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之声伴随你》续四

转载至合一觉醒瑜伽中心QQ群共享!

第五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以下故事中,艾瑞克森在阐述克服极限的两项重要因素。其一是建构较宽广或较不会受局限的心智系统。其二是着眼工作本身而非个人极限,并以此态度面对考验。就打高尔夫球为例:“将每个一洞都看成{dy}洞。换言之,当集中心神注意每一项挥杆动作之际,整体状况(包括目前已打致第几洞、先前得分如何,以及其他细节事项)早已被抛诸脑后,所谓极限的问题也就不在考量之列。待整场球结束全盘计分时再行审核个人限度也不迟。”

    如果你渴望变得更具创造性或是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不妨勤加练习所谓的“分离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而非一般人常采用的“凝聚式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凝聚式思考模式令人在行为上愈发拘束而难有挥洒的空间,在思考过程中,不同的故事或不同的主题将被综合归纳成同一个故事或主题。分离式思考却恰相反,单一的想法可以延伸至许多不同的方向——一如成长中的大树,枝叶伸向四方。我认为,瑞德·戴兹曼(Reid Daitzman)所著的《心灵慢跑》(Mental Jogging)是一本有助于刺激想象力以及(或许)增强创造力的书籍。书中涵盖了三百六十五项心智活动——诸如:“请指出七种开车时避免咖啡溅出的方法”之类的课题。

    稍后列举的故事则是艾瑞克森惯于用来延展众人心智能力的典型故事。

故事1:石头的迷思

    我有些石头,早在两亿年前便已被磨得晶亮不已,各位也可能见过。我那十五岁大的孙子看到后,相当好奇:“这些石头在两亿年前便已被磨得晶亮,必定不是人工所为。你应该不会找个经由海水冲刷成形的石头来献宝。我从小在琉球长大,见多了由海水冲刷成形的石头。由于住处临近火山。我对火山石也颇有研究。它不会是火山石。这一定是来自两亿年前,出人意料的一块石头。我知道自己八成对你所展示的这块石头略有了解。我必须不再朝沙、水、冰以及人类等方向寻思,才有可能解开这个谜团。”

    艾瑞克森向孙子展示的石头是来自恐龙砂囊胃中的产物,这些石头在恐龙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被磨得晶亮。艾瑞克森的孩子确实有先见之明,他了解自己必须在沙土、水流、冰或人类以外的领域找出磨石之道。他必须超越惯常的寻思方式来解决此一难题。艾瑞克森说此故事的目的,不外乎鼓励读者与听众设法超越个人一贯的思考模式。

故事2:从这房间到另一房间

    我曾询问某位学生:“你如何由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呢?”

    他回答:“首先,你得站起身来。然后,你迈步向前……”

    我立即打断他的话:“请指出你可以由这房间到那房间的所有可能方式。”

    他回答:“你可以用跑或用走的方式;你也可以双脚跳、单脚跳,甚至以翻筋斗的方式前去。你可以由这扇门出去、离开整幢房子,再由另一扇门回来,走入另一个房间。又或者,你可以爬窗——只要你愿意……”

    我再度插口说道:“你原本说你会巨细靡遗地详述各种可能的方式,但你却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这个人一向喜欢以实例佐证,传达重点。让我这么说:‘如果我要从这房间到那房间,我会由这个门走出去,搭计程车到机场,买张机票飞往芝加哥、纽约、伦敦、罗马、雅典、香港、檀香山、旧金山、芝加哥、达拉斯,然后返回凤凰城,再乘坐加长型的豪华轿车回到后院,并经由后门回到室内,走入那房间。’你刚刚指出的全是向前进的方式!你并未想到以倒退的途径达成目的,是不是?此外,你也xx没有想到可以爬进去。”

    那学生闻言又加了句:“或者可以靠我的肚子滑进去。”

    我们确实在思考方面严重局限了自己。

故事3:我总是赢得奥林匹克{gj}

    我曾向艾瑞克森请教该如何协助我的一位个案。这位个案是位钢琴演奏家,他十分害怕双手的关节炎将使得他在键盘前僵住,而无法顺利演奏。艾瑞克森的回答如下:

    钢琴演奏家,不论他的双手状况如何糟糕,{jd1}熟知音乐。他也必定懂得该如何作曲,作曲是他永远不会遗忘的事。双手虽可能不再中用,但他依然能够自由作曲,甚至表现得较以往更为出色。曾坐轮椅的我,“总是赢得奥林匹克{gj}”。

故事4:推铅球xx得主

    唐纳·劳伦斯(Donald Lawrence)练习推铅球已有一整年之久,所属的高中教练整整耗费一年时间每晚义务指导他,且分文不取。唐纳身长六尺六寸、体重两百六十磅,全身没有一丁点赘肉。教练一心一意训练他缔造全国高中学生推铅球的新纪录。令人气馁的是,到了年底距离比赛仅剩两星期时,唐纳竟只能将铅球推至五十八尺远——离刷新记录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他的父亲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带唐纳来见我。我指示唐纳坐下来进入催眠状态,引导他悬浮起手臂,感受其间每一块肌肉,并告诉他下回再前来进入催眠状态,聆听我说话。我随后问他是否知道一里路本是四分钟长的滑雪路径,但罗杰·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却破了此项记录——此项历久不衰的记录。我问他是否明白班尼斯特当初“如何”成就此一状举。

    我告诉他:“这位以十项全能闻名于世的班尼斯特,十分了解自己能够以十分之一秒甚至百分之一秒些微的差距赢得滑雪径赛;他同时意识到四分钟一里路的记录可视为两百四十秒。只要他能滑出两百三十九又五分之一秒的成绩,便足以打破长久以来四分钟一里路的记录。”

    我接着转会话题:“唐纳,你目前已达到五十八尺远的推铅球距离。请你诚实地告诉我,你能分辨五十八尺与五十八尺又十六分之一寸之间的些微差距吗?”

    他立即反应:“当然不可能。”

    我再追问:“五十八尺又八分之一寸呢?”

    他表示:“也不可能。”

    我逐一加长距离,一直问到五十八尺与五十九尺之间的差距,而他依旧无法说出两者之间的分别。在此之后,我又针对他进行了两次疗程。其间,我“缓缓延展可能性”。两星期后,他刷新了全国高中推铅球记录。

    那年暑假,他再次前来见我:“我即将参加奥运,我需要一些忠告。”

    我表示:“奥运史上的推铅球记录尚不及六十二尺远。不过,你还只是个十八岁大的小孩子。拿个铜牌回家就行了,可别夺回xx或银牌。否则,你将来只好和自己拼成绩了。就让派瑞与欧布莱恩去拿xx与银牌吧!”

    派瑞与欧布莱恩果真不负众望,分别摘下金银牌。唐纳则依言抱了个铜牌回家。

    随后一届奥运在墨西哥市举行。唐纳第三度造访:“我将前往墨西哥市参赛。”

    我说道:“唐纳,如今你已较前年长四岁,到了可以摘xx的时候了。”于是他抱回了xx。

    即将前往日本东京时,他又来见我:“我在东京该如何表现?”

    我回答:“运动成就往往需要费时酝酿才能开花结果。再去拿面xx吧!”

    他果真再次获得xx,并进入大学攻读牙科医学。大学就读期间,他发现自己拥有两项竞赛的参赛资格。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他前来见我:“大学竞赛迫在眉睫,它是场正式比赛。我该如何表现?”

    我回答:“唐纳,众人总惯于自我设限。多年以来,奥运的推铅球项目中,选手始终将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六十二尺以下。坦白说,我并不清楚铅球到底可以推多远。但我确知它一定可以推得比六十二尺远,我甚至怀疑七十尺的距离也不无可能。你为何不试着刷新纪录,在六十二尺与七十尺之间缔造佳绩?”我认为他大约将目标设定在六十五尺六英寸的距离。

    另场比赛前,他又循惯例前来造访:“现在又当如何?”

    我说道:“唐纳,你已推出了六十五尺的距离,显见长久以来不到六十二尺的奥运纪录并非是运动选手的极限所在。对你而言,这只不过是啼声‘初试’而已。下回比赛中不妨再行尝试,看自己是否能逼近七十尺距离。”

    唐纳表示:“就这么办。”

    他推出了六十八尺十寸的距离。

    我将自己如何调丨教唐纳·劳伦斯的过程说给一位德州的教练听,这位教练听得非常专注。随后他告诉我:“我目前正在训练麦斯特森(Masterson)推铅球。”

    当这位教练照本宣科地将我训练唐纳·劳伦斯的过程说给麦斯特森听时,麦斯特森说道:“如果那就是艾瑞克森训练唐纳·劳伦斯的方式,我也来依样画葫芦,看自己能超越唐纳·劳伦斯多少。”

    于是他创出了七十尺的新纪录,至于目前应以达到了七十尺四寸的距离。

    艾瑞克森接着将话题转向高尔夫球运动:

    高尔夫球运动中,你一向不难在面对{dy}洞与第二洞时打至标准杆数。接着,问题便来了:“第三洞还能维持如此水准吗?”因此,不妨将每一洞都“想成”{dy}洞,放手让杆弟去计算行经的洞数与流程。

    某位高尔夫选手曾前来求教:“我一向可以打出七十出头的杆数,希望能在进入职业高尔夫球领域前赢得州际比赛。目前,我则计划先获取亚利桑那州业余公开赛的{gj}。令人气馁的是,自己每回正式参赛的表现总是不尽理想,往往只能打出九十多杆的烂成绩。独自练球时反倒容易达到七十出头的杆数水准。”

    我遂引他进入催眠状态,并趁机暗示他:“比赛中,你将只会专注心神打‘{dy}’洞。你{wy}记得的事就是不断打{dy}洞。此外,你还会‘独自一人’置身高尔夫球场。”

    他参加了随后的洲际锦标赛。打完十八洞的他继续又朝另一洞走去,幸好有人及时阻止:“你已打完十八洞了。”他回答:“不对,我才刚打完{dy}洞而已。”接着,他又语带惊讶地表示:“周遭这些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                      ※                  
    相信读者不难注意到艾瑞克森利用老生常谈进行暗示的特殊之举。“唐纳,如今你已较从前年长四岁,到了可以摘xx的时候了。”这番话前段陈述的是具体事实,后端陈述的则是一种可能性。艾瑞克森刻意将它们并列,好让两者地地位相等,增强说服力。当艾瑞克森暗示唐纳争取铜牌时,唐纳果真依言行事,展示出超凡的自我控制力——一种定点的控制力。如此自我控制能力远比获取xx更加难能可贵。思念之后,当艾瑞克森暗示唐纳不难摘下xx时,成果早在预料之中。唐纳先前的自我控制表现,即足以肯定他稍后必能稳居{gj}宝座。

    值得注意的是,这故事中所描述的唐纳·劳伦斯真有其人,而且确实获得过好几次奥运{gj}。只不过,为了信守保护隐私原则,当事人的名字与细节均已经过适当的修饰与修改。其间xx效益既非纯粹的理论,也并非出自艾瑞克森一厢情愿的幻想。

    唐纳的确步步有所进展。打从一开始,艾瑞克森即提醒他众所周知的事实:罗杰·班尼斯特打破了四分钟一里路的滑雪记录。班尼斯特是如何办到的呢?他改变了原有的思考方式。他将四分钟改视为两百四十秒。如此一来,挑战变成了以秒计算而非以分钟计算,应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艾瑞克森的策略即是引导唐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一旦思考方式有所改变,唐纳便会犹如班尼斯特般,足以克服心理,超越个人极限。艾瑞克森刻意先将改变的范围缩小——将差距界定在五十八尺与五十八尺又十六分之一寸之间。他先行将改变的范围缩小,接着再逐渐递增改变的幅度。

    每一项难题都自有其历史与未来。艾瑞克森认为若能把焦点集中于改变未来,而不为过往历史伤神,三分之二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因此在高尔夫球赛中,你若视每一洞为{dy}洞,自然不至于背负来自先前表现的压力。你既往不咎,必有能力改变未来,而未来应是惟一的冀望所在。

    先前两段故事着实令我获益良多,它们使我知道该如何告知求诊个案:依赖的解决之道在于扩展个人的能力与极限。如此观点远比告诉他们必须学习独立(一如其他人对他们的耳提面命)更具实质上的意义。

故事5:训练美国射击队战胜苏俄选手

    陆军高级射击队伍的教练开始阅读有关催眠的书籍,并认定催眠必可协助他的队伍击败苏俄对手。这支队伍预定在乔治亚州进行集训。结束旧金山的一场比赛后,他们在回程途中路经凤凰城。这位教练遂伺机来访,询问我是否能够训练他的队伍在国际比赛中战胜苏俄对手。

    我对他坦诚以告:“当我十几岁时,曾经发射过两回来福枪。我知道枪口与枪托的分别——这就是我对来复枪的全部认知了。这些来福枪射手熟知一切有关枪的必要知识。身为医生的我则熟知一切有关人体的必要知识。我愿尽力训练你的队伍。他们已拥有足够的来福枪知识,而我也拥有足够的医学知识。”

    xx司令官对于我这一介平民竟敢训练射击队感到异常愤怒,于是他将两名苦练两年却仍达不到入选枪队标准的射手也派来接受调丨教。我并不确知入选来福枪队的资格何在,但隐约明白大约是六十多分左右。那两名被额外指派而来的xx,曾经利用所有闲暇时间苦练,分数依旧在四十多分左右徘徊。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毫无指望晋级国家代表队。

    当我发现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必须连续射击四十回合后,我头一项告诉参训者的重点即是:“我知道{dy}枪命中靶心并不难。问题是:‘你可以重复命中两次吗?在十次连续命中靶心后,你可以命中第十一次吗?……当你命中十九次靶心后,你会命中第二十次吗?……随着每一次的成功射击,紧张程度便会逐渐升高,且说你已命中了二十九次靶心。你能命中第三十次吗?……当你命中三十五次靶心后,再命中第三十六次如何?第三十七次如何?第三十八次呢(紧张得快令人透不过气来了)?第三十九次呢?可不可能连续命中四十次?’”

    其次,我将一位正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叫到这些射手面前。我告诉这位被催眠者:“当你醒来后,有人将请你抽根烟。你的烟瘾立即蠢蠢欲动。你会很高兴地接受这根烟,将它置于唇间进行吞吐,然后心不在焉地扔弃它……接着再伸手接下第二根烟……xx不记得你已抽过地一根烟了。”如此这般——这位被催眠者连续接受了一百六十九根烟!

    在场射手于是知道自己同样拥有遗忘的本事。如果“那人”竟能忘记自己抽了一百六十九根烟,“他们”也不难忘记四十回合中的每一次射击。

    我接着告诉他们:“现在,设法让脚跟舒适地接触地面,然后确定脚踝、小腿、膝盖、臀部、关节、躯干与左手臂通体感到轻松舒适;你的手指随即扣上扳机,来复枪托抵上肩膀。设法准确找到‘适当的感受’。接下来,你可以开始上下移动来复枪的准星,并且来回瞄准目标。当你找到恰当时机的刹那,请立即按下扳机。”

    {swql}的,这些射手在莫斯科击败了苏俄的国家代表队,那两位被司令官硬塞入受训队伍的射手“也”名列其中。
                   ※                      ※                  
    先前故事旨在说明如何建立宽广或少受局限的心智系统。本篇故事则指出专注于任务本身的重要性。为了达成目标,当事人不仅必须忘记过往的射击成果,还必须将心神专注在当下身体的各种感受上。

故事6:一闪而过的彩色讯号

    某位求诊个案前来见我时曾无奈地说道:“我住在凤凰城已有十五年之久,而我憎恨过去这十五年来的每一时刻。我的丈夫提议去旗杆城度假。我恨死了凤凰城这鬼地方,但我又始终拒绝前往旗杆城。我情愿选择呆在凤凰城却又同时‘憎恨’在这儿所过的日子。”

    当她身处催眠状态中时,我告诉她,她将憎恨凤凰城一事感到十分好奇,她会开始质疑自己为何如此自虐。这将是桩十分“重大”的好奇事件。“此外,还有件值得好奇的事——非常、非常引人注目。如果你至旗杆城度假一星期,将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看见一闪而过的彩色讯号。”只要她开始对憎恨凤凰城一事感到好奇,势必发展出“同等”强度的好奇心——渴望发现旗杆城内的彩色讯号到底为何?

    她原本只计划去旗杆城度假一星期,却没想到足足滞留了一个月之久。她见到了什么彩色讯号呢?我可不知道。我只是希望她自己变得充满好奇心罢了。事实证明,当她果真见到彩色讯号时,整个人欣喜若狂,因而决定在旗杆城停留一整个月。她眼中初次见到的彩色讯号是只红头啄木鸟掠过常绿乔木的身影。如今,这位女士惯常选择在旗杆城度过炎炎夏日。她同时也曾前往美国东岸追寻“当地”的彩色讯号。她会走访杜克森、纽约、甚至远赴欧洲,企图得见彩色讯号。而我预知她对眼见彩色讯号的说法,纯粹基于你必然会见识到许多平常关于被忽略的事物。我要她“继续追寻”,相信她必将不断“发现某些事物”足以印证我的话。
                   ※                      ※                  
    以上资讯旨在协助聆听者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字里行间各项暗示的用意昭然若揭。我逐一利用斜体字(在网络上是用引号圈起来的字)标示的部分正是艾瑞克森改变“声调”的重点所在。这些字眼(例如:“继续追寻”)以一种隐藏的方式鼓励接收讯息者向内探索个人的潜意识宝库。通常,当艾瑞克森刻意强调某一字眼后,会稍事停顿(有时甚至长至三或四分钟之久),好让听者有机会进行内在深处的运作。文中,他同时加入了一些催眠暗示——这些后催眠暗示很可能在一星期后引发某种梦境启示。

    班德勒与葛瑞德也许会一一指出艾瑞克森在这故事中变更个案“表达系统”之处。文中个案最初以身体觉察的方式表达她情愿待在凤凰城,却又同时憎恨在凤凰城度过的时光。艾瑞克森则利用她的好奇心为媒介,将她的表达系统转向视觉管道。他令她由恨转为好奇——憎恨的程度因而大为减低。接着,艾瑞克森又将她的好奇转移至视觉方面的事物。如此这般,他逐步将个案的焦点自身体知觉转向了视觉领域。

    虽然艾瑞克森本身无法欣赏色彩的千变万化(他是个色盲),但他依旧毫无顾忌地运用有关色彩方面的暗示,正如他勤于利用音乐与诗歌进行暗示一般(他也同样无法欣赏音乐与诗歌,因为他不但是个音痴,且xx缺乏节奏感)。即使如此,他深信其他人士必懂得欣赏这些他个人无能为力的领域。杰弗瑞·西格曾针对此点指出:当艾瑞克森籍着协助个案超越他自身无法跨越的极限时,等于鼓励个案“将他弃置在受辱的情境中”这可说是强调个别差异的{jj1}方式。此外,如果求诊个案正是那种“占上风”类型的人,艾瑞克森的缺陷将令这类个案有机会更上层楼——愈发“占上风”。

    他竟可以拥有艾瑞克森无法获得的东西。

故事7:走在光滑如镜的冰上

    战争期间,我曾在底特律的军营中工作。某日,当我走向军营时,眼见一位一条腿装着人工义肢的退伍老兵,神情不安地望着前面一片光滑如镜的冰地裹足不前——因他知道自己八成会四脚朝天。

    “这冰非常平滑,”我告诉他,“请先留在原地,暂时别轻举妄动。我这就过来教你如何走过这片滑冰。”

    他眼见我跛脚而行,知道我的话必定属于经验之谈。他看着我若无其事地走过光滑如镜的冰地,忍不住开头询问:“你是怎么办到的?”

    我回答:“我不会告诉你,但我会亲自指导你该怎么做。现在,请你闭上双眼。”我遂将他转身,陪伴他来回走过毫无滑冰覆盖的人行道。我领他来来回回地踱步,逐步缩短来回行走的距离,直到他显出一脸大惑不解的神情。{zh1},我终于领他安然走过了那片滑冰地带。

    我告诉他:“请睁开双眼。”

    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景象:“那片滑冰到哪儿去了?”

    我回答:“在你身后。”

    他惊讶万分:“我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解释:“现在,你可以获知个中道理了。你就像走在水泥地上一般,轻松越过了那片滑冰地。当你试图走在冰上时,多半会不由自主地绷紧肌肉——像是随时准备摔跤似的。你早已预设好后果,果真就会摔个四脚朝天。如果你毫不迟疑地将重量置于双脚——就好似行走在干硬水泥地上一般,你绝不至于滑倒。你不敢将全身重量置于双脚,且老是提心吊胆地绷紧全身肌肉,将是导致摔跤的真正原因。”

    我足足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现这番道理。你是否曾经在上楼时多次以一只脚为重心,不断踩着相同的步伐前进?其间过程一定颠簸不已。若以这种方式下楼——你八成逃不过跌断腿的命运。只不过,你一向对个人心中的预设立场毫无所觉。
                   ※                      ※                  
    此处,艾瑞克森具体示范出他协助当事人脱离既定心智状态的典型模式。首先,他设法令对方感到疑惑。其次,他趁着当事人感到大惑不解之际,进而引导当事人克服障碍,获得成功的经验。当然就文中例证而言,成功的体验即发生在当事人不再以惯有的心智状态与紧张反应做出回应之际。旧有的心智状态已被认知所取代。当事人转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走过平滑如镜的覆冰地带。他开始以全新态度迎接新的“滑溜”情境,而不至于老是带着先前“跌倒”的经验引发的恐惧之情,面对新考验。

    避免运用惯常的认知与观点至关重要,为达此目的,艾瑞克森遂促请故事中的老兵闭上双眼。一旦当事人无法得见眼前情景,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完成任务。眼见危险处境会使他的身体产生知觉方面的反应,从而令他采取错误的应对态度。

    为了说明催眠方式的全神贯注,艾瑞克森会询问众人:“假如我在地上放置一块一尺宽、五十尺长的木板,你们走在上面会有任何困难吗?”想当然耳,答案是否定的。于是他又接着再问“如果我把相同的一块木板架在两栋高楼间——由其中一栋的五十楼跨向另一栋的五十楼,你们的反应又将如何?”在这例子当中,视觉再度与身体知觉连成一气,进而令绝大多数的人丧失安全感。若欲完成此项挑战(或是成功地走在拉紧的绳索上),你绝不能运用自身早已拥有的知识讯息——意即你的视觉以及你的想像力。

故事8:暖身运动

    美国西南部一个保留区的印第安人,往往能够轻松跑上百里路而面不改色——奔跑过程中,他们的血压不会上升,心跳速率也不会改变。某位企业家曾突发奇想将数位此类天生的长跑健将带进奥运比赛(一九二八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运会)。未料,这些印第安人竟无法入选决赛。原因是他们习惯将二十五里长的距离视为暖身过程!从未有人向他们解释奥运赛程仅仅只有二十五里而已。
                   ※                      ※                  
    每当我在工作上遭遇难题,在写作文或修理家庭用品过程中横遭挫折而感到沮丧不已,以及在慢跑行径中上气不接下气时,偶尔会想到这个故事。类似以下的话语立即浮上心头——“我只不过正在进行暖身运动而已。”有了这些念头后,我常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精力充沛。

故事9:干爽的床褥

    一如苏菲(Sufi)式故事过禅学启示中所描述的重点,接收xx讯息的人士必须处在一种开放的接收状态。这类故事内容中一再描述当事人求救大师而被拒的情况,直到“当事人准备好接收教诲中的丰富智慧”时,大师才会倾囊相授。艾瑞克森完成此类准备工作的途径,则是让听者或个案进行长久等待,直到时机成熟后,他才渐次传达出“当头棒喝”的字句。举例来说,当他对一群学生讲述以下故事时,习惯花上半小时替听者做好心理准备。他会细说从头——详加介绍个案的背景历史。他会询问听众如何处理此类个案。他会花时间东拉西扯、牵连其他的故事情节,而不直指问题所在。他会一再重复传达类似以下的讯息:“有些知识讯息其实你早已了然于心,只是从不会意识到自己竟拥有这番认知而已。当你终于体认到自己不曾意识到的内在智慧时,即可以永远拥有干爽的床褥了。”这类令人迷惑又深具魅力的陈述,当使听众立即展开俄尼斯特·罗西所谓的“内在搜寻”(inner scach)工作。听众开始向内搜寻有利于xx过程的资源。至于艾瑞克森的另项诱导技巧——“等待技巧”(waiting thchnique),也符合相同的原则。让个案被置于愈发渴求资讯的情境中——等终于准备就绪,就可以全心接受大师的教诲了。
                   ※                      ※                  
    一位母亲带着十一岁大的女儿来见我。我一听女孩的尿床历史,便立即将母亲请出晤谈室外,好让女孩能够无所顾忌地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由这位女孩口中得知,她曾在早期的婴儿阶段罹患膀胱炎。当时,她曾接受一位泌尿专科医师的诊治,但发炎情况始终不见好转,足足拖了五、六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在这段膀胱发炎的日子里,她定期接受膀胱内部检测,共计数百次之多。{zh1},医师终于查出病灶所在——她有一个肾脏出了问题。当导致发炎的肾脏被切除后,她至今已度过了四年不受发炎之苦的美好日子。糟糕的是,由于历经数百次膀胱内部检测的缘故,她的膀胱括约肌早已被拉扯得相当松弛,因而她每晚都尿床——睡眠过程中,膀胱一经放松便立即导致小便失禁。在白天倒是可以掌控膀胱的反应,但是每当开怀大笑时,由于膀胱放松的缘故,她总会不由自主地尿湿裤子。

    她的父母认为病根所在的肾脏既已切除,她也有多年不受发炎所苦,总该学着控制自己才对。她的三个妹妹则经常辱骂她、嘲笑她。方圆百里之内所有的母亲,几乎都知道她尿床的糗事。而她就读的学校中所有的孩子(足足有两、三千人之多),无人不知她是个连大小都会尿湿裤子的尿床大王。她几乎成为众人的笑柄。

    其实她是个高挑的金发美少女——长发及腰,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如此貌美的妙龄少女却一再横遭奚落与排斥,接二连三的挫折令她疲于应付。她必须长年忍受邻人的怜悯、三个妹妹以及学校孩子的百般嘲弄,既不能参与同辈团体举办的睡衣聚会,也无法至亲戚家中过夜——而这一切都是尿床惹得祸。我问她是否曾因此而就医,她回答早已不知见过多少医生,吞下的药丸几乎以桶计算,但情况仍旧毫无起色。

    我告诉她我与其他的医生并无两样,也不可能对她有所帮助。“不过,你早已知道某些有助于解决困境的重要资讯,只是你并未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番认知罢了。当你一旦发现自己从不自知的知识讯息为何时,既可以开始享受干爽的被褥了。”

    我接着又对她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要你也回我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这个问题是:如果你正在厕所中排尿,一位陌生男子却在门外探头探脑,你会做何反应?”

    “我会当场僵住!”

    “对了,你会僵住——并中断排尿。现在,你已明白自己一向毫无所查的内在既有知识了。换句话说,你终于知道自己可以在受到特定刺激的时候,主动中断排尿。你不见得非得需要一位陌生男子在浴室门外探头探脑,才能达到中断排尿的目的。只要脑中浮现这类‘想法’,即足以达到相同的结果。停下来,你会当场僵住,当陌生男子离去后,才开始继续排尿。”

    至于保持被褥干爽一事就不那么容易了。两星期之内,你可能可以首次享受干爽的被褥。这xx得凭籍多次的联系——一再开始与中断。某些日子里,你也许会忘记从事此番练习,那并没什么关系。你的身体将会善待你,它会提供你更进一步的练习机会。另些日子里,你也可能因为过于忙碌而疏于在排尿过程中进行收放的活动。然而,那也无可厚非,你的身体永远让你有机会练习开始与中断。如果你能在三个月之内达到不再尿床的长久效果,我一定会深感讶异。不过,若是过了六个月,仍不能持续在夜间保持干爽的床褥,我也会同样感到相当吃惊。首次保持床褥干爽可要比连续两回保持床褥干爽容易得多。至于连续三次保持床褥干爽可就非常困难了,若能连续四天保持保持床褥干爽更是难上加难。随后,习惯成自然,事情反倒变得较为容易。你将可以一连五回、六回、七回——整整一个星期不尿床。于是你知道自己其实有能力一星期又一星期地保持如此良好的记录。”

    我不惜花时间与这位女孩慢慢攀谈,足足与她谈了一个半小时之久。事隔两星期后,她带来了这份礼物——她有史以来送人的{dy}份礼物(一双针织的紫色母牛),以及她首次未曾尿床的好消息。我非常珍视这份礼物。六个月过后,她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在朋友与亲戚家过夜,积极参与同辈团体的睡衣大会,以及夜宿旅馆。由于这是一场由“个案本人”主导的心理xx过程,我并不认为整个家庭需要接受心理xx——虽然她的父母自始至终缺乏耐心,她的妹妹老是对她恶言相向,以及全校的孩子均视她为笑柄。我认为她的父母在面对她不再尿床时,必须自行加以调试。她的妹妹、同学甚至周遭邻居,也同样必须设法改变个人的态度与看法。我并不认为该向她的父亲、母亲、妹妹,或任何其他人士提出任何解释。我只不过告诉这女孩,她其实早已知道却毫不自觉的一些知识讯息罢了。

    相信各位于成长过程中,始终认为进行排尿时势必要排干净,你一向如此认定。重要的是,所有的人也都有过在排尿过程中,突然被干扰而中断排尿的经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验——这女孩却将这类经验忘得一干二净。我所做的只不过是提醒她,那些早已心知肚明却从不自觉的经验智慧而已。

    换句话说,在进行心理xx的过程中,你得将个案视为独立的个体。不论她的尿床行径引发父母、妹妹、邻人以及学校中其他同学多大的问题,它基本上还是“她”的问题。而她所需要知道的,也只不过是她早已了然于心的知识讯息——对于周遭的其他人来说,心理xx的方向则是让他们各自进行应有的调适。

    心理xx的焦点应放在个案本身与主要问题上,请千万记得此项原则。此外,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当你聆听个案陈述心事时,应记得他所说的语言与你个人的语言不尽相同,你不该就自身语言的观点衡量他企图表达的讯息。请试着以“他的”语言了解他的处境。
                   ※                      ※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或许因为艾瑞克森几乎每回说到这故事时都不忘加上一句:“史德奈,你对这个故事一定特别感兴趣。”只不过,我曾经困惑好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找不出艾瑞克森想要传达给我的特殊讯息。{zh1},我终于悟出了两项重点。

    {dy}项重点是,我可以学着掌控个人的思想、工作精力,甚至于如焦虑之类的情绪症状。这种掌控能力并非来自意念力,而是应设法找出能够促使我“开始与中断”的刺激因素。接着,我还必须利用机会勤加练习“开始与中断”的能力。

    第二项讯息则是基于艾瑞克森在文中说出的关键语:“各位于成长过程中始终认为进行排尿时势必要排干净。”在杰弗瑞·西格编纂的《与艾瑞克森进行一场教育研讨会》(A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Erickson)一书中,这故事的版本稍有不同——艾瑞克森额外附加了几句话。“她所需要知道的只不过是她有能力在任何时候(只要找出正确的刺激因素)中断排尿。”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必须完成任务。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见得非要一鼓作气地完成任务。”这几句话充分阐述出第二项重点。我发现如此态度对于完成写作之类的工作极有帮助。强行认定自己必须一气呵成的不自由感受很容易阻碍突如其来的灵感与创造力。跟随个人内在律动,一再“开始与中断”才是完成任务的更有效方式。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这故事在协助个案克服障碍方面(例如写作瓶颈)深具疗效。

故事10:领结

    终其一生,我们学会在许多事上强行设限,这令我想到老牌电视新闻记者比尔·佛赛(Bill Folsey)的故事。在前往芝加哥途中,比尔路径一处餐厅,餐厅领班告知他必须正式打领带(而非挂着领结)才能进入餐厅用餐。比尔转而问这位领班:“你的领带花了你多少钱?”

    邻班十分骄傲地回答:“二十五美元。”

    比尔却告诉他:“‘我的’领结却足足花了我两百美金。”

    领班一时之间不知所措。比尔·佛赛于是大大方方地走进餐厅,找了一处由他自己选择的位子坐下,那位领班却还在思索他的话——比尔·佛赛衣领上结的那个怪东西!那个耗资两百美金的领结!“他自己的”正式领带却只值二十五美元。

    因此,不妨放手让自己任意做梦。此外,每回当你做梦时,别忘了你拥有特权重新梦见相同的梦境——只是换上另一批演员阵容而已。如此一来,你将有机会发现许多过往被禁止获知的事。许久以前,你的师长们谆谆告诫:“当你对我说话时请看着我,当我对你说话时请看着我。”你不断学会了:“‘不要’做这事,以及‘不要’做那事。请穿着‘正确’的服饰、合宜的鞋子,请用对的方法系鞋带。”许多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均以设限的指令为根基,从而阻碍了我们个人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你我就此进入了处处受限的生活模式。

    我会教导儿子们如何掘出一块种植马铃薯的耕地——我教他们以勾画图案的方式整地。于是他们一再掘出各种图案的耕地,并且不断构思{zh1}一个图案应当如何,也因此学会了以挖掘三角形的方式建构马铃薯耕地,他们锄出了愈来愈多的三角形。随后,他们又自行发现其实也可以掘出圆形以及数字与字母形状的耕地。

    若能好好睡上一觉(睡得香甜又深沉)——直到一星期之后才突然想起夜里所做的梦境,确实是件颇为美妙的事。你一直不记得那个梦境——整整一星期后才回想起梦中情境。
                   ※                      ※                  
    艾瑞克森在领结故事之后所做的评论,似乎与领结故事毫不相关。事实上,这正是他重复以及强调重点的方式。首先,他强调我们在理解事物与行为举止方面,一向深受限制(“请穿着正确的服饰……许多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均以设限的指令为根基”)。其次,他强调我们将有能力以新的模式——我们自己发明的模式(“圆形以及数字与字母形状”),取代设限的指令。{zh1},艾瑞克森则以建议听众在梦境中探索新模式的方法重申他的论点。他强调当事人应该信任自己的潜意识,它必能创造出克服种种限度的崭新方式。

故事11:罪恶

    一位年轻女郎前来求诊。她自小深受所受的教育观念影响,认定电影院是引诱年轻女孩堕落的罪恶之地。她从不跨进那些兼售香烟的药房,因为如果她胆敢置身xx烟草的地方,上帝一定会对她施以严惩。此外,她也从不饮用葡萄酒、苹果酒或是其他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否则,上帝一定会将她立即处死。如果她去看场电影,上帝必会将她处死;如果她抽根香烟,上帝也会将她处死。

    我问及她的职业,得知她多年来一直替所属教会的一位医师工作,那位医师每月只付她一百美元。当时,一般人的平均薪水大约是每月两百七十美元。她为老板心情工作了十年之久,每月却仍旧只领一百美元的薪资,她的打字速度则始终维持在每分钟不到二十五个字的超低水准。

    即使早已成年,她依然与父母同住——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过着避免犯罪的日子。每天,她得耗费整整一小时的通勤时间到达工作地点,接着埋首工作八小时——有时则需要加班,却从无额外的津贴可言,而由工作地点返回家中,又得耗费她另一小时的宝贵光阴。如此这般,她每星期工作六天,星期日则固定参与一整天的教会活动。显而易见的,她来自一个僵化而限制严格的家庭。

    {dy}次晤谈后,当这位女郎离开我办公室时,我那向来极少对个案评头论足的妻子忍不住开口问道:“那个邋里邋遢的女人是谁?”

    我回答:“只不过是我的一位个案罢了。”

    我设法对这位女郎进行游说工作。我说服她相信人生处处陷阱,而死亡是每个人迟早必须面对的结局:如果上帝要她在特定的时刻死去,我确信不会是因为她抽烟的缘故,除非上帝已经准备好迎接她。并且我让她试抽了一根香烟,她被呛得咳嗽不止,却没有被上帝宣判死刑!他真的没有对她施以严惩,这使得她深感讶异。

    接着我又建议她去看场电影,却足足耗费了两个星期才勉强建立起她姑且一试的勇气。她非常紧张地对我说:“如果我胆敢进入罪恶之地,上帝一定会判我死刑。”

    我告诉她,如果上帝没有判她死刑必然是因为她的死期未到之故,而我实在很怀疑她现在就会死去。我请她在看完电影后回来告诉我她看的是哪部电影。她看完了《淑女与浪荡丨女》(The Lady and the Tramp)之后依言回来见我,我可没有替她选择这部电影。

    她表示:“教会的训诫一定是错误的。整部电影并没有出现任何不好的‘事物’,其中并没有任何恶行恶状的男子引诱年轻女孩的情节。我认为这部电影相当有趣。”

    我告诉她:“我也认为教会给了你错误的观念。不过,我倒不认为教会有意这么做,这必定出于无心之举。”她随即发现了其它许多部电影也深具吸引力——尤其是音乐歌舞片。随后的某{yt},我对她说:“我认为你已经进步到可以尝试喝杯威士忌的时候了。”

    她表示:“这回上帝一定不会饶过我。”

    我说道:“我倒不这么认为。当你去看电影或是试着抽烟时,他并没有将你置于死地。且让我们瞧瞧当你喝杯威士忌时,他会不会立即将你就地正法。”

    她终于鼓足勇气喝了杯威士忌。她等了又等,上帝并未将她处死。她随即表示:“我想我得在生活中做些改变了。我认为{zh0}搬出父母的住处,自己在外找间公寓居住。”

    我接口说道:“你也该去找份比较好的工作,你还需要学习打字。至于搬出来住一事,目前你显然负担不起,不妨商请父母资助你。此外,你得学习自行料理三餐并且勤练打字。每天清晨,你醒来的{dy}件事便是冲向打字机,在键盘上打下:‘这是六月里美好的{yt}。’接着才去浴室梳洗、刷牙;由浴室出来后再全速打下另一行短句。设法令每一句话简洁有力。随后,你既可以开始更衣。更衣过程中,请抽空打下另一句话。及至穿戴整齐,则不妨着手打下另一段短句,准备好早餐之后又再打下另一短句,坐下用餐途中也必须起身打下一短句——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相信你{jd1}可以实行这番一再中断的练习活动(总是以全速打下短句),而你终将学会快速打字。”   

    三个月后,她出现每分钟打八十字的成绩。

    谈到她的烹饪经验,她说道:“我想煮锅饭,我估计大概需要一杯米的分量,遂将米加水放入平底锅中。未料,我竟得另外再拿个锅出来,因为饭满出原来的大锅,后来甚至再多拿两个锅才彻底解决问题。我xx不知道米竟会膨胀得如此厉害。”

    我回答:“关于烹饪方面,显然还有好多事情值得学习。”

    我随即要她尝试烤些豆子。她小心翼翼地估量一杯豆子放入烤箱,却没想到豆子也涨成了庞大的分量。她{zh1}摇身一变,成为十分优秀的厨师并且离开她的教会。她向父母表示:“我会偶尔来探望你们。我已经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每月薪水两百七十美元,而且工作地点距离我住的地方只有八条街。”

    她再度回来见我,这回妻子忍不住问我:“米尔顿,你难道专门xx金发美女吗?”

    我说道:“那是上回那个邋里邋遢的女人。”这位女郎如今变得非常漂亮。她选修了一些音乐课,而且热爱她的新工作。

    几个月后,她又回来见我并向我表示:“艾瑞克森医师,我想要大醉一场,希望知道该如何办到才好。”

    我表示:“进行此事的{zh0}方式便是,向我保证你不会在喝醉之后乱拨电话,而且必须紧锁房门,乖乖地待在公寓里不出去乱跑。接着,你就可以开一瓶葡萄酒,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啜饮,直到喝光整瓶酒为止。”

    几天之后,她前来向我回报醉酒的过程:“我真庆幸你要我先行保证不打电话,因为我当时真想拨电话邀请所有的朋友前来与我同醉,还好我没有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喝醉之后,我还真想跑出去当街高歌一番。然而,我已事先答应你得锁紧房门,乖乖留在家里。我很高兴你让我预先做了防范工作。你知道,喝醉酒实在有趣,但第二天却头疼欲裂。我不认为自己还会想要再醉一次。”

    我回答:“为了享受酒醉的快乐,你必须付出代价,而这代价便是头疼——宿醉现象。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自由选择体验无数次的宿醉反应。”

    她说道:“我可不愿再度领教宿醉的滋味了。”

    稍后她嫁作人妇。如今,我已失去她的音讯。

    我认为认真对待个案,设法满足他们内心的期待是非常重要的事。千万别运用冷峻的判断衡量个案的处境。你必须深切体认他们需要有所学习,而你并不足以教导他们必须学会的一切。他们{jd1}有能力自行学习许多事物,前文中的个案即是{zj0}例证。更何况,处在催眠状态中的个案一向非常谦和有礼。
                   ※                      ※                  
    促使他们突破禁令,正是艾瑞克森xx许多复杂症状(也包括各种恐惧症与压抑状况在内)的一项主要原则。首先,在描绘病史过程中,艾瑞克森会非常小心地引出受限制、僵化的现象及窄化“模式”的症结。接着,艾瑞克森运用个案本身的新年系统促使他们突破禁令。

    此处,艾瑞克森说明这则极端受限的年轻女性案例。加诸在这位女郎身上的限制,看似来自严格的教会与庭训。当然,也可能来自女郎本人内在的狭隘观念。艾瑞克森协助这位女郎突破禁令,扩展生活经验,建立独立与自给自足生活能力的方式,是将她引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全新的生活情境中,她经由个人的亲身体验(而非来自他人的耳提面命)意识到自身的限度所在,也同时学会了处理诸如米饭之类的技巧。

    想当然尔,当艾瑞克森在陈述米与豆的膨胀情形时,他其实正在散播有关扩充的概念。事实上,这整个故事均可被视为由狭窄的性格特质,扩充为豁然大气性格特质的过程。她的薪水由每月一百美元扩容至每月两百七十美元。她的气质焕然一新,而她的外表xx显现出此番改变——由“邋里邋遢的女人”一跃而为“金发美女”。她同时也领悟到自身的极限所在——由实际经验中获得领悟。举例来说,她由亲身体验中领教了宿醉的滋味。故事结尾处,艾瑞克森间接暗示听众,何以他能够令当事人依言行事,尝试原来绝不至于贸然从事的行为。他解释道:“处在催眠状态中的个案,一向非常谦和有礼。”

    艾瑞克森籍着强调冲动与感觉胜过理性与观念的做法,尝试修正大部分人士所发展处的不平衡生命状态。一如他曾经告诉我的话:“孩童一向处在身体企图迎头赶上脚程的境界中。成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的脚程几乎追不上身体(与头脑)的前进速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催眠之声伴随你》续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