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日本和纸文化_遐。澗進水無淵...




--------------------------------------------------------------------------------

所属栏目:纸业历史 加入时间:2004年5月31日10:29

  

日本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再将之发扬光大,发展成自家独有的东西。他们将中国传来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良,造出厚薄均匀而且坚韧的和纸,而到了公元八世纪,这些和纸更利用作屏风、纸门等家居用品。日本是个多雨水的地方,因此拥有丰富的植物纤维为主,工匠先将植物纤维放在阳光下晒,捡去灰尘后再用黄叶等有防虫功效的植物为纸浆染上白色。然而,和纸也有直纹处容易裂开、起皱、不能沾水的纸张捻成条状,搓软后用作布的代替品或做成纸糊的工艺品,又或是溶成浆后再加以利用。


八世纪左右,和纸开始被利用于屏风,纸门等家居用品上。和纸制的门窗可把地方分隔开来外,也可让空气、声音及气味通过,且有吸湿作用,更可发挥调节湿度和温度的功能。

日本人只用木和纸来建筑房子,其实这是一套实用建筑学,一种将现有资源运用到生活上的智慧表现。昔日的日本经常发生地震,选用木才建屋,是为了一旦发生事故导至房子倒塌时,也不会造成太多及太大伤亡。除了屏风与门,日本人也爱用和纸来造灯。和纸的传热度低,而透过和纸而传过来的光线也较为柔和、不刺眼,因此,居室的环境会因一盏亮起的和纸灯而感觉舒适平和。

根据日本传统,和纸除了具实用价值,同时亦被视为神圣之物。日本人的文化中有所谓洗礼的习俗,他们将剪成人形的和纸放进河里,意谓让身体的不洁随流水而洗净。远在江户时代,风雅之士更视和纸为丰盛的精神生活的象征,他们喜欢用纸来造衣服跟被褥,披上纸衣,踏上追求精神上至高境界的长途旅程。日本人对事物的外表总有着微妙触感。他们感觉到和纸的植物纤维里有石头与金属所没有的温暖,欣赏它的厚度及蓝白色色调的微妙差别,甚至是随时间流逝而变硬或变黄的特性——他们擅长从事物中发掘并欣赏其本质——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禅”学精神。

在世界文化史上,日本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新兴文化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1500年历史的日本和纸就是很好的例子。

跟随日本关西国际广报中心组织的记者团,我来到了福井县北部的今立町。正值金秋时节,成熟的柿子缀满了枝头,道路两边的农家小院一派收获的景象。今立町是一个充满了文化色彩的地方。这里不仅出产和纸,漆器、陶艺、刀具也很有名。极富悲剧色彩的古代大剑豪佐佐木小次郎也诞生于此地。虽然只是一个1万多人的小镇,今立町的和纸产量和品质却均为日本{dy},理所当然的被日本人称为“和纸之乡”。

因为福井县一带过去叫做越前国,所以日本和纸也叫越前和纸。相传1500年前,一位美丽的女神在冈太川上游附近出现,她把造纸术传授给了日本人,于是这位叫做“川上御前”的女神就被奉为越前和纸的祖先。据日本历史学家考证,公元4—5世纪,纸随着文字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到6世纪,日本政府为了大批印制佛经,模仿“唐纸”努力学习造纸并生产纸张,造纸的原料楮树也开始在日本种植。8世纪,造纸技术已经在日本普及。随着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寻找新的造纸材料。日本特产——雁皮被用作新的造纸原料,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和纸”。

走进xx造纸艺人岩野平三郎的和纸作坊,淡淡的纸浆气味扑面而来。几位中年女工匠正在仔细地挑除造纸原料里面的杂质。阳光透过窗户静静的洒在盛原料的水盆上,勾画出一幅和谐的画面。造纸的{dy}道工序是用大锅煮原料,把原料中纤维质以外的东西煮出来。接着就是用手工将原料中硬实的纤维以及杂质一一挑捡出来,这一作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纸的质量主要就取决于前两道工序。第三道工序是用力拍打纤维,使之呈现浆状,这是{wy}一处使用机器的地方。纸浆做好之后,要加入粘质物,然后才开始和纸独特的制作方法——“流滤”。“流滤”使用的工具是底部镶有竹帘的横木架。工匠平持横木架,用它在滤缸里掬取纸浆,同时前后左右地晃动,使竹帘均匀的粘上纸浆。达到理想的厚度之后,将横木架从滤缸中取出,把滤出的纸浆铺在木板上,每两层纸浆之间垫一层布,放在阳光下晒干。再一层层的揭开,{zh1}还要风干才算成功。“流滤”造纸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滤缸里纸浆不多的时候,要适时添加,{zh1}还要把多余的纸浆去掉,这是为了防止纸的表面沾上杂质,和中国传统的“积滤”造纸法{zd0}的不同点就在于此。

今立町的“和纸之乡会馆”是记录了越前和纸发展历史的和纸博物馆。据介绍,目前和纸主要以楮木、黄瑞香和雁皮等植物的树皮为原料。不同的原料造出的和纸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和纸的特点之一是结实,从这一点来说,用楮木造出的和纸最为结实,但是其纸张表面较为粗糙,和式住宅的拉门拉窗一般采用这种和纸。用黄瑞香为原料的和纸,虽然不很结实,但纸张表面较细滑,多作为印刷用纸使用,世界上纸质{zh0}的日本纸币就是用黄瑞香制造的。而以雁皮为原料的和纸则既结实,纸张表面也较细密,保存的时间长。另外,用麻制作的麻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是最为贵重的和纸,又称为日本画和纸。xx日本画家平山郁夫花费了30年创作的巨型画“大唐西域壁画”所用的画纸——“云肌麻纸”就是它的一种。

“和纸之乡”有80多家和纸作坊,半数以上还保留着手工造纸的形式,机器制造的和纸主要是印刷用。考究的原料,细致的手工,使得和纸的价格居高不下。当问到在造纸业十分发达的今天,和纸如何保持它的生命力的时候,和纸博物馆的加藤良夫馆长说:“和纸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很多场合都离不开它。”的确,和纸在日本的建筑、饮食、包装等领域,在仪式、祭祀等场合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纸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纸应用的领域又在不断的扩大。如用和纸制造的机器零件、在和纸里添入了化妆品的面膜,甚至和纸时装等等。在今年的东京时装展上,日本xx时装设计师桂由美就展示了她运用揉纸、纸板等和纸工艺技术设计的独特时装。不断拓宽的应用领域,赋予了古老的和纸新的生命。

纸是文化的载体,它生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在世界。宣纸、土纸、藏纸,这些中国独特的纸文化产品现在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日渐消亡、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看看今天依然风光的日本和纸,思索传统文化的人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传说日本天平年间光明皇后曾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羲之典雅的笔风博得许多日本人的爱好,为世人所推崇。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是当年光明子嫁给圣武天皇的随身嫁妆。日本平安时代假名文字已经确立,迎来了书道的全盛时期。对于皇亲贵族的子女来说,书法是必不可少的修身课。实用的书法转变为技艺之道则是在日本镰仓末期至室町时期。同其他的艺道一样,书道界也产生了不少的流派。书道先驱藤原行成创立的世尊寺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享有{zg}xx。而后加入这{yl}派的尊圆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创立了青莲院流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青莲院流派一直是和(日本)式书法的主要流派。不足的是日本室町时期的书道各流派均以秘事口传传宗接代。弟子只知墨守师风,却无心提高书道水平。到了江户时代这种倾向日趋严重。与此同时随着町民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修养,日本人当中也开始普及书法。尽管他们的书法并不高明,但是毕竟从侧面打破了书道界的沉闷局面。日本人采用临摹的方法,学习书法名家的书法。

明治初期中国人杨守敬来到日本。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如同一股春风吹进日本书道界。日本书道开始由尊重个性,保持流派传承向注重自由表现的方向发展。不同于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是单纯的点于线的抽象造型。执笔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富有弹力的毛笔得到具体的反映。为此,要求执笔者具备高潮的技艺,高深的意境,以至否认书法的文学性,强调自由地运用笔墨的超然境地。

日本的假名最初只是标写汉字发音的符号,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到了平安时期已基本定形。其中{zxj}的用法首推万叶假名,经过楷(书)、行(书)、草(书)阶段,摆脱了汉字的形体,成为平假名。平假名的书法称草假名。当时,日本的男子主要使用汉字。假名只是女性使用的文字。所以,平假名亦称“女书”、“女文字”。总之日本假名是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三位一体的组合。万叶假名的楷、行二体称“男书”,尔后改称真名。“草”则是万叶假名的草体是男女共同使用文字。日本平安时期社会上流行的女用文字“女书”也是由万叶假名草体演变而来的。除以上假名以外,还有一种形似苇叶,酷似绘画的文字,人称“苇书”,关于苇书的问题,日本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永”字即可包括书法的八个基本写法,这八个基本写法是侧(点)、勒(横)、努(竖)、翟(竖折勾)、策(短横)、掠(横折撇)、啄(短撇)、桀(捺)。“侧”意喻用笔需倾斜。“勒”意喻适时收笔,如同勒马一般。“努”意喻刚劲笔直,呈满弓之势。“翟”意喻勾地有劲,形如跳跃。“策”意喻提笔如风,运笔如同挥鞭抽马。“掠”意喻潇洒自如,如同妇女梳头一样。“啄”意喻像鸟儿啄木那样,笔锋向左急转。“桀”意喻圆满收笔,笔锋缓而有力地向右划下。永字八法是我国后汉时期xx书法家蔡首先提出的。后经日本僧人空海传入日本。

日本书道史上的三笔三迹被日本人尊为书法圣人。三笔指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其中最出色的首推空海和尚。空海采用王羲之的风格,颜真卿的笔法,加上自己的独创,形成独特的书法笔法,被奉为入木道(书道)的开山祖。空海的代表作有《风信帖》、《灌顶记》。嵯峨天皇楷书为欧阳徇风格。行书、草书则为空海风格。代表作有《光定戒牒》。橘逸势的真迹未能流传至今。《伊都内亲王原文》不过是仿写品而已。除此以外,本阿弥光悦、近卫信伊、松花堂昭乘为宽永三笔。隐元、木庵、即非为黄壁三笔。市河米庵、贯名崧翁、卷菱湖为幕末三笔。

日本式书道名家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被奉为三迹。他们的笔法分别称为野迹、佐迹、权迹。小野道风的真迹堪称日本式书法的典型,代表作为《屏风土代》、《秋楸帖》。藤原佐理的笔风自由奔放,个性很强,代表作有《诗怀纸》。藤原行成继承了小野道风的风格,是日本书法集大成者行成的书法温雅、干练,代表作有《白乐天诗卷》、《消息》。行成还是书道“尊寺派”的始祖,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学习书法{zh0}能接触书法真迹。如果没有这种条件的话,可临摹碑帖、法帖等拓本。日本人练字时使用的单帖有以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十三行》为首的唐四大家的楷书。集帖有收入古今名迹的《开元帖》、《淳化阁帖》、文征明收集的《停云馆帖》、董其昌收集的《戏鸿堂图》、吴用卿收集的《余清斋帖》和《三希堂帖》。

日本僧人的书法,特别是xx的禅宗僧侣手写的认可证(证明传道给弟子或者承认弟子通达佛理的证明书)、喝颂、法语、字号、进道语、诗、眉批、书信等简称“墨迹”,在日本书道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尽管它属于日本书道的旁支,但是它那重视个性的发挥,重视修道和抒发禅宗风格,却不过分追求书法本身优劣与否的超然书法风格,特别是受到日本人的尊崇。墨迹的自由奔放的书法风格作为禅的精神的再现,更是受到茶客们的推崇墨迹的自由奔放的书法风格作为禅的精神的再现,更是受到茶客们的推崇,收藏墨迹者甚多。我国宋、元名僧圆悟、克勤、虚堂、智愚、了庵、清欲的手迹以及日本镰仓时期至室町时期的名僧大师国师、梦窗疏石、一休纯宗的手迹均被奉为传世之宝。

笔、墨、砚、纸堪称“文房四宝”。中国秦代的蒙恬首先发明了笔。汉代又发明了纸。八世纪唐代的笔传入日本,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十七支完整的雀头笔,是日本最古的毛笔。毛笔的种类很多,就形而论,有长锋、中锋、短锋、雀头、鸡爪、柳叶之分,有羊、狸、兔、鹿、猫、马、鼬之分。既有使用一种毛制的笔,也有使用两种以上的毛制作的毛笔。“弘法不选笔”实际上是错误的。必须根据书写的文字及纸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毛笔。中国的书圣王羲之讲究“弱纸强笔,强纸弱笔”。日本尊圆的《入木抄》有“打纸卯毛,只纸鹿毛,檀纸冬毛,杉原夏毛,绫亦夏毛,布木笔”的说法。此外,笔尖为毛笔的生命,讲究尖、齐、圆,健四要素。

中国首先发明了墨。开始为墨丸、墨粉。后将煤、胶掺入其内制成比较坚固的墨块。日本正仓院仍保存着唐墨、新罗墨。日本奈良时代的制墨法是由新罗(朝鲜)传入的。日本平安时期红州藤代、近江武佐墨{zshy}。自江户时代以来,奈良的制莫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墨有松烟墨、油烟墨之分,书法用墨{zh0}使用纯油烟墨。青墨为松烟墨。除此之外,还有朱墨、茶墨。中国的古墨十分有名。明代的程君房、清代的乾隆御制墨都是珍品中的珍品。墨越沉越佳。刚刚作成的生墨没有什么价值,一般以收藏30-80年的沉墨为书法佳品。概括而言,中国墨讲究多用薄胶,墨的粘着力较差,用起来十分圆润。而日本墨则讲究少用厚胶,墨的粘着力较强,用起来十分豪快。

直到平安时代日本人仍使用陶制的风字砚、圆润砚。平安末期中国砚输入日本。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开始生产石砚。当时制砚石料多选自爱知县的凤来石、山梨县的雨田石、宫城县的玄昌石、山口县的赤间石、京都的鸣泷石。除了石料制砚以外,日本人还使用泥、陶、瓦等材料制砚。砚有圆面砚、方砚、风字砚之分。

公元610年高丽将造纸术传入日本。后经日本造纸工匠钻研琢磨,终于造出了坚韧、优雅的和纸。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日本人主要使用麻纸。平安时代随着各项民间工艺事业的发展,造纸业生产也得到促进。当时的造纸原料主要为摺(桑科落叶亚乔木。其皮为造纸材料)、雁皮(瑞香科)。有名的和纸产地有美浓、伊势、三河等。京都还设立了官立的抄纸场,名“纸屋院”。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日本纸的种类不断增多。当时日本已经能够制造带花纹的色纸及写经用的铅色纸,用金泥、银泥在上面写经效果{jj0}。到了江户时代,町人文化兴起,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前、土佐、出云、伯劈均成为日本国内xx的纸产地。纸的种类已达50种。

今天,日本的纸生产仍分手工制纸和机械制纸两种。手工纸以雁皮、摺、三桠(黄瑞香)的树皮为原料。由手工制作的日本和纸包括半纸、美浓纸、奉书纸、鸟子等。机制纸则以木材、马尼拉麻的纸浆为原料,有坚固的泉贷纸、纸浆半纸等。日本人的书道用纸一般以半纸、画仙纸为主。雁皮纸、鸟子、懔纸、麻纸则属于高级书写纸,被视为珍品,不得轻易使用。

落款是表示书法书写完结的一种形式。落款没有统一的规定,既可写本名、字、雅号,也可写年月、干支、场所、赠者姓名等。日本人比较讲究用“号”落款。也有的人只习惯用印落款。印章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石、木、牙、角、水晶、陶器、金属等等。古代日本人几乎没有在书画上落款的习惯。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日本人接受我国宋代禅宗文化影响,才有了书写后落款的习惯。如果是自作诗,落款只写名或号。如果是抄录别人的作品则写****书。普通的场合要用三颗印即关防印(一种细长的印)、姓名印、号印。文字主要是篆书。然而,日本人多原意在提高纸面的整体美方面多下工夫,却不太拘泥特定的书法形式。

为了更好地保存、鉴赏字画,必须进行一次加工。将字面裱糊之后,可装成卷轴,也可制成帖、额、屏风等等。中国宋代裱装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裱装技术传入日本,带动了日本裱装技的发展,日本室町时期社会上茶道大兴,茶室用挂轴字画的需求剧增,进一步促进裱装技术的提高发展。当时日本的装裱品种已经很多,有“真裱”、“行裱”、“明朝装”、“大和装”、“袋装”等等。裱装时往往使用十分豪华的绢织物工艺也很讲究。



郑重声明:资讯 【【转】日本和纸文化_遐。澗進水無淵...】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