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崇州人民不会忘记》之四- 许大立- 职业 ...

  记得市援建办前方指挥部陈晓儒指挥长对我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对崇州的支援不仅仅是给钱给物,不是修了路建了房子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还得“软硬结合”,“硬”是指所有硬件要高水平高质量,“软”就是智力帮扶,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永远造福于崇州人民。

  他的话至今记忆犹新。据我了解,在所有援建的111个项目中,重庆方面实施的软件项目就有20个之多。

  我手上有一册崇州市政府援建办的“大事记”,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6月11日文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由重庆市对口援助“5.12”地震灾区崇州市恢复重建。此后不久,xxx、王鸿举、张轩、刘学普等市领导纷纷来到崇州,考察、安排援建崇州诸多事项。援建项目逐步敲定,援建物资人员和物资也源源不断到达崇州灾区,那些捐赠的车辆、设备种种恕我不能一一罗列;11000户灾民每户3000元共3000多万元重建补助等等,都已发放到户,体现了重庆人民的关爱之情。

  8月11日,崇州市援建办发出通知,首批受援项目共24个,包括7个立即开展的智力援助项目; 8月13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dy}医院与崇州市人民医院建立指导医院授牌签字仪式,在市人民医院学术厅隆重举行。

  然而,吸引我的还有这样一段话:

  7月22日 ,重庆市卫生局等部门分别与崇州市签了医疗技术培训协议、师资培训协议、物资供应协议、优质农产品“进重庆超市,上重庆餐桌”协议、设立重庆银行崇州支行协议、商会合作协议、项目技术援助协议及首批{yj}安置房援建协议等首批8个协议。

  其中“医疗技术培训协议、师资培训协议”两条让我眼前一亮,不正是陈晓儒所说的智力帮扶吗?

  其实,就在xxx6月19日视察崇州之后的第6天,重庆市卫生系统派出的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便已抵达崇州,开始了医疗救助与医疗培训。重庆的医疗专家们在灾区,在医院,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佳话,笔者不妨转述一二于后。

  ——2008年7月7日,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的卫生队专家组,对会元村56岁的村民杨旭琴成功进行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大网膜切除术。

    这年5月中旬,杨旭琴腹部出现一个肿块,于是到当地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是“恶性肿瘤”,杨旭琴的生命只余下3到8个月的时间。崇州的医疗技术水平达不到手术要求,患者家庭也无法承担转院转地xx费用,萌生了放弃xx的念头——“当时我们已经接受了无法xx的事实。”她的老伴廖德林说。

    到崇州支援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dy}医院医生袁瑞,当即让其转至崇州市人民医院,并准备为其实施手术。7月7日上午9时,杨旭琴被推进手术室。中午12:40,袁瑞医生走出来说:“廖德林,你爱人的手术成功了。” 此次手术,是重庆市医疗队首次在崇州市人民医院开展“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腔化疗”,填补了该项手术在崇州市的空白。

  袁瑞抵达崇州后仅仅5天,就已经做了4台手术。8月21日,袁瑞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对街子镇双河村3组的张海鹰,实施了“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卵巢移位术”复合手术,这是又一例妇科新技术手术。在崇州市人民医院近2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她先后开展了“阴式子宫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腔化疗术”、“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卵巢移位术”等9项妇科新技术手术。在崇州的医疗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两岁孩子的。

  ——2008年7月1日下午2点,崇州市文井江镇马家社区公路旁热闹非凡,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和重庆市医疗卫生队一道将该村病患女孩万鑫瑞和她的家人送上了开往重庆的救护车。患儿70多岁的爷爷饱含泪水,紧紧握住重庆医疗队员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重庆来的亲人们,你们是我们的恩人,谢谢你们啊。”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6月30日上午,重庆医疗队文井江卫生服务站的汪宇宏医生接收了一名特殊的小患儿,经初步诊断,孩子系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室间隔缺损、室水平左向右分流、三尖瓣上反流,因缺损破口达8毫米。如不及时进行手术xx,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救救她吧,她只有两岁呀!地震已经让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再也不能失去亲人了。”孩子母亲的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汪医生。汪医生立即将情况上报卫生队,队长陈垦同志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医疗队专家组成员赶往马家社区。

  陈队长一行来到患儿家里,得知患儿及父母均持有灾民证,但因孩子今年5月才上户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成都市少儿扶助金目前都还没有办理。患儿两个月前往华西医院就诊时被告知,手术费需3.7万元,加上其他检查费、xx费等,总费用约需5—6万元。患儿父亲为筹集医疗费,在“5·12”大地震后一个月,即前往广州打工。

  重医附一院领导获悉该情况后,迅速召开院长办公会,决定将患儿纳入“爱心2008”项目进行医疗援助。家属除交纳项目规定的少许手术费外,其他全部费用均由重医附一院承担。同时决定第二天即派专车来接患儿去重庆xx。听到这一消息后,患儿的亲人失声痛哭,“重庆人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患儿的妈妈几次想要下跪均被扶起。

   7月1日中午,重医心胸外科主任吴庆琛主任医师乘专车抵达崇州,即刻赶赴万鑫瑞家中。对她的病情进一步诊断后,立刻电告重庆安排床位,然后陪同患儿及其家人乘专车返回重庆,并于当晚顺利入住重医附一院心胸外科。

  万鑫瑞就这样获得了新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就在我滞留崇州的那几天,医疗队又进行了新的轮换。据统计,先后已有近300人赴崇州援建,而且这项计划将会较为长久地推行下去。

  重庆的专家们在崇州救死扶伤的同时,还担负着传授现代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等等必做的事情。

  这一点,崇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龚丽霞感受颇深。她说,9位重庆专家来我院智力援建,重医儿童医院的华子庾、包蕾长于幼儿疾病诊治,重庆妇幼医院的高燕专于不孕不育,武警医院的吴红庭以及几位xx、护理方面的专家,都是所在学科领头人,来到我们这样的小医院,真有蓬荜生辉之感,对我们的帮助真是太大了。尤其是我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以往不系统、不专业、无设备,经过她们的教学培训,该完善的都完善了。再过几个月,搬进新楼,又有重庆援助的700多万元全新的仪器设备,我们真是鸟枪换炮非比寻常,崇州的新生儿医疗能力从此上台阶了!

  至笔者采访时为止,龚丽霞所在医院前后派了69人去重庆学习,分别去了市妇幼医院、重医儿童医院、重医附一院、西南医院和涪陵中心医院,其中有医生,也有护理人员,还有刚从大专校院招来的20名应届毕业生。这就为新医院开张做好了人才准备。她说,尤其要对涪陵中心医院说一声谢谢,因为原本没他们的事,是他们主动到崇州联系帮助我们的。20个新招的大学生就在他们那儿,条件特好,还吃住免费,学习上几乎是有求必应。在重庆学习人员每天还有80元补贴,真是考虑得太周到了。这些人回到医院,那就成顶梁柱了!

  龚院长娓娓而谈,言辞真挚,她{zh1}这句话是动了真感情:假如没有重庆的支援,只靠我们自己的收益,即便每年投入100万,50年也修不起这样的医院!所以,崇州人一辈子都感恩不尽!

  作为崇州医疗界的老大,市人民医院从援建中得到的利益也{zd0}。那拔地而起的高楼,那美轮美奂的造型,以及时下{zxj}{zj1}时代感的诸多设备仪器,都让他们有改天换地之感。大家感叹说,如果没有重庆的援建,建这样的医院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即便xx,那也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可梦中的愿景居然就在一两年内实现了,这是美梦成真啊!

  {yl}的设施得有{yl}的人员来管理。医院的姚齐龙书记告诉我,他们和重医附一院“联姻”就基于此。那以后,重医附一院派来{dj1}的专家坐镇崇州人民医院,每月都要作两次学术讲座;妇产科袁瑞教授的事迹前文已有叙述;另一位重医儿童医院的心脏病专家吴晓云,是刚从牛津大学归国的博士,她从我院2005年至2008年的14000份病历和50例彩超中,大海捞针,寻找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很快便写出了论文并在《临床儿科杂志》上发表。医生们还经常下乡义诊,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任何非分的要求,每每走到一个村子,孩子们都会喊着:“我们的医生阿姨来了!”欢呼雀跃之情令人动容。

      此外,医院每年都派出医护人员去重医附一院学习进修,迄今已累计有100余人,和妇产科、肝胆内科、呼吸外科等重点科室达成了长期援建协议,这就保证了医院的管理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彻底解决了医疗质量这一关键性问题。

  除了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重庆的卫生医疗专家们遍布崇州各大小医院,他们多是各大医院的业务尖子,年轻博学,有抱负有爱心。诸如重医附二院的姜德鹏(医疗队副队长)、王藜莎,重医附一院的甘长青等,都是主动请缨赴灾区援建的。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服务灾民,同时也受到了磨砺和锻炼,都说此行不虚,崇州人民需要时还会再来。

  除了医疗队,还有一支默默奉献的队伍耕耘在基层,服务于讲台,那就是重庆的支教群体。

  一个雨后初霁的下午,我们来到了城外的成都技师学院崇州分院。学校不大,几栋楼房,一处操场,树木稀少,学生不多。一看便是草创不久。楼上楼下找了一圈,方才找到了位于底楼一隅的教研室,呵呵,十来个年轻人,加上几个老夫子,全是重庆老乡,一阵闲侃,好不愉快。

  实际上这是一所职业学院,有机械、家具、制鞋几个专业,专门针对崇州发展需要培养高等级技工的学校。学生多是崇州的农民子弟,来自附近的村镇。

  这对重庆是小事一桩。重庆乃工业重镇,职业学院遍布城乡,这些执教的男女先生正是来自这些学校。支教队长夏东,年届而立,原是重庆聚英技工学校教务科长,去年八月底接到通知,九月一号到校,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走。

  学校一切几乎从零开始,他代任实训处长,把原有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学经验、实习实训体系一一传授给崇州的同事;替他们制定实用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身体力行上公开课和示范课。可谓尽心尽力全无保留。

  计算机专家宋淑华是重庆铁路技校派出的。她因车祸而留下后遗症,腰椎骨折愈后不能久坐,原本支教也轮不上她;可上级指明要懂计算机软件的,学校仅她一位,舍她其谁?她也二话没说就去了崇州,好在大家伙儿都照顾她,不让她干重活累了腰。

  陈天荣是重庆商务高级技校的英语教师,27岁,新婚三个月就应召到了崇州。她没空回家,先生很体贴他,几乎每周都上来陪她,让她安心执教。

  有趣的是,这儿的教师也有师徒之分。原则上是一个重庆老师带一个崇州老师,一帮一、一对红,朝夕相处共同进步。宋淑华带的是刚从黒龙江鸡西大学毕业的徐世彪;杨跃红、龚南斌带的是刘翔(机电);龚建带的是程波(钳工)……这些年轻人,都在好玩的年龄,多是80后,有的丢下年轻的妻子或丈夫,有的推迟婚期或失去所爱,来到崇州援建支教,毫无保留,几无所求,过着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清苦生活,不由得使你对他们刮目相看。

  崇州的老师对他们又怎样看?

  与夏东对接的学院实训处主任张世权的话颇有代表性。他是从“全有家具公司”转任此职的,用他的话讲,对教学一窍不通,于是把重庆来的老师当成了“救命的稻草”。院长说,你得称他们为师傅,那就称师傅吧,恭恭敬敬地拜了,尽管他年纪比我还小。

  他说,重庆的师傅们个个有才有德,无私而且大度,夏东师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去年12月,夏东还专门安排他们去重庆聚英技工学校学习体验了两天,开了眼界,收获多多。

  这只是第二批支教人员中的几个代表。我还去他们的宿舍看了看,嗬嗬,真的很艰苦,学生宿舍,两人一间,木板床,像兵营。不过有电视机,也有卫生间,夏天有电扇,冬天发了烤火炉,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的生活比我现在苦,比我们当年又好多了。

  我们谈笑着,听他们说“支教一年,受益一生”之类的豪言壮语,走到操场边看他们几天前栽的两棵香樟树。他们说支教就要结束了,这是他们{yj}的纪念,既是为了汶川“5·12”大地震后的智力帮扶,也为了他们此生这次难忘的经历。

  我给他们照相,他们笑得很灿烂,他们身后春光烂漫,一幅大红的横标书写着他们的情怀:川渝一家亲,友谊永长存。

郑重声明:资讯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崇州人民不会忘记》之四- 许大立- 职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