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lette 杏仁蛋朋友介绍的菜谱,看网上的介绍,其实就是个大蛋饺。 感觉挺简单的,便跃跃欲试。 星期天天气好的可以,一早就醒了,和妈妈去菜场跑了圈,再次感叹下CPI对生活的严重影响。 买全了了材料。开工
? 材料(2人份,和妈妈已经吃了豆浆烧卖,所以,偷懒只做2个): 鸡蛋4个、青椒1/2、洋葱1/4、熏肠小段、土豆1个。挖了点妈妈准备做面筋塞肉的肉糜,高钙芝士一片。 (可惜玉米粒用完了,颜色貌似单调了点。) ? 制作 : 所有材料切丁,鸡蛋加一点点水、盐,打散。 土豆丁先用热水煮软。 热锅,下一点点黄油,中小火炒熏肠丁,颜色变深后加肉糜。之后加入青椒、洋葱、土豆丁。炒熟,盛起放在旁边。 ? 网上的菜谱说是嫩炒,但父母的肠胃是受不了太生的东西的,为了防止食物出水,在差不多的时候,再加入一点点的冷油翻炒下,{zh1}加少许盐。 这样,食物比较熟却无水。颜色也漂亮。(橄榄油{zj0},平时的食用油也可以) 个人口味,感觉洋葱、青椒表面收缩,微微发白,但心还是脆脆的比较好。 ? 然后做蛋皮。洗干净锅,加热,下一点点油,用不粘锅油会用的比较少,防止吸收过多胆固醇。 油热后,调中小小火,下蛋液,注意中间厚实点。 当蛋液凝结时,取一部分馅料放中间,加热一会,加上半片芝士片。翻起蛋皮两边,包住馅,盛起。 因为现在外面的芝士片都有咸味,所以馅料制作时少放点盐。口重对身体也不好啊:) ? 做完两个,还剩点馅料和一些蛋液。 取1片全麦面包。用手撕成几小块,沾取碗里的蛋液。 两面稍微煎下,放“蛋饺”旁边,上面放点馅料。 加上刚买回来的新鲜草莓。 这顿早饭,应该是营养均衡了:) ? Omelette 很难有适当的中文译名,主要因为它本身涵盖好几种采用不同作料与烹饪方式的菜肴,每一种都跟其他国家的食物若有若无对应,结果任何一种译法都是以偏盖全,顾此失彼,最近台北一家新开张的日系餐厅干脆音译为“欧姆列滋”,但其实所指只是蛋包饭一味,反而阻断了音译的想象空间。早年的海派翻译曾经尝试把Omelette音译做“杏力蛋”,用上海方音念还算近似,而且“杏”字照顾到它的形状,“蛋”字介绍它的原料,但地域性太强反而丧失地利与人和,现在这译法已经没什么人使用了。Omelette 之所以如此普及,又如此不能定型,当然得怪它的主材料鸡蛋太容易取得,人人会做,人人做。 提起Omelette ,多半人的印象都是用一张蛋皮包裹其他食材,做成杏仁的形状,馅料可能是切成小丁的起司、蔬菜、鱼、肉、米饭等。曾听过有人称之为蛋卷,我觉得很难理解,在我看来,那根本就是大号的蛋饺,蛋包饭该叫做“米饭蛋饺”,就跟“牛肉水饺”同样明白易晓。 Omelette在西餐历史中出现得早,它的意义可以上溯拉丁文的 lamella,意思是“小薄片”,或许早期的Omelette就如同台湾自助餐店出售的炒蛋或菜脯蛋,圆圆薄薄一小片。但Omelette 除了薄皮包馅, 也有肥厚如派的造型,例如西班牙式的SpanishOmelette 或义大利式的frittata,都以大量蛋汁调上炒软的马铃薯和洋葱或蕃茄,用小火烘到蛋汁xx凝固成为一块厚厚的糕,吃法也像面粉做的蛋糕一样,切成楔形食用。 同样厚度很可观的日式玉子烧,英文通常翻译成Japanese Omelette,做法自成一格,还有专用的锅具。玉子烧的正统做法要求蛋打好以后要过滤,而且除了添加甜味的味和清酒,还要加很多糖,所以有种独特的细腻甜美。中菜可归为同类的肉饼蒸蛋,不用小火慢烘,而是用大火蒸,过程比较简便,也减少烧焦的危险,但风味就少了点层次感。 蛋是生命的起源,虽然现在有人嫌它胆固醇高,但吃蛋“进补”,效果不容否定,而吃Omelette是大量吃蛋的一个好办法。俄国女皇凯瑟琳(1762-1796在位)是一位有资格跟武则天相提并论的能干女国君,她找情人帮忙,干掉昏庸的皇帝丈夫取而代之,日理万机之余,还有精力跟为数可观的后宫男宠共度春宵。据说她每天早餐要吃一分鱼子酱Omelette,用五颗新鲜鸡蛋摊成蛋皮,铺上肥嫩的挪威熏鲑鱼为馅,上桌时再淋半杯{dj0}鱼子酱,这道丰盛的早餐陪她快快乐乐,国运昌隆地活到六十七岁。? Comments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