供商品药材,满足国内和出口需要。

    (3)皮类药材如杜仲、厚朴、黄柏、丹皮等,都有地道产区,并有适宜生长的分布区,应扩大栽培面积,逐年栽种营造。如牡丹除生产区栽种外,公园和庭院供观赏也可广泛栽种,对这类药材,可开展综合应用的研究,以开拓药源,增加产量。

    (4)动物类药如蛤蚧、全蝎、蜈蚣、土鳖虫等,其主要来源乃采自野生,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并受到农药、污水等的毒害,产量不稳定,应加强对主生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人工养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野生类动物的驯化家养,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梅花鹿、麝、金钱白花蛇等均已饲养成功。近年来对进一步提高麝香产量,从活麝香囊中采取麝香,及人工培育xx牛黄等研究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短缺药材的需求。

    目前,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远远跟不上中医的需要。不法之徒为了牟取暴利,以假冒充某些短缺药品,大肆猎杀名贵珍稀动物;中药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真伪不辨,误假为真的收购;用药部门不把关,来什么用什么;还有客观上某些中药材品种混乱,难以辨别等等,严重制约着中医的发展,中药事业严重乏人乏术,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从道地药材入手,扬其特长,发挥地区优势,养护好野生资源,中药材生产方可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秀兰.xxx,1980,11(6):276.

    2 李世成.xxx通迅,1981,12(9):37.

    3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70.

   

    作者单位:1 510120广东省广州市东升医院

   

             2 510405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道地药材”漫谈- 李金雨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