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从小说“火”到电影(姑且不论此火别于彼火),真正吸引眼球的其实就是“升职”这两个字——但凡身处职场,你只要“升职”就意味着“升值”,不仅如此,你还可以颁布“圣旨”,甚至还会带动到你的“生殖”……可谓享受“精神”、“物质”和“身体”,三者毕其功于一“升” 。
2,是先有小说“杜拉拉”,还是先有《大长今》的“呼啦啦”,这是一个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是:二者都很励志。
3,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从来就是两码事,好比老年门球和斯诺克台球的区别;若形容得再切实一些,就好比是演唱会和MTV的区别。
4,夸张点说,我甚至以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无非就是借用了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两个“名字”——书名和人名;然后挂着“职场”的“头”,卖着“情场”的“肉”,{zh1}呢,“人场”也就变成了“钱场”。
5,老徐曾经是个文艺女青年,也许还曾经是个文学女青年,但在《杜拉拉升职记》面前她只是一个商业片的导演,在商言商,才女变财女,天经地义。
6,有道是:你想拥有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老徐想拥有的是票房,追求的也是票房,目标明确,心无旁骛,从这点上说,她很“职业”。
7,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票房能随随便便过亿;《杜拉拉》不是国产电影中{dy}个票房过亿的,甚至不是第10个,但却是“最轻松”过亿的,似乎嬉笑着、打闹着就实现了——“两岸猿声啼不住,票房已过一亿三……”。
8,中国电影市场归根结底是“白领市场+情侣市场”,看电影是前者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电影院是后者谈情说爱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前者对“升职”感兴趣,后者对“爱情”感兴趣,当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被电影演绎成为“杜拉拉爱情记”的时候,“市场”也自然尽在掌握了。
9,“炒作无底线+植入无上限”的策略坚定不移,《杜拉拉升职记》也就快乐无极限了。
10,老徐因《杜拉拉》使得自己的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她最应该感谢的一是“上天”——赋予了其为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所欣赏的形象和气质;二是“博客”——在新浪开设博客是老徐个人生涯中xx重要的分水岭。
11,当一脸胡子名叫“张一白”的监制,面对采访镜头慢条斯理地解析着《杜拉拉升职记》是“品牌与品牌强强联合的产物”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才是整个《杜拉拉》从生产到营销,那个真正的“幕后操盘手”。
12,假如没有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就没有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而看过小说再看电影的人,又是以一种怎么的心情走出电影院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这甚至将决定“徐静蕾电影”这个品牌的未来——杜拉拉是拉拉,呼呼啦啦是拉拉,稀稀拉拉也是拉拉。
13,以小搏大,盆满钵满,《杜拉拉升职记》堪称中国国产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营销,关于经典有两句名言——1,经典不怕重复;2,经典无法重复。电影是买卖,一锤子也是买卖,我真的不想说《杜拉拉升职记》有点像是“一锤子的买卖”。
14,“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是真理;只是“透支”也是一种“付出”。恕我直言,一部大获成功的《杜拉拉升职记》让徐静蕾有着某种“透支的迹象”,比如一个已经“xxx”了的女人,接下来呢?
15,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