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8 23:21:41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张一民小传:河北河间人,1928年出生。1945年入伍,走遍陕甘宁、福建、朝鲜。1969年8月,时任北京卫戍区人防处长的他,任刚成立的北京人防办副主任,就此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1985年离休,是“深挖洞”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苏联或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中国深挖洞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9年3月2日上午,中国与苏联在珍宝岛发生了激战,紧接着在珍宝岛又接连发生了3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同年8月13日苏联又制造了铁列克提事件,并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中苏顿现剑拔弩张之势。
1969年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9月16日,伦敦《星期六邮报》登载了苏联自由撰稿记者维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进行空中袭击”。
多年以后,到了西方的原克格勃高级官员施甫琴柯曾在美国《xxxx》上撰文透露,在1969年以后,苏联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xx中国威胁”,当时确实考虑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突击空袭,已让苏联在亚洲地区的35个导弹基地的核弹头瞄准了中国的导弹基地和重要的城市目标,并曾就此试探过美国的态度。
那种情势下,中国不得不对发生战争的危险性作了更为紧迫的估计。当时判断,大规模战争将一触即发,甚至一度估计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的时间可能在国庆节,也可能是在10月份苏联代表团抵京的同时。
1969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成立了以xxx为组长的中国人民防空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人民防空领导小组。
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三线,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活动。在“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明确写上了“准备同苏联和美国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内容。
张一民:
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的4月,xxx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和“房子地下挖洞”的号召。当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立即掀起了一场全民动员,紧张备战“深挖洞”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swql}”、“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这类词汇来形容当年的情形,可以说毫不夸张。
xxx九字方针里头的“深挖洞”就是针对当时的核威胁、核讹诈提出来的,号召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要挖防空洞。
到1969年8月,原苏联领导人扬言要对我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突然袭击,要瘫痪中国的130个大中城市。中央决定:各省市都要成立人防领导小组。北京也成立了首都人防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市革委会主任谢富治任组长,副组长由中央有关部、北京xx、北京卫戍区的领导温玉成、郑维山、吴忠等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办事机关,办公室主任由卫戍区副司令员李忠奇兼任,我为副主任。
过去公安系统本来有个负责人防事务的部门。1968年的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xx接手统管全国的人防工作。从总参到xx、省xx、军分区、武装部,xx各级作战部门都设立了人防机构。人防机构极其健全,全国各地一直到最基层,居委会都有专人负责人防工作。
30万人参与,家家有洞户户相连
平战结合可改电影院旅店滑冰场
50岁上下的北京人当年大多数都参加过“防空洞”的修建工作。当年,战备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单位、每所学校、每个院落、每个家庭都要参加挖防空洞,并对其记忆深刻。小上几岁的没赶上挖防空洞,却也有着模仿《地道战》钻防空洞“探险”的鲜明记忆。
王军的《城记》中曾引用了一个数字:从1969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北京市平均每天有30万人参加战备劳动,包括拆城墙,取城砖。
张一民:
说起挖防空洞,我感觉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从1969至1973年为{dy}阶段,力求达到每人半平方米防空洞的要求。居民开始在院内、房内、办公室内、商店内、车间内挖洞,于是出现“防空洞挖到房子底下去了”,一些工厂地方大,建的防空洞也就大,像建筑机械厂、西郊的重机厂都建成了很大的防空洞。
那一阶段基本上是发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各家挖各家的,建筑简易防空洞。那时防空洞大多构造简单,一般为砖石、“三七土”、水泥盖板结构,只能防建筑倒塌,防弹片。以后连通起来形成小范围能机动的人防工程,覆压层约为2米。据当时统计,北京大约有30万人投入了这场“深挖洞”的群众运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家家有洞、户户相连的地道网。
说到防空洞与拆城墙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为了取砖修防空洞而拆城墙。北京拆城墙的具体年代我记不清了,不过肯定远早于挖防空洞。当年拆城墙主要是解决交通不便问题,争议很大,{zh1}是总理拍的板。一开始是拆了几段,所以留下什么什么“豁口”这样的地名。到了1969年时,城墙已是破砖烂瓦的废墟,墙根残留一些砖石的确被群众拉去修了防空洞。
从1974年到1978年,防空洞向{yj}性发展。表现在:一是深挖暗掏,深度达8米,用钢筋水泥板预制件支护,掘开式则要水泥浇灌,覆盖层不少于4米,所有工程都要达到能防小型xx直接命中的要求。二是处理危险的局部,对原来不合标准的工程进行加固改造,以防止其成害。开头几年,由于全民上阵挖防空洞,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技术指导,有的渗水漏水,有的回填不实,影响到地面建筑的安全。三是对孔口处理,达到“三防”的要求,即能防毒、防火、防辐射。
从1978到1985年,进入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阶段。所建工程都要做到战时能用平时也能用。对已建工程能用的都要用起来,暂时不能用的经过改造也要用起来。
利用项目{sx}做旅馆,当时北京旅馆奇缺,海淀率先把适合做旅馆的工程进行改造,西八里庄建成了“京城地下{dy}店”开了先例。随后在全市迅速发展起来,达到了800多家,床位达八万多张。二是开地下商场,西单商场地下营业厅带了个好头,年均营业额达5000多万;随后大栅栏地下营业中心也相继开业;月坛公园地下人防工程改造成了“天外天”小商品市场,开辟了单处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新尝试,受益匪浅,年平均交易额约5亿元。还有的改造成地下餐厅、食堂、地下仓库、油库、粮库、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电影院、滑冰场等,花样繁多。
哦,还多说几句,原市委书记、卫戍区司令员提出,要有几处像样的工程,战时做紧急救护所,平时做电影院。于是从1978年后就陆续兴建了几处,在宣武公园修建了一处3460平方米的地下影院,崇文区在天坛公园一侧修建了2550平方米的地下影院,都评为了甲级影院。东城区在地坛公园修建了一处地下滑冰场,面积2635平方米,环形跑道宽7.5米,高4.9米,同时能容400人滑冰。西城区在月坛公园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地下射击场,就是后来的“天外天”小商品市场。
一说“人防”,人们就还觉得是70年代的那种防空洞。其实现在,北京已形成了一个由地铁、地下商场、库房、停车场、地下室等构成,平时与战时结合的人防工程体系。
“我们的地道不会挖到莫斯科去”
xxx说,挖防空洞是为了防御
“预想中的大战并没有打响。六、七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压力下,“深挖洞”成为了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战略性威慑力量。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xxx、周总理每逢会见外宾都要讲“深挖洞”的问题。xxx说过:“你不准备人家就欺负你。你准备好了它就可能不来,打来了也不怕,有办法。”周总理多次讲:“反正我们不去挑衅,但我们不能不准备。如果它进来怎么办?只能让它进来以后出不去。所以,谈判还是照样谈,备战还是照样备战。”
张一民:
当年这场“深挖洞”的群众运动当时引起西方一阵喧叫,“中国好战”的呼声甚嚣尘上。据此周总理指示:要对外宣传,说明我们的深挖洞xx是为了防御,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
1971年6月21日,xxx总理陪同当时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参观北京人防工程,那次参观的是北京建筑机械厂的防空洞,我在场。参观之后话别时,周总理对齐奥塞斯库风趣地说:“总统阁下,你路过莫斯科时,请你给柯西金总理带个信,我们挖防空洞xx是为了防御。让他放心,我们的地道不会挖到莫斯科去。”齐奥塞斯库会意地笑着连连点头。
送走客人后,周总理又把陪同参观的我们这些人召回会议室,详细地询问了北京人防工程建设情况。总理问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挖了多少,用了多少钱,建筑材料是怎么解决的,挖出的土方是如何处理的,等等。当时卫戍区副司令让我一一作了汇报。
当时国家拨的专项经费根据城市人口多少决定,参照北京市的人口,1971年到1978年,国家每年拨给北京两千万。建防空洞所用的建筑材料则由地方抽调,人力则是各家各户及各个单位都要出人。目标是北京建成200万平方米的防空洞,按照城区的400万人口核算下来,每个人的指标是完成半平方米。总理听了关于防空洞详情的汇报,说:“好!”随即又说:挖出的土可以在公园堆山嘛,煤山不就是渣土堆起来的吗?!
北京后来的确有几座山是用防空洞挖出的土堆成的,比如东单公园原来就是个平的广场,后来用堆土堆成了山,陶然亭的北山也是这样来的,这两座山现在也还在,只不过后来都进行了植树种花和绿化美化。像东单土山上还修了亭子,于是很多人就不清楚它们的由来了。天坛里以前也曾有一座挖防空洞堆土而成的山,后来考虑到对祈年殿景观有影响,在1987年前后被夷平。
那天周总理还说:地铁是北京战备工程的骨干,人防工程要与地铁工程结合起来;人防工程要平战结合,做到战时能用平时也能用;人防工程要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建房子要建地下室,今后不能建了房子再挖洞……这些指示,给人防工作的规划和工作方式指明了方向,“平战结合”的观念,从那时候就提出来了。
与防空洞比修建地铁在先。北京地铁工程被列为重点战备工程,在1965年7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当时修成的是1号线,从苹果园到礼士路。后来又修了2号线,人防工程都跟这两条地铁线连通了起来。
那天,总理还强调指出:我们挖防空洞,xx是为了防御,这个观点要让世界人民都知道。
先后陪同布什、斯诺、傅作义参观
大栅栏“北京地下城”揭开面纱
前些年,大栅栏地区“北京地下城”对外开放参观期间,不少人把参观这个“旅游手册上找不到的景点”视为探奇之旅,而且说起它来似乎充满神秘的色彩。
据说地下城的入口不那么容易发现,就像前门地区常见的老旅店的小门面,很不起眼,只是上面悬着一块“北京地下城”的匾额。从大门进去后,沿着二十多级的台阶下行就是长长的通道,随后可以看到一副由xxx撰写的“北京地下长城”的匾额及xxx的雕塑头像。地下通道最窄的地方可以三个人并排走,最宽的地方可以五个人并排走。沿着通道走,不时会看到一些路牌,如“王府井”。事实上,地下城确实可以通往很多地方,包括地铁1号线和2号线,但这些通道的入口被封闭了,实际开放的部分只有1公里左右的环形地道。还有一些地方还挂着“弹药库”、“军需库”、“战备医院”等字样的牌子。但是,据称这些牌子只不过是示意性的展示,是为了吸引游客用的。出口附近的地面上展示着当时北京市民挖地道时使用过的铁锹、搪瓷碗、搪瓷缸水杯等用品。
“北京地下城”从1980年开始成为涉外旅游景点,约在2005年至2008年间对北京市民开放,但个人参观也需凭介绍信。在此之前的岁月,这个“地下城”是北京人防工程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张一民:
大栅栏地道网是北京人防工程建设最早、布局最合理、最完善也是最坚固的工程。那个地区也是人防工程的重点地区,大栅栏是一条270多米长的繁华商业街,有各种店铺45家,职工2000多人,街上每天流动人口大约有80000余人。地道网从1969年开始建设,由当地居民、社会团体义务劳动修建地道网,历时10年完成。共建成人防工程5000多平方米,有出入口、通气孔110多个。其实最初也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蓝图,边随着群众挖,一边进行设计,{zh1}确定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在地道内有平战两用的职工食堂、地下商店、药店、库房,还有医院、发电站、水井、电话广播、滤毒通风设备等,确保需要时,进入地下城的人可以长时间生活。
由于地面上各处情况不同,所以这个工程有4米、8米、15米三个不同的深度。整个地道内,侧墙是砖砌的,拱顶用水泥浇灌。通道至少宽1.5米、高2.5米;房间宽4米、高3.5米。进到里面,感觉宽敞明亮又令人有安全感。
因为工程坚固,布局合理,设备齐全,并有四通八达的通道通往郊区,所以人们称它为“地下城”。从1970年到1978年9月,大栅栏地道网先后接待了136个国家和地区8万余名外宾参观。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感觉震撼,常常是连连称赞:“从没见过这样搞起来的浩大工程”,“不可思议”,“真是了不起”,“简单的工具,伟大的工程”,是“地下长城”。
1974年12月25日,我奉命陪同当时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一行参观了大栅栏地道网。
当布什走进前门服装店后,店内的工作人员在柜台上按了一下电钮,店里的一块地板开始徐徐滑动,地道的入口就在脚下显露出来。他的脸上现出不可思议的神情,摇了摇头,然后沿着向下延伸的台阶进入了地下城。
大栅栏地道网的入口很多,但各个入口不一样,根据地形有的在门道里,有的在柜台里,有的就是向下的台阶,比较简单。前门服装店里的这个入口是{wy}电动操作的,而且就在大厅中,很有特点,所以带宾客参观的时候,一般都是从这个入口进入地道。这个电动门我记得当年是大栅栏地区的一个老工人设计的,他特别心灵手巧,当时还有好几处机械装置也是他搞的。
那天布什一行参观之后,一起进入宽敞的大厅落座品茶。他说,我和亨利(基辛格)拜见xxx副总理,xxx说:今天是圣诞节,请你们去看看北京的防空洞。不知是巧合还是特意安排,看来我们要在地下过节了。
布什问:这防空洞你们是怎么修的?地区陪同人员说:先是各家挖各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干,然后连通起来,{zh1}成了这个样子。听到这样的介绍,布什转头向与他同行的姨妈,说:你害怕吗?他姨妈笑而未答。布什接着说,这让我妈妈知道了,她会害怕的。布什又说:在人家房子底下挖洞,在美国是犯法的,可是在中国行得通做得到。这话当即引起在座者的一阵笑声。
后来从布什的回忆录中得知,他确实把这次参观的情形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说:这是一件奇特的圣诞礼物,在全世界都致力于和平的今天,却邀请你们去参观防空洞。中国人想说明一个观点:他们对苏联有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着世界风云变幻。布什似乎默认母亲的看法。他说:安排我们在圣诞节去看防空洞,令人奇怪又令人难以忘怀。
那时候,xxx、周总理利用各种外交场合宣传我们“深挖洞”的成就。请人家来看防空洞也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在人防办任职的十七年期间,接待了数百中外名家的参观。
1970年的秋天,我接到外交部的一个电话,说:xxx的老朋友斯诺先生要看一看北京的防空洞,你们选择一处有代表性的工程让他一看。并说,他要怎么看就怎么看,不要受任何限制。我们研究了好久,选择了大栅栏地道网。
到时候,斯诺带翻译姗姗而至,我陪同他参观了全貌,{zh1}在地下大厅接待了他。他说:我去过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那里损失惨重,主要是光辐射造成的xx。当时在我看来,原子弹是可怕的。但那时广岛没有防备,如果那时广岛有这样的工程,相信损失会小很多。你们做了很了不起的工作。后来他又说:如果房子倒了地下通风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值得你们深思。
1972年秋的{yt},我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傅作义将军参观大栅栏地道网。当时傅老年事已高,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为他选了一段出入方便的地段,让他看了个大概,然后在地下大厅以电动沙盘给傅老作了详细介绍。参观之后,时近中午,傅老请我们一起去北京饭店共进午餐,席间他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固守涿州、坚守百灵庙的情形。傅老说:日本投降后,我还管过一段平津的民防呢。当时我听了心中暗道:原来傅老还是人防的老前辈呢。
傅老还讲了北平过去沿城墙挖防空洞的情况,以及搞民防演习的情况。我记得,当时他说:城墙是很好的防卫屏障,拆掉了可惜呀。{zh1}他把话题转到刚才他看到的防空洞上,毕竟是人防的前辈,他关注的问题特别具体,他说:地道出入口要多,上下要方便,不然一拉警报人群拥挤会伤人的。他还说:防空洞要分散,不要太集中;要坚固。不然老百姓不敢钻,要给人安全感,等等。
1975年秋,我接到北京政协的一个电话,说xxx让{zh1}一批释放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看看北京的防空洞,并给他们讲一讲当前的战备情况。我陪同他们看了大栅栏地道网。那次的参观者一行三十多人,名字现在我记不清了,但清楚地记得领队是原国民党徐州总部参谋文强将军。我引导他们进入地道,沿着通道边看边介绍,他们都看得饶有兴趣,偶尔我也听到他们议论的只言片语,赞叹这个工程的庞大与不可思议。
事后我才知道,这位文强将军还有一层身份:他的姑母就是xxx的母亲,文强是xxx的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