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风情(六十一)

南浔风情(六十一)

2010-05-15 06:14:13 阅读12 评论0 字号:

乡风乡韵

              月光下的水车

月光下,我静静地看着这一排水车,几分落寞,几分沧桑。

这是从民间收集来的,寻找它们已是很困难的事。其中一部水车上,依稀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丙辰年季月’字样。哦,已经近百年了。它们大多数被弃置在老屋的角落里,有的已散了架,只等{zh1}的‘火葬’。现经乡贤慧眼相识,觅宝似的觅来,掸去尘灰,加工修理,恢复了原貌,安置在农家乐园农博馆里。

于是,水车有了新的岗位,新的使命。一是供游人休闲,在吱吱呀呀的流水声里,获得一分新奇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水车自身就是历史的展示,在吱吱呀呀的流水声中,细诉着中国农业的物语。

水车不知滥觞于何时,据说是东汉灵帝时毕岗所造。也许是根据传说中龙的神威和形象而构思的。其结构是由木链,车身,刮板等组成。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因此,被人们叫成龙骨水车。水车也就如同中华民族的图腾。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可谓多灾多难,特别是水患和旱灾轮番折腾着勤劳而善良的农民。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在长期抗旱排涝的实践中,水车应运而生。它好像一位饿其体肤,苦其心态的哲人,临危受命,与大地融为一体,与民心融为一体,彰显着大地上芸芸众生的原始生命力。洪涝睦,将农田之水排入江湖,使奄奄一息的秧苗抬起头来;旱灾时,便转过身来,将江湖之水纳入大地,滋润着干裂的大地,孕育出生命的绿意。

今晚,如水的月光照着水车。我想,这月光,也曾照着远古的水车。水车的历史,是一部农村苦难的历史,也是农民与灾难抗争的历史。

这清清的月光,也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1955年初夏,吴兴地区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洪涝。洪水凶悍地淹没了城镇街道和农村,田地里一片白茫茫的。我所读的南浔中学组织师生下乡支援排涝,于是,我们背着铺盖来到近郊的一个村庄,住在过去地主家留下的大宅院里,稻草一铺,几十个人统睡在地板上。当我们来到田间,只见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地排列着水车。农民们伏在一根横杠上踩着沉重的木轮,汗水和洪水汩汩地流淌着。那一张张焦黄的脸庞和深陷的忧伤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难以忘怀。

为了抢时间,我们白天睡觉,晚上轮班车水。也是在这样的月光下,我们这群缺乏锻炼的学生,卷起裤脚,赤着双脚,奋战了一个星期。像在泥泞里艰难地走路一样,踩得头昏眼花,踩得天昏地暗。月光是那样惨白,将伏动的人体投影在大地上,如大地的喘息。那时,我们把天叫天老爷,我们都暗暗地诅咒着天老爷。那一年,总算从天老爷口里夺到了点粮食。那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民在灾难面前所受的煎熬,他们的无奈与抗争。

当我进入湖州一家颇有声望的工厂工作时,水车这种农用排灌工具也逐渐随之消失了。农村到处建立了机埠,排灌站,并开始使用我厂生产的轴流泵。水车的出现和使用,见证着人类的苦难和抗争精神,水车的消失,昭示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

水车的退隐已有近50年历史,现在的青年人甚至不知水车为何物。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水车始终吱吱呀呀倾诉着苦难,吟唱着希望,忍辱负重是它的性格。它有白发三千丈的阅历,经历了多少朝代的盛衰和兴亡,见证了多少波澜壮阔的揭竿起义。水车又像一位憨厚纯朴的农民,匍匐在大地上,当战胜水妖旱魔时,也会露出甜美的笑靥,庆祝上苍恩赐的丰收。

水车就是这样无怨无悔承受着人类的苦难,承受着心灵的伤害,从不计较功利得失,心系农民,心系土地,与命运抗争。我由衷地敬佩水车。

月光下的水车,清辉凝聚着厚重的积淀。我不由得想,农业的历史,就是这样踩着轮子在艰难岁月中,缓缓地前进着。水车被放置地这里是幸运的,它不仅倾听着建设新农村的农家乐趣,而且忠实地告诉人们农业的发展历史,农村的深重苦难,农民的不屈精神。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南浔风情(六十一)】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