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论109] 读《马桥93-97年发掘报告》_马崧良子_新浪博客

     [吴论109]              读《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2002年12月出版的《马桥93-97年发掘报告》,购蒇已久,未及精研,近日在草鞋山、杨家、庙墩发现瓷釉豆,再细读第八章《关于马桥文化的专题讨论》第七节《马桥文化原始瓷和红褐陶(印纹陶)》,获益良多。(注:凡引该报告原文,均以楷书字标示)。

 

    1、原始瓷的发明目的和功用。

   马桥文化的原始瓷器形只有罐和豆类器。罐类器均施釉于器外。豆类器多数施釉于豆盘内,豆盘外不施釉。说明在原始瓷发明之初,其目的和功用是增加观赏性,使之不吸水,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良渚文化原始瓷的目的和功用,也达到了增加观赏性,不吸水,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精品还可以用于祭祀礼器。而良渚文化原始瓷的器型,却远不止豆和罐两类,还包括釜、鼎、盆、盉、缽、甑等其它实用器。

    在江南,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的先后衔接上,无论是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生产、生活工具方面,文字、宗教、城市建筑等上层建筑方面,都存在着退化现象。这就很可能早马桥文化近千年的良渚文化原始瓷更先进些。

 

   2、原始瓷的胎体。

   马桥文化的原始瓷,大致可区分为两种胎体,一种富Fe2O3(氧化铁),近褐色;另一种Fe2O3较贫,接近于所谓以瓷石为原料,灰白色胎。两种胎体的SiO2(氧化硅)含量都超过了70%,这一特点同其它地点出土的商周原始瓷胎相近。当然,既然称之为原始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原始性,胎质的非单一性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原始瓷发明初期,更是如此。

    良渚文化原始瓷的胎体,一种是五夹心、五夹层的厚胎(见[吴论106]图20、21),中间为黑色细泥,上下各附一层红色细泥,再分别涂上红、黑色瓷釉;第二种是厚仅2-3mm的薄胎,材质是白陶、红陶,再分别涂上红、黑色瓷釉(见[吴论106]图7-10,[吴论107]图15、16),敲击有清脆的金属声。

 

   3、原始瓷釉的化学成份与成因。

   原始瓷釉有黑釉和青绿釉,黑釉中SiO2(氧化硅)的含量比较高。釉层的厚度达到0.15-0.25mm,质量较高的覆盖整个胎面,光亮透明,已经形成玻璃态。质量较差的有明显的开裂和剥落。

    各标本的SiO2(氧化硅)的含量比较接近。另一种主要成分Al2O3(氧化铝)的含量也比较接近。含量差异{zd0}的是CaO(氧化钙),最少者8.85%,{zg}者17.37%。原始瓷份木灰的判断。

    良渚文化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需要今后正式考古项目的经费去做。目前我能做的是放大200倍的显微观察,瓷釉涂层中能见细小发亮的云母片及致密的氧化硅微粒。保存得好的标本,胎面似镜,光亮透明,已经形成玻璃态。

 

   4、原始瓷的发源与产地。

    马桥文化早期己经出现在硬陶上施加涂层的尝试,因其尚未xx熔融玻化,所以还不能算釉,也就不是原始瓷。在印纹陶上施黑色涂层应源自于肩头弄遗存,以后再向北传播到环太湖地区。原始瓷的发源地应该就在浙南闽北地区。遂昌好川发现印纹陶与良渚文化遗物共存,是进一步追溯印纹陶和原始瓷起源的重大发现。

   遂昌好川发现印纹陶与良渚文化遗物共存,是进一步追溯印纹陶和原始瓷起源的重大发现。”现在在苏州、无锡的良渚遗址,发现了上海马桥遗址良渚文化地层中没有的原始瓷实证,期望两地考古部门对遗址开展原始瓷起源的正式专题考古,我想这应该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重大课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吴论109] 读《马桥93-97年发掘报告》_马崧良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