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弗里德里希·列奥佩德·冯·塞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常被称为汉斯·冯·塞克特),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1936年12月27日死于柏林。他是“十万陆军”的{dzz},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当之无愧的二战德军之父。他还在中国帮助蒋介石打赢了“第五次反围剿”,也是德军总参谋部“少说多做”原则的xx样板。容克(Junker)是德国东部的大地主贵族阶级。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西南部的巴伐利亚、莱茵、乌腾堡等地农村以小自耕农为主,类似法国;西北部西法利亚、下萨克森、汉诺威等地开始出现中、小地主,但自耕农比例依然很大;勃兰登堡以东地区——尤其是普鲁士——土地兼并异常严重,这里是容克贵族的根据地,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没有土地的雇农。容克的特征是姓氏前面加“冯”字(von),以表明自己的贵族身份。十六世纪普鲁士建国以后,容克们积极从军,累积战功,逐渐成为普鲁士的军事贵族阶级。到了霍亨佐伦帝国(The
Hohenzollern
Empire)时代,容克把持xx和政府要职,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德皇时代政坛显要人物,包括首相卑斯麦,军政首脑鲁登道夫、兴登堡,陆军元帅龙德施泰德等人都是容克贵族。这时流行的一句谚语是:普鲁士统治德国,容克统治普鲁士,因此容克才是德国的主人。
一战以后,德国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要求缩编国防军,并撤销参谋部。1920年,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1866-1936)出任国防军总长,主持xx的重组。德国一战之前有常备陆军78万人,一战结束时有3百万人,此时必须大幅度缩减到10万人。冯-塞克特的工作卓有成效,德军的精华完整保留下来。魏玛时代国防军不介入国内政治动荡,深刻检讨一战教训,加强对新式战法的研究和发展。二战期间德军一批风云人物,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都是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新编国防军也全盘继承了容克贵族对xx的控制。只要浏览一眼国防军军官团的名册,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名字都带一个“冯”字。
冯-塞克特苦心孤诣将国防军塑造成为一支国家xx,超脱于国内政治之外,成为一个“国中之国”。二十年代初期德国政局动荡,发生了三次xx。1920年极右翼势力在柏林发动“卡普xx”(Kapp
Putsch),纠集当地自由军团占领政丨府部门,企图xx魏玛共和国建立极丨权统治。魏玛政府要求冯-塞克特派兵镇压,遭到拒绝,理由是“德国军人不应xxxx”。魏玛政府手里没有枪杆子,只好通过工会发动全国总罢工,才迫使xx者知难而退。1926年,冯-塞克特未经政府许可而同意德皇威廉二世的一个儿子参加国防军,被迫辞职。冯-塞克特后来作为德国人民党(Deutsche
Volkspartei)议员出席国会,1934年到中国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策划了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他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谦虚保留的处世方法为他赢得了“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外号。英国驻德大使曾评论说:“他的头脑比其拘谨的军人外表广阔,他的见识比其严谨整洁的外貌广博”。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1885年起就在亚历山大皇帝近卫掷弹兵团服役。他有文学方面的特长,而且在体育方面曾获得过名为“Abitur”(类似“体育健将”之类)的非同一般的称号。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Dorothea
Fabian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两人一起游历了英国、地中海周边国家,遍访名胜古迹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1896年进入参谋学校,之后交替服役于一线和参谋单位,在每一处服务时他的良好声誉都日渐上升。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时,他是驻柏林的第3军参谋长。
塞克特所在的军是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第1集团军的一部分,在德军xx的“史里芬计划”中担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势。随着“马恩河的奇迹”,德军的计划破产,第1集团军被迫回撤。但冯·西克特在Vailly和Soissions等地的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他被认为是高级参谋人员的当然候选人。1915年3月,他担任了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第11集团军参谋长,上司是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后来的德军元帅、大十字勋章获得者)。在5月2日开始的大攻势中,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一起担任主攻,他们犹如摧枯拉朽一般歼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两周之内推进了100英里。第11集团军12天之内抓了140,000俄国俘虏,一个月收复了奥匈要塞普热米什尔,威廉二世皇帝授予了冯·塞克特{zg}军事荣誉奖章Pour
le
Meritè(又称英勇勋章)。6月底第11集团军夺下伦贝格时俘虏超过了25万,然后8月4日拿下华沙,8月底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第11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xx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冯·西克特越级晋升准将,他的上司马肯森获得了元帅军衔。同时他们被调往新成立的“马肯森集团军群”,任务是完成奥匈xx无力达到的目的——消灭塞尔维亚的反抗,打开通往巴尔干和土耳其的通路。德国第11集团军、奥匈第3集团军、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组成的进攻xx在10月6日发起攻击,11月底时所有的塞尔维亚xx要么被歼灭,要么逃到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一共抓了150,000俘虏,冯·塞克特获得了PLM上的橡树叶(带橡树叶的英勇勋章)。
“马肯森集团军群”在保加利亚一直待到1916年春季,准备一举消灭协约国在萨洛尼卡的xx,但由于凡尔登的会战消耗了大量德军兵力而被中止。1916年6月,俄军在勃鲁希洛夫Brusilov攻势中大败奥匈军,法金汉Falkenhayn(德军总参谋长)和康拉德Conrad(奥匈军总参谋长)将西克特紧急调往加里西亚担任奥匈第7集团军参谋长,任务是协助制止俄军前进和恢复两军信任关系。这时东部前线德军和奥匈军关系十分紧张,西克特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他名义上的上司冯·弗朗泽-巴尔丁将军(General
v.
Pflanzer-Baltin)的尊敬,这位将军“从来不是德国人的朋友”(塞克特语),但战后弗朗泽-巴尔丁把它归咎于两军对参谋长这一角色的不同观念,。
塞克特自己回忆道他当时:“到达、观察,然后下达命令”,似乎他的上司不存在一样。这种关系当然不会长久,塞克特很快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卡尔大公集团军群”(Army
Group Archduke
Karl)的参谋长,协助大公指挥整个奥匈俄国战线。塞克特与卡尔大公合作得很好,经过血战终于将俄军制止在卡尔巴阡山一线。随即卡尔大公的xx与法金汉的第9集团军(当时由于凡尔登战役的失败,法金汉被免去总参谋长一职,降职担任第9集团军军长)一起参加了罗马尼亚战役,将愚蠢地投入战争的罗马尼亚人狠狠教训了一番。战役的{zh1}阶段,由于86岁的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1916年11月去世,卡尔大公继任皇帝,约瑟夫大公Archduke
Joseph接过了集团军群的指挥权。1917年塞克特担任“约瑟夫大公集团军群”(Army Group Archduke
Joseph)的参谋长,这个工作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敌意而显得越来越困难。尽管如此,当塞克特最终离任时,约瑟夫大公写道他不能想象出一个比塞克特更好的参谋长。
1917年12月塞克特来到了伊斯坦布尔,以少将军衔担任土耳其xx总参谋长。本来德军派出的是利曼·冯·桑德斯Liman v.
Sanders将军,但土耳其xx指挥官埃文帕夏Enver
Pasha拒绝了这个任命。当时巴勒斯坦前线是最活跃的一个战区,英国将军艾伦比Allenby在西克特到达前一周刚夺得了耶路撒冷,所以桑德斯将军被派往巴勒斯坦战线,设法维持了一个僵持的局面。作为土耳其xx总参谋长,塞克特是桑德斯的上司;但从德军在土耳其的军事任务方面来讲,桑德斯级别更高。这两者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结果是塞克特的活动逐渐集中到政治方面,这是他不擅长的。
由于在1918年同盟国、协约国双方都对法国战场投入了{zd0}的精力,东地中海战场在上半年显得很平静。但9月中旬情况突变,盟军突破了萨洛尼卡的封锁,艾伦比在巴勒斯坦击溃了桑德斯的土德联军(三心二意的土耳其人一触即溃,让英国人大批俘获。但英军军史中这样记载:“少数德军分遣队纪律严明,在周围满是七零八落的xx、难以辨认的脸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灾难洪流中,约有两个团的德军保持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像在阅兵场上那样机动自如,停止间射击,再向后方转移。”)。当保加利亚在10月退出战争时,饱受打击的土耳其已经毫无希望了。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允许所有的德国人在30天内离开土耳其。塞克特在11月4日经黑海到达敖德萨,11月13日回到德国(11月11日德国已经签署了停战协定)。
塞克特受到了新的共和国勉强的欢迎,但他清楚地表明了为祖国继续服务的决心。兴登堡Hindenburg让他去柯尼斯堡组织在乌克兰和整个东部前线德军xx的撤离事宜,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种表现让他进入参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事代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1919年7月他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zj0}、领导能力最强的xx。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zd0}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塞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xx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wy}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xx!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塞克特的“十万陆军”!
引用一些他的话语:
“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yt}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1921年他曾写道:“未来战争取胜之道在于调动人数少但素质甚高的机动xx,其配以飞机,则作战效能更高”。他对速度和机动性的重视是德军闪电战的萌芽。
在6年国防军总司令生涯结束后,他短暂地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写了几本书。1933年到1935年他来到了中国,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在塞克特担任团长期间,德国顾问对中国统治集团和蒋介石本人的影响力之大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比起中国工农红军的顾问李德,他为蒋介石设计的“围剿”方案显然高明得多(这就是军事素养的差距)。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星期二、五上午十时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校官员预约登记与塞克特会面的时间,由于过时不候,大小官员们提前排队,成为一大景观。他为蒋介石提出的建军三大思想影响了蒋的一生。这三条是:
1)xx为统治权之基础;
2)xx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
3)xx之作战潜能在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
他于1936年12月27日死于心脏病。相对于一战时的功绩,他作为战后德国国防军的{dzz}的地位是使他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的主要原因。
塞克特退役后曾有一些著作,最主要的是:Gedanken Eines Soldaten
(一个士兵的思考),1935年修订版。他的很多文件可以在弗赖堡Freiburg的德国军事文献中心找到。一本较旧的两卷的传记“Hans
von Seeckt汉斯·冯·塞克特”: Aus Meinem Leben,(1866-1917) and Aus Seinem
Leben, (1917-1936), 由他的助手弗里德里希·冯·瑞本将军General Friedrich von
Rabenau在1938和1940年完成,而且他当时使用的一些材料在二次大战中丢失了。现在比较xx的塞克特传记由汉斯·米尔-沃克Hans
Meier-Welcker在1967年撰写,书名“Seeckt西克特”。米尔-沃克先生是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室的主任。
一、生平
汉斯·冯·塞克特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的一个普鲁士军官家庭。幼年的Seeckt随父移防,频繁转学,终于1885年7月17日由施特拉斯堡的一所新教高级中学毕业。Seeckt在中学的成绩平平,但对文学著作的深透的理解能力,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1885年8月,19岁的Seeckt以候补军官身份进入有名的柏林亚历山大皇帝第1近卫步兵团服役。1886年3月1日,入汉诺威军事学校,学习9个月后,于1887年1月15日被授予少尉军衔。1893年,考入柏林军事学院,3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897年,被分配到大总参谋部第2处(展开处)工作,两年后调往总参谋部,并晋升为上尉。Seeckt很早便成家,其妻性格开朗,机敏聪慧,社会交往极广,且家境富有。Seeckt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到欧洲、非洲,以及印度、阿富汗、土耳其等近东国家旅游,眼界大开,为其而后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大量知识。
1914年晋升中校,任第3军参谋长,并随军赴西线参战。
1915年,塞克特调任东线第11集团军参谋长。在此,根据他的计划进行了有名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突破会战。同年,晋升为少将,参加塞尔维亚战局。1916,他以皇家陆军德国将军的身份任奥地利王位继承人卡尔的参谋长,后任约瑟夫大公爵的参谋长。1917年12月,他被任命为奥斯曼陆军总参谋长,其使命是防止土耳其陆军的崩溃。在土耳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战争之后,Seeckt于1918年12月13日返回柏林。1919年1月,Seeckt任东普鲁士北部边境防御xx司令部参谋长。同年4月作为德国和平代表团军事首脑赴凡尔赛。7月,被任命为德军总参谋长,直至签署合约。
1919年10月,他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国防军陆军部xx局(相当于原总参谋部)局长。1920年卡普——吕特维茨暴动后,升任国防军陆军部首脑。鉴于魏玛共和国国内形势岌岌可危,1923年共和国总理艾伯特授予Seeckt以军事圈圈。籍此大权,Seeckt镇压了左派力量的起义,同时也平息了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暴动。1926年年初,晋升为大将。同年,由于与国防部长发生矛盾被迫离职。退役后从事写作,同时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1934年——1935年应邀到中国,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1936年12月27日,逝世于柏林。
二、主要军事观点
1、战争观
(1)战争受政治影响,同时影响政治
塞克特承认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但他又说,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话已经被人们当作口头禅到处加以空洞的引用,这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一次不如说,“战争是政治的破产”。他还说:“克劳塞维茨还说过,一个国家的政治越是强大,目标越是明确,那么由他进行的战争也就越加有力。这一结论已由拿破仑的胜利得到了验证。根据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这句话已经不能xx适用,尽管我们也承认,政治的前提条件和政治的准备工作会对战争的进行产生影响。对于任何时间和场合都适用的是,克劳塞维茨关于在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和外交工作不断延续的论述。但是如果将这一引语作为时髦语言而去掩盖克劳塞维茨关于歼灭敌人是战争的真正本质这一理论,那就把这一引语误解了。中肯的说,战争不是自在之物,而是依据其自身的规律去适应人们的有机生活。他受政治影响,但同时又影响着政治。战争的结局不会使世界倒回到原来的状态,而是将面临新的问题。
1919年2月17日,他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一个国家要想受到世界的重视,要想执行外交政策,需要一支可靠的、训练上乘和装备良好的xx。”他说:“国家的政治决定xx的使用。如果政治本身就是坏的,那么它对于xx的使用也将是错误的;好的政治就会有正确的使用。”他认为,国家对内的统治权必须建筑在一种威力上,而这种威力只能有一支常备不懈、纪律严明的xx赋予。
1923年,他在对高军官的一次讲话上说:“如果作战本身和作战能力纯粹构成一个大国政治的关键因素,那么政治又会反过来不断对作战产生影响。一种政治的和军事政治的,同时也是战略的理论认为,作战是在真空中、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政治的真空中进行的,而且有朝一日能把它封闭起来,给纯政治一个自由活动的天地。这是一个重大的误解。”他接着指出,“每一个正常的政治”都是在消灭敌人的道路上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德。“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自然就是在生存竞争中,也即是说在争夺统治权中诞生的。而这种斗争就是消灭敌人,和平是对权力的暂时享受。”
在谈到政治家与xx统帅的关系时,塞克特说,制定战争计划是xx统帅的事,但要有政治家的指示为依据。比如,采取先发制人的战争在政治上是否允许或是否值得;或者总体形势是否要求采取纯粹的防御行动。“统帅应对计划本身、对计划的可行性和前景负责。”“而判断其政治后果和危险则是政治家的事。”“统帅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军事上消灭敌人”,“统帅只要赢得了战争,就等于赢得了{zg}荣誉”;而政治家“在战争爆发时,可坚持其既定目标;在战争进程和战争之后,也可改变、缩小和扩展其目标。”
(2)在人的精神面前,物质不具有优势
塞克特认为,“关于物质战胜人类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不能把人看成一群僵死的、没有任何自卫能力的东西。他认为“战争就是人、物质之间的竞赛。为了对付矛就有了盾;为了对付榴弹,就发明了混凝土避弹所;为了对付毒气,有了防毒面具。只要有战争,这种竞赛就会延续下去。”技术是为了攻防双方服务的,因此“物质永远不可能战胜人类。因为物质只有掌握在人类手里,才具有生命力。”他认为,“在有生命的人的精神面前,物质并不具有优势”。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战争艺术的{zg}准则永远是歼灭敌人的xx,而不是摧毁其国家。”战争的胜负固然取决于战场上能否给敌人以决定的打击,但最终取决于国家的人力、物质和精神力量。
塞克特极为强调xx纪律与服从的重要性。他指出,“xx是许多人为了一个相同的庄严目标而结合到一起的,这就在xx阶层产生了一种xx特殊的联系,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战友情谊。”“如果我们从责任感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我们的要求就是‘一人为大家’。因为每个人都以他个人的方式在他的职位上为别人的健康、能力、成绩和生活共同承担责任。因此,年长者、{ldz}、上司就有义务对年轻人、求学者、下级进行教导、训练和关心……爱心和信赖是构成战友情谊的两个重要因素。”他还说,“命令和服从是军人的特征。”“下达命令是越是多一些明智和谅解,下级地服从越是多一些理解和信任,而这执行起来就越容易。为了将许多人集合起来去追求一个目标,人性就需要强迫。因此,纪律就成为了xx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律的形成和严明程度是xx优劣的基本价值标准。执行纪律越是出于自愿越好。只有变为习惯和自觉的纪律,才能经得起危险的考验”
(3)和平的保障来源于军备均衡
塞克特认为,“永远不要战争”的口号是不现实的。他说:“战争与和平是一个由比王侯、政治家、国会、条约和联盟更为巨大的力量决定的,即民族形成和消亡的永恒法则。但是,如果谁要想面对这一命运的斗争将自己的民族解除武装,谁要想宁愿与敌对的邻国结盟而削弱自己,而不是与人民共同准备实施正当的抵御,那么这个和平主义者永远是一种摆设——尽管是一种道德的摆设。”
他针对西方大国强迫德国实行裁军的要求,指出,维持世界和平的正确途径是军备均衡,而不是裁减军备。他说:“战争的危象主要在于军事力量的不均衡性。它诱使强大的一方对弱方的威胁和使用武力,来获取政治利益。因此,和平的保障更多的来源于军备均衡,而不是裁减军备。”他说,使一个国家建设强大xx的因素在于其人口数量及其财富,而对这种威力手段是无法加以限制的。但是,如果在国与国之间将这种随时可动用的和平量不断进行调整,这也许是可行的。这样一种均衡会提高安全感。他还说,“对于进攻性军备和防御性军备应有所区别。剥夺和削弱一个国家的防卫能力,就会增加它的不安全感和战争危险。”{zh1}他得出结论认为,“诱发战争的最重要因素是邻国的无力自卫。因此,摆在保障和平道路上的头等的、而且是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军备均衡。”
(4)战争分为两种类型
塞克特认为,“战争基本有两种类型。{dy}种是一个民族发动战争,为了吃掉一个比她生活得更好的民族……还有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战争,即王朝战争。在这两种战争类型中间还有许多过渡形式。正确区分这些过渡阶段的战争是属于哪一种战争,是很困难的。如果用一种简明的方式表述,那么{dy}种是民族对民族的战争;第二种是xx对xx的战争。最近{dy}次世界大战的类型是出于二者之间的战争。因为它是由内阁政治引发的,就其规模而言却属于民众战争之列。”
(5)未来战争有别于今天的战争
塞克特认为,“下次战争将xx是另外一种进程。”“由于空军是能以最快速度投入作战的xx,因此战争将以双方的空中突击开始”。突击目标“将不是首都和战争潜力,而是对方的空军力量。只有在敌人空中力量被消灭之后,才攻击其他目标。在双方力量接近时,尽管一方被迫放弃进攻而转入防御,但是战争不会很快决出胜负。战友是一方在对敌方战争潜力的攻击中,在物质和精神上所取得成果的大小,取决于被进攻者物质和精神的反抗力量的强弱。在此应当强调的是,任何大xx的集中都是没有价值的,且容易构成敌空中突击的目标。干扰敌人员和物资的动员是空中突击的重要目标之一。”
他接着指出,“由空军发起的进攻将由和平时期组建的陆军接替,并以尽快的速度推进。这支陆军的机动性越强,指挥越是果敢、机智,在短时间内击溃当面之敌,并阻止敌人新建和前调新锐xx、甚至进而议和的希望也就越大。这两支xx在争取初战胜利之时,在后方便着手组建国土防御量。企图在战争的{dy}回合便获胜的进攻者,通过其占优势的装备、训练和机动能力,将阻止这支在数量上占优势、在质量上处于劣势的后方力量发挥威力,特别是阻止其构成一道连续的物资供应线;与此同时,进攻者为了保持其打击力量,不断从己方的人力和物力的后方力量中取得支援。”
2、军事战略思想
塞克特一直将两线作战问题作为重大战略问题,给予极大关注,而东方问题则是他关注的焦点。他在一篇为《处于东西之间的德意志》的文章中写道:“施利芬伯爵在他临终时还在说,加强我的右翼。而我们则应对德国的政治家们呼吁:保障我的背后自由。”
早在1920年1月31日,他对东方问题作了以下阐述。他说:“根据我们的观点,对俄国问题应做如下判断:我们不可能对其内部发展施加积极影响,,也不可能以直接途径对协约国施加影响”,“我认为,将来与大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上的联合是我们政治上的不可动摇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俄国至少不与我们为敌。”“即使有波兰被被人吞并的危险,我也不赞成支持波兰。相反,我预计,如果我们现在不在俄国恢复其旧边界的时候给其以帮助,那么我们还真的不能阻止上述危险的出现。”
1922年9月,Seeckt在专门就东方问题、特别是波兰问题呈送帝国宰相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波兰是东方方问题的核心。波兰的存在与德意志的生存条件是格格不入的,是德意志难以忍受的,必须将其消灭,通过它自己的内部弱点和通过俄国——加以我们的帮助——将其消灭。波兰对于俄国的不可忍受程度有甚于我,俄国不会容忍波兰的存在。波兰不会给德意志带来任何好处,包括经济上的。因为它没有发展能力,没有政治,因为它是法国的附庸……俄国和德国应将1914年的边界作为双方互相谅解的基础。德意志对波兰的这种态度无需当作秘密谨小慎微的加以保守。我们对问题的阐明只能唤起俄国的信任。”“我们双方对波兰的不断威胁,会逐步动摇它的坚定态度。但是,如果波兰一旦与法国一道对德国进行一场制裁战争而迫使俄国就范,那么对德国来说就不会有什么好处。”
3、作战指导思想
(1)主张机动作战
塞克特在总结{dy}次世界大战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阵地战已经成为过去。他极力赞成施利芬的一句话:“作战就是机动”。进攻固然是需要机动,防御也要实施机动防御。所谓机动防御,就是面对优势进攻之敌,不做呆板的正面防御,而是通过纵深战斗,削弱敌人的进攻锐气,{zh1}将敌人歼灭。在谈到骑兵和摩托化xx实施的机动作战时,他认为要选择地敏感点作为攻击目标,即“敌之侧翼,可能是选择背后。在这些地点上,位于敌深远纵深的炮兵、指挥所和通信枢纽将是重点打击目标。在此情况下,要与{zg}指挥保持密切联系……机动和炮兵火力是决定性因素。与坦克xx保持联系是有益的。”
(2)赞同“任务式指挥法”
塞克特主张采用“任务式指挥法”。他说,在执行任务是“{zh0}运用一种我们曾运用的指挥原则,既‘任务式指挥法’。这种指挥方法在大战初期运用得十分普遍,可惜在战争中却被人们遗忘了。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含义是,它与利用下达约束性命令在具体细节上对任务的完成进行干预的方式相反,只向下级指明目标并提供手段,完成任务的方式却xx由下级自主决定。这种方法要求完成任务者具有健康思维为前提,他自己有能力选择达成目标的途径。”
4、xx建设思想
主张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小型xx
在数量建军和质量建军两种意见的争论中,塞克特在多处撰文,极力主张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小型xx。
在他于1930年撰写的一篇题为《国土防御》的文章中写道:“xx的内在价值由于普遍义务兵役制造成的xx数量庞大而受到损害”“起初,将长期服役的志愿兵看得比短期训练的义务兵看得更有价值,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抛弃长期服役的小型职业化xx,而代之以在普遍义务兵役制基础上组成的大型人民xx,却一直存在争论。不知人为何能容忍这种增加数量而降低质量的做法。人们长期坚持普遍义务兵役制,是因为这两个方向的长期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两个理想——大数量和高质量——不可能同时实现”。在《德国国防军》一书中Seeckt还写道“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好处几乎已经用尽。尽管如此,其结果并非令人满意……数量多者最终将数量少者压倒了,但胜者也付出了时间和兵力的代价。其结局是一个消耗性的战果,而不是歼灭性战果,其原因显而易见。xx质量不可能与数量保持同步增长。数量妨碍了机动性。xx由同一意志进行控制的困难有了空前的增长,从而失去了实施快速打击的先决条件。庞大xx不仅仅只是涉及人员,而是牵扯到大量物质的问题。在这种数量之争中,物质数量占优势的一方必将获胜。人员越增加,这种优势就必须越加明显;人员越是增加,目标也就越大,这就需要拿物质作牺牲品。同时,物质数量的增加,不像人员数量那样有一个界线”。{zh1},他指出,“大规模xx、全民武装的原则也许已经成为过去。”“大规模xx不能机动,因此不会获胜,只能被战败。”
塞克特又从战略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两种xx的利弊。他指出:“现代战略的目标是不使用大xx,或者在投入大xx之前,就运用有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强的力量取得决战的胜利。因此,现代作战思想xx是建立在国土防御基础上的,不管一个国家在受到威胁时被迫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还是对敌已发动的进攻实施防御。在{dy}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迅速、有力的打击才有望先期粉碎敌人的威胁企图;而在第二种情况时,如果以行动迟缓的民众武装去对付一支兵力强大和机动能力很强的敌军的入侵,那么国家就会处于不利境地,甚至早已覆灭。这不是说放弃作为国土防御手段的民众武装,只是说他不应作为基干力量编入和平时期的正规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编为第二线力量。”
在谈到xx数量与装备现代化的关系是。他指出“xx的规模越小,其武器装备就越容易现代化,而一支百万大军要保持武器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为了满足xx随时投入作战和装备精良的要求,不仅要求有数量充足的高质量的武器,而且要有必要的储备。”为满足一支庞大xx的这一要求,在国力难以支撑的情况下,{wy}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于所使用的武器的雏形不断进行研究,反复进行试验,一直处于试射阶段。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向xx提供数量庞大的武器,军工厂也只能舍弃“精”而顾其“量”。因此,xx现代化的可能性与xx数量是成反比的。庞大xx必将以牺牲xx的现代化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