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性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公关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比较典型。比方,银行为了多组织存款,为了争取到好的投资项目,经常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络,增进与企业之间的感情;每逢元旦春节,商业银行订制一些年画或挂历,印上企业形象标识及产品宣传广告,送给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客户;还有,不定期的开门评选{zj0}、最差营业员,向社会征询意见和建议,诸如此类,只要是围绕着树立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银行信誉的活动,都可以算作是公关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但是,有些银行领导人却不这样认为。提到公关,他们就要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似乎不请别人吃吃喝喝、不送给别人一点儿东西、不给别人一点儿好处,就不算公关。因此,无论是组织存款、发放贷寺、清收坏账,还是争取投资者来开户、稳定基本客户群,都认为是要花钱的事情,“公关费”开支日益攀高。以元旦春节为例,以往送几副挂历或几张年画即可,现在改了。改为送烟酒副食、送糖果瓜子、送食用植物油、送鱼肉等春节物资,有的干脆直接送现金。过去只送给单位,现在还要落实到个人。
如此“公关”,自然会引发很多问题,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首先是加重了商业银行的经济负担,影响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为了追求利润的{zd0}化,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必须{zd0}限度地控制支出,而愈演愈烈的“公关费疯长”之风,恰恰与银行的经营目标背道而驰。
其次,败坏了社会风气,为腐败的孳生提供了土壤。单位送礼,实际上也是一种行贿行为,“公贿”同样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对于受贿者来说,其影响是比较微妙的。说实话,有很多存款人或单位的财务人员,最初并没有想到去银行存款、办理业务,能够得到银行给予的好处。一次两次之后,发现这一本来是很正常的业务往来有利可图,就故意刁难银行,出银行的难题,让银行不得不去求他,不得不去请客送礼。对于送礼的银行来说,初衷是好的,是自觉自愿的,慢慢地,也许就觉得吃不消了。送成了习惯,再不送还不行,送少了也不行,变得身不由己,苦不堪言。还有一些银行领导人,之所以对请客送礼乐此不疲,并非为发展业务着想,而是打着为公家办事的招牌,拉自己的关系,办自己的私事,假公济私。
此外,不恰当的“公关”,有时还事与愿违,香烧了,菩萨也得罪了,起到相反的效果。就拿银行给客户送春节物资为例。存款人是成千上万的,开户单位往往也数以百计,银行不可能为每一位客户都送上一份礼品。银行“公关”,往往只选择自己圈定的所谓 “重点客户”。同样是你的客户,得到礼品的自然心情舒畅,但那些没有得到礼品的会怎么想?银行在花钱赢得一批客户欢心的同时,又会失去一批客户的信任,这又是何苦呢?就是在“重点客户”内部,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引发对银行不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比方,你安排了某单位一把手的春节物资,其他副职会不会有意见?你安排了财务人员,其他行政人员会不会有意见?笔者曾亲自看到,有些商业银行在发送春节物资前,业务开展本来比较正常,物资送过之后,来银行要求销户的、要求转款到他行的,反而骤然增多。
由此可见,把公关简单地理解为请客送礼,简单地理解为攻克难关之“攻关”,是不妥的,也根本起不到搞好公共关系的作用。因此,金融企业要走出上述误区,通过真正的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信誉,获得{zj0}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