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与传统_pplong_新浪博客

    这是在网络上流行甚广的一个故事:

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马上水喷出来,每只猴子都淋湿了;每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总是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有水会喷出来。

接着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旧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这新猴子去拿香蕉。这新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的满头包,还是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然后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K了一顿,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而喷水装置也关掉了,但大家还是都不敢去动那串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人扁。

这就是“传统”的由来。

 

传统是什么?是以前时代留下来的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生下来开始,就已经接受了很多的“传统”,我们也许就像上述故事中{zh1}的猴子那样,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就拿学校来说,有相当多的做法就是“传统”使然。

比如说学校的名称,很多地方都是从一中、二中……一直叫下去的,可以叫到一百多号。大家对这样的称谓都习以为常,很少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样的校名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命名的,如果问一下学校的教职员工,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但要是有人想改一下校名,立即就会遭到众人的唾骂。

比如说教室里学生的座椅分布,从来都是一排一排的,大家都面向教师,面向讲台。这样的排列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可能也没多少人能够说明白。在大家的眼里,这就是传统,是天经地义的,换一种方式反而会让人感到怪怪的。

比如说两节课之间有一个十分钟的课间休息,不管课堂教学时间是50分钟、45分钟还是40分钟、30分钟,这个10分钟的休息时间基本上是铁定不变的。但为什么不是8分钟或者15分钟呢?或许又只能用传统来解释了。

……

仔细想下去,这样的传统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们一直谈学校的发展问题,学校发展的基点是什么?是对传统的“继承”。像上述故事中{zh1}的猴子那样盲目地接受“不能动香蕉”的规则,是一种继承;搞清楚为什么前面这些猴子都不吃香蕉的缘由,明白“不能动香蕉”规则的由来,在此基础上确定吃不吃香蕉,又是一种继承。

继承不是“按既定方针办”,死抱着原有的规则不放,而是要研究传统规则的形成过程,在其中找到规则确立的缘由,看这些缘由在当下的情况下是否适用,从而做出恰当的抉择。所谓的创新,也就是在这其中找到突破点的。

我在一所高中担任校长时,就发现了学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传统:教导处印制一份全校通用的听课评课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加以评价(这样的传统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学校里也存在着,少有人提出非议)。我在对这个评价表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它不适合新课改和教师的实际,因此做了一个改动——让各个教研组制定符合本学科实际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一般不要超过5条,学科的全体教师参加讨论,确定之后分别在备课、上课和评课等环节加以落实。在这一创新中,听评课的传统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了加强。发生改变的是评价表,由全校统一的单一表格变成了符合学科实际和特点的多个表格。一个小小的改革,换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也换来的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盲目地固守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传统”,说不定就会走向一条死胡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猴子与传统_pplong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