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备考专题攻略- 吉祥四宝的博客- 敏思博客

【迷海探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也就较容易xx疑阵。社科文阅读xx设置干扰项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曲解和夸大原意: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如2006年安徽卷第6题要求“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该题的D项说“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原文第三段恩格斯的论述只能说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而D项表述夸大曲解了恩格斯论断的作用。又如2007年江西卷第6题的c项、2007年全国卷第6题的B项等,都是“曲解原意”的题型。
  2、或然、必然混淆:即将原文中不确定的说法变成确定的的说法。如2005年第6题要求找出“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该题的D项说“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而原文末段讲的是“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很显然,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
  3、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即选项故意缩小(或扩大)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如2006年天津卷第6题要求“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的c项说“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原文第二段说“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 教育的一个主题”,而不是继续教育的主题是终身学习,属于以偏概全。
  4、偷换概念:即在一些重要概念或关键说法上故意张冠李戴。如2006年广东卷第5题要求找出“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的一项是”,该题的c项说“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这是对“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评论,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如2006年广东卷第7题的A项“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jd1}过剩”表述为因果关系,而原文中“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是假设关系。
  6、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2007年湖北卷第6题要求“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的c项是“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由原文第二段可知,“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下
  篇
  【考情分析】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③至⑦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
  从选材上看,社科文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民俗、考古、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阅读的文字量一般在700~800字,一般总要说明一件物品,或是介绍一个过程,或是陈述一项发现,或是传播一种思想等,选文的主要信息可分成说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几个方面。
  2001年以前,这类文章的阅读考查,设置在第Ⅱ卷,题型为简答题和多项选择题。自2001年起,开始改为客观性选择题,归人第1卷,分值及题量同科技文一样。
  【备考展望】
  2005年高考16套xx中仅有6套xx考查社科文,2006年高考17套xx中就有11套xx考查社科文,在2009年高考18套xx中,社科文竟占了14篇之多,考查点基本上涵盖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其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成为考查的重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非课改区xx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从2010年备考角度看,社科文的考查仍突出对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选项的设计一般不再照抄原文语句,可能通过语句的转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备考秘笈】
  要读懂社科文,就要把握社科文的特点。从表达方式来看。社科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议论性的,一类是说明性的。对于议论性的社科文,耍弄清主要观点,弄清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对于说明性的社科文,要弄清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方法,体会关键语句。
  1、抓题月: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点。议论性社科文的论点,一般出现在{dy}段(有的则在中间或结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议论性的社科文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把握了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3、明特点:揣摩语言含义,推测作者写作意图。社科文语言准确、严谨,加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有认真琢磨其语言的深刻含义,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重落实:社科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难度。在做题时应做到:①把握论点。不仅要把握社科文的大论点,而且要把握每段的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②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对文中例子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去思考。③理解关键语句含义。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议论性、抒情性强的句子。首先要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使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由“雾里看花”到“识得庐山真面目”!

郑重声明:资讯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备考专题攻略- 吉祥四宝的博客- 敏思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