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de的震害想到现在的建筑质量_我的_百度空间

    
     开发公司的总工出身于建筑公司的施工员,因为做了开发公司老板的女婿,当然就成了公司的总工。至于工程部的经理和成员,资历深的做过一两年施工员,大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都是有点关系才进来的,你跟他解释这个 h0 ,他就点头,也不知是真懂还是假懂;监理公司的总监也是似懂非懂,下面的工作人员基本不懂;建筑公司呢,用工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问题的预防非常简单,只要有关技术人员跟钢筋工交代清楚,在浇筑混凝土时值班的钢筋工负责把震歪了的主筋复位就可。
    
     可是,这样简单但对结构又影响极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除少数几个工程我硬逼着返了工或用钢板加固了之外,绝大部分又是不了了之。开发公司想着不能影响卖房,有了问题就硬压,不让处理,不让说~~
    
     工程资料,不用说,除了优良,就是合格,填上的数字谁知道是真是假,反正都是在规范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根本就看不出半点问题。
  
    {yt},也就才早晨六点多,电话铃就响了,开发公司的工程部经理慌慌张张地对我说:不好了,出大事了,塌方了,你快来。
    
     我有点奇怪,这几天工地上没有挖土方的啊,哪来的塌方?
    
     到现场一看,天,昨天夜里挖小区里的一条河道,挖土机挖的,一挖就是五六米深,河边新建的别墅离河道只有两米之遥,而且没有任何防护,不塌方才怪呢!塌了,房子下面的土向河道方向塌过来,把房子下面直径 300 的预制空心管桩给冲断了好几根。我跑到房子下面,钻进去看那桩,这幢别墅有四根桩成折线型断了,断点离上面桩顶承台底六十厘米左右,靠河那面的裂缝约有 3~4 毫米宽。当然,按常规推断,承台底的桩顶在相反方向肯定也会有裂缝,但没人敢把头伸过去看。
    
     开发公司那位工程部经理的意见是,不管它,房子眼下不是不会倒吗,把河的驳岸砌起来,把土填填好,就拉倒了--桩不做任何处理。我的意见是,百年大计,质量{dy},这别墅一平方卖一万多元,现在桩上这裂缝宽三四毫米,要不了几年,钢筋锈蚀,由于氧化铁的体积比钢大,混凝土沿钢筋就会出现纵横方向的裂缝,进而剥落,那时桩基就很可能会出问题。所以对断桩必须处理。
  
   要处理,当然就要花钱,这钱,当然由挖土方的施工单位出。但让人纳闷的是,皇 & 帝不急急了太 & 监,开发公司的工程部经理怕那挖土方的老板花钱,力主不加处理就完事了!
    
    现在的开发公司很牛啦,建筑公司、监理公司、设计院,都得买他的帐:挣的他的钱嘛。说实话,凭着过去的经历,凭着技术水平,我是不大买他们的帐的。也许正因此,我的上司常告诫我:一定要千方百计跟开发公司搞好关系,关系{dy}。逢年过节时,我也看到,设计院的头头会开车过来,带上大包小包,给开发公司的大小头们,直至最下面的工程部一般人员送礼。至于平时有事来工地,顺便请吃请喝,那是不足挂齿的小小事了。
    
     一座好好的三层独门独户别墅,二百几十平方,卖价二百几十万,房主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房子下面的桩竟然是折线型断的,每根桩上下两道裂缝,张着大嘴呢。
  
   网友“不想成仙的鬼”说:“监理的饭也难吃啊!责任与收入极不对称!” 这话对。监理的饭确实难吃。说实话,我一直没去监理公司干过,就是认为监理公司待遇低。监理公司确实难。一是民营的,找活难。不光找活时要和开发公司“搞好关系”,接了活还得唯开发公司的命是从,搞不好,开发公司随时都可以找茬不要你(把具体监理人员赶走或干脆半途中止合同--找茬还不容易!)。二是待遇低。由于恶性竟争,监理费一压再压,所以监理的工资不高。在我们这里,应该算国内比较高的地方了吧,普通监理一月八百到一千,有的稍多一点;总监代理一月二千左右;总监(考上证的)还可以,一年五万左右。所以,能干的,负责一点的,宁愿去建筑公司当施工员(一般的二千多一月)也不去监理公司当普通监理。监理公司的监理员在我们这里一般不是退休老头就是刚出校门的学生。
    
     监理公司的人跟我说:他们的领导交待他们,在工地,最最重要的是,搞好关系。
    
     我也亲眼见过,开发公司有活要找监理了,你看监理公司的种种表现,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晚上去开发公司有关人员家“沟通”的,老总亲自出马应酬的。。。。。。
    
     监理人员敢随便“得罪”建筑公司,敢板着脸“找茬”吗?有时,建筑公司跟“皇&上”--开发公司的关系比你还铁,弄不好,“得罪”建筑公司就是“得罪”了开发公司的有关人员。
    
     说个我见过的实例吧。就在我上文说的那个工地上,一个监理公司派的总监代表和土建监理都是退了休的老头,总监代表以前是一个煤建公司的基建科长,土建监理以前是郊区建设局的技术人员。说实话,技术水平都不是很高,但也都不是外行。老人了,工作总体上来说是负责的,成天戴着个安全帽在工地转悠。但就因为跟开发公司工程部经理的关系没搞好,到年底,开发公司就跟监理公司说,不要这两个人再来了。他们就走了。换来的“总监代表”是个什么人呢?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原来是安装公司的起重工,因为跟开发公司的那个工程部经理玩得很好,开发公司的工程部经理就指名要他来当“总监代表”。我上文说过的短肢剪力墙中浇出大量泡沫塑料的房子就是他监理的。
  
   从上面所述我当设计院代表的那个小区所出现的四大结构问题(别的不很大的许多种种问题都不去说他了)可以看出,这个小区有重大结构隐患的建筑物大约要占总数的一半左右,这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这些有隐患的建筑物不要说等到较大地震来时会出问题,就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一有点风吹草动或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大问题。有人也许会说,不必杞人忧天,有问题的不就你那个小区吗。不!我在的这个小区在我们这个城市来说,建筑质量算是中等偏上的。我看过别的小区,有的房子简直没法看,露筋的、钢筋大幅偏位的、柱子轴线偏移的。。。。。。比比皆是。而我们这个城市,在全省、全国来说,其建筑质量不说上等,最起码也是中等偏上的。为此,我真的很感忧虑。别看那些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小高层建筑,钢筋啊、混凝土啊,敲着梆梆的硬,看着坚牢异常,那是假象啊。究竟有多少建筑,结构上是真正达到了设计要求,是真正安全的呢?!
    
     有一点我是想明白了的:资料上的数字永远是合格的,监理签字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资料和实际不符怎么说?!这是一笔良心帐,不出工程事故,永远也查不出来。
  
   有些人也许对“露筋”啊、“柱子轴线偏移”啊这类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工程常见病。但,这些,都不是小问题。比如“露筋”,对构件的受力性能没有影响,但对结构的“耐久性”有很大影响。规范规定的保护层厚度25毫米是对应于使用寿命50年来的。保护层小了,甚至露筋了,钢筋外的混凝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碳化”,此时钢筋就开始锈蚀。由于氧化铁的体积比钢大,所以钢筋一锈蚀,混凝土就沿着钢筋裂开,使钢筋锈蚀大大加快,锈到一定程度,结构就失效了。这就是很大的结构问题。至于后两个问题“钢筋大幅偏位的、柱子轴线偏移的”都直接影响到结构构件的受力(也就是直接减小了计算中的重要参数 h0 ),直接降低了结构安全度。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抗弯安全系数是 1.4 包栝了荷载超载系数、材料不均匀系数、规范允许的施工误差等等因素在内。原则上这是不允许被施工“吃掉”的。换句话说,规范规定钢筋位移允许误差 +-5 是必须好好遵守的,这牵涉到结构安全和使用年限的大问题。
    
   露筋是只能补一补,但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光用抹水泥砂浆补有作用,但是不能到位,不能保证不降低使用寿命 50 年。应该想法补到保护层的作用不次于 20 厚混凝土。至于钢筋偏位的原因确是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振动时导致已成型钢筋位移,但纠正不应该是“到上层楼板时扳一扳”,因为对框架结构来说,柱贴着楼板处是弯矩{zd0}点,这里的钢筋向里位移了,就影响结构受力。所以正确的纠正方法应该是在浇筑混凝土时由值班的钢筋工随时把偏位的钢筋板正。假如当时没做到,混凝土初凝后就不能动了,须待混凝土标号达到起码 50 号以上,再进行钢板或钢筋焊接补强。
  
   我总觉得,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上,开发公司要负主要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业主。设计院、监理公司、建筑公司都是他请来的,当然都要听他的话,买他的帐,拍他的马屁,跟他的指挥棒转。活是他给你的,活干得好不好是他来评价,将来工程款能不能顺利足额拿到手也是他说了算,你敢不听他的?谁都知道,得罪了开发公司,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但是,我们中国偏偏有这样一个规定,工程资料上要有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签字,要这三方负责,而偏偏就不要开发公司的有关人员签字,不要这从开始到{zh1}在任何大小问题上都是一直唱主角、当导演的{ldz}、业主签字负责。这合理吗?权力{zd0}者最没有责任!也正因此,许多上不了桌子面的事就是在开发公司的导演、纵容或默许下做出来的。
    
     权力应该和责任相对应。
    
     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制定政策的部门好好思索一下。
  
   当然,制定政策的有关人士也许会说,设计、监理、施工是专业人员,当然要他们对工程质量签字负责,项目经理还得终身负责,这是为了加强他们的责任心。而开发公司的人员真正懂技术的不多,大多懂点皮毛而已,又不亲自做工程,不该要他们签字负责。这么想错吗?不错。是个道理。但现实是,我上面说过的,开发公司的人虽然对技术不懂或是不太懂,可他们在现实中是强势者,是什么事都说了算的工程组织者和{ldz}。说得好听点:外行领导内行。说得不好听点,他们可以为了本公司或本人的利益而利用权力不顾工程质量做出一些不上桌子面的事来。上面所述工程部经理为了挖土方老板的利益而坚不处理断桩的事就是一例。前几年报纸上公开揭露的南京一开发公司非要设计院设计时少用多少钢筋也是典型的一例。而设计、监理、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处于弱势,拍开发公司的马屁犹恐不及,真正为了工程质量而敢仗义执言,甚至敢与开发公司、其他有关人员硬顶的又有几个呢?!能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不错不错的大好人了。工程质量这样差,作为工程的组织者和{ldz}就没有责任吗?贪了白贪,搞了不正当的事就白搞吗?他们可以不签字,但前提必须是他们竟竟业业,正正派派,不利用权力搞旁门歪道。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潜规则盛行。建筑行业里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正因此,设计院交代我、监理公司交代他的工作人员都是--搞好关系{dy}!),现实怎样,大家心知肚明,这里就不去说它了。
    
     现在这样的质量负责规定,在一切都正常运作,没有“潜规则”、没有乱七八糟桌子底下的事的“理想状态”下是可以行得通的。但现实离这样的“理想状态”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如果照此下去,开发公司有领导权和决策权,而没有责任,这是{jd1}不行的。工程质量是{jd1}搞不上去的。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大头而已。质量搞上去,是个系统工程啊,需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需要大家都努力才成!
  四,
  
   近些年,贪腐盛行,基建行业是重灾区。在这里,我拣几个说说改革开放后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认识的人的一些事。
    
     1984年,我单位(我那时在某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混凝土实验室的一个组长拿了一个混凝土预制构件厂老板的 300 元钱(那时他的月工资也就五十元左右),就给那个老板不合格的预制空心板出了个合格的假试验报告单。后来被建筑公司发现,告到单位上,院里给了他个开除留用发配锅炉房烧锅炉的处分。
    
     1986年,我单位新建办公试验楼,我设计的图纸,另两个同事负责施工。这两人中一位是中专毕业多年的工程师,当时年龄 45 岁左右,管施工;另一位是老瓦工出身的工人,管材料,年龄也差不多 45 岁左右。后来被查出来,建筑公司给了他们每人三千元(那时他们的月工资也是五十元左右),他们都笑纳了。法院各判了他们三年。当然一进监狱,公职就被开除了。出狱后处境有点凄凉,现在不要说退休工资,连社保也都是没有的。
    
     。。。。。。
    
     前几年,我认识的一个建筑设计院已退休的经营科长,六十四五岁了,他的一个老上级很尝识他,叫他到一个他分管的工程上去管材料 ,光水电设备采购就收了人家一百多万回扣,判了十几年。
    
     。。。。。。
    
     去年,一位我非常熟悉的老板跟我说,他接到了四十万平方的安置房工程,他当时就送给了书记和镇长一百万现金。国庆时,书记和镇长各人带了一斤一千六百元的茶叶又上他家来串门了,你猜怎么着,又来跟他讲条件了:利润对半分。
    
     。。。。。。
    
     唉!不说了,太多了,大家心里都有数。这种环境下,工程质量能搞得好吗?!
  
   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三年前我老家拆迁,分给我一套 90 平米的安置房。近来我想装修一下,以后也好去住住。我早就听说,这安置房建造时黑幕不少,但我想,只要结构上不出大问题,将就着能住就算了。黑幕,现在哪里不黑?人家早就跟我说过,塑钢窗的质量很差,我看了看,雨后缝里向里冒黄水(锈了),我也没说话,找人全部换了铝合金窗;铺地板的一量,一间屋地面高差20~30毫米,我跟木工商量着在龙骨上找平。。。。。。都是本乡本土的,抬头不见低头见。。。。。。
    
     {yt},铺地板龙骨的师傅在楼板上打洞时,一不小心居然把楼板打穿了,在我马上跑下去向楼下邻居道歉的时候,师傅用木楔把洞堵上了。不知是为了开脱还是啥,我回来后师傅跟我说,这个楼板太薄了,肯定不够厚度。是吗?我没来得及量一下,他就把洞堵上了。再打一个洞量一下楼板厚度,可无法跟楼下的邻居交代。我只好去找物业。物业推指挥部,指挥部推物业,居然谁也不肯出头,全都往外推。后来,我找到了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的人还是推三阻四的,一口咬定没有问题,但就是不肯打洞量给我看,连图纸也推说没有了,不拿出来。一直到我发火了,他们通过旁人了解了我是什么人,这才答应在第二天会同监理、物业在楼板上又打了个洞。一量,一对图纸:楼板薄了 20 毫米。
    
     凭心而论,现在绝大部分施工单位浇楼板也好,梁柱也好,都没有比图纸标的尺寸大的,都要小一点,但大都只小几毫米,也就是说,在负误差的范围内。做得巧的,就做到负误差的极限。他“偷”了料了,但又在规范的许可范围里,你还真是无话可说。像这样 120 的楼板浇成 100 ,胆子也真大了点。
    
  五,
  
   有网友问, ZF 部门是怎么监管的?不是有质监站,建管处,建管局等等许多监管部门吗。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所见到的、亲历的那些事,看看是怎么监管的。那些这优那优的“优质工程”又是怎么评出来的,质量又怎样。
  
   九十年代初,我被调到一个大城市的建筑安装管理处当技术科长。刚去没几天,跟一位在市房管局工作的朋友聊起优质工程时,那位朋友直截了当地就说:“什么优质工程,优质工程都是花钱买来的。”说实话,我一走上工作岗位时是在建筑公司,后来调工作后,有不少年很少接触施工现场和建筑公司了。所以猛一听他这话,我{dy}个反应就是不信,你说这种事一点没有不可能,但这么说,{jd1}是过分了。所以我对他说:“瞎扯,我不信。”他呢,这样回答我:“不信?慢慢你就知道了。”
    
     先来介绍一下我在的这个建管处的组成。建管处主管在本市的外地建筑和安装施工企业。有两个处长,一正一副;下设四个科:秘书、市场、技术、财务。秘书科主管文件起草(主要是起草“处”的文件,各科的文件当然下发时也是以“处”的名义,但由各科起草。)、公章保管、文印打字、司机与小车,以及其他各科业务范围管不到或管不了的杂七杂八事情。市场科主要是三件事: 1,施工单位资质:外地施工企业进市手续啊,企业年审啊,企业资质审查啊,等等。2,发放各工程的施工许可证。3,一些工程的决算审查。技术科主管施工企业的技术素质,工程的质量(质监站是外部监督,建管处是内部控制)和安全(那时还没成立专门的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站)。一共二十个人不到,就算二十个人吧。
    
     一到建管处,我就有点奇怪,好像事不多啊。你看各科室,上午有点事,吃过中午饭后,三三两两拉闲呱的,女同志打毛衣的,偷偷看小说的,闭目养神的,打电话瞎聊的,都有。当然也有说声有事出去一趟,偷偷去逛商场或办私事的,不过这确实不多。就是那处长,可能是为了表示官兵无间吧,下午三四点后,也基本上会到各科转转,坐下和大家说说笑笑。二十个人,要管几万人的施工队伍(现在是又翻了几番啦,那时是九十年代初啊),一年有大小将近一千个工程项目呢。技术科除每季度有个安全抽查(一般三天,抽查将近二十个工程,抽查名单早在一周前就文件通知下去的)外,基本上都在家待着不出去,有时简直就是无所事事。管的是施工企业和工地,不上工地知道个啥,管个啥?怪不得有人对我说,你去了个养老的好单位呢。
    
     我也跟科里的同事聊起过,他们是这样回答我的:出去干啥?看什么工程?建筑公司他们自己会管的。处长说了,我们建管处{zh0}只管管发施工许可证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管。
    
     那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这样“工作”?就这样能做好工作?处长怎么说这样的话?
    
     处长是老建管了,从改革开放有外地施工企业进市起,他就当这个建管处长了。我好长时间才明白,他说的“我们建管处{zh0}只管管发施工许可证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管。”真是老处长的为官经验之谈啊!
  
   直白了吧,“我们建管处{zh0}只管管发施工许可证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管。”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只要有建管处这个庙在,就不愁没有来拜菩萨的善男信女,就不愁没有香火。现在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收了人家好处,就得给人家办事。当然,一路绿灯,什么都看见了只当看不见也是给人办事回报的另一种方式。收了人家好处还要成天管头管脚把人管得这不行那不行的成吗?办施工许可证则不在此例,有权,可又得罪不了人。
    
     别看就这么简单的一点点道理,对于我这样的书呆子来说,可是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到和经历了不少事,才算明白了过来。
    
    下面,我就拣印像稍深一点的事说点给大家听。
  
   凭心而论,现在建筑工地的安全措施还是与一本本国家颁发的安全规程的规定相差甚远,但经过这些年的反复工作,比之十几年前确实有了很大改观。
    
     我刚到建管处时去工地看到的最触目惊心的一个场面是,一个七八层的楼房,工人师傅在做外粉,我绕建筑物走了一圈,从上到下居然没有看到一块脚手板,脚手架外缘也没有一块防护网,连防护用的扶手栏杆都没有,除了立杆,就是大横杆和小横杆。粉刷工是站在脚手架的三根大横杆(滑溜溜的竹竿)上在干活。我的天哪,简直就是在玩杂技啊!稍不当心,一脚踩空或脚下一滑就会摔下来。我这在地下站着看的人的心都不由吊了起来。
    
     我报到的第三天,就碰上了例行的全市季度建筑工程安全大检查。说是全市,就抽了十七八个工程,大约只占全部在建工程的百分之二。检查通知一周前就发下去了,检查三天,{yt}六七只工程,上午去那,下午去那,中午那个工地老板招待吃饭全都安排得地地道道。检查人员一行六人,我是科长,是属于全面看看的那种,没有具体在那方面打分的任务,其余五个人,一个电器、一个脚手架、一个“三宝四口”、一个机械、一个资料,都明确分工负责在表格上打分。每到一个工地,老板、工地安全员都早就在那里笑脸相迎,有的甚至他们公司的经理、公司甚至他们县市驻我市办事处的安全员也在那里迎候。一下车,先迎进办公室,每人面前放上一杯现泡的好茶,然后往每人手里塞一包好烟(起码十几元一包的红塔山,有的甚至是中华)。喝完茶,再上工地转圈打分,打完就上车去下一个工地。
    
     吃饭嘛,不用说,都是比较像样、xx一点的饭店。当然,安排饭的工地一般是做得比较好的,很差的工地是不能吃他们的饭的。
    
     第四天,根据打下来的分,汇总一下,就出来高低了。根据分数,写文件,高的表扬,低得很多的批评。大检查就完成了。
    
     由于检查是大约提前一周通知的,各工地都提早作了准备。去的那{yt},有的工地甚至连门里门外的道路都洒上水,扫得干干净净的,真的称得上是“洒扫庭除,以迎宾客”啊。
    
     这{dy}次,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这些被检查的工程能反映出全市工地真正的全貌吗?有代表性吗?提前一周通知,是不是给他们以“加工”的机会?没检查到的工地情况怎样?这样的检查起什么作用?是不是做表面文章走过场?
    
     我看到以前的报表,全市建筑行业每年因工死亡4~5人。
  
   大家都知道,早多少年全国各地就开始了每年层层评定优质工程。建设部的为部优工程,下面是省优工程,再下面为市优工程。当然,评优是一级级往上的,没有市优就不可能有省优,没有省优就别想部优。我们市评优的程序是先由各建筑公司把拟报评的工程报送给各市县驻我市办事处,由各办事处组织人员验收,看能不能报市,通过了的一方面由各办事处报送市建管处,另一方面则要建筑公司针对验收后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我们收到报送材料并汇总后,就组织人员去一个个工地进行市优初验,看可以作为市优候选的就提出问题叫工地整改,看过后认为不行的就直接“枪毙”了。那些候选市优的工程经我们汇总后就择日由市评定小组(由市建委、建工局--现在合并为建管局了,和我们建管处各出二三人组成)验收,验收后经过讨论定下来就评为市优工程。
    
     这评优活动,各施工单位是十分踊跃的。因为这一张张优质工程的证书是建筑公司的荣耀和金字招牌,也是以后接活的资本啊!那个业主不希望给自己干活的公司实力强,活干得好,自己既省力又得了好工程!
    
     但这层层评优有一个无法避免又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各级评优验收时只看、也只能看建筑物外表,无法了解建筑结构的真正优劣状况。就像在马路上看人,只评价其人的面貌和穿衣,至于他是否病人,那就天晓得了。我在评定小组开会时提出过这个问题,领导和老人们是这样回答的:相信质监站的资料。往深里想,不这样又能怎样!
    
     我忘不了到建管处当技术科长的{dy}年,评市优时发生的这样一件事。
    
     下面报上来的报评市优工程的项目汇总后,我就带着有关人员一个个项目去初验了。其中有一个项目是一个中学的食堂兼礼堂,工程不大,也就 1500 平米左右。我看了,外墙面砖贴得不大好,有色差,墙面平整度较差,缝宽差的较多,也不大直;室内地面有裂缝等等,但{zd0}的问题是,大跨食堂的每个窗台墙中部都有裂缝。我这个人性子直,又是初到建管处,就直截了当地对陪同的建筑公司经理和他们市办事处主管技术的副主任说:这个工程不行,不能评优。他们一再地跟我商量,能不能先放进候评名单,存在问题他们马上整改修理。我跟他们说,地面、墙面的问题都可整改,花钱多少的问题,但食堂窗台的裂缝是因为食堂这样的结构屋顶荷载集中在窗间墙上,而食堂间距和窗宽又较大,地基沉降不均匀,建筑物没设地圈梁或在窗下设钢筋混凝土小梁所致。这是结构性的裂缝,表面修补无济于事。这个工程的评优资格就这样给我“枪毙”掉了。
    
     这件事过去了,我也没把它放在心上。可是很快地我发现,建工局有一位要员原来跟我关系不错的,突然就生疏了,而且原来办事很好商量的,突然就什么都不好商量了。我很奇怪,但百思不得其解。直至后来那位办事处管技术的副主任又来找我,说是那个被我“枪毙”了评市优资格的食堂工程的建筑公司经理跟建工局那位要员是铁哥们关系,那个建筑公司今年工程很少,能拿出门去的就这一个,但他们今年又一定要上个市优,没工程了,只有一只两百多平米的汽车库小工程了,照例这样的小工程是不能评优的,但没法了,让我能不能睁只眼闭只眼让他们报了吧。话说到这里,你说我怎么办?我只好把两只眼都闭上了,让我们科的同志把那只二百多平米的汽车库报为市优候选工程。从此以后,对市优工程的评选我就很少发言了:你知道你反对的那个工程的后台是谁?
  
   评优,评优,我所碰到的最典型的评为省优工程的一例是这样操作成功的。
    
     有个老板,是改革开放后{dy}批外地人在我们这城市承包工程的,此人瓦工出身,小学文化,虽其貌不扬,个也很矮,但心眼不少。九零年就买了轿车,给他开车的是原来我市中药厂的一名女司机,三十四五岁,因为中药厂效益不好,濒临倒闭,就没白没黑的给他去当私人司机了。
    
     那天,他坐着那位女司机开的私人轿车来接我们去看他刚完工的一幢市精神病院办公兼病房大楼。六层楼,我们楼上楼下转了一圈,他开口说话了:这只工程怎么样?我打算上个省优工程。我吓了一跳,还要上省优?我老老实实对他说:你看你贴的这外墙面砖,高低不平,色差严重,你看你这屋顶,多处漏水,室内的洗手池也没一个不漏的,都漏到了楼下,房间的墙皮都成啥样了!别的都不说,就凭这两点,你市优都拿不到手的,还省优?!他笑嘻嘻的对我说:只要你不挡,你看我能不能拿到省优。我档?谁不知道他在我市干了这么多年了,路路通,上上下下有的是关系,我不光想档也挡不住,还不知会得罪了哪位大老爷跟我过不去,给我穿小鞋呢。我只好对他苦笑笑,什么话也没有说。
    
     市优,对他来说,真是小菜一碟。正式检查验收那天,他居然连因为屋顶和洗手池漏水而造成的墙面水印都没刷点涂料盖盖,就领着那些局长什么的上楼看去了,这些问题局长们当然也提出来了,他只是笑嘻嘻地说了句:局长放心,我肯定把它们修好,这事就算完了。市优证书当然给了他了。
    
     省优呢?过不多久,我听说由我们科一位已退休的老人(他过去和省建工局×处的人比较熟)领着,他到省城去了一趟,还把那位虽是一般工作人员但管着跑前跑后安排、整理资料等三十来岁的同志接来专门看了看工程,“指导”了一下需要怎么整改。
    
     由于省优工程规定必须工程竣工后一年才能评定,所以第二年他又照此做了一遍,开着车去省城待了几天,又请那位同志来现场“指导”了一下。
    
     两个月后,省优工程检查组来了,我是陪同,我只在楼下转了转,连楼也没上,更没陪着他们上下转悠,就回来坐在车里打盹。我有什么办法,这样的工程还上省优!
    
     你别说,两月后,省建工局的文件到了我们那里,我市精神病院病房大楼榜上有名。
  
   监理公司在我国兴起大约是1993年的事,这以前建筑工程的质量是由质监站一竿子到底的。


郑重声明:资讯 【地震de的震害想到现在的建筑质量_我的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