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_云芝_新浪博客

 

马塞尔(1889~1973)
  Marcel,Gabriel
  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巴黎大学 ,1910 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著述和研究。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渲染孤独的人的存在及其痛苦,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伦理问题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他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人永远在“旅途”中,永远达不到终点,也根本没有终点,人只有与上帝“交往”才能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存在。著有《旅人》、《存在的奥秘》等。

    马塞尔幼年丧母,深刻体验了孤独。他学会以戏剧来制造对话机会,八岁即写过两篇剧本,此后一直以日记写下他的形上沉思。在{dy}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体验了“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当成抽象的号码或数字。这位法国哲学家特别指出“是”不等于“有”,“奥秘”不等于“问题”,“我与你”不等于“我与他”。从这三点可以引发正面积极的人世情怀。

 

是(Being)≠ 有(having)

    许多人喜欢问“我拥有什么”,然而实际上,一个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存在主义有一句名言叫做“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拥有就是被拥有。)举例来说,一个人拥有一辆车子,就等于他被这辆车子拥有,因为他必须时常担心:“我的车有没有被盗走?”又比如,一个人拼命赚钱,终于xx买了一栋房子,他拥有了这栋房子,而他也被这房子所拥有,从此以后他更累了,因为一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烦恼房子的问题,景气不好的时候考虑房子跌价,每年还要缴一堆税金,几年下来,生活品质反而下降了。

    由此可知,拥有的东西太多时,人的生命内涵以及注意力就分散了,{zh1}反而会被拥有物所拥有,变成了拥有物的奴隶,以致精疲力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你所“有”的越多,所“是”的就越少,“有”“是”二者常常呈反比。

    当然,这只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去拥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必拥有。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必须是我们所能够掌握的,也就是“简单生活”或“简朴生活”。

    这就要把握两个原则,{dy}个原则就是“东西用到坏为止”。这是一种习惯,我们不应该把还可以用的东西丢弃,因为任何东西的存在,无论它是什么材质,若是没有被充分利用,那么它作为这样东西本身的价值就被忽略了。

    第二个原则是“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是必要的。把握这两个原则,才能够做到不浪费的简单简朴生活。

 

奥秘(Mystery)≠ 问题(Problem)

    我们常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青少年问题、家庭问题、老人问题等各类关于人的问题。事实上,与人有关的都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若是问题就有其解决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找到解决的办法,问题自然会消失。但是属于人类的问题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因此对于人类,应该以“奥秘”形容人之。奥秘与问题的差别在于,问题是预设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消解。奥秘则否。我们只能与它同在。比如一对夫妻有一个问题小孩,他们不应该认为小孩有问题,唯有跟他在一起生活,把他当作“奥秘”对待,而不是当作“问题”解决。

    我们和人来往,都希望彼此的相处永远没有困扰,但是这种奢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如果我们跟朋友在一起都没有任何需要费心的事情,这表示彼此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感情,因为人是奥秘,不可能没有生命的互动。

 

我与你(I-You) 我与他(I-He)

 

 

 

人生=旅行的过程

    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过客,不是归人。既然只是过客,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呢?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人生所有的一切,{zh1}都不能带走。所以我们要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分享不单指物质方面,还包括爱、关怀、知识、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其实整个人生就是一个旅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因为缘分而有机会在一起,因为我们必须做到“舍得”,并且在当下珍惜及感受相处的缘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马塞尔_云芝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