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太行山关口之头,闻名遐迩的红枣之乡行唐县口头镇
潘正公:资料整理
石家庄市行唐县口头镇,处在平原与山地的结合部,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辖41个村。 “半分水一分田,九梁八沟全是山”,即是本镇自然状况的真实写照。
风云沧桑的关口要塞
口头古镇,地处行唐县西北部,海拔均在200至960米之间,这里山势低缓,主峰突兀,河流分支,交汇于此。沿古道而行,北涉胭脂河西行越龙泉雄关入五台,南通行唐城接正定进冀中平原,东过派河(沙河)进曲阳连古城定州,西沿磁水入太行进深山腹地。长城岭关口重镇龙泉关雄踞晋冀交界的太行主峰。口头镇处太行山关口之头,“口头”地名盖源于此。因此处扼冀晋咽喉,守塞外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据史料记述,早在战国时期,赵伐中山,赵军与中山人曾大战于此(本镇西石邱村出土大量战国兵器,一部分现存于正定隆兴寺文物展室)。东汉时大将朱佑奉诏屯兵于南行唐,派重兵把守西北山口,御匈奴于太行山阴。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将郭子仪追击叛将史思明,两军僵持云蒙山口数月,后唐军败于派河(沙河中游)。从宋xx始,统治者认识到此地战略位置的重要,故设行唐北岩、金设行唐北镇(即现在阜平县城),以御外侵,后历代统治者从没有放弃过这一关隘要塞。仅明代的正统到嘉靖80多年间,有史记载的守口官把总就有六七名,守兵数千,分守龙泉关、北镇、口头一线。
明末,倒马关参将周甘雨(行唐阳关人)和儿子周瑞(镇守备)共同防备三关(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一线。他看到石门口四周峰峦如屏,石门两岭之间,宽不满百尺,高逾过数丈,势如雄狮,形似铁锁,乃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关口,就挥笔题下“石门锁钥”四个大字,凿之崖壁,现字迹仍残存。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兵临行唐城下,告老回家的周甘雨(时住城北街)兄弟三人率民众坚守城池,誓不降清。妻妾子女,一家老小,慷慨捐躯,无一幸免。后周甘雨被追封为护国定国将军。
在中国革命史中,口头镇更是功载史册。口头镇团山村一带的农民在共产党三县(行唐、阜平、曲阳)县委领导下进行了“水泉暴动”(又称团山暴动)。暴动虽然仅历时5天,便转入了地下斗争,但影响极大,为后来行唐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口头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门户。行唐城失陷后,中共行唐县委、抗日联合政府迁往口头镇山区,抗日青救会、抗日妇救会、战火剧社、县游击支队等抗日组织相继在口头山区成立。8年抗战时期在口头山区发生过抗大分校鳌鱼山突围战、22团保卫口头的缶山陆阻击战、30团和行唐支队石邱伏击战、八路军后方医院台上(秦台)保卫战等无数次战斗。上千名农民参军入伍,几百个英烈血洒疆场,有力地抗击了敌人的北侵,使日军未能越口头以北一步,掩护了后方机关,为晋察冀抗日解放区和边区根据地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为表彰英烈,本镇现存石碑数通,立于村边路口,铁墨石刻,流芳千古。
口头要塞,道路崎岖,据史料载,清代帝王巡幸五台山经临此地,调四县之吏民修筑辇路,道路有所发展(《行唐交通志》)。新中国成立后,该镇群众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最早建成的新(乐)口(头)与口(头)阜(平)公路,打开了河北与山西两省的通道,南接河北省城石家庄,北接晋北煤城大同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修建了冀西重要公路沙东线(张家口沙城─平山东回舍),北接塞外城市张家口,南连太行腹城阳泉市,两条通道,皆于此穿过。北煤南运,南粮北调,旅客往来,车水马龙,昼夜不息。据统计客货车流量平均为5辆次/分钟,日通7000余辆次。县级路、乡间路几年来发展迅速,交通便利,成为口头镇经济发展“地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闻名遐迩的红枣之乡
行唐红枣产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山区的口头镇、九口子乡和上闫庄乡。口头镇红枣正常年产量500万公斤,可谓名副其实的“红枣之乡”。
行唐红枣最早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载:“北(北古燕地)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相传,魏国名将乐羊和士卒被中山白狄人追截围困在颖水(现郜河)上游的一条山谷里。这里沟深林密,荒无人烟。一连几日突围不出。士卒个个饥渴难捱。此时,他们突然发现周围山坡树上挂满了半青半红的野果,采摘食用,清甜可口,生津解渴。食后顿时精神大振,一鼓作气杀出重围。回营后,提起那些救命的果树乐羊无限感慨地说:“此乃神树也”。中山国灭后,此地划为乐羊的封地(都城在灵寿西平山城一带),乐羊专门派梁人(魏亦称梁)以狩猎为主,守护那些“神树”(即枣树)。据说上闫庄乡神树村名字的来历即源于此。行唐红枣品质优良,具有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鲜味甘等特点。过去历代地方官员曾把它作为进贡的佳品,因而又有“御枣”的美称。早在北魏时期,当地人民就创造了“量苗分株”、“适时嫁接”和“坏剥法”、“堆沙法”等繁殖育树的方法,来提高枣果质量。
千百年来,枣乡人民以红枣为原料,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传统风味食物,诸如:枣酒、枣醋、枣脯、枣茶、枣馅、枣面、枣蜜、枣汁、枣粥、枣糕、枣罐头、枣棕子、枣饼子、蜜枣、糖枣、醉枣、熏枣、药枣、响枣、馏枣、蒸枣等等,在璀璨的中华饮食文化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尤其是枣酒更加芳香、醉人。行唐枣酒俗称“枣木杠”,清初期最为兴盛。酿制作坊比比皆是。俚语“家有几斗嘎咕(方言,“质量不高”之意)枣,冬天不用穿棉袄”和“家家陈佳酿,户户闻酒香”、“邻庄去作客,当日不知归”等诗句,即描述了当时酿酒的普遍性。随之饮酒之风盛行。此外,酒的诗联、幌旗挂满了集日的街头巷尾,如“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壶中无酒不等客,客不尽兴主不恭”等,都表现出了“康乾盛世”山区农村的升平景象和枣乡人热情好客,爽快豪饮的风土人情。行唐红枣为历代官府之赋敛,百姓深受苛敛之苦。1924年行唐县山区枣农就曾因“红枣歉收,枣税不减”而罢集罢市,次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枣税”斗争。省政府被迫将包有税股的县长康朝杰撤换并免征枣税,才平息了反枣税风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枣成为此地的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口头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一”(一园:万亩枣园;一区:孔雀湖旅游开发区;一市:红枣专业市场)工程建设思路,利用3至5年开发扬关岭、曲河湾、汶子山、水流沟4个枣园,面积10万亩,建成栽植3000万棵的红枣基地。
风光秀丽的旅游胜景
大自然孕育出了口头钟灵毓秀之地,留下诸多风物景点和古迹。
孔雀湖风光 孔雀湖(口头水库)位于行唐县城西北25公里。奇峰叠翠,碧波千顷,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孔雀湖得名于湖东南的孔雀山。1958年,依山筑坝,建成水库。登上孔雀山远眺,你会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只大孔雀的顶冠,碧波千顷的水库,恰似孔雀开屏,振翮展翅,飘然欲飞。
孔雀湖水主要来自郜河主流,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湖容1.05亿立方米,钢闸控制,泄洪能力400米3/秒,发电站装机容量64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70万度。东西两条灌区灌溉着下游农田。湖区宜鱼面积5000亩,水质纯净,适宜鱼类养殖,河蚌孵化,珍珠培植,河虾繁殖。沿库村庄种田、养鱼、捕虾,素有“行唐鱼米之乡”之誉。
湖区内景色秀丽,四周田园农舍,绿树掩映,白墙红瓦,点缀其间;青山碧水,四季如画;春夏季节,游鱼跃水,游船荡桨;春去秋来,鱼虾满仓,帆船点点;秋去冬至,湖泊冰封,山峦积雪,湖上观光,恍入银色世界,更有超凡脱俗之感。
湖区西岭有亭一座,名曰“洗心亭”。据清代《行唐县志》载:治西北,元时邑宰创为游息之所,夏日绿荫浓郁,士人游观甚众。1997年口头镇政府在原址修复重建。历代文人骚客曾游览此处,并留下大量的诗赋。伫立洗心亭,极目远眺,湖区景色尽收眼底:西依蘑菇顶峰,东临孔雀湖水,南瞰镇街全貌,北望云蒙叠翠。晨看日出,云蒸霞蔚;暮观落日,气象万千。早有“金蛇探涧”(西彩庄金蛇岭),晚有“王母观灯”(灵寿、平山县交界大山王母观)。晴天“莲花溢彩”(九顶莲花山,光照如银,耀眼夺目),雨天“祟山空蒙”(祟山高峻而挺拔)。月夜游湖,水天不分,朦朦胧胧,恍如神话中的龙宫。
九龙山陵墓 为明代口头村一赵姓举人家的墓地。陵墓位于孔雀山东侧,与孔雀山相连成拱形盆地。山体九梁八沟,缓入盆沿。盆底清泉突涌,池水如镜。当地人称此陵墓为“九龙戏金盆”,乃“风水宝地”。陵区内林木幽深,水丰草茂。传说,南方一风水先xx现此地,言说将来有三斗三升芝麻粒多的官宦出世。赵家将其祖葬入此地,果有一男高进举人(武官),却在燕王扫北时战死,因无嫡嗣,再无官宦出世。
莲花山石窟 莲花山又称九顶莲花山,位于孔雀湖西南梨沼庄村北处。九座山峰绵延起伏,形如白莲朵朵,故曰“九顶莲花山”。山岩多为白云母岩组成。日照,流光溢彩,耀眼闪烁;月笼,洁白如银,光辉夺目,为湖区周围一大景观。主峰南面,凿有石窟。石窟坐北朝南,拱门高1.5米,进深3米,宽2米,拱高2.1米,大肚弥勒佛一尊,壁雕千手菩萨各一尊。石壁还雕刻浮雕式小神像、裸体练武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但损坏严重。山顶上修有观世音佛石塔,塔壁刻有“座上白莲四季景,瓶中杨柳一枝春”字迹。香火不断,朝拜者多为妇女。
箕山遗址 箕山,位于孔雀湖南4公里古颖水之畔,峰形若箕而名。地质构造复杂,大约形成于17至20亿年前,山小而名大。传说上古时期,帝尧封于唐(今定州北唐城),为治理好天下,尧欲禅位于贤人。听说许由贤能,就不辞辛劳找到许由,要他做继承人。许由不受,就到溪边洗耳,说是尧的话脏了他的耳朵。巢父牵牛溪边饮水,劝许由去做天下首领,许由不理。巢父愤而弃瓢崖下,许由遂逃箕山隐居不出。清《行唐县志》载:“许由冢、弃瓢崖、洗耳溪、巢父问答碑俱在箕山”。现遗址尚存。
黄龙溶洞 黄龙溶洞位于孔雀湖东4公里处,曲河上游、黄龙港村北。洞口狭窄险要,入口爬行数米,洞深而阔,钟乳石笋,玲珑垂挂,千姿百态。自发现后,虽有损坏,但因洞口狭险,难进难出,保存尚好,至今未开发利用。
如海枣林 在口头以北山区,方圆百里,河谷沟畔,漫山遍岭,枣林如海。现有枣林20万亩,年产红枣总量1500万公斤。莽莽苍苍的如海枣林为山乡构筑了一道壮美的风景线。有诗赞曰:“极目远眺峰绝处,只见枣林不见山”。
珍珠园 珍珠园为中国{dy}个红枣科研试验园,位于孔雀湖北,枣园岭南(东寺庄村西),占地千亩。阶梯状绕山条田。条田宽2米,闸宽6米,枣树株距3米。主要引进栽植各地名、优、奇、特枣树,品种达200余种。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集种植生产、科学试验、旅游观赏为一体。
孔雀湖一带“聚青山秀峰于一地,汇绿水碧波于一潭,书人文历史于一章”。这里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故事村”——杏庵村,1991年国际民间故事研讨会在此召开;“歌谣乡”——口头镇,1987年国家民研会在此召开研讨会,征稿出版了《口头镇歌谣集》。这里还养育了大批的仁人志士、名人、学者。明清时期寺观多达30余处,依山傍水到处可见,西石邱村寺庙中的明代壁画现仍存。清朝皇家岁岁驾幸五台,路经此地,留下了大量的传说故事。
千年古镇,秀山丽水,田园农家,如海枣林,确为人们构筑了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1998年,县委、县政府通过考察论证,决定把湖区开发列入口头镇重点项目,绿化植被、营造园林,建造悦神阁、洗心亭、孔雀楼、水上城、石门塔、西山别墅等景点。不远的将来,一个“世外桃源”将迎接无数游人、商客、贵宾。
商贾云集的贸易市场
口头镇集市贸易始于明中叶,逢农历二、六、九为集日,延续至今。明代以前,此地因处关口要塞,战乱频繁,元朝末年,徭役苛重,冀西一带人口大幅度下降。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村庄萧条。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实行卫所屯垦制度,命卫所官兵垦田自种,同时在全国推行大规模移民活动。口头一带村庄多为山西迁民和驻地屯军。随之,人口逐步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口头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便利,集市也随之出现。据清代史料记述:“每逢集日,商贾云集,游人如蚁,街衢酒肆,南腔北调,吆喝嘈杂之声如风耳。”据考,口头村现有500余户2000人,为丘陵山区{zd0}的村庄。姓氏多杂,无明显宗族,显示口头村民的先辈多是各地买卖人迁此开铺为店,安家落户的。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特产红枣、牛马牲畜、五谷杂粮、山货药材、生活用品、各类齐全的集贸市场,为行唐古代建置最早的大集镇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口头镇有“集”有“市”但无“场”。“市场”主要设置在口头村南北一条古老狭窄的街道上,逢集无路,杂乱不堪。车不能行,人不能过。80年代初,拆迁和开通了部分街道,修建了一处占地近30余亩的院落式市场,至今使用。近年来,口头的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近亿元,年创利税500多万元,大大方便了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口头镇的集贸市场已成为行唐北部山区{zd0}的市场。
口头镇有四宝:青山绿水大红枣,四方商贩满街跑。口头交通方便,红枣之特,山水之灵,市场之利,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全镇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口头镇人民群众勤奋的建设,明天的口头镇将更加美好、富裕。
资料来源: 1、《石家庄名村名镇》之《口头镇》作者:杨平、高玉才·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 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版次/2000年10月{dy}版·印次/2000年10月第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