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服用汤剂_财富无限极_百度空间
如何正确服用汤剂

    汤剂,古称汤液,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历经几千年不衰。

  除与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更在不断吸纳现代科学技术,使汤剂本身的特点更好的为人利用。汤剂能够充分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并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几大特点。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清代xx医学家徐灵胎就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就指出了正确的服用汤剂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xx在人体中的吸收和xx效果,正确服用汤剂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 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xxxx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xx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xx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xx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二、 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xx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xx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属xx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xx、xx、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凡服xx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xx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三、 正确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xxxx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四、 正确的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xxxx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xx效果。

  1、温服 一般汤剂宜温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xx,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2、热服 将煎得的中药汤剂趁热服。急症用药,寒症用药宜热服。发汗解表必须热服,服药后加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发汗。真热假寒,宜寒药热服。

  3、冷服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热症用寒药也可冷服。真寒假热,宜热药冷服。

  关于寒药热服、热药冷服的道理。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更要有特殊的服xx法,才能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症,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若不这样服药,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抗药现象,达不到xx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祖国医学中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以及“姜附寒饮”,“承气热服”等均指此而言。

中药服用

  《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可见古人对xx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有很深的体会,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般中药汤剂可在早晚各服一次或在两餐之间服,即上午10时,下午3时各服一次。民间习惯在临睡前和次晨各服一次。对于不同病情、不同方药又有不同的服法。

(有几种说法)

  1.使xx的作用与人体节律同步协调。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主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2.按疾病部位确定给药时间。如《神农本草经序录》:“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即饭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即饭前服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3.一旦发现疾病,及时给药,并根据病情控制时间间隔。如《千金方》:“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又“下痢诸不差,用乌梅黄连蜜丸日三夜二”,“疟疾寒热日再三发,恒山甘草汤相去如人行五里一服”,“时行风毒……漏芦连翘汤相去五里久更服”。

    总的说来,给药时间的确定,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尽量发挥xx的预防、xx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具体说来,可参考以下分别对待:

  1.无特殊规定的一般口服药 一日量分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各服一次。

  2.补益药 一般补益药宜饭前服,以利吸收;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可提高疗效。

  3.危急重症用药 应及时给药,为保证药力持续发挥,将所需药量酌情分次给予。

  4.解表药 及时给予,以免病邪由表人里;如病情许可,发汗解表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约11时)给予,可顺应阳气升浮,有助药力驱邪除病的好处。

  5.xx安眠药 睡前1-2小时给予。

  6.涩精止遗药 早、晚各一次给予。

  7.截疟药 发作前3-5小时给予。

  8.峻下逐水药 清晨空腹给予。

  9.泻下药 遵“日晡人气收降”的理论,入夜睡前给予。但病情重者,不可泥此,当随病情酌定给药时间。

  10.止泻药 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

  11.润肠通便药 空腹或半空腹服,以利xx肠胃积滞。

  12.驱虫药 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予。

  13.生津xx、清暑解热药 不拘时顿服。

  14.咽喉疾患药 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迅速奏效。

  15.祛痰药 饭前服,使xx刺激胃粘膜,间接促使支气管分泌增加,从而稀释痰液,便于排痰。

  16.平喘药 在xx发作前2小时给药,才能使xx起效制喘。

  17.健胃药 用于开胃的宜饭前服;用于消食导滞的宜饭后服。

  18.制酸药 饭前服,以减少胃酸并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19.对胃有刺激的xx 宜饭后服,以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

  20.涌吐药 宜清晨、午前服。因“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

  21.个别特殊服法的药 遵医嘱给药。如龟龄集,以早饭前2小时服,日服一次。

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服用法

丸剂服用法

  中药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蜜丸;有以水或其它液体为粘合剂制成的丸药,也叫“水泛丸”;有以米、面等为赋形剂做成的糊丸;有以蜂蜡为赋形剂制成的蜡丸。现代还有浓缩丸、滴丸等剂型。

  丸剂的优点是在胃肠道内缓慢崩解,逐渐释放xx。符合慢病缓治的原则,并具有对毒剧xx起延缓吸收的作用。

  丸药可以吞服,较大的蜜丸可以分搓成小粒吞服。水糊丸较硬,内服后对某些病人引起胃内不适感,可先用水浸溶化后服用。但需注意不可将对胃消化道有强烈刺激的xx溶化后服。


散剂服用法

    散剂是将xx磨成细粉供内服、外用或特殊之用。其制备方便,剂量容易伸缩,比丸剂片剂发挥作用快。特别是在中医外科外用时,便于灵活运用,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内服散剂容易刺激呼吸道及消化道,不易下咽,可以用水拌成糊状内服或随饮食拌服。外用散剂用于撒布疮面,根据证类不同,选用不同的xx,如①雄麝散:用于阳证肿疡,具有xx消肿,xx止痛的作用。②桂麝散:用于阴证、寒证肿疡,具有温经通络,消肿破坚作用③九黄丹、五五丹:提脓祛腐作用较强,用于脓栓不易脱落时,或慢性漏管久久不愈者,可使管壁腐烂脱落,促使新肉生长愈合④平肉散:肉芽生长过高时用之,以使其表面腐蚀脱落与皮平,便于皮肤生长⑤xx散:用于肉芽新鲜的溃疡,有xx收口的作用。

煎膏剂及药酒服用法

    煎膏剂又叫膏滋,是用中药多次加水煎煮,去渣,将药液再蒸发浓缩,加入砂糖、冰糖、饴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半流体膏状制剂。如养阴清肺膏、雪梨膏、益母草膏等,用时以开水冲服。

  药酒又叫酒剂。是用酒浸泡xx一定时期,去渣后所得的澄明液体制剂。用时按所需药量,用开水送服即可。

  止吐药应少量多次冷服,以免吐出。有些呕吐病人,尤其是常服苦寒药的病人,经口服药容易产生恶心呕吐,在服药时常常是吐而不纳,用药无效,达不到xx目的,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可先饮生姜汁少量,再服药汁,并配合少量多次饮服的方法来避免呕吐。对于孕妇的恶心呕吐,在服药前可先吃一点棒冰再服药。

  在服催吐药时嘱患者紧缩裤带,如服后不吐者可用鸡毛或手指轻轻刺激咽喉部以促使呕吐。若服催吐药呕吐太过,当依法解之,如服瓜蒂散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冲汤饮之,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煎汤冷服。

  治发作性疾患的汤药多宜在发作前服。如抗疟疾必须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抗xx药必须在xx发作前3小时服。

  对昏迷牙关紧闭的病人,可用乌梅擦牙龈或用竹板撬开牙关,使口张开后将药灌下或采用鼻饲



郑重声明:资讯 【如何正确服用汤剂_财富无限极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