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密度和细间距封装技术的发展,以及无铅焊接的高温工艺和材料的更替,使得焊料球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本文将主要讨论焊料成球的原因,及其对组装的影响。焊料球是指焊接过程中,焊料由于飞溅等原因在电路板的不必要位置形成分散的小球。这种小球会在电路板的两个相邻部件(例如导线,焊盘,引脚等)之间产生电流泄漏,电气噪声,甚至短路,带来长期的可靠性隐患。另外,在对它们进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会影响相邻的部件的性能。本文旨在为控制焊料球的形成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电子组装的可靠性。
焊料球常见于元器件引脚周围以及在引脚和焊盘的间隙等地方,有些也出现在离焊点很远的位置。它们一般成群地,离散地,以小颗粒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在金属焊点的形成过程中,熔融的金属合金的飞溅而导致的。
在回流焊接过程中,熔融助焊剂的蒸发速度过快会容易引发融熔锡合金的飞溅 [2] 。飞溅过程中,部分小滴焊料会随焊剂一起喷射, 被从主体焊料中分离出来,最终留在焊点周围。因此,焊剂载体中较高的溶剂比例,或者由于为适应无铅高温工艺使用的高沸点溶剂过量,以及加热不当都会导致焊料球的可能大大增加。
被焊接的表面或者细膏中的锡粉氧化程度太高,或者锡粉的缺陷也容易导致焊料球的形成。氧化和表面的物理缺陷使得整体内的各个部分的受热升温,化学反应等过程不均匀一致,继而焊剂的热行为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最终引发焊料球。
较低的焊膏黏度更容易引起较多飞溅,这是因为外表液滴和主体亲和力小,在助焊剂的帮助下,容易形成细小球状颗粒而飞出。内部气泡的压力超过的熔融焊料的表面张力的话,破裂的时候,带走更多的颗粒。但是如果气泡留在焊料内,又容易导致最终焊点的空洞。
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焊料球。例如外界(工作环境)较高的湿度,而锡膏溶剂体系中一般含有多元醇醚类物质,具备亲水性和吸湿性。又如不当的锡膏回复过程,从冰箱中拿出锡膏,过早地打开瓶盖,导致水蒸气凝聚。所有这些,都会导致过多的水分被锡膏吸收,从而在焊接过程中引起锡膏飞溅。操作房间内的高温会使焊膏黏性变低,也会促成焊料球的形成。
另外,剧烈的加热或者冷却,导致合金和焊剂状态变化太快,尤其是对于无铅的高温工艺,也会加速焊料球的形成。所以,回流温度曲线是决定焊料球形成的一个重要参数。回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会导致不同的问题。升温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很小心设计和调整,以免焊料球的产生。同时,升温阶段对于其他缺陷,如桥连、焊接性、树碑现象、空洞、焊料抽芯等缺陷也至关重要。冷却阶段在也不能忽视。较低的冷却温度速率 — 其温度高于金属合金的熔点,会导致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而较快的冷却则会产生内在压力和元器件的破裂。
{zh1},锡膏中如果含其他低沸点物质以及杂质等,也可能会引发大量的气泡,也有助于焊料球的形成。
为了更好的理解回流过程中焊料球的形成,根据 IPC-TM-650 2.4.43 [3] ,我们对锡膏进行了焊料球的测试。同时表征了实际回流过程中锡膏的基本性能特点。通过观察焊料球的尺寸和焊点周围焊料球的数量、残渣的颜色、助焊剂的活性以及焊料球的亮度,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了解这种缺陷的成因和对策。 采用 60′60′ 0.6mm 的陶瓷基板用作印刷基板,因为其成分是 Al 2 O 3 陶瓷 , 所以看作是不润湿的基板。采用均匀加热的热板对印刷的样品进行加热,同时利用精密控制的热电偶来探测基板表面温度。此实验中使用了传统锡铅和无铅的商业锡膏。无铅的合金成分包括 SnAg3Cu0.5 , Sn-9Zn, Sn-8Zn-3Bi ;而有铅的则是 Sn37Pb 。将使用模板,在陶瓷板上印刷多个直径 6.5mm , 厚度 0.2mm 的锡膏。然后将陶瓷板放在加热板上进行加热,加热板温度设定在合金熔点的 25度 以上,也就是说,对于 Sn37Pb ,发热温度为 208度 ( 183+25 ),而 SnAg3Cu0.5 的情况则为 242度 。锡膏会在陶瓷板放到发热板上开始后的 20-40 秒内融化,由于表面张力,回缩成一个主体圆球,此时取下陶瓷板,样品冷却凝固。在荧光立体显微镜显下进行观测主体球周围的小球分布,数量和尺寸等特征。
结果表明,传统锡铅锡膏的焊料球性能要好于无铅锡膏,无铅锡膏会产生更多的焊料球。在锡铅锡膏样品中的平均焊料球的数目为 5~10 ,而在无铅锡膏样品中则为 10~15 。在锡铅锡膏样品中焊料球的直径大约在 30~50 微米范围内,而在无铅锡膏样品中为 40~50 微米。两种类型的锡膏测试后,主体球周围的残渣都是光滑的,但是其颜色显微黄色。
流过程中温度曲线的倾斜率会影响焊料球的形成。较大的倾斜率通常会导致焊料球状况的恶化。从放置样品到热板上开始到印刷的锡膏图形开始收缩为止,其升温斜率经过测量,大致为 10~15 o C 每秒。较高的倾斜率在这个阶段会引起锡膏内气体的快速逃逸,某些粉末过早失去溶剂载体而发干,难以和主体一起回缩,尤其是边缘部分,最终留在原始位置,形成焊料球。锡膏收缩开始后,到xx成一个主体球的时间也应该适当。如果太快,气泡飞溅剧烈,加速焊料球的形成;同时一部分气泡没有时间逃逸,最终残留在主体内,最终形成空洞。如果太慢,则表明氧化程度高,或者活性低,润湿性不好 。
图 1 为焊料球的一些试验结果图片。图 1(a) 和图 1 ( b )为无铅锡膏样品的典型结果图。其焊点清晰,焊料球数量较少,尺寸较小,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图 1 ( d )和( d )显示的是锡铅锡膏的结果,较无铅锡膏而言,它的结果更好,具备更少数量,和更小直径的焊料球。
在实际的电路板 SMT 焊接过程中,锡膏中助焊剂载体起到了化学清洗氧化物,降低焊料表面张力而促进润湿铺展,以及防止被焊表面的再次氧化等作用。典型的助焊剂载体由树脂松香、活性剂、溶剂,触变剂,其他添加剂等等组成。如果在焊点形成之前存在过量的氧化物,也就是说焊盘,引脚或者锡膏中锡粉表面氧化程度高,它可能引起较差的润湿性,最终也和焊料球的形成密不可分。而且助焊剂载体的决定着锡膏的黏度,化学反应行为,热挥发性能等等。而这些则是和焊料球性能直接相关的参数。所以,在购买,使用锡膏的时候,一定要确诊其焊料球性能,以防止因此而导致的失效,翻修等问题,以控制成本。图 2 ( a )和( b )为锡膏测试的一些较差结果的图片。其飞溅程度很大,在主体球周围产生更多更大的焊料小球。
在细间距印刷的应用中,由于模板滞带,错位印刷,滴漏等原因,使得部分锡膏在印刷的时候就和主体分离,留在焊模(绿油)上 。因此在回流过程中,分离的锡膏连接在一起就形成锡珠。所以,助焊剂载体还应该使得锡膏具备良好的黏性和流变形(流动和形变的性能),以便印刷 [4] ,而不粘刮刀和模板。同时在融化过程中,要使得所有的锡粉尽量收拢到一起。图 3 显示的是一个结果非常令人不满意的焊料球的图片。它表明了较差的回收,以及消极的助焊作用,而且是残渣的性能很差。
温度曲线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锡膏的回流行为和焊接的的可靠性。典型的回流曲线分为预热区、升温浸蕴区、回流区和冷却区。每个阶段的温度都应该精密调整。其中要考虑不同的电路板类型,元器件的数量,电路板上的不同位置,测温度热电偶的精度,工作条件天气变化等等导致很大误差甚至是错误结果等问题。如果设置以及测量控制不当,或者测到错误的结果而认为是正确的结果,会产生很多麻烦。
在预热的时候,我们推荐 2~3 分钟内余热到 120 -150度 (对于无铅)。对于大板卡,以及较多元器件的组装,建议时间要长些,升温要缓慢,因为各种材料吸收和散热形成差别和大,所以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使得各个部件,包括锡膏等最终能达到温度均匀一致。如果太快,使得{zh1}焊接的时候温度不均匀,各部分的润湿,反应差别较大,不但会造成焊料球问题,还会导致其他的很多问题。
在升温浸蕴区,我们推荐 160 -180度 (对于无铅)。时间也要严格控制,建议在 2 分钟左右,否则会破坏助焊剂载体的化学反应平衡。如果太短,没有充分清洗表面,焊接表面没有对整体锡膏的每个部分反应和 “ 拉拢 ” 而具备比焊料球形成的优先权,那么部分锡膏就容易分离出去。如果时间太长,锡膏容易塌落,焊剂容易过分挥发,最终都是焊料球发生的诱因。
回流焊接区温度推荐峰值 245 -255度 ,时间 60-90 秒(对于无铅)。使得焊料能充分反应,气泡也能缓慢发出,从而减少焊料球的发生。 实际上,相对降低温度到 240度 , 而增加回流时间,也会取得同样的良好结果。这样的话,也是一个减少对元器件热伤害的方法。
冷却速率建议不宜大于 4度 每秒。否则容易在焊点内部积累较大的热应力,发生可靠性问题。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除了焊剂载体外,合金类型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总体综合表现决定了焊料球的性能。图 4 为我们使用各种不同合金锡膏在焊料球测试中的结果。通常锡锌铋合金能达到较好的结果,而锡锌合金锡膏的结果最不令人满意。由于容易氧化和润湿性差,锡锌合金锡膏焊料球的数量和直径在无铅焊料中最差,其结果超出了所能接受的范围。图 5 为其在另一个实验中焊料池周围的细小焊料球,这些焊料球的直径很大,在飞溅的小球周围还有一些更细小的小球。
通过主要对两种类型(台湾宏桥公司的系列锡铅和无铅产品)锡膏的焊料球的测试对比,得到几个基本结论:锡铅锡膏成球的平均数量为 5~10 个,而无铅锡膏为 10~15 个, 两种类型的测试典型结果令人满意。但是,提高焊接的可靠性和减少成本。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