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科学严谨、尊重但是不盲从前人的科研态度,2009年12月2日,年仅48岁的北大国际(BiMBA)2003级EMBA学员马永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认真严谨的科学家,儒雅低调的学者,果断执着的{ldz},举手投足中处处流露着沉着与自信,这是北大国际师生对马永生院士最深刻的印象。当谈及马永生时,2003级EMBA同学们感触颇深:“我们的同学赚大钱了,我不会奇怪,但是我们的同学中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的。”
作为国有特大型上市企业的一位重要领导,马永生院士是一位典型的专家型{ldz}。在北大国际两年的EMBA学习生活,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同学们深厚的情谊、教授们高屋建瓴的点拨、还有朗润园的高平台与高视野,以及对经济走势和商业规律的令人信服的判断。正如周其仁教授对北大国际学员的期许:“拥有全球视野,秉持国家信念,深谙历史文化,具有崇高的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马永生院士正是这样一位典型的BiMBA校友,一位令人钦佩的BiMBA校友!
他是脚踏实地的学者,油气勘探的实践者、探索者——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在碳酸盐岩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普光等大型气田的发现和“十一五”国家重大项目“川气东送”工程。
他就是48岁的马永生,新近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dy}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海相领域油气地质综合评价研究早期组织者、中国海相领域{zd0}的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发现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他在沙漠荒原里,发现了宝藏;他历经18年的艰辛探索,终于解决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海相难题。因为普光气田的发现,他被戏称为新世纪能源界的“哥伦布”。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尘封的往事便一一呈现,清晰得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关于求学,关于工作,关于理想,关于家庭,关于人生,马永生思路缜密,侃侃而谈,言辞温和而谦逊。
不盲从前人
当前川气马上就要抵达上海,人们在关注普光气田的同时,也把敬佩的目光转向普光气田发现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马永生。说起自己和团队成员勘探普光气田的经历,马永生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是“尊重前人,但绝不盲从前人”。
上世纪50年代起,几代石油人就一直在四川达州找油找气,开始了普光气田的勘探工作。在普光11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前后共打了21口井,但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该地区的油田勘探工作一时陷入了停滞,而且一停就是10年。
马永生尊重前人的勘探理论和实践,但不会迷信。他喜欢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琢磨一些事。
2000年,他带领团队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始了对四川盆地的整体性评价。前人已经在四川盆地发现了120多个油气田,但规模都比较小,马永生根据他多年对碳酸盐岩研究的经验,认为这里还应该有更大的气田。“前人发现的100多个气田都在比较浅的位置上,在4000米以内,为什么不往更深挖?而且,在构造高的部位打井,找不到气,那构造低部位呢?”
经过两年的地质评价和技术攻关后,2000年,马永生和他的团队正式进入普光地区,此时该地区的勘探工作已停滞了10年之久,要在被专家称为海相油气勘探的“禁区”重新打井,谈何容易。当时很多人以为马永生和他的团队是在开玩笑。有跟他关系不错的朋友劝他:“小马,打一口井要一个多亿,能不能把那些钱给大伙发奖金啊?”
有嘲笑,有质疑,有冷眼,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但马永生和他的团队从来没有想到放弃。终于,2003年5月,随着普光1井的完钻,他们发现了279米厚、产量达日产103万平方米的气层,取得了勘探的成功。
普光气田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油气勘探理论,也使中国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回忆起普光1井勘探成功前的那段日子,马永生平静地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迷信前人,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坚持做下去,就肯定会有所收获。”
马永生不仅自己不迷信前人,而且也不允许别人把自己当做“前人”来迷信。
据他在中国地质大学所带的博士生、现在跟他同在一个部门工作的赵培荣讲:“每次开会,马博士都先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则是{zh1}一个发言,为的是让大家学会自己思考。如果有同事认为他说得不对,他则会耐心倾听,然后再与对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让大家都能够敞开心扉。”
“幸运”的院士
走入工作岗位的19年间, 马永生先后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重大科技奖项。2009年,年仅48岁的他又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喜欢用“幸运”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成长经历。“人这一生,如果所从事的工作能有50%与所学专业或者自己喜欢的领域吻合,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马永生取得的成绩绝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幸运,幸运之神也从不光临没有准备的人。从业19年,马永生一直都奋战在我国油气资源勘察{dy}线。
1990年,马永生走进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的大门,有幸参加到胡见义院士领衔的项目组。项目结束后,戴金星院士等专家建议:“如能到油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大有益处。”遵从了老一辈的教诲,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告别3岁的女儿,1992年5月,马永生参加了塔里木石油会战。由于工作出色,他很快担任了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
1992年9月2日,在大量野外、室内工作的基础上,马永生完成了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梁狄刚安排的塔里木盆地石炭纪古地理研究和油气勘探评价工作。他提出的沉积模式和预测结论,直接针对已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xx科技成果的“满加尔石炭系生油洼陷”,并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事实证明,马永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从业19年,面对一系列{sjj}难题,马永生一直都秉持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来不迷信专家,取得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与勘探技术多项创新性成果。他提出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与预测模式,阐述了复杂构造区油气复合控藏的新认识;提出了碳酸盐岩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思路,成功指导了普光等地区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zd0}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普光气田,为我国油气勘探事业做出了{zy1}贡献。
饮水思源
在采访过程中,马永生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个满怀感激,内心充满爱的人”。 而这所有的感激和爱,都缘于他早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正是由于成长路上有那么多贵人的帮助,才让他这个农村的苦孩子一路走到了今天。
2007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需要他签字保证3年内不离开中国,马永xx誓说:“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祖国。”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爱国,没有国家和组织的培养就没有他的今天。父母早亡,拉扯三个弟妹长大的马永生是依靠政府提供的助学金从而一口气读完了博士的。马永生反复强调老师、同学和他的团队给他的帮助,以及妻子、岳父母对他的鼓励和支持。
前段时间,马永生被母校武汉地质学院授予“杰出校友”称号。在应邀回母校演讲时,他的开场白便是“饮水思源,收获怀耕”八个字。这八个字便是他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真情表白。
最近,有朋友跟马永生开玩笑说,你这么年轻就做了院士,将来还有什么追求?
此次当选院士,他说,感到很高兴,毕竟得到了前辈的认可。但短暂的兴奋过后,马永生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他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外,他希望自己能够带好博士生,同时还将担任能源领域的一些咨询工作。对于荣誉,他更喜欢用顺其自然或者水到渠成的心态去面对。马永生说:“院士是我崇高的追求,但它不是人生的目的。人不能为追求荣誉而活着,对事业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马永生的秘书告诉记者,2007何梁何利基金委提名他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候选人时,马永生主动给基金委段瑞春秘书长写信,想婉拒此荣誉。因为以前得此奖项的全是钱学森、钱三强这样的大院士,之前地学领域得过此奖项的只有80多岁的黄汲清院士。也许正是这种淡然的心态,能让他把荣誉当做是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从而执著于对事业的追求。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