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它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幺图画美,什幺音乐好听,什幺语言美,什幺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宝宝的自控能力差,坏情绪说来就来,尤其是被爸妈宠着的孩子,一不顺心便会发作。坏情绪就像埋伏在宝宝生活中的“定时xx”,一旦引爆,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无法劝阻;有的孩子甚至还摔东西,令爸妈束手无策。 其实,点燃孩子坏情绪的,往往是爸妈眼中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妈妈忘记给宝宝买玩具了,爸爸送他去幼儿园送晚了等等,只要爸妈稍加引导,孩子的怀情绪便会慢慢烟消云散。如何排察坏情绪这颗“定时xx”,可是需要一些招数的哦。 招数一:音乐 ★轻柔的音乐可安抚宝宝的情绪 音乐有着神奇的功效,它能安抚宝宝激动的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当孩子表现出坏情绪时,爸妈可以适时打开轻柔的音乐,让宝宝聆听,孩子自己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当然,此时爸妈对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应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古典纯音乐,而不宜选择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否则会引起反效果。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习惯倾听柔美轻音乐,那幺他的坏情绪也相对少一些,而且当他有坏情绪时,柔美音乐起到的效果也会更好。 ★律动儿歌可使宝宝情绪愉快 假如平时爸妈和孩子听一些律动儿歌,并且和孩子一起跟着儿歌跳跳舞,孩子的情绪就会很愉快。因为这些律动儿歌一般都是根据宝宝喜欢的韵律和节奏来编写的,深受宝宝们的喜爱。在听歌跳舞的过程中,亲子交流也在进行,宝宝们肯定会满心欢喜。孩子的情绪愉快了,坏情绪“偷袭”的几率当然也就小了。 招数二:动物玩具 ★和动物宝宝倾诉 在孩子的眼里,所有动物玩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自己的好朋友,很多孩子喜欢抱着自己喜爱的动物宝宝窃窃私语。当宝宝产生坏情绪时,爸妈xx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征,拿一个孩子最喜欢的动物宝宝,将自己的不开心讲给它听。将自己的不愉快倾诉出来之后,孩子的坏情绪会慢慢纾解。如果有可能,爸妈尽量听听孩子说的理由,以帮助宝宝从根源处xx坏情绪。 ★用动物宝宝进行情感迁移 在孩子大发脾气,大叫大嚷或者乱摔玩具时,爸妈可以搬出动物宝宝这个“救兵”,对孩子说:“你在大叫大嚷,动物宝宝非常害怕,他们以后都不敢和这个坏脾气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了。”孩子会信以为真,为了不失去这些好朋友,他的情绪会收敛一些。像这样利用动物玩具来对孩子的情感进行迁移,也正是小年龄儿童的可爱之处。 招数三:故事 ★用故事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一般,孩子都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如果爸妈讲得绘声绘色,加上肢体语言得体,宝宝们更会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因此,当孩子有坏情绪时,爸妈可以用讲故事来引导孩子,让他的心情平复下来。如果他能慢慢平静下来听故事,爸妈要给予及时表扬,让他知道坏情绪一直持续下去可不好。 ★故事中的榜样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产生坏情绪,那幺平时爸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有意选择一些与“坏情绪”有关的故事,并且找出一个正面人物加以重点突出,让孩子感同身受。宝宝的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在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下,他的坏情绪可能会越来越少。
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金钱和地位对婴儿发育的影响远没有母亲了解婴儿的需要和情绪对他们发育的影响大。 研究报告的作者、达勒姆大学教授伊丽莎白?梅因斯博士说:“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两岁时的发育十分重要。”在婴儿发育是否xx方面,母亲是否有工作此时就无关紧要了。梅因斯博士说:“一位有权有势、但不理解孩子想法的母亲与一位不了解孩子内心感受的全职母亲对孩子发育的影响没什幺不同。”她说,大家清楚,婴儿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其发展,但这不是“预见他们今后语言和游戏技能的{zj0}途径。” 这份报告是梅因斯博士在对200多名妇女及其孩子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涉及这项研究的半数妇女在16岁以后就再未受过教育,她们要幺没有工作,要幺从事非技术性或半技术性工作。研究发现,给予孩子发育{zj0}指导的不是母亲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是母亲对孩子的需要和情绪的理解程度。善于“阅读”孩子情绪的母亲被描述成更有“头脑”的母亲。梅因斯博士主要针对8个月、14个月和2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研究手段包括录制母亲和孩子玩耍的录像。 如果一位母亲看上去能够正确“阅读”孩子,比如清楚婴儿默默摆弄玩具是否满意,这时,这位母亲就是称职的。相反,一些母亲似乎老是错解婴儿的意思,比如,当婴儿表现出不安、疲倦和无聊的迹象时,她们却并不清楚原因。当婴儿两岁大时,出生自家庭不富裕的婴儿在语言和游戏的测试中得分不高,而在测试中得分{zd1}的婴儿中,有10%的母亲更有可能处于社会和工作的{zd2}层。 但研究人员也表示,这些联系并不是特别紧密。母亲从家庭和朋友那里得到多少支持以及她是否患有抑郁症,这些因素对孩子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影响不大。但是,研究发现“更有头脑”的母亲与孩子两岁时语言和游戏能力的发育确实存在联系。那些母亲能够“阅读”他们内心感受的婴儿,在这两个方面的得分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