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活化石动物

12种活化石动物

2010-05-07 10:50:41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引用


图片:紫蛙4.jpg
12种活化石动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皱鳃鲨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亚纲: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
  目: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
  科:皱鳃鲨科Chlamydoselachidae 皱鳃鲨
  Garman, 1884
  属:皱鳃鲨属Chlamydoselachus
  种:皱鳃鲨C. anguineus

  皱鳃鲨(Frilled shark)是鲨鱼中xxx的一种,有“活化石”之称。属软骨鱼纲的一目。
  现存1科1属1种。
  卵胎生。雄鱼有极发达的鳍脚。春天受精。卵囊一端突起。发育在母体内进行。孵化期1年以上,春季受精,幼鱼在夏季出生。
    皱鳃鲨眼睛没有瞬膜。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相互覆盖,所以命名为皱鳃鲨。体长1.5米左右,最长雌鱼1.96米、雄鱼1.65米。体鳗形。鳃孔6对。和普通鲨鱼不同,皱鳃鲨的嘴不在下方,而在前方,吻极短。上下颌牙同形。每牙具3个长齿尖,属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异棘类的牙齿。鼻孔在侧腹面。眼无瞬膜,具喷水孔。侧线沟状。脊索未收缩;前10个脊椎有清楚的环状钙化物;在臀鳍以后的脊椎,亦有环状钙化的迹象。臀鳍长;尾鳍中的脊椎稍向上翘,形成不显著的歪型尾。样子很像约在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祖先——枝齿鲨。
  体长1.5米左右,最长雌鱼1.96米,雄鱼1.65米。体鳗形。有6对鳃孔。口近端位。上下颌同形。每牙具3个长齿尖,属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异棘类(Xenacanthus) 的牙齿。鼻孔在侧腹面。眼无瞬膜,具喷水孔。侧线沟状。脊索未收缩;前10个脊椎有清楚的环状钙化物;在臀鳍以后的脊椎,亦有环状钙化的迹象。臀鳍长;尾鳍中的脊椎稍向上翘,形成不显著的歪型尾。
  皱鳃鲨现存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东部,日本到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国加州到智利的东太平洋地区。大多在水深600至1000米的地方出没。它们主要吃食其他鲨鱼、鱿鱼和硬骨鱼。 在意大利的上新世以及在小安的列斯群岛的第三纪(渐新世或中新世),地层中曾分别发现 C.lowleyi和C.tobleri的化石。迄今,人类只发现过两条皱鳃鲨,全部是在日本海岸附近发现的,分别是19世纪末期和2007年。这两条史前鲨鱼都是由深海渔网在无意中捕到的。
图片:皱鳃鲨4.jpg
12种活化石动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侏罗纪虾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亚门: 甲壳亚门 Crustacea
  纲: 软甲纲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亚目: 腹胚亚目 Pleocyemata
  下目: 螯虾下目 Astacidea
  总科: 雕虾总科 Glypheoidea
  科: 雕虾科 Glypheidae
  属: 新雕虾属 Neoglyphea
  种: 侏罗纪虾 N. neocaledonica
  二名法
  Neoglyphea neocaledonica
  侏罗纪虾(学名Neoglyphea neocaledonica),是一种相信是于侏罗纪时期已经存在的虾,属于雕虾科的新雕虾属。以往雕虾科曾一度被认为是于6千万年前经已灭绝的生物。史密森学会科学家1975年发现,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有10条腿、状似龙虾的史前虾类早在50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 但于2006年,在澳大利亚及新喀里多尼亚之间的珊瑚海,发现了这品种的活虾,并被认为是“活化石”。与这种虾同属的有Neoglyphea inopinata。
  2005年法国科学家Bertrand Richer de Forges带领的“全球海洋生物人口普查”小组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珊瑚海水域进行海山的研究,他们在接近400米的水深处拖网,并发现了这种从未见过的品种。这种虾被命名为Neoglyphea neocaledonica,意思是“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新雕虾”,而中文名称为侏罗纪虾是指因其历史的久远至侏罗纪时期。当捕捉到这种虾时,研究人员感到很惊讶,因为它们属于本应在5000万年前本灭绝的生物种类。这种虾生活在海底400米深处,研究人员将其称为“活化石”。
  被发现的是一头长约12厘米的雌性侏罗纪虾,介乎于小虾与龙虾之间。全身长满红色斑点,脚部结实,眼睛巨大,因而相信它们需要光线来捕捉食物。
  在史密森学会科学家1975年发现侏罗纪虾(Jurassicshrimp)之前,人们认为有10条腿、状似龙虾的史前虾类早在5 0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侏罗纪虾在自然界中堪称活化石的动物.在此之后,活侏罗纪虾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物种历经数百万年进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也许,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纵然人类灭亡了,这些活化石仍会存在下去。
  被发现的是一头长约12厘米的雌性侏罗纪虾,介乎于小虾与龙虾之间。全身长满红色斑点,脚部结实,眼睛巨大,因而相信它们需要光线来捕捉食物。
图片:侏罗纪虾2.jpg
12种活化石动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三眼甲虫Sikhotealinia
  西伯利亚Sikhotealinia甲虫以其独特性填补了一个空缺已久的命名法的空白:它是一种三眼甲虫。有些科学家认为它是几乎所有的有翼昆虫的祖先。
  三眼甲虫-分类三眼甲虫属鞘翅目昆虫.甲虫,鞘翅目昆虫的统称,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如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35万种以上,使其成为动物界中{zd0}的目。
  它们特殊的前翅,其已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鞘翅目包括一些{zd0}的和最小的昆虫,而且是分布最广的昆虫目。多以动、植物为食,但也有以腐败物质为食者。
  有的具重要经济价值,成虫和幼虫可能毁坏作物、木材、纺织品以及传播寄生虫和疾病。有的吃害虫而对人有益。虽然所有的鞘翅类都适用"beetle"之名,但有的以其他的俗名著称,如weevil(象甲)、borer(钻孔虫)、firefly(萤)、chafer(鳃角金龟)和curculio(锥象甲)。
  甲虫和其它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有六只脚。它们{zd0}的特征是前翅变成坚硬的翅鞘,已经没有飞行的功能,只是保护后翅和身体。飞行时,先举起翅鞘,然后张开薄薄的后翅,飞到空中。翅鞘的颜色花样多变化,有发金光的,有带条子像虎纹的,有带斑点像豹皮的,也有的是杂色图案。有些甲虫的翅鞘连在一起,后翅退化,不能飞了,像步行虫就是。
  甲虫的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像尨毛蕈虫只有零点二五公厘长。{zd0}的像天牛,有二十公分长。雄的甲虫通常较雌的小。
  甲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触角的形状,长短不一,大都分为十到十一节。有棍棒状,锯齿状,念珠状,丝状,腮叶状,膝状等。雄的触角比雌的发达。口器的构造适合咀嚼,也有的适合吸食汁液。腹部通常有十节,但有的节退化或变形,所以只能看到八或九节。
  鞘翅目的昆虫就是甲虫。这一目是昆虫里{zd0}的一目,也是动物界里{zd0}的一目,约有三十万种之多。除了海洋以外,世界各地无论是高山、平原、河川、沼泽、土壤里都有它们的踪迹。
  随生活习性的不同,它们的脚构造也不同。有的腿节发达,适合跳跃;有的有游泳毛,适于游泳。甲虫是xx变态的昆虫。它们的生活史里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的大小和数量各不相同。隐翅虫的卵很大,但每次只产数个;地胆科的卵很小,但每次产数千个。瓢虫大都把卵成堆产在叶子上;象鼻虫常在植物茎上钻个孔把卵产在里面;有些金花虫有特殊的卵囊保护着卵;还有的把卵产在泥土里或水里。
  它们的幼虫有的可自由活动,有的常躲在隐蔽处。幼虫大都在土里或隐蔽处化蛹,不结茧,不过也有些种类会结茧保护着蛹。从幼虫到成虫有的只要一个星期,有的却要二十年。依食性,触角形状,翅脉等不同,甲虫可分为肉食性,多食性,有吻三大类。
  西伯利亚“三眼甲虫”很难进行系统分类命名,它的学名叫做“SiberianSikhotealiniazhiltzovae”,它们具有许多特性,比如:长着三只眼睛,有些科学家认为它是几乎所有的有翼昆虫的祖先。
图片:三眼甲虫 .jpg
12种活化石动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天鹅绒虫(Velvet Worm)
    演化於三亿年前,特征为足部成对且肥胖。其後裔生存於今日的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区,以及南美,且为陆地生物。
    澳洲ABC网站2006年8月2日报道,柔软而又令人难以捉摸的天鹅绒虫从外表看来很像毛毛虫。但一份{zx1}的国际研究显示,天鹅绒虫其大脑与蜘蛛大脑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它们通过喷射一种黏液来捕捉猎物。在《皇家学会学报B版:生物科学》上,研究人员报道了这一相似的结构。
  天鹅绒虫的身体结构介于蠕虫和昆虫之间,此前的许多年时间里,科学家们都认为天鹅绒虫是蠕虫和昆虫进化过程中“缺失的一环”,而天鹅绒虫5.4亿年的进化时间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位于堪培拉的澳洲国立大学的副教授戴维德?洛维尔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他们发现,天鹅绒虫是节肢动物的姐妹属,它们同节肢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研究小组对不同种节肢动物的大脑进行了解剖分析,并把相关的信息输入电脑,用一种专门的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其分子血统,并构建了一个节肢动物的“家谱”。洛维尔教授表示:“我们发现,(天鹅绒虫)确实属于节肢动物,但却同螯肢动物亚门(蜘蛛、蝎子等)类动物十分相似。天鹅绒虫的大脑同蜘蛛的大脑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点十分有趣,因为,首先此前我们从未看到过相类似的情况;其次,天鹅绒虫的体型特种又同螯肢动物有很大不同,但其大脑结构却显示同螯肢动物十分相似。”
  洛维尔教授称,他们只能假设,天鹅绒虫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把它们界定为螯肢动物的特征。天鹅绒虫,或称为甲状虫,这种虫类十分稀有,全世界范围内也只在澳大利亚的东海岸、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非、南美洲以及热带的一些地区发现了天鹅绒虫。
  虽然天鹅绒虫有着柔弱的外表,但它们属于食肉动物,几乎“进食任何活动的生物体”。
  天鹅绒虫是一种像丝绸般爬行的红色毛虫,它通过分泌黏液来捕捉猎物。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它与生命进化的里程碑联系起来,但在动物学家的眼中天鹅绒虫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生物进化的一条线索,即软体动物进化为节肢动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一直坚持认为,这种有爪纲生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中{wy}幸存至今的样本,而它们正是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的共同祖先。然而,美国科学家对天鹅绒虫大脑进行的一项分析显示,这种“活化石”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它可能只是螃蟹和蜘蛛的祖先,而非所有节肢动物进化的缺失一环。
  脱氧核糖核酸(DNA)证据表明,天鹅绒虫与螃蟹和蜘蛛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并很可能是进化出这两种生物的最早期物种之一,但是对化石进行的分析却将天鹅绒虫的起源追溯到一个更为远古的年代——在5.4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的化石标本结构与今天的天鹅绒虫非常相近。然而,DNA和化石分析结果并不是梳理进化关系的{wy}证据。尽管即便在亲缘关系很近的节肢动物之间许多xxxx也会产生惊人的差异,但它们的大脑变化却是最少的,就像每个分类学种群的指纹一般,蜘蛛纲动物、昆虫以及其他节肢动物的大脑构造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为了搞清天鹅绒虫的大脑构造是否有其独特的一面,由美国图森市亚利桑那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Nicholas Strausfeld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天鹅绒虫和26类节肢动物——从马蹄蟹到蜜蜂——的118个大脑特征进行了比较。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建立了一幅系谱图,从而分析天鹅绒虫与这些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就像根据DNA序列得出的比较结果一样,这幅神经解剖学系谱图将天鹅绒虫划归为螃蟹和蛛蛛的一门“远亲”。然而虽然天鹅绒虫出现的年代非常久远,但还不足以成为全部节肢动物的祖先,8月7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将报告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
  然而也有科学家对这项研究结果表示怀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动物学家Georg Mayer表示,这一研究“提供了天鹅绒虫大脑解剖学的xx数据,然而对于这些大脑相似性的解释似乎太草率了”。在仅以神经解剖学数据为基础得出结论的同时,Mayer认为应该对基于所有已知数据的系谱图进行研究。
  栉蚕亦可称天鹅绒虫、黏液虫等;陆生,外形像毛毛虫,足多且成对,头部有须,体表有环但不分节,兼具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部分特征,是有爪动物门的代表性生物。昆虫学家认为栉蚕是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演进之间的连结。 栉蚕是夜行性的猎食动物。
鳄鱼
    【拉丁学名】 Crocodylus siamensis
       【英文名称】 Siamese crocodile
       【科属分类】真核域 动物界 Faun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爬行纲 Repitilia、初龙下纲、鳄型总目、鳄目 Crocodylia→下属三科:鼍科 Alligatoridae、鳄科Crocodylidae、长吻鳄科Gavialidae
   鳄目(Crocodilia)所有爬虫类动物的统称。通常为体形巨大、笨重的爬行动物,外表上和蜥蜴稍类似,属肉食性动物。鳄强而有力,长有许多锥形齿,腿短,有爪,趾间有蹼。尾长且厚重,皮厚带有鳞甲。目前公认鳄的品种共23种。
  鳄是现存生物中与史前时代似恐龙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结的最後纽带。同时,鳄又是鸟类现存的最近亲缘种。大量的各种鳄化石已被发现;4个亚目中有3个已经绝灭。根据这些广泛的化石纪录,有可能建立起鳄和其他脊椎动物间的明确关系。
  鳄鱼,一般指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Crocodylia类的动物。代表性主体鳄鱼——湾鳄,是鳄形目鳄科的1种,又称湾鳄或海鳄。分布于东南亚沿海直到澳大利亚北部。全长6~7米,重约1吨,最长达10米,是现存{zd0}的爬行动物。湾鳄生活在海湾里或远渡大海。鳄鱼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xxx的爬行动物,它是在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 约两亿年以前)由两栖类进化而来,延续至今仍是半水生性凶猛的爬行动物,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恐龙的灭绝不管是环境的影响,还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鳄鱼的存在证明了它生命的强有力。
  鳄鱼是祖龙现存{wy}的后代,是{wy}存活至今的初龙。它入水能游,登陆能爬,体胖力大,被称为“爬虫类{zw}”。它以肺呼吸,由于体内氨基酸链的结构,使之供氧储氧能力较强,因而具有长寿的特征。一般鳄鱼平均寿命高达150岁.
  据考古发现鳄鱼{zd0}体长达12米重约10吨,但大部分种类鳄鱼平均体长约6米重约1吨,主要以鱼类、水禽、野兔、蛙等为食,属肉食性动物。
    分布于热带到亚热带的河川、湖泊、海岸中。鳄鱼科属很多,现存的鳄鱼类共有20余种,其性情大都凶猛暴戾,喜食鱼类和蛙类等小动物,甚至噬xx畜。栖息在淡海水中,(是河湾和海湾交叉口处).鳄鱼除少数生活在温带地区外,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滩中。它脸长、嘴长,有所谓“世上{zw},莫如鳄鱼”之说。鳄鱼富有观赏价值。鳄鱼还具多种药用保健功效。鳄鱼也是名贵食用佳肴。由于它全身宝,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积极发展鳄鱼养殖业。

种群现状
    01.印度食鱼鳄:处于灭绝的边缘。在印度的养殖场中还有一定数量,在动物园中繁殖纪录很少。
  02.马来鳄:马来鳄属于濒危动物,在泰国的养殖场和美国的布朗克斯动物园、迈阿密动物园能成功繁殖。
  03.奥里诺科鳄:奥里诺科鳄在动物园没有繁殖过,但在有些私人养殖场中可以繁殖。
  04.美洲鳄:美洲鳄在美洲的鳄亚科中是分布最广泛、数量较多的,但仍然属濒危物种。
  05.古巴鳄:古巴鳄是受政府法律保护的濒危物种,在美国的一些动物园和美国和古巴的养殖场中可以繁殖。
  06.莫瑞雷鳄:莫瑞雷鳄虽然受到法律保护,但仍然被广泛偷猎,是濒危物种。莫瑞雷鳄目前在一些动物园中已经繁殖成功。
  07.尼罗鳄:尼罗鳄的不同种群有些被列为濒危,有些列为易危。
  08.非洲长吻鳄:非洲长吻鳄是濒危物种,在美国迈阿密动物园繁殖成功。
  09.沼泽鳄:沼泽鳄是易危物种,在印度的动物园有较多数量繁殖。
  10.新几内亚鳄:新几内亚鳄目前数量尚多,属于易危物种,在养殖场中可以繁殖。
  11.菲律宾鳄:菲律宾鳄是濒危物种,在野外仅百只左右。
  12.暹罗鳄/泰国鳄:泰国鳄在野外可能已经灭绝,但是人工饲养的数量还比较多,可以与湾鳄杂交。
  13.湾鳄:湾鳄虽然分布广泛,但是由于鳄鱼皮贸易的影响,受到严重威胁,被列为濒危物种,同时也被广泛饲养,在很多动物园和养殖场都可以繁殖。
  14.澳洲淡水鳄/强森鳄:澳洲淡水鳄虽然也受到偷猎的威胁,但是受到的保护比较严格,属于易危物种,养殖场也有大量繁殖。
  15.非洲侏儒鳄:列为中等受危或濒危物种。虽然在人工养殖下可以繁殖,但是尚没有建立养殖场。
  16.密西西比鳄:密西西比鳄目前数量有所增长,同时有大量人工养殖,总数已经达到一百万只,不再属于受威胁物种。
  17.中国鳄:俗称扬子鳄,中国鳄属濒危物种,野外仅存数百只,多数聚集在长江,但是人工养殖数量尚多,除中国外,美国布朗克斯动物园等一些动物园和养殖场也繁殖成功。
  18.眼镜凯门鳄:眼镜凯门鳄的两个亚种被列为濒危,其他被列为易危,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人工繁殖,而在美国佛罗里达一些原本作为宠物引进的个体逃逸后可以在公园甚至排水沟中形成小规模种群。
  19.宽吻凯门鳄:宽吻凯门鳄的栖息地是南美洲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比较严重,属于濒危物种。
  20.巴拉圭凯门鳄:有学者则认为该种是眼镜凯门鳄的亚种。
  21.盾吻古鳄:盾吻古鳄的皮肤不适合利用,使其现存的数量还比较多,不属于受威胁物种。
  22.锥吻古鳄:与盾吻古鳄一样,锥吻古鳄的皮肤不适合利用,因而现存的数量还比较多,不属于受威胁物种。
  23.黑凯门鳄:黑鳄由于捕食家畜,常被当地人捕杀,虽然被法律所保护,但是仍然属于濒危物种。


鸭嘴兽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单孔目 Monotremata
  科: 鸭嘴兽科 Ornithorhynchidae
  属: 鸭嘴兽属 Ornithorhynchus
  种: 鸭嘴兽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拉丁文学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英名名称:Platypus duckbill,Duckmole;
  又名: 鸭獭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
    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兽。所谓单孔类动物,是指处于爬虫类动物与哺乳类动物中间的一种动物。它虽比爬虫类动物进步,但尚未进化到哺乳类动物。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肺呼吸,身上长毛,且是热血;而单孔类动物又以产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虫类动物的重要特性。它虽被列入哺乳类,但又没有哺乳类动物的完整特征。是xxx{zdj0}的哺乳类,在动物分类学上叫做“原兽类”或称为单孔类卵生哺乳动物。
  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动物,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动物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
凡见过鸭嘴兽的人都说它长得实在太怪异了。当初英国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发现鸭嘴兽时,惊呼其为“不可思议的动物”。鸭嘴兽长约40厘米,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脑颅与针鼹相比,较小,大脑呈半球状,光滑无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在行走或挖掘时,蹼反方向褶于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嘴内有宽的角质牙龈,但没有牙齿,尾大而扁平,占体长的1/4,在水里游泳时起着舵的作用。
  它的体温很低,而且能够迅速波动。
  雄性鸭嘴兽后足有刺,内存毒汁,喷出可伤人,几乎与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伤,即引起剧痛,以至数月才能恢复。这是它的“xx符”,雌性鸭嘴兽出生时也有毒距,但在长到30厘米时就消失了。鸭嘴兽为水陆两栖动物,平时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时眼、耳、鼻均紧闭,仅凭知觉用扁软的“鸭嘴”觅食贝类。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与自身体重相等。
  母体虽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兽腹部上舔食。
  幼体有齿,但成体牙床无齿,而由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许多隆起的横脊,用以压碎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贝壳,或剁碎其它食物,后方角质板呈平面状,与板相对的扁平小舌有辅助的“咀嚼”作用。
  澳大利亚的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非常特殊乳汁单孔目动物。它的嘴和脚像鸭子,尾部像海狸,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生蛋的哺乳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针鼹),鸭嘴兽没有奶头,但在肚子上有一小袋,内分泌乳汁,小鸭嘴兽靠舔乳汁长大。
  成年鸭嘴兽长度有 40-50公分,重量雌性在 700-1600克之间,雄性在 1000-2400克之间。
  鸭嘴兽生长在河,溪的岸边,它的大多时间都在水里,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体在较冷的水中仍保持温暖。在水中游泳时它是闭着眼的,靠电信号及其触觉敏感的鸭嘴寻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它以软体虫及小鱼虾为食。
  鸭嘴兽生殖是在它的岸边所挖的长隧道内进行的。它一次可最多生三个蛋。六个月后的小鸭嘴兽就得学会独立生活,自己到河床底觅食了。
  鸭嘴兽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乌龟蛋状。小鸭嘴兽孵化出世后,靠母乳喂养4个月方能自己外出觅食。鸭嘴兽是夜行性生物,它们惯于白天睡觉,夜晚活动。
  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包括山涧、死水或污浊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为隐蔽所,洞穴与毗连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觅食者,取食时潜入水底,每次大约有一分钟潜水期,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以及昆虫幼虫和其他多种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鸭嘴兽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是现存xxx的哺乳动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动物的进化环节,在动物进化上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冬季不活动或冬眠。雌兽挖相当于16米长的涧穴,将卵产于用湿水草筑成的巢内,每产产卵,有时3卵。卵比麻雀卵还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兽发育很不xx,鸭嘴兽既无育儿袋也无乳头,成束的乳腺直接开口于腹部乳腺区。幼兽用能伸缩的舌头服食乳区的乳汁,哺乳期大约五个月。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奥妙,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
鹦鹉螺
  拉丁文学名( Name)→ Orthocone
  发音(Pronounced)→ OR-thoe-cone
  门(Division)→ Chordata 软体动物门
  纲(Class)→ Cephalopoda 头足纲
  目(Order)→ Nautiloidae 鹦鹉螺目
  科(Family)→ Nautilidae 鹦鹉螺科
  属(Genus)→ Orthocone 鹦鹉螺
  时代(Period)→ 4亿7千万到4亿4千万年前 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早期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长约11米
  鹦鹉螺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柔软的身体占据壳的{zh1}一室,其他部分则充满空气以增加浮力。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zh1}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zd0}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dy}艘蓄电池潜艇和{dy}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属(Nautilus)及Argonauta属头足类软体动物的统称,尤指前者。Argonauata属的种俗称纸鹦鹉螺,世界性分布,与章鱼有亲缘关系。鹦鹉螺属的种俗称珍珠鹦鹉螺或分室鹦鹉螺,壳光滑,卷曲,直径约25公分(10吋),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各室间有一管相连,可调节室中气体量,使壳得以漂浮。常於近海底处游动,觅食虾类。以多达94条无吸盘、可伸缩的小触手捕食。鹦鹉螺属为古老的鹦鹉螺目(Nautiloidea){wy}的现存属,在古生物学十分重要,可藉以断定地层的年代。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这一大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它们还包括了乌贼、章鱼、墨鱼等,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鹦鹉螺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zh1}一个(也是{zd0}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数列,而斐波拉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也是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的。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xx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zh1}一个(也是{zd0}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鹦鹉螺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dj0}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鹦鹉螺的雄雌异体,交配时,雄性和雌性头部相对,腹面朝上,将触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将精子荚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触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受精后短期内即产卵,仅产几枚至几十枚,但卵较大,为40×10毫米。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纸鹦鹉螺见於热带和亚热带海面附近,以浮游生物为食。雌体与八腕目(Octopoda)的其他种类不同,其背腕具翼状腺质膜,能分泌一个不分室的盘曲的薄壳。壳大,直径达30?40公分(12?16吋),质脆。卵产於假外壳内并在此孵化为幼体。其他特征与章鱼属(Octopus)同。雄体只及雌体的约1/20大小,无壳。以前认为雄体寄生於雌体壳内。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I类保育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鹦鹉螺“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与乌贼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外形却与腹足纲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单一螺旋形的外壳;它们将身体蜷曲于外壳中,通过壳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沉浮。它们昼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层觅食,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xx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1952年9月阿尔及利亚主办第十九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为大会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dy}枚邮票上出现的就是鹦鹉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此后,鹦鹉螺化石图片就频频在邮票上出现。
  一九九六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最近,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xx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极大的启发。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食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xx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外文名称: Limulus
别称: 三刺鲎、两公婆、海怪、马蹄蟹、鲎鱼、中国鲎、王蟹、六月鲎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肢口纲(Merostomata)
目: 剑尾目(Xiphosura)
科: 鲎科(Limulidae)
属: 鲎属(Tachypleus)
        亦称马蹄蟹。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海生节肢动物,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虽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现存3属:两属分布于亚洲沿岸,一属分布于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种是{wy}的美洲种美国鲎(Limulus polyphemus),体长可达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种:三刺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国鲎)、巨鲎(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于亚洲,从日本到印度,此3个种在形态和习性上均似鲎属(Limulus)。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
 鲎的身体分为以关节相连的3部分:宽阔马蹄形的头胸部,小得多的分节的腹部和一根长而尖的尾剑(尾美国鲎(Limulus polyphemus)节)。头胸部上表面光滑,隆起,侧面有一对复眼,中脊前端有一对能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头胸部的腹面有6对附肢:{dy}对称为螯肢,专门用以捕捉蠕虫、薄壳的软体动物和其他猎物;其他5对附肢围绕于口周围,其功能为步行和进食(步足),每个步足的基节内侧有长刺,用以剥离食物并将其滚入口中。最後一对步足基节後面有一对退化的附肢,称为脣瓣。
  食物进入磨胃(砂囊)後被磨碎。体内有一个大型的器官,称为肝胰腺,可将消化酶分泌入长形的胃肠内。主要的排泄器官为一对长形的基节腺,开口于第4对步足的基部。头胸部的神经节愈合成环状,围绕食道。生殖腺多分支,分布于体内大部分区域。头胸部附肢之後有一个横行的板状片(厣),覆盖著书鳃。书鳃有节奏的拍动并激起水流,以进行呼吸。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後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 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 色,包被硬质甲壳。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头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较圆厚,往后趋向扁平,后面延长在剑尾,沿腹部外缘并排着侧缘棘,构成鲎的特殊体形。鲎雌雄异体。以及呈长纺锤形,位于头胸部背甲心区下面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背面和侧面在8对心孔。暗褐色的鲎,长得像瓢一样。头胸部上顶着一个宽阔的背甲,背凸腹凹,如马蹄形。它有两对眼睛,一对复眼生在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长于背部前端。头胸部的腹面不分节,有六对附肢,一般如钳状,只有第六对像耙子一样,用来挖土;成年雄体的第二对末端是弯钩状的,以便结尾时抱住雌体。鲎有一个很长很锋利的尾剑,是用来防卫的武器。
   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中国鲎在中国福建沿海从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自立夏至处暑进入产卵盛期。大潮时多数雄鲎抱住雌鲎成对爬到砂滩上挖穴产卵。福州平潭每到农历六月,就有大量的鲎爬上岸,当地有民谚称:六月鲎,爬上灶.
  春、夏两季,通常于日落後,在大潮的沙滩上产卵。每个雌鲎由一个或多个雄鲎伴随,在沙上挖一系列浅坑,每个坑中产卵200?300粒,然後雄鲎用精液将卵覆盖。一般产卵地点正好在高潮线下。数周後幼体从卵中孵出,约长5公釐(0.2吋),以贮存的卵黄为营养来源。第二幼体期的个体已有一条短小的尾节,以小型动物为食,在泥滩中越冬。第三幼体期的个体形似微小的成体。幼体经蜕皮进入下一个幼体期,此时表皮围绕头胸部边缘裂开,然後脱落。每次蜕皮体长即增加约25%。到9?12岁时约蜕皮16次达到性成熟。成体以海生蠕虫为食,身上常覆以各种带壳的生物。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美洲鲎分布于墨西哥湾沿尤卡坦半岛到美国的缅因州沿岸;南方鲎,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圆尾鲎,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广西钦洲、海南儋州、临高、澄迈、海口地区沿海也有分布。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xx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科学家也使用鲎血研究癌症.但是,对鲎xx后,它们就被放生.
  此外,鲎的肉、卵均可食用。其壳、尾、卵、肉和血均可入药。
  鲎在数亿年前出现并能够繁衍不衰,一方面是鲎自身的繁殖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因鲎肉的口感较差,而且食用后容易发生机体过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由于鲎具有的特殊生理毒理性质,一直以来极少被人们捕杀。然而近些年来,因有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吃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一些小商贩在其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进行盲目炒作和蓄意误导,致使这种古生物鲎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滥捕滥杀东方鲎和对食用者生命安危于不顾的行为,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表明,食用鲎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的危害:
  1、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xx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这种现象早在1988年《中国海洋xx杂志》第三期,由广西海洋研究所梁广耀等人报道的“广西沿海鲎类毒性调查初报”情况相一致。
  2、鲎的肉质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嘌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不xx或蓄积时,是导致痛风疾病发xx展的重要原因。
  3、鲎血液颜色呈蓝色,是因为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每1ml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Cu2+)在0.28~0.31mg(鲎脱离水面时间长短差异)。按每只(雄、雌性)鲎平均体重比值计算,成年鲎的血浆及肉质中含这种铜自质(Cu2+)分别在 600~1300mg。据医学研究表明:这种重金属(Cu2+)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主要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xx展和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此外,这种 (Cu2+)质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 也许会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也曾吃过鲎,怎么就没有发生过敏性反应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虽然在吃鲎时未发生过敏性反应,但鲎血液和鲎肉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是不容置疑的,当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内蓄积或代谢不xx时,必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为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鲎资源,确保自然界生态平衡,充分体现鲎资源的社会价值,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高度重视保护鲎资源的真实意义。同时,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您停止吃鲎。
图片:鲎5.jpg
12种活化石动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火星蚂蚁(Martialis heureka蚁)
  2008年09月16日消息,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生物学家最近在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发现了一种新蚂蚁,初步认定这可能是最古老蚂蚁的后代。由于这种蚂蚁有许多前所未见的特征,生物学家称之为“火星来的蚂蚁”。
  来自得克萨斯大学的克里斯蒂安·拉伯尔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介绍说,这种蚂蚁通体呈金黄色,在土壤中生存,体长2到3毫米,没有眼睛,但有很大的大颚。由于它是肉食性蚂蚁,拉伯尔等人猜测它的大颚是捕食的利器。
  经过形态学和基因分析,拉伯尔等人将这种蚂蚁归入单独一个亚科。这是自1923年以来,科学家{dy}次发现隶属于新亚科的活蚂蚁,其他的新亚科蚂蚁都是以化石形式被发现的。目前已知的蚂蚁亚科共有21个。
  对这种蚂蚁腿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显示,这种蚂蚁很可能是最古老蚂蚁家族的后裔,处于蚂蚁进化树的最初始阶段。
  蚂蚁和黄蜂有着共同的祖先,大约在距今1.2亿年前,在进化道路上“分家”。蚂蚁的种类相当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价值。拉伯尔说,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生物学家更好地理解蚂蚁的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历程,“这种新蚂蚁的发现说明,可能还有很多新的蚂蚁种类,甚至是巨大的进化线索埋藏在热带雨林的土壤中”。
  Martialisheureka蚁被称为“火星蚂蚁”,是所有蚂蚁{zh1}一个共同祖先,一种地下觅食者(subterraneanforager)的直系后代,它们的这个祖先一直在地下生活,直至1.2亿年前开花植物进化,才开始到地面上活动。
美国生物学家在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发现了这种蚂蚁,初步认定这可能是最古老蚂蚁的后代。由于这种蚂蚁有许多前所未见的特征,生物学家称之为“火星来的蚂蚁”。这种蚂蚁通体呈金黄色,在土壤中生存,体长2到3毫米,没有眼睛,但有很大的大颚。由于它是肉食性蚂蚁,拉伯尔等人猜测它的大颚是捕食的利器。
  经过形态学和基因分析,拉伯尔等人将这种蚂蚁归入单独一个亚科。这是自1923年以来,科学家{dy}次发现隶属于新亚科的活蚂蚁,其他的新亚科蚂蚁都是以化石形式被发现的。目前已知的蚂蚁亚科共有21个。对这种蚂蚁腿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显示,这种蚂蚁属于1.2亿多年前由黄峰进化成蚂蚁后不久,从主血统中分离出来的{dy}批亚种。
  蚂蚁和黄蜂有着共同的祖先,大约在距今1.2亿年前,在进化道路上“分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生克里斯琴·拉伯尔2003年在巴西亚马孙雨林死亡植物中发现的“火星蚂蚁”是{wy}已知样本。德国自然史博物馆研究人员曾发现两例类似样本,但后来丢失。
  拉伯尔说:“新发现的这种蚂蚁暗示,自然界中可能还有新蚂蚁种类,或许还有大量物种隐藏在热带雨林土壤中。”
  拉贝林是一名研究生,他说:“这一发现支持了盲眼地下食肉蚂蚁起源于蚂蚁进化的最初阶段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数据和化石记录,我们假设这种蚂蚁的祖先有点像黄峰,外形可能和在白垩纪的琥珀中所发现的蜂蚁(Sphecomyrma freyi)类似,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蜂蚁是黄蜂向蚂蚁进化过程中缺失的一环。”
  他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蚂蚁新品种可能通过不断进化,逐渐适应了它的地下栖息地,它没有眼睛,颜色较浅,但是却保留了祖先的其他一些物理特征。拉贝林说:“这种蚂蚁新品种生活在环境稳定的热带土壤中,与其他蚂蚁之间存在的潜在竞争更少,它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中。这种蚂蚁可能象征着一种保留了祖先的一些形态特征的‘残留’种。”
腔棘鱼
  coelacanth
  总鳍鱼目(Crossopterygii)一些叶鳍硬骨鱼类的统称。近缘但已绝灭的扇鳍鱼亚目(Rhipidistia)的种类被认为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某些分类系统中,腔棘鱼和扇鳍鱼均被认为隶属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内之不同目。现代腔棘鱼是矛尾鱼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鱼,因鳍棘中空故名。体型大於多数化石种。是凶猛的掠食者,体粗重而多黏液,鳍呈肢状,行动灵活。腔棘鱼出现於3.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腔棘鱼属(Coelacanthus)化石发现於二叠纪末期(2.45亿年前)到侏罗纪末期(1.44亿年前)。腔棘鱼属与其他同类鱼一样,骨化程度较低,表现出脱离早期淡水环境而转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趋向。腔棘鱼长期被认为约在6,000万年前即已绝灭,而1938年却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网捕到一条现生种类——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在悬赏征集之下,1952年在科摩罗(Comoros)群岛捕得第二尾(命名为Malania anjouanae,可能与矛尾鱼是同一种)。以後又在这一地区捕到另外几尾。後来发现,这类鱼已早为岛民所熟悉,其肉盐腌晒乾後可吃,粗鳞用作研磨料。
  腔棘鱼又称“空棘鱼”,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由于科学家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找不到它的踪影,因此认为这个登陆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英雄已经告别了世间,全部灭绝了。在1938年,接近圣诞佳节的某{yt},,在非洲南部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南非的博物馆员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莫(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巡视渔民捕的鱼时发现的,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鱼被推测是在约3.5亿年前出现,6500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
  所谓腔棘鱼,人们认为它{dy}次出现是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曾经昌盛一时,分布在许多地方。但从1亿中前开始衰退,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踪迹便从地球上消失了,仅仅留下了化石。
  这个安静的角落就是11000米深的海底。众所周知,人类入海比登天还要难。首先是巨大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1个大气压。在11000米深的海底,压力将高达1100个大气压,别说人的血肉之躯,就是普通的钢铁构件也会被压得粉碎。还有海底的恶劣环境:黑暗、寒冷!太阳光进入海中很快被吸收。10米处的光能只及海洋表面的18%,100米深处则只有1%了。光线稀少,热量自然难留,水下的寒冷、黑暗可想而知。然而,腔棘鱼通常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并把自己隐藏在海底礁石的洞穴里。在恶劣的海底世界里,它们以生存为目标,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在自己创造的历史里痛并快乐地生存着,超乎想象地存在了4亿年!
  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鱼类,在1930年代被渔民捕获两条之前,都以为这种鱼已经灭绝了。 科学家本来也认为腔棘鱼只生活在非洲东部,但是,199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西里伯斯岛)发现了另一种近缘种 Latimeria menadoensis
  。2007年5月16日桑给巴尔(Zanzibar,又译占吉巴)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东部一个岛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渔夫捕获一条腔棘鱼(Coelacanth),这条腔棘鱼在一家濒海餐馆的鱼池内存活了十七个小时。法国、日本和印尼科学家已解剖了腔棘鱼,接下来还打算对它进行基因分析。
  由于这条鱼是在靠近沙滩、水深只有一百零五米的地方捕获,因此科学家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印尼腔棘鱼的栖息水域是否比非洲腔棘鱼的还要浅。
    在1938年以前,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腔棘鱼早在8000万年前便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从此,腔棘鱼便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
虾蛄
别称: 攋尿虾,螳螂虾,爬虾子,口虾蛄,皮皮虾,富贵虾,琵琶虾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甲壳纲
亚纲: 软甲亚纲
目: 口足目
     全世界约有400种,大部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底栖性。被抓时腹部会射出无色液体,所以又被称为攋尿虾(常误写为濑尿虾或赖尿虾)。
头胸部有一对像螳螂一样的镰刀状的前脚,步足三对,腹部有尾鳍(游泳鳍)。
  肉食性,以其他的甲壳类和小鱼、海滨蚯蚓、沙蚕等为食。
  体内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就是虾青素,就是表面红颜色的成分,虾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广泛用在化妆品、食品添加、以及药品。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xx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在我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沿海都有分布,是海产经济动物.种类多达几十种,主要有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de Haan)、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 Schmitt)、尖刺口虾蛄(Oratosquilla mikado Kemp et Chopra)等.虾蛄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倍受人们喜爱,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还有药用价值,能治小儿尿疾(因此又称为:濑尿虾)等.
  亦称螳螂蛄。口足目(Stomatopoda)海产甲壳动物,尤其是虾蛄属(Squilla)的种类。第二对附肢很大,形似螳螂的前足,故英语名意为螳螂虾。250多种,分布广,长1~30公分(0.4~12吋)。生活於近岸水域中,但也可见于1,300公尺(约4,300呎)深处。多数生活在洞穴中。幼体和成体都善游泳。螳螂虾蛄(S. mantis)常见於地中海和邻近的大西洋水域,长20公分(约8吋),在底泥和有机碎屑中生活。鬼虾蛄(S. empusa)是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最常见的种类。日本沿岸的Oratosquilla oratoria可供食用,长亦达20公分。
  掠虾亚纲中仅有口足目 ,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姑科外,现生种分4个总科:深虾蛄总科、指虾蛄总科、虾蛄总科和琴虾蛄总科。全为海生。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现存3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见于温带。中国沿海均有,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80余种。
  虾蛄身体窄长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覆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1对带柄的复眼。这两个体节在头部前端能活动。腹部宽大,共6节,{zh1}另有宽而短的尾节,与腹部{zh1}1对附肢构成尾扇。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
  虾蛄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虾蛄科、琴虾蛄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虾姑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虾。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黄鱼、章鱼的铒料。数量最多的是口虾蛄,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zd0}。
图片:螳螂虾2.jpg
12种活化石动物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12种活化石动物】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