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之我所见(续2) - 有意思吧

       前言:原本是随兴所写,写得很肤浅,也不完整,连标题都是U吧帮忙补充完整的。说实话,这个话题有点大了,为了让它看上去完整一些,我决定续上一续,从个人角度来理解一下中西医的共同与区别吧,请各位指正。()

 

 

     四、医学模式和xx手段不同

       西医学的源头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它是来源于生理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可是每一个学医的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西医乃至现代医学还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它信奉人类的智慧,在对付疾病的过程中,用所谓的科技来唱主角戏,甚至唱独角戏,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在临床上,西医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可以很快很有效地抢救急性病症,特别是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害,各类分析仪器能精细地分析出人体内的变化,并在各种急救设备的支持下可以保全人们的性命,在国内外一些医疗急救的纪录片里我们经常看到这些抢救实例,让人不得不感叹高科技医学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些对人们来说是生命的福音。

       而中医的来源呢?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xx、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中医把每一个人放到宏观的大环境中来考量,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医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对付疾病上,医生甘心当配角,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与疾病搏斗的战争。

       中医的特征是辨证xx,这与西医的“辨病xx”有本质不同。中医将人看作是一个阴阳、气血、虚实矛盾运动的整体,在西医看来是一样的病,由于病人的病因、体质、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中医的用药就会有所不同。严格地说,由于每个人都是{dywe}的,中医给每个人开的xx也都是{dywe}的。因此,一名优秀的中医在开xx时,凭借的是理论与经验交融产生的瞬间灵感,过后则很难把握住。

       中医的整体性表现在疾病的分类上,以内脏功能和重大病因为主,偏于粗略。而且医护不分,讲究综合xx。在治病过程中心理xx贯穿xx的始终。这样中医治病有很多的优势,打个比方,现在有的百货商店规模宏大,像沃尔玛,提出一站式购物的理念。而中医的治病就是一站式医疗,只要你看一个中医,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西医按照生理系统和器官来分科,而且越来越细。医学专业也越来越专科化,现在分出来的疾病已达到上万种,而且还在细分下去。西医的治病和护理也是界限分明的,护士严格执行医嘱。医疗和养护也是分开的,强调康复锻炼。还有心理xx也不同,西医有专门的心理医师供咨询和xx。

       西医实行的是“分站式购物”模式xx,要治好病,有时候要跑很多科。而且有时候患者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科看病。甚至西医经常出现可笑的事情,比如一个肿瘤专家也许一个普通的感冒也不会处理。其实任何慢性病都是身体功能整体下降出现的结果,只不过是由于患者身体的个体差异,病毒首先在某些薄弱的器官上突破。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身体营养、废物、功能xx共用的通道,在几分钟内,所有的营养物质,毒素、xx可以周游全身。对于很多患了严重疾病的患者,他们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受损了。比如脾胃、肝肾等,因此慢性病可以有通用的xx、调理模式。比如所有的慢性病都{bfb}有脾胃问题,可以从脾胃治。而实际上也是如此,只要你控制了身体的进口,疏通的身体的出口,任何疾病就能调理好。

       西医不少xx手段,看来xx某一个病,但造成另一个终生遗憾。例如小孩发热,用xxxxx,热是退了,但耳朵却聋了!据报道,中国每年制造3万聋哑儿童。又如胃溃疡出血,血止不了便把胃大部分切除;又如糖尿病足,病在脚趾上,xx方法却把脚切掉,未能xx又把腿切去了。

  中医学对不少急腹症可以采用非手术、非化学xxxx,这才是未来医学的方向。在公元3世纪的《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有记载,用“大黄牡丹皮汤”口服xx“阑尾炎”。这一方法至今仍可重复。非手术xx宫外孕,保住了生殖器官,xx后还能生孩子。

  西医一直建议妇女们如果不想生小孩了,可以考虑将子宫卵巢切除,就不会得子宫癌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妇人生产前发现“胎位不正”,就是胎儿脚向下,这样会导致难产。西医多采取剖腹产。剖腹产的副作用极大,现在连西医也认识到了,剖腹产的副作用恰恰是xx松驰、乳房下垂,性冷淡和更年期提前。

  那么中医呢,用艾灸或针刺妇女的小趾,胎儿便自动倒转而头朝下。
  要用西医科学理论解释?对不起,没门。西医教科书{jd1}不可能把这个写入教材。

 

       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中医大体上可分为针灸医术和汤剂医术,基本原理都是经络现象。由于经络变化便产生“是动病”与“所生病”。“是动病”为气之病属于功能性疾病。“所生病”为血之病属于器质性疾病。“气”的实体就是生物电能,而针刺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作用的生物电得以向体外放电,以达到新的平衡,达到xx作用。中药汤剂的治病机理并不是使xx作用于病变机体的细胞,而是在于调整经络即调整生物电使之平衡,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气血旺盛是人体防病治病的重要条件,经络穴位脉象是反映气血变化的重要标志。在多数情况下,人体脏腑功能变化了,会引起经络穴位脉象变化。如果脏腑功能恶化持续下去,就会发生种种症状。例如高血压长期持续下去,会引起心血管器官组织严重病变,脑血管破裂、中风、心力衰竭等等疾病。

  临床和实验的资料表明,当脏腑处于病理状态时,虽然脏腑外形尚无异常,但在其相关经脉的穴位处出现皮肤电偏低、偏高和左右失衡等变化,中医诊脉脉象也发生相应变化,脉象和穴位的变化大多先于症状而出现,对疾病的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经常运用中医诊脉、血压测量、心电图、经络穴位诊断等低成本无创检查办法,可以早期测知疾病于萌芽状态,及早xx。

 

       五、篮球有篮球的规则,足球有足球的规则

       在本世纪初期以前,古老的中医学尽管有无数的病例可以证明其有xx的价值,但在有些方面不xx符合现代西方科学的“规则”,故而被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这也难怪,用现代科学是无法规范中医学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中医是内科还是外科?如果说它是内科,可中医往往离不开推拿与针灸;如果说它是外科吧,可中医又涉及汤剂。这就让那些办事很认真的外国人感到为难,因为西方基本上没有内科外科混为一体的医学模式,怎么看中医也不符合规则,美国就规定:凡进行针灸的,必须有外科行医执照。
       另一方面,中医从头到脚散发着西方人不能忍受的迷信气味。例如,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就说:“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而且中医普遍有“医者,《易》也”的说法。《易》是什么呢?它就是《易经》啊!说起《易经》,那可是了不得的,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卜巫之书,就是从前巫师用的经典之作,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再看中医的架式,治病先要望、闻、问、切,望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相面。中医满嘴的精气、阴阳,西方人就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这类词句{jd1}是无法也不能翻译的。于是,如果承认了中医,那无疑要承认许多稀奇古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在西方人看来又散发着迷信的臭气。

       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令西方科学不满意,那就是它的经验性,或者说它的主观性。中医的医就是“意”,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比如,像把脉这种事,那就全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洪脉,它主什么病,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凭感觉,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语达。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xx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xx原则。

  中医理论是对这种技术的非科学语言的抽象描述和总结。本质上讲,中医{jd1}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但解释的方法是{jd1}又是不同于西医的解释的,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有本质的差异。是科学需要努力而不是因为科学不能解释而忽略中医。阐释中医是现代科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医的理论构架在宏观层面——xx的病因可能在其他五脏而非头本身,而西医更多是微观——xx医头,脚痛治脚。两种理论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硬要将中医拿去同西医比较,那是蛮可笑的事情,用这一学科的理论来解释另一学科的理论,用这一学科的标准来评价另一学科,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用西医解释评价中医,自然会谬误百出,反过来用中医解释评价西医,同样不行。如同用足球的规则去裁判篮球比赛,用篮球的规则去裁判足球比赛,这球赛就没法比了。     

       

        六、中医药为何没落了?

      “不闻病房中药香,只见输液瓶挂滿。望闻问切四诊抛,生化、照片、做B超”。这是业内对于现在国内中医院的描述。

       毋庸置疑,“一个老头,三个指头”,“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中医问诊手法及针灸、推拿等非xx疗法和传统中药饮片等,曾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西风东渐”,中医已逐渐边缘化。

       尽管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体和社会的认识都可能远远{lx1}于西方,但是近代中国被用牛顿力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打败了。本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xx可能解决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问题,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被慈禧这样的“庸医”所统治,缺乏“中学之体”,在甲午海战中再度失败,全国舆论不分“庸医”“良医”,抛弃了“中学”,掀起全盘西化的浪潮。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中西医难兼采”为由,“决意废弃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南京政府以“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开展”为由,通过“废止旧医案”。这些举措虽然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偃旗息鼓,但是,仍然给中医以巨大打击。解放后,尽管xxx倡导中西医结合,但是由于卫生部基本上是西医的一统天下,中西医结合的结果是西医为主结合了中医,使中医沦为二等公民。80年代后,全盘西化论再度甚嚣尘上,中医从二等公民再退而成为三等公民,甚至面临被灭绝的危险。

       二则在中国广大城市和乡镇农村,中医的药草来源广泛,易于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传统中医只有四诊,没有CT、B超、核磁共振、尿、血液、唾液等检查分析设备。所以中医医疗费用较低,一些病人也找中医看病。但真正能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多,许多中医师不会望闻问切,而中医理论和脉诊又难学会。一剂中药几十味,像霰弹枪打麻雀,瞄得不准,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zh1}还是到大城市找西医开刀动手术。

       在傅世垣(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看来,造成眼下中医尴尬局面原因有三: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二是社会舆论对大众的误导;三是中医自身水平不高。以传染病为例,目前国家设立的传染病医院基本上是以西医为主,病人得了传染病就直接进西医院,中医的xx优势无处体现。而当高血压、心脏病、艾滋病等现代疾病出现时,一些学术人士会认为,中医没有经验肯定治不了。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百姓对中医的信任。
  此外,在外人轻视中医药文化的背景下,中医药界自身也不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掌握。现在,除极少数知名中医具备较厚实的传统中医文化功底外,绝大多数中医师的纯正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
    “也许不出50年,不需要被别人取消,中医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xx中医邓铁涛曾忧心忡忡地表示。资料显示,我国xx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
  邓铁涛的弟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唐飞舟指出,我国共有32所中医药院校。说是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其实没有一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医高等学府,都是“中西医结合”院校。在大学全部课时中,约1/3~1/2的课时是教授西医内容,毕业生多数不会望闻问切;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古汉语水平高;学校分科过细,学医的不懂药,学药的不懂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坦言,自己带的中医博士生对中医古籍的阅读超过5本以上的不多。
  俗语道“半瓶子醋晃荡”。傅世垣无可奈何地称既不能看好中医、对西医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的中医大夫为“两个半瓶子醋”。“现在很多中医诊疗水平确实不如老一辈人。老一辈人除了有经验外,还能够深入地进行研究,找出诊疗过程中的规律,疗效好,病人也信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医的日渐式微,直接影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在医院所销售的药品中,中药饮片的利润应该是{zg}的。国家为了扶持中医药,对中药饮片只收取11%的***。“但是现在还有几个中医开汤剂治病呢?”
  尽管在三甲医院中西医开中成药的现象也不少见,但大多是“贵药”,其中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的不在少数,这也使得中药在疗效上大打折扣,甚至被称为“安慰剂”。
  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约为2500亿元左右,其中中药约450亿元,占18%的市场份额,其余82%的市场被西药和医疗器械瓜分。而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还能达到28%~30%。尽管中药xx费用普遍比西药低廉,但在我国农村市场,中药所占市场份额也不足10%。
  “由于‘君臣佐使’观念的淡漠,加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原因,现在中药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中药单体,这样的中药实际上已经西化。”该人士称,“已经证明有疗效的传统经方、验方被忽视。”

 

       振兴中医药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也需要中医药界自身的努力。

       那么,中医药如何才能摆脱现在的困境呢?唐飞舟建议,一是必须建立独立的中医医疗诊断xx标准。中西医是两套xx不同的医学理论,是两套xx不同的医学体系,不可能套用同一个标准。建立了独立的诊断标准,中医师才能按中医思维诊疗疾病。二是建立独立的医疗事故评判标准。三是建立独立的中医医疗收费标准。
  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的观点与此类似。他认为,中医药发展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并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医药有科学的内核,中医药的认知方式有其特殊的规律。基于其独特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不应用研究西医药的方式去“论证”中医药的科学性。
  连建伟也强调,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需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开发、生产传统中药,不能用西药标准来要求中药,尤其对经典名方药品的生产要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扶持。
  据悉,韩国、我国台湾等地对中医规范很严格,不允许中医用西医检查手段,更不允许开西药,这种严格区分中西医诊疗方式的政策,被业内称为“一刀两断”。  

      

——————————————嗯,终于修整完毕,先休息一下——————————————

 

       我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国人能够发扬光大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要仅仅争论中医厉害还是西医发达,西医到现在同样经历了千年的岁月,它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进程一同发展,而中国五千年来无数医家用心血换来治世救人的医技良方,能够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给人类造福。中医也罢西医也罢,让人们以较小的代价换来健康的体魄,这才是医家的责任。当然,我还是希望中医药更争气一些。

本文由 发布于2010-05-16, 目前已有 693 人浏览  
郑重声明:资讯 【中医西医之我所见(续2) - 有意思吧】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