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 | 玉米馒头

我,被骗了.对方既不求财,也不求色.严格说起来可能连骗字都用不上.不过比起这事的性质,其背后引人深思的问题更为严重.

这事儿就发生在今天中午.主角有我和朋友A,还有朋友B.

我这人吧,朋友不能算多,搞挨踢的嘛..于是对A跟B这俩从中学就认识的朋友是份外尊重的.–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从尊重别人开始.平时虽然联系不多,但也有求必应,圈子里都知道我对电脑还略知一二,于是一般帮着解决点这的那的,家常便饭.权作自娱自乐而已.今天中午时分,友B的QQ突然抛来几句消息.大意是要我帮他充点儿话费,用网银.

话说我的网银基本上是一半一半的,一半是自己平时买点书籍小玩意,一半大都是帮朋友网上支付用掉了.没办法,谁叫国内的网银支付比跑银行还麻烦呢.

虽然当时心生狐疑,因为感觉不像是往常交流时候的语气.不过碍于脸面,便没有多问.反正是手机号总是他自己用的.于是按着手机地址簿的号码,直接买了话费给他.并叫他收到后答应一声,以便完成taobao流程.

几分钟以后,一个陌生的号码打了过来,接起来一听,是B君.B君先说自己没有叫我帮忙充值,然后说一定是病毒,我说对方不像是机器编码的生硬语言(程序的定向思维模式),问他是否qq被盗.B君却含糊其词,表示我帮他充值的号码早已不用.肯定的说我是被骗了.

此时后悔也来不及了,马上冲上taobao想关闭交易.可还是慢了一步.所幸,B君的旧号码现在无人使用,充值并未成功,被自动退款.

虽然{zh1}没有造成经济损失,不过也还是出了一身盗汗.冷静下来以后,慢慢整理起事情的经过.

首先是使用B君QQ实施诈骗行为的那个人(简称X吧)的动机很可疑.因为我前面说了,他不求财,因为我答应帮忙时他并没有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比如让我充进x自己的手机号).

(可别说我用词过激,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完整的民事欺诈案件.而且QQ的聊天记录以及相关信息在正确的取证方法支持下也是有效的法律证据)

然后是B君的反应.按照B在电话里的说法,他是用手机QQ看到我留言叫他收到以后回复我一声以示充费成功,然后才打来电话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关于这一点凡是用过QQ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B君真的是在我跟x说完话,刚好登录手机QQ看到我说的{zh1}一句话.(这中间只隔了几分钟而已)这是不是也太巧合了?当然就算这有可能,毕竟B君也算是受害者.

从以上两点可以总结出,这是有意的恶作剧.而且x很有可能就是B认识的人.如果x是不认识B的骗子,应该是不会花时间做这种对他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的.

基本的分析就是如此,这事儿还没完.

待我忙完工作,回头又打开QQ的时候.A君很快发来信息.内容则是奚落,讽刺.我想这B君就算不领我这份情(好歹我也帮他充值了),也不该这么快就到处宣传吧..B君的QQ马上又发来两条信息,看内容是x发的.叫我再充100块,附上的电话号码则是A君的…

真相大白.

对于这个玩笑,其实并没有放在心上,我更关心的是一些其他方面开不得玩笑的事情.

{dy}:QQ,作为现在家喻户晓的通讯工具.其受众影响面是非常巨大的.用QQ作案的欺骗案件也更是数不胜数..这并不可怕,因为只要养成良好的警觉性思维.应该还是不会轻易被骗.毕竟QQ还是不等于现实.能提供给犯罪份子的信息是有限的.但试想对方如果是一个很了解你的性格,行为以及相关真实信息的人.那会导致什么后果?也许这跟现实生活中被欺骗的结果一样,但是别忘了QQ虚拟现实的特性.只要对方隐蔽的够好,你能像现实中了解到对方的身份吗?x这个人也许是叫C,也许叫D..可怕的是你被欺骗以后仍然还生活在这个人的身边.这才是最可怕的结果.

第二:对于QQ这个社交工具,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对隐私保密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以为网络本来就是虚拟的.但正因为是放松了警惕,才会给了他人可趁之机.QQ已经跟手机一样,成为能一定程度泄露一个人真实信息的工具(比如性格,说话语气,社交圈子,作息时间等等).而且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泄露了出去.因为很多人都认为QQ只是玩玩而已.

第三:最近国加准备大力推行网络实名制,我想今天的事情发生之前如果真的已经实名了.那这场恶作剧就真得上法庭了.

郑重声明:资讯 【当,真. | 玉米馒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