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街抹不去的城市富贵病? |防灾减灾- 台风论坛-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 ...
2010-05-13 15:41:22   来源:  bcNYoZ8`  
“夜里数小时雷电交加,似天降‘麻绳’,清晨见‘水漫金山’。”广州市民陈先生这样形容5月7日凌晨的这场特大暴雨。 Y$^QH.h  
距4月22日特大暴雨仅半个月,羊城再变“水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汽车纷纷遭遇灭顶之灾,经济损失超10亿元…… C5z4%,`f  
因为屡屡发生水浸街现象,不仅广州“水浸地图”越画越大,甚至有网友调侃:“学会游泳才能在广州生活”。先进大都市因一场暴雨而狼狈已不是{dy}次出现。是预报预警迟滞?还是防范应对不力?城市化发展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如今水已退去,但问题并不会就此消失。对于因暴雨屡屡造成城市水浸,恐怕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3]P=co@  
本期嘉宾: ~Ua0pS?  
李小,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原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hZy*E[i  
经典语录: ovp>"VuC  
“暴雨预报非常复杂,产生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时空尺度都很小,在系统还未出现之前就要对其影响做出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非常困难。” Pc<ZfO #  
“灾害天气的预警发布并非越早越好,天气瞬息万变,如无十分把握,不提倡轻易发布,以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7=9jXNk Y  
“‘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 3@PVUJ0B|  
背景: o^D{WH\p  
QHK$  
暴雨来袭预报迟滞? ."2V:;;  
o,d:{tt  
特大暴雨来袭,广州雷雨交加(来源:南都网)
5月7日凌晨席卷广州市大街小巷的特大暴雨被冠以三个“历史罕见”的特点:雨量之多历史罕见、雨强之大历史罕见、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近十年以来广州出现的{zd0}降水。 yO !*pC  
然而,不少市民在翻看之前的天气预报后感到疑惑:这次暴雨情况并没有在前{yt}的天气预报上显示,天气预报为何不准?广东省气象台回应,提前较长时间预报出这种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科学技术上确有较大难度。 ALG +  
对此,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解释道,暴雨预报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短时局地性强降雨一般都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产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突发性,局地性很强,特强降雨的区域有时只有数十平方公里,并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往往很短,从发生到消亡可能就几个小时,因此在这种天气系统还未出现之前就要对它的影响做出定点定时定量的天气预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非常困难的。 Fax73vl|^a  
“现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环流形势的分析,作出未来一到三天华南地区将会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的预报,但是要具体落实到广州或者别的某座城市何时会出现多少量级的暴雨,就不可能提前这么长时间了。”李小说。据李小介绍,在气象台所用的一般天气图上,能看到的通常都是空间尺度较大的天气系统,广州在天气图上只是一个小点,要对在这个点上发生的天气现象做出准确判断,仅凭一般的天气图显然是不够的。首先,需要比较详细稠密的观测站网和资料,其次,要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掌握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建立有效的精细化预报模式进行运算,才能做出较好的精细预报。但目前,我国的常规观测站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演变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数值预报模式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监测和追踪,一旦发现危险天气系统出现或有出现的苗头,就进行密切跟踪监测,掌握其发展动向,从而可以提前半小时或者数小时对强降雨、大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做出预警。”李小表示。据介绍,即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暴雨、龙卷风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预警,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监测,通过不断地监视捕捉其未来发展轨迹,做出准确预报。作为一直从事预报和科普工作的气象专家,李小非常理解社会希望气象部门及早提供预报预警的心情,但预警发布也不是越早越好,天气瞬息万变,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不提倡轻易发布预警,以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成本。目前,我国正在各省乡镇推广自动气象站,通过增加布点、加大探测密度等提高监测能力。另一方面,气象部门也在大力研究和建立中小尺度的数值预报模式,提高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认识能力和判断水平,不断总结预报经验,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
“雨岛效应”惹的祸? y$'(/iyz  
eqV;4dhm  
有关部门出动拖车把一辆困在水中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拖出水(来源:南都网)
据当地媒体报道,广东省气象台助理首席预报员张东在解释预报为何不准时提到,这可能跟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有关。 T:dV[3  
对此,李小认为,虽然现在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发生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但全球变暖是一个大范围大尺度的事情,广州特大暴雨这一局地天气是很小的一个尺度,很难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 )k$ +T%  
不过,这么强降水的发生与城市化发展导致的“雨岛效应”可能有一定关联。李小解释说,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尤其是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城市温度比郊区要高,形成“热岛效应”。近地面空气加热后,大气不稳定度增加,一旦遇到冷空气入侵,下热上冷,就很容易产生扰动,对流活动增多。水汽丰富的空气在抬升时,水汽会发生凝结,产生降雨,而凝结时释放的热量又将进一步加热空气,使空气更不稳定,不断重复空气抬升水汽凝结的过程,雨就会越来越大,就形成了所谓的“雨岛效应”。 lG6P+ Z/nf  
“这实际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结果。”李小进一步解释说,大城市中空气流通不畅,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也有利于雨滴的形成,同时城市的地面粗糙度大使降水天气系统移速减慢,从而延长城区降水时间。“‘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汛期,容易使城区出现大强度的降水,造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D5^wT>3>  
城市“硬质化”是元凶? k~Z;S QyN  
m941 Y  
被泡的小汽车布满泥泞(来源:南都网)
“城市被水浸,一个可能是雨下的多,再一个是排不出去,以前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下去,就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地区,从而出现城区的涝相。”李小指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除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城市的排涝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面对大雨捉襟见肘,而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硬质化”又给排水“添堵”,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可谓雪上加霜。 ?xW,2S  
专家解释说,绿地、水体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能够适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但现在这些xx排水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后果是降雨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而排水系统能力有限,加上管理不善,城市垃圾“作祟”堵塞排水渠道,加剧排水困难,大街变江河也就在所难免。 7K5 tBUNQ  
李小建议,除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外,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气象因素和气候对整个城市的影响,不能因为城市开发的逐利心理而牺牲公园、绿地、水体这些公用设施,这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也是城市更舒适、xxx的保障。 { k>T*/  
此外,针对城市降雨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内涝较为严重的情况,城建部门与气象部门可以合作,对城市降雨分区和未来降雨趋势进行专项研究,充分发挥气象对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单单是一个技术理念的支持,实际上对于城市编制雨水排放规划、河道治理规划,指导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帮助的。”李小说。 ?[?;%Y  
9亿城改是否奏效? wbB\~*Z)  
YJ+l \Wb}  
城市排水不畅,车辆遭遇“没顶之灾”(来源:金羊网)
这次广州“水浸街”,更多的质疑之声指向了9亿元“水浸街”专项改造。 5Y 7 %Z  
2009年,广州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主要内容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目前228个水浸“黑点”已有176个改造完毕。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用防大江大河洪灾的决心在防城市内涝!” (coaGQ@d  
然而,9亿城改效果却饱受质疑。投入很多,决心很大,成效却并不明显。有专家指出,这可能跟建筑垃圾非法排放有关。多个地下停车场严重被淹的情况也暴露出广州停车场设计和建设的缺陷。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剧排水困难。 <qVOd.9c  
李小在查阅了南方诸省汛期降水资料后表示,{yt}降下200多毫米雨水的情况,对某个城市单点而言也许并不多见,但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却并不非常罕见,“就看谁碰上了,甚至{yt}下400毫米以上的都有!” j$<g8Bg=o  
专家表示,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是必须的,但也不能过高地提高标准,这样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某些地区个别时间出现超标准的暴雨内涝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做好防灾准备,完善应急体系,尽可能减轻灾害损失。 -Un"z6*  
据当地媒体报道,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也特别指出,此次暴雨暴露出了广州地下空间监控不到位、排涝不及时、部分非规范建筑物基础不牢等客观问题,也暴露出了防范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联动意识不强等主观问题。 fZ(k"*\MZ  
结语:关于广州水浸街的讨论还在继续。 a]J>2A@-I  
:QF`Orb!^  
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特大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无疑在考验着城市所有系统的应对能力。在灾难发生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灾xx”,但天灾不可控,xx犹可避。 RU~Pa+H  
YV'B*arIA  
目前我国才刚进入汛期,6月将迎来降雨更强的主汛期,面对严峻形势,不仅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其他非部门如物业管理以至普通市民也该学会如何科学预防和应对……每一次灾害之后,都是必然的反思,广州“5・7”特大暴雨灾情为我们再次敲响警钟: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必须直面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管理等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早寻求解决之策。
郑重声明:资讯 【水浸街抹不去的城市富贵病? |防灾减灾- 台风论坛-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