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打秋千”
潍城旧日打秋千的风俗与放风筝一样流行,近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步恢复。
打秋千的活动在清明、寒食时节展开,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兼有信仰上的原由,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
说是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
以此,男女老少,都踊跃前来“悠一悠”。
当年的秋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吊在城中白浪河沙滩上,民国《潍县志稿》对“转秋千”的盛况描写甚详:“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
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
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一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
‘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
捷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
“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日吊秋千;若清明在三月,
就从二月二日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所以叫“月秋千”。
“月秋千”的搭架,竖两根粗壮的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结实地绑扎粗壮横梁。
拴秋千绳的环子用蜡条圈,穿套在梁上,名叫“拘”。
打秋千之前,抓住两条绳上的两只拘向外甩开,名为“撇拘”。这种可移动的拘,就叫“活拘”。秋千初立,在立柱上贴对联,如“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横梁贴批,如“上梁大吉”。
有的还烧纸、焚自扎的“姑姑”,俗传可避免摔伤事故,以保平安。秋千,俗称“悠千”,游戏于秋千之上,叫“打秋千”(“打悠千”),或又称“驱秋千”,“驱”,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
挺身、扩胸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总称,这是订秋千的最基本的动作。
若自己“驱”不起来,靠别人执绳荡起,则名为“送”。
秋千荡起,两拘会逐渐向横梁中间靠拢,这叫“并拘”。按习惯,“并拘”之后要停下来让给别人。
大秋千的花样很多,如“独立”、“独坐”、“单人跪驱”、“捞鱼摸虾”、“拾物件”、“悬棒槌”、“驱双站”、“一驱一”、
“打胖孩儿”、“逛花园”、“青石板”、“串花心”等。
有的动作还办以歌谣,如“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