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水稻大棚育苗的技术优点及设施的建造

简述水稻大棚育苗的技术优点及设施的建造

2010-05-14 12:48:56 阅读5 评论0 字号:

2009-8-19来源:《赤子》2009年第12期供稿文/臧兴旺(黑龙江省方正县宝兴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黑龙江 方正

[导读]此项技术全称为: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超稀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它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新的技术措施。

摘  要:此项技术全称为: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超稀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它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新的技术措施。下面仅就其技术优点及其设施的建造做一简述。

关键词:水稻;大中棚;育苗技术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常常受到早春温度低、回暖慢及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系数低,而且由于生育日数有限,一些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它是综合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新体系,是我省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来的又一次技术跨越,也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此项技术是以应用中早熟优质品种,稀播旱育壮秧,通过合理超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产群体,以促进穗大粒多和增加粒重,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体系。

        1 技术优点

        1.1可以提早育苗、抢积温、促进早熟、增产增收

        大中棚育苗有效的解决了优质高产品种生育期长和无霜期短的矛盾。一般大中棚可以提前7~10天育苗,争抢积温80~150℃左右,提前成熟3~5天,增产8%以上,而且米质和成熟度好,出米率高。大中棚育苗有效的解决了早春倒春寒及秋季早霜的危害,使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1.2成苗率高,壮秧效果突出,可以育出带蘖大龄壮苗

        大中棚保温效果好,棚内昼夜温差小,抗逆缓冲能力强,防止了倒春寒的危害。高温时温度极值小,低温时温度极值高,昼夜温差合适,有利于秧苗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秧苗素质。另外,大中棚内温光条件好,湿度适宜,降低了青、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病率,也有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多,生育旺盛。一般大中棚育苗成苗率可达95%,可以育出4.0~5.0叶中大苗带蘖壮秧(单蘖率80%,双蘖率20%)。

        1.3改善作业条件和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

        大中棚由于棚内空间大,人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因此育苗管理可以全部在棚内进行,不受天气条件限制,便于浇水、施肥喷药及温度控制等工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由于管理水平提高,秧苗质量好,成苗率高,缩小了秧田面积。距本田地近的可以庭院育苗、距本田地远的可在本田采用高台育苗。秧田连年固定、常年培肥,能真正达到旱育秧的床土标准。

        1.4育苗成本低、省种、省工

        由于大中棚内温度和光照条件好,出苗整齐,秧苗素质好,成苗率可比小棚高10%,边苗利用率100%。超稀值栽培每公顷用种量为15~20公斤芽种,较普通旱育稀值栽培节省种子24~30公斤。用种量少,秧本田比例可由1:60~80减小到1:100~150,可以节省秧田三分之一,节省了大量的育秧物资和管理用工。另外由于大中棚可以育出大龄带蘖壮秧,搞超稀植栽培,插秧进度快,提高工效20%以上。比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每公顷减少30~80平方米苗床,并节省农用物资和管理用工,秧田成本可降低50%。

        1.5单位面积用苗少,省工省成本

        超稀植栽培中,南部采用9×8寸规格,中北部地区采用9×6寸规格,平方米只有12.5~16.7穴,每穴插2~3株基本苗,平均需苗25~38株(9×9)或33~50株(9×6),较普通栽培减少30~62株基本苗,并且提高插秧速度,节省了插秧用工。

        1.6可变营养生长期长,分蘖成穗高

        同一品种在超稀植条件下,由于生长条件好,叶龄进程快,能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一片叶,有效分蘖期可延长到7月15日,较普通栽培延长6~8天。特别是后期有效分蘖增长快,成穗率高。

        1.7穗部经济性状好

        超稀植栽培由于植株空间环境好,所以穗部经沸睦状明显好转,为依靠穗大粒多创高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超稀植栽培一般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比普通栽培少100~150穗,但是穗粒数。结实率、千粒中等明显优于普通栽培,穗粒数多16.3~41.3粒,结实率提高1.5%~3.9%,千粒重提高0.2~1.5克。

        1.8增收节支,效益高

        超稀植栽培(9×8寸规格)可较常规普通栽培每公顷节省47个工日,增产10%,公顷增收540~930元,公顷节省成本390~450元,公顷纯增收节支930~138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 大中棚种类与建造

        2.1大中棚的种类

        根据大中棚的建造材料可分为钢骨架结构、原子灰结构和竹木结构大中棚三种。

        2.1.1钢骨架大中棚

        它是由钢管和钢筋焊接成成型的骨架,然后进行安装。规格一般高1.5~2.5米左右,跨度6~10米,长度自行设定。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或减轻钢管和棚膜之间的磨损,盖棚前要包好钢管,否则棚膜容易磨坏,另外地基要沉牢,避免风吹变形。优点是建造简单方便,便于作业管理,采光好,坚固耐用,可用10~15年。缺点是成本比较高,一般100平方米需建造成本800~1000元,而且钢管上滴下的水锈容易烧苗。

        2.1.2原子灰大中棚

        它是利用一种特殊材科或电厂的废物粉煤灰等加工成型的棚架,然后进行安装而成大中棚。规格可以根据需要生产。建造简单方便,骨架表面光滑,不磨损棚膜,坚固不易变形,抗拉抗折,而且棚架本身蓄热,增温效果好,采光好,可用10~12年。一般100平方米需建造成本600~800元。

        2.1.3竹木结构大中棚

        竹木结构大中棚取材广泛,成本低廉,可用3~5年,一般100平方米需建造成本300~500元。

        2.2大中棚的建造

        钢骨架结构、原子灰结构大中棚由于骨架结构是预先制定成型的,只需按说明安装,建造比较容易。现具体介绍生产上常用的成本低廉的竹木结构大中棚。

        2.2.1建造地点

        如本田地近,可在庭院建棚;本田地远的要留设集中的秧田地。建棚地应选择地势平坦、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壤偏酸、比较肥沃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地;没有旱田的纯水田区,可在水田中选返浆轻的高地,挖好截水排水沟,建成高出地面50厘米以上的高台集中秧田,确保旱育。

        2.2.2规格

        大中棚一般为南北走向,建造高1.5~2.5米,宽5~8米,长度根据本田面积计算,竹弓一般长6.0米以上,要去掉竹弓上的毛刺,还要尽可能去掉立柱和棚条相接处的夹角,使之光滑,用旧农膜包好也可以,以免磨损农膜。棚内设立柱5道,正中间立柱与棚同高,注意立柱顶上不能加横梁,以免横梁和防风绳磨坏棚膜。棚膜裙围高80~100厘米,立柱入土深度30~50厘米,立柱间隔依据春季风力大小、土质疏松情况而定,一般为1.5~3米。大中棚西侧建栅栏防风。

        2.2.3扣棚

        扣棚应在播前10~15天,增温解冻。棚膜宜选用0.08毫米以上的无滴防老化兰色膜,具体扣膜方法:一是整幅扣法,以6.0米膜扣5.4~6.0米棚,优点是节省棚莫,防风能力强,缺点是不便通风,要双侧开门;二是单侧开闭式,开闭缝在背风侧,两块农膜交叉重叠30~60厘米,大幅膜6.0米左右,小幅膜2.0米左右,重叠处距地面1.0左右,优点是方便通风,便于管理,缺点是浪费农膜;三是脱裙子式,整幅农膜盖在顶部居中,两侧分别用开闭式,通风时将农膜向上或向下拉,优点是方便管理,盖膜后要拉好防风绳,注意防风。为提高保温效果,还可加盖草帘、棉被或遇有霜冻时在棚内生烟增温。也可采用三层膜覆盖,增加保温效果。即在大棚内作小床,小床上扣小棚(类似于小棚育苗),苗床上在铺一层地膜。这种方法保温效果极好。一般可用于旱育苗或育大苗采用。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简述水稻大棚育苗的技术优点及设施的建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