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印引入国内首条RFID行李标签生产线

上海航印引入国内首条RFID行李标签生产线

2010-05-10 17:09:57 阅读1 评论0 字号:

  2010年3月,上海航印引入的国内首条RFID航空行李生产线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并将正式投入生产使用,成为国内xx同时具有传统纸质标签和RFID航空行李标签复合封装生产能力的企业,这必将进一步推动RFID技术在国内航空运输等交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于1988年由中国民航三大航空集团(国航、东航、南航)和其它企业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定点生产航空票证。30年来上海航印在公司创始人唐志洁女士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俗的业绩。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1亿元,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上海市先进技术企业、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印刷诚信企业等荣誉。


  上海航印xxRFID航空行李标签技术始于2006年国内民航系统普遍推行使用电子机票时期。经过几年来的研发投入,上海航印已经完成了在RFID产品和生产工艺方面的技术积累,并且试制成功了国内首张RFID航空行李标签。

  与传统标签产品相比,基于卷到卷材料的RFID行李标签生产工艺要复杂很多。首先是对产品规格有很苛刻的要求,必须符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已制定的RFID行李标签全球标准。另外,卷票中不能有接头,所以复合之后不能替换,这就对产品的成品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FID航空行李标签生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双面模切,标签上会有一个正面的模切,方便把它撕开粘贴到行李上,同时它还有一个反面的模切。这种特殊的结构导致生产中不可能用好的标签手工替换废的行李标签,如果要替换带天线的标签,整个卷票就会从背面模切处断开。此外,RFID航空行李标签比较长,达到了21英寸,这对于增加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经过对RFID行李标签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国内外RFID产品复合封装设备的综合比较,上海航印最终选择了由德国妙莎(MELZER)公司提供的RFID行李标签复合封装生产解决方案。

  德国妙莎公司成立于1956年,它是全球RFID产品复合封装技术的xxx,在2000年的德鲁巴印刷展中推出了世界{dy}条RFID复合封装生产线。妙莎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RFID门票复合生产设备的{dj2}供应商,RFID产品加工设备在各个行业中都有非常完善的应用解决方案,并以{zy1}的设计理念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设备选型过程中除了考虑到妙莎公司RFID设备的良好口碑和在国内的成功案例外,促使上海航印最终选择引入SL-400LT生产线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妙莎公司更好的解决了RFID航空行李标签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工艺难题。
 
  首先,SL-400LT航空行李标签生产线使用了妙莎公司全球专利的“干Inlay在线筛选工艺”,能够保证成品卷接近{bfb}的成品率。所谓干Inlay就是在倒贴片封装设备中直接生产出来的不带任何胶的Inlay卷材,而湿Inlay就是使Inlay后面带胶后附在硅油纸上所形成的中间产品。妙莎设备的工艺特点就是用干Inlay直接复合,这样不仅产能提高一倍,而且使用干Inlay之后不需要有硅油纸的间接生产成本,有效的降低了RFID产品成本。 “干Inlay在线筛选工艺”是指干Inlay在放卷后会通过联机检测站,在真空鼓上定位、裁切,好Inlay复合在标签表面材料上,而失效Inlay在通过在真空鼓上旋转更大的角度,通过真空吸管排废,这样就可以把废品剔除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RFID产品的成品率,并节省了失效Inlay对标签材料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RFID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次是多道并行生产,{zd0}化产能。很多RFID产品加工设备都是是单道生产,而妙莎RFID复合加工设备的多道并行生产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SL-400LT型设备的航空行李标签生长产能可以达到24,000枚/小时,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全球航空业每年为丢失和延误的行李支付的费用竟高达25亿美元。许多航空公司都在考虑采用RFID标签来加强对行李的追踪、分配和传输,提高安全管理,以避免误送情况的发生。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和航空运输业的整体回暖,相信已经成功转型的上海航印一定能够抢占国内RFID行李标签生产加工市场的先机,在企业规模和效益上再创辉煌。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上海航印引入国内首条RFID行李标签生产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