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豆经过长时间的振荡整理后,近期步入强势格局。现在正值北半球播种时节,美国、中国大豆主产区天气的不确定性为市场提供炒作空间。而南美虽有丰产压力,但市场的需求依旧可观。后期大豆市场仍有很多逢低进场的机会,大豆的强势格局仍将延续。
经济缓慢复苏,政策难阻价格上涨
当前各国经济复苏程度不一,但整体处于向好局面。美国3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创下2007年3月来{zd0}增幅,就业市场逐步回暖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必要推动力。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已渐渐弱化,欧盟和IMF的出手援助让市场的担忧情绪大大缓解。短时期来看,外部市场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 沪胶中期下跌走势展开
- 能源化工品种分道扬镳
- 豆类走势异化 关注建仓良机
- 中国因素支撑 大豆成避险品种
- 政策调控见效 沪铜向下三级跳
- [国内期货行情] [持仓分析系统]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各国央行货币政策不一。美联储继续维持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本人国信贷收紧步伐虽有所加快,但近期不会再有大幅度的收紧手段。而对于本人国调控房价的“组合拳”,笔者认为更多的打击的是投机客,对于地产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投机客的游资不会因政策打压而轻易退出,只会暂时选择其他市场。
同时,市场对于央行加息的担忧依然存在,一季度CPI同比增长2.2%,暂缓了央行加息压力,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将导致后期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推升商品价格上涨预期。
天气题材即将登场,美豆期价易涨难跌
从美国农业部4月份的供需报告来看,美豆库存约为1.9亿蒲式耳,较上月调整有限,略低于市场预测的2009/2010年度美国大豆结转库存将超过2亿蒲式耳的水平。在下个月11日美国公布2010/2011年度期初库存前,该数据料将轻微下调,因为从美国陈豆周度出口销售情况来看,现在销售依旧稳固;这也为市场带来些许支撑。现在不仅市场对于供应利空已经有所消化,并且美国中西部地区后期天气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农业部公布的作物生长报告显示美国玉米播种进度为19%,远高于去年及五年平均水平,伊利诺斯州、依阿华州等玉米主产区播种进度都非常快,玉米的播种进度有可能让市场缓解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的预期。从历史角度来看,4—6月是美豆价格传统的上涨季节,在此期间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就是天气。从豆类的季节性角度分析,豆类的重要低点一般出现在3月末4月初,此时美国农业部刚刚公布新年度的种植面积意向报告,而高点出现在7月份前后,由于季节性涨跌行情平均持续时间在4个月左右,这样的话8月份将会再次出现低点,而此时也正是本人国大豆需求相对减少,南美大豆集中上市的时期。
运输、成本、罢工,南美再添炒作题材
南美今年虽然没有在天气上给市场提供较好的炒作机会,但在运输和销售上却给市场提供一定的炒作空间。首先,巨大的丰产数量将进一步考验南美的运输能力,由于巴西国内水运及铁路运输并不发达,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这样就大大提升销售成本,运输成本现在已占到巴西大豆销售成本的30%—40%。同时波罗的海巴拿马型运费指数止跌回升,这主要是受到南美谷物出口的支撑。此外,南美后期大豆集中上市装船时出现发运推迟的概率也在进一步加大。其次,特殊的大豆计价形式使得巴西农民既要面对大豆价格波动的风险,又要时刻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近一段时间来,巴西雷亚尔货币汇率持续走强,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农户销售的积极性。而南美农户为保证大豆不受病菌侵害,大量喷洒农药,因此又增加了大豆的销售成本。再次,阿根廷毛豆油进口受限,中方表示假如阿根廷方面能在未来两个月内保证进口豆油符合中方质量标准,将会解除禁运。从时间来看,解禁可能恰在6月中旬,此时美豆价格应处于阶段性高点,假如再次大量进口,那么将会加大供应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后期跌势。{zh1},阿根廷码头工人罢工刚刚结束,当地农户又开始集会并可能举行罢工,但这对于市场只能形成短期影响,其发生与否不会改变市场原有方向。
据报道,今年以来,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金属市场资金流出10%,相应地农产品市场资金量则增长15%。在涌入农产品市场的资金中,频频出现以指数基金为代表的大型资金的身影。CFTC{zx1}公布的商品持仓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当周,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上的净多单为29228张。据本人们统计,预计到现在基金净多单持仓已增加到近4万张。基金的助推让大豆期价再添上涨动能。
从技术上看,美豆7月合约底部反转形态成立,美豆突破前期的振荡区间,经短暂整理一举突破1000美分重要整数关口,均线系统呈多头发散,上方{dy}技术压力位置在1026.7美分,第二位置在1047.4美分,最终上方目标为可能于6月中旬达到的1090美分附近。国内连豆1101合约现在已经突破黄金分割的三个阻力位置,均线系统呈现xx的多头发散格局,近期阻力位置在3993点,上方下一个振荡整理区间在3993—4036点,最终目标看到4100点。
财经证券股票基金此消息系转载自金融财经合作媒体, 金融财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