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5 22:57:58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图是上海世博会山西馆的木构斗拱大门。 今年1月16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接受了山西展览馆主体结构的施工任务。 据该项目负责人董养明介绍,自接受任务后,他们在河津市台头庙维修保护工程工地开始制作。工人们加班加点、精雕细刻,于3月上旬圆满完成制作任务,并将斗拱运抵上海。 董养明说,山西展览馆的主体框架建筑包括牌楼、戏台和檐廊,都是木结构,有斗拱的部分仅表现在牌楼和戏台两部分。 在牌楼的制作上,较多体现的是明代斗拱建筑的风格,而戏台则为仿元代建筑——临汾王曲戏台,而斗拱上元代建筑的特征比较明显。 进入牌楼后,{dy}展厅就是檐廊,檐廊是根据山西民间偏房檐廊构建而成。 斗拱只是两块小小的木头,一块像挽起的“弓”,一块像盛米的“斗”。它们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特的支承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两者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通过斗拱扩大节点处构件的接触面,改善节点受力情况,缩短所承托构件的净跨,并通过斗拱的层层出挑,支承建筑物的深远出檐。 斗拱是建筑物立柱与挑出的屋檐的一个过渡,多用于柱顶、额枋、屋檐或构架间,只有在重要的古建筑如宫殿、寺庙,以及其他高级建筑上才能安装。 在中国建筑史上,斗拱的使用在山西省古建筑上占有一多半,成为山西古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它生动地组成了一座座亭台楼阁、宫室庙宇,乃至普通民众的家园,承载着山西人的情感与文化。 记者 范娜 刘杰 □链接 斗拱的发展史 上海世博会山西馆的设计造型为蕴藏三晋文明的山西木构斗拱造型,其斗拱造型包括牌楼和戏台,牌楼的制作工艺充分融合了xx历史景观晋祠和解州关帝庙的风格,戏台的制作则吸收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元代戏台的建筑艺术精华,两者皆突显了山西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特点。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削减,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结构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构件,有人曾把中国建筑的木柱和斗拱类比于西方建筑的石柱和柱头。实际上,斗拱与其说起装饰的作用,不如说更多地起结构的作用,它具有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 斗拱用于屋檐下,向外出挑,承挑外部屋檐,可以使出檐更加深远,而建筑物深远的出檐,对保护柱础、墙身、台明等免受雨水侵蚀有重要作用;斗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斗拱用于檐下,在建筑物上下架构架之间形成一层斗拱群。这一层由纵横构件、方形升斗组成的颇有弹性的结构层,就像一层巨大的弹簧垫层,组成可以吸收纵横震波的空间网架结构,对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十分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