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瓶中信"时代- affects - affects - 和讯博客
"数字瓶中信"时代 [转贴 2010-05-15 10:18:25]   
"数字瓶中信"时代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无可否认,影像语言比文字更能寄托人们的浪漫联想。比如说,提起"瓶中信"这个东西,即使很多人不记得凯文·科斯特纳的那部同名电影(<瓶中信>),至少也不应该对成龙和舒琪主演的那部<玻璃樽>陌生——信不信由你,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些浪漫故事的诱引下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纸条上装进瓶子,托付它们漂洋过海,帮自己找到一生的缘分。可又有什么人知道,在地球的某些角落,人们也同样怀揣希望写下一封封"瓶中信",渴求的却是多一分继续生存的力量。

      现实毕竟是现实,并不总会如剧情那样顺理成章的发生。相反,现实世界里用于求助的瓶中信到底会有多少会被"对岸"的陌生人捡到,又有多少会被很认真地对待,恐怕几率微乎其微。

      这种原始的发信方式,如果是与美好的爱情幻想搭上关系,确实带着令人神往的浪漫因子;但如果是作为一种求救的信号,则纯属无奈——在那些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难道他们还有什么更可行的办法向别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所以,当看到肯尼亚青年索卡尔在难民营里通过手机短信向远在英国的联合国官员请求援助的新闻时,让人有莫名的惊讶和感动:这些处于偏远、悲凉地区的难民,终于有了算得上与现代接轨的方式向外界袒露自己的苦痛。尽管这样的信息不过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瓶中信——"数字瓶中信",也有可能石沉大海,但至少表明,在受到重大灾祸袭击时,人们未必就是无助的或不幸的,他们的能力可能会改变富裕世界捐助者以各种方式进行的灾难应对。

      人们也大概意识到,这种通过空气漂流的"数字瓶中信"的确更有助于在危难中解决燃眉之急,在一些频繁遭遇困难的地区最近几年移动电话的使用率正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称,2000-2006年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加了7倍。印度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去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5亿人,因为自然的或是人为引发的灾害并非仅仅侵袭农村地区,大约10亿城市居民(他们使用移动电话的情况更多)也可能遭受灾害袭击。

      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当人们遭受灾难袭击的时候,一旦有机会幸存下来,除了物质的需要,同时也渴望感情的慰藉,比如,找到有效的方法联系自己的亲戚,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好在救援机构正通过技术的支援满足着受灾者的这些要求。同时,身处安全地区、担心失踪的亲朋好友的那些人,也可以利用网站将大家重新聚集到一起,在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建立的一个网站(familylinks.icrc.org)上,可以找到12.5万户家庭的详细资料。

      我们也不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灾难从天而降的时候,"自救"和"他救"究竟该怎么权衡?究竟该抱着怎样的希望?

      有这样一个热衷于总结过去的失误教训的机构,叫做"海啸评估联盟(Tsunami Evaluation Coalition)",他们总结出一套说法:海啸发生后,当地人自己几乎开展了所有直接的救生行动,并提供了紧急状态的早期支援,就像在灾难中普遍的情形一样。

      不过,这也必须在当地人的能力范围内进行,例如一些极其贫困的地区,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创造足以自救的条件。如果他们幸运一些的话,或许会有些在海外的游子还能为"自救"燃起希望之光。在此种情形下,技术的介入便有些难以取代,它增强了大家庭、移民和散居在外者在灾害处理中的角色。举一个小例子,散居在英国的津巴布韦人可以登录一个网址为mukuru.com的网站,在线订购和支付诸如石油等物品,并寄回给故乡的家属。该操作不仅依靠互联网,也少不了移动电话,因为下好订单后,接收者会从发送到其移动电话上的短信中得到一个密码,当他取货时必须向汽油站出示该密码。还有许多类似的网站,以几乎相同的方式让游子们向其关爱的人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从食品到移动电话信贷。

      只是,所有事情并非总是如技术本身的发展那样迅速,迄今为止,这些行动在津巴布韦不断浮出的危机中只发挥着很小的作用。运行于伦敦南部Mukuru网站目前大约有1万名客户,他们所能照顾的人、所能提供的各种资助相比整个需要帮助的津巴布韦人,实在只是沧海一粟,因为按照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预计,到明年4月,他们必须为400万津巴布韦人提供必需品。但别忘了,这些网站正在快速发展,而且,使用数字技术手段帮助亲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家庭汇款已经成为比政府援助数额更大的一项流向穷国的转账来源。这些趋势集中到一点,在向穷困者发送救援品方面,散居在外者将更接近舞台中心。

      无论如何,技术对人道主义援助的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受到,且很可能比救援机构预期的还要来得快。正如索卡尔的案例所表明的,身处危机中人们的应对能力往往比较快,他的那则求救短信可能是一个预兆,或许正预示着"数字瓶中信"时代的来临……

      

      
欢迎大家到我的那里去看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180_150.html%20width%3D180%20height%3D1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数字瓶中信"时代- affects - affect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