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xx“话题”企业家(一)_农业杂谈_万丰商贸网

年终将至,免不了回眸一视。这一年,股市狂热、房市飙升、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隐患、贸易摩擦激烈、大国情结高昂,繁荣景象意味着在“高速公路”上持续前行了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又驶入了一个加速度的周期。同时,它带来了多重的社会景象:国家及个人财富的重新分配,中产阶层的空前扩容与活跃,全民投机心态的扭曲、中国公司的市值膨胀,宏观经济的泡沫化加剧等等,在过去的三十年里,2007年是社会资本最为活跃、财富分化现象最为显著的一年。

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起来评点10个中国企业家。

【一】“中国制造”的牺牲者:张树鸿

张树鸿不是一个“殉道者”,他的死亡是一个必然运动中的意外事件。

今年8月11日下午3时许,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港商张树鸿在自己工厂的三楼仓库内上吊xx。xx前,张在厂区内巡视一圈,并将工人工资悉数结清。他被员工描述为一个厚道人,从1993年起自香港到佛山办厂,个子很高,接近1米8的样子,也很壮实,但皮肤很黑,特别穿衣服很不讲究,平时总穿一身很旧的休闲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农民。他对员工很体贴,曾自己贴钱给员工供楼,也因此,许多人跟着他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个玩具商的意外死亡,让“中国制造”的话题再度跳上国内外重要财经媒体的头版。

张树鸿之死的原由发生在9天前。8月2日,美国{zd0}玩具商美泰公司(Mattel Inc.)向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提出召回佛山利达生产的96.7万件塑胶玩具,理由是“回收的这批玩具表漆含铅量超标,对儿童的脑部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美国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认为危及儿童安全。”事发前,佛山利达的产量已居佛山玩具制造业第二。一夜之间,这家拥有十多年良好生产记录的合资企业成为众矢之的。在美国舆论的不断声讨下,玩具厂商及其上下游供应、检验链上的疏忽被一一曝光和放大。最终,佛山利达被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求整改,中国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宣布暂停其产品的出口。利达被迫停产,2500名工人几乎无事可做,张树鸿承受重大压力,最终一死了之。张死后三日,美泰第二次宣布,召回的中国产玩具数量增加到1820万件。

在利达事件发生前后,“中国制造”正遭遇到一场酝酿已久的信任危机。3月18号,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宠物食品公司Menu Foods发布“召回声明”,因其原料涉嫌污染导致猫狗宠物死亡,该公司将对旗下80多个品牌的宠物食品进行紧急召回。所有这些食品都是罐头包装或者锡箔纸袋包装,数量约为6000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调查认为,涉嫌污染产品使用了从中国进口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其中含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5月初,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宣布在中国产牙膏中查出含有二甘醇,因而决定停售中国产牙膏,随后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做出停用、停售中国产牙膏决定。6月11日,美国一家轮胎经销公司FTS宣布召回45万条由中国橡胶公司生产的一批轻卡汽车轮胎,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去年8月,一辆载有4名乘客的货车在宾夕法尼亚州失控撞毁,其中2名乘客丧生,事故原因是该车使用的中国产轮胎胎面脱层。同月,食品与xx管理局FDA对来自中国的五种水产品实行自动扣留,并拒绝其入境,称其含有未经批准的兽药残留,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收回150万台中国生产的玩具火车,称其油漆中含有可导致儿童中毒的金属铅。这些层出不穷的安全事件让中国商品的信誉遭到了重大挫伤。一些针对“中国制造”的攻击性言论和行动喧嚣尘上,两年前那个宣布“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商品”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闻记者莎丽·邦加妮在这时候出版了《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乔纳森?伯查尔写道,“书中有大量表达不满的潜台词,这意味着,在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本书可能成为显示公众忧虑的又一个指标。”对“中国制造”的谴责成为某些政治人物随手拈来的“工具”,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湾市市长马齐奥梯甚至发布命令,宣称将制止政府购买中国货,该市政府不得购买价值50美元以上的中国商品,或一半以上部件为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个有10.7万名居民的小城市成为全美{dy}个禁止某一国家货物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汹涌的xx风潮中,玩具商之死把矛盾推到了顶点。对中国商品的漫骂、或侮辱式的指责,似乎已经不需要理由,这是当今商业世界最诡异的事件之一:谁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每个人都在表达着对它的不满。《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马利德描述了西方世界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西方消费者获得巨大好处,另一方面,西方人大声抱怨廉价中国商品正在让当地人失去工作,让中国得到不容置疑的好处。”

张树鸿死后,玩具召回事件的质量责任人确定居然出现了戏剧性的反复。在一开始,美泰公司俨然一付受害者的姿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埃克尔特在向美国参议院作证时认定,事故责任xx在于中国的承包商,他说:“有人对不起我们,造成我们对不起你们。”然而,中国商务部却在调查中发现,美方宣布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不是因为制造质量的问题,而是美方标准的突然改变以及经销商的风险转嫁。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介绍,美国玩具公司大规模召回涉及的2100万件玩具当中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属于所用的涂料和油漆含铅超标的问题,这一类大概有300万件,占整体召回数量的14%。造成铅含量超标的原因,既有中方厂家在生产管理当中的漏洞,也有品牌经销商在验收环节当中的缺陷。第二种情况则是,美方经销商的风险转移,2007年5月,美国材料测试协会公布了一项针对玩具材料使用的新标准,中方制造商生产的1820万件玩具是根据之前的出口标准生产的,美方经销商以不符合新标准为理由召回玩具,而全部风险及损失则由中方承担。这一调查结果的出现,让国内舆论再度哗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被动和被欺压现状逼现无疑。9月21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美泰公司为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并表示,所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美泰在声明中表示,“愿意承担这些召回事件的全部责任,并亲自向中国人民和所有收到我们玩具的顾客道歉。”

张树鸿之死以及玩具风波的一波三折表明,发力于1998年前后的“中国制造”在历经了10年的黄金成长期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敏感的十字路口。

【二】最没有“争议”的首富:杨惠妍

从1996年以来,至少有16个人先后成为各种榜单上的中国首富,在一些年份常常会出现不同的首富,今年,杨惠妍是最没有“争议”的一个。

10月1日,美国《福布斯》亚洲版公布2007年“中国富豪榜”,一个陌生而年轻的26岁女子成了新一任的中国首富,这个叫杨惠妍的广东姑娘是广东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女儿,她个人净资产高达160 亿美元,因此创造了三项记录:中国{dy}个资产过1000亿元的富豪、{dy}个不到30岁就成为全国首富、全亚洲最富有的女人。人们还记得,2005年的首富是盛大游戏的陈天桥,其身价为90亿元,不过两年,首富标杆提高10多倍,地产魔力难以抵挡。

在这张榜单上,前四位均为大地产商,分别是杨惠妍(碧桂园)、许荣茂(世茂集团)、郭广昌(复星国际)和张力(富力集团),前100名中有39人从事地产业。而在早前发布的《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中,排名前十的有6位是来自IT、互联网行业,相比较,这是一张颇有嘲讽意味的榜单。新华社记者在题为《福布斯榜单揭示房地产暴利》的评论中认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繁荣并非起步于房地产开发,而是始于加工制造业。为什么制造业出不了多少富豪?显然还是一个行业利润率的问题。”

碧桂园的创办人是1955年出生的广州市顺德区北滘镇人杨国强,他自幼家贫,据称17岁前未穿过鞋,早年曾放牛种田、做泥水匠及建筑包工头。他平时十分低调,几乎与媒体绝缘,出现在公开场合时亦沉默寡言,穿着的西装永远像大一个码。还有媒体记录,他在开会时,喜欢脱鞋、盘腿而坐。他是{dy}批涉足地产业的私营企业者,1992年就开发顺德碧桂园楼盘,此后多年在珠三角一带发展。碧桂园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在公司9个执行董事中,8位均为杨氏家族人士,{wy}非血缘成员是公司总裁崔健波,此人曾任杨国强老家、顺德区北滘镇镇长数年,据称“对杨国强的事业发展进行了坚定的扶持和帮助。”2005年,杨国强将所持股份转予1981年出生的二女儿杨惠妍,今年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按所持股份的市值,杨惠妍一跃而成中国新首富。

碧桂园上市后,成为中国市值{zg}的房地产公司,而在此前的地产界,碧桂园在开发规模及知名度等方面均不是最突出的,而且其财务压力也非常巨大,公司的财务总监曾表示,到2006年底,企业负债40亿,净负债对股本比为160.1%。然而,尽管如此,它的上市还是受到热烈的追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全国{zd0}的“地主”。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到今年8月中旬,碧桂园土地储备达到540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碧桂园一向最引为自豪的是土地价格低廉,它在上市招股书中便宣称,“我们是中国拥有最庞大和低成本土地储备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此等储备为我们未来的增长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碧桂园的上市保荐人瑞银也在报告中提到,碧桂园所得土地的{zd1}成本,以每平方米计,只有25元。有媒体披露,它在广州增城的项目凤凰城一期土地地价低廉到每亩3万元,而华南碧桂园的地价则是每亩6.8万元。公司招股书表明,在过去三年间碧桂园每年营业额的复合增长为56.5%,而纯利增长则为惊人的141.1%。

房地产的放纵和暴富景象,已成为中国社会病态的一个重要体现。新华社出版的《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地产商扮演了增加不和谐因素的角色”。

【三】全球市值{dy}公司的总裁:蒋洁敏

蒋洁敏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其实是在2006年的1月5日说的。在那天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身为中石油集团总裁的他说:“中石油是亚洲最盈利的公司,不是之一,是{dy}。”人们可以想象他在说出这番话时的激动和骄傲的神情,不过很少有人觉得最会赚钱的中石油已经是一家伟大的、甚至说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今年11月5日,中石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价高开,市值达到1.1万亿美元,不仅一举愿摘下“全球市值规模{dy}”的桂冠,并一举将历史纪录整整扩大了一倍,高于紧随其后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和通用电气的市值总和。更令人瞠目的是,以该日收盘价计算,中石油A股加H股的市值大致相当于整个巴西或俄罗斯全年的经济规模,远远超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5个创始成员国的经济产出总和。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球能源空前紧张,国际原油价格从25美元上涨到70多美元,在这种背景下,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当然盈利能力暴增,2004年,中石化净利润比上年疯狂增长了70%,2005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42%,到今年,再增28.08%。中石油更是捷报频传,2005年实现营业额5522.3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39%,公司以1333.6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亚洲{zz0}钱的机器,一举超过了港交所多年的蓝筹老大――汇丰控股和此前亚洲{zz0}钱的企业日本丰田汽车。《南方xx》记者陈涛在《中石油:老大是怎样当上的》一文中算了一笔帐,“主要的原因在于价格,中国的石油价格随着国际价格走。而国际油价不断走高,开采成本却相对固定。现在国际油价已经跑到每桶90美元上方,而开采成本呢,以中石油旗下重镇大庆油田为例,每桶的开采成本仅为6.86美元。可见,中石油赚的主要是石油资源的钱。而石油资源,在理论上,它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所共有的。中石油拥有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6.2亿桶,以每桶90美元计算,则其总值大约为7.8万亿元人民币。”令人错愕的是,在如此暴利的前提下,石油公司还突破国家限价向民营油站售油,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海南一家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时得悉,2006年4月23日,他从两大石油巨头的进货价是每吨5300元,而当时国家的{zg}限价是每吨4744元,也就是比国家限价高出556元。中石化的内部刊物也在10月18日报道称,在国际原油价格57.65美元一桶的时候,美国的汽油是147美分一加仑,相当于人民币4118元一吨,而当时国内的批发价是6585元一吨,比美国高出2467元,幅度达59.9%。

近年来,中石油的表现进一步证明垄断的力量以及股市的巨大泡沫,有人将之与埃克森·美孚比较发现,后者的营业收入是中石油的四倍,而利润率只有中石油的一半,显然,很难将中石油的这种盈利优势归结为其竞争力的体现。中国内地股市规模现已超过日本,但中国GDP总量只有日本的60%。这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透过股市的狂欢,人们看到的是中国经济上升期所伴随的资本躁动,以及非理性的市场繁荣。

????????????????????????????????????????????????????????????????????《中国公司观察》

郑重声明:资讯 【说说中国xx“话题”企业家(一)_农业杂谈_万丰商贸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