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井冈山--齐立刚

423,跟随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处组织的红色考察,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吃了中午饭,便迫不急待地向井冈山的制高点黄洋界出发了。

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就象一个摇篮,横卧在罗霄山脉中段。当年,xxx和朱德在这里建立了{dy}支工农红xx伍,从那时起,便把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燃进了八角楼的灯油里,写在了朱德的扁担上,留在了睡过的稻草铺,溶进了革命战士的血液中,浸染在了红色的杜鹃花里。

顺着盘山路,来到了黄洋界。黄洋界因“黄洋界保卫战”而驰名中外。xxx对黄洋界情有独钟,曾吟咏在三首词中,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等名句。拾阶而上,登上山顶,当年战场的遗迹还在。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仿佛在战壕中仍弥漫着未散的硝烟,阵地上仍渗透着鲜血的殷红,耳边阵阵松涛似红军战士的呐喊在回响,那门立下战功的迫击炮依旧挺立在那里严阵以待。当年红军物资缺乏,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用滚木雷石、竹木阵等原始的武器,抗击和消弱敌人,用仅有的3发炮弹,其中前2发是哑弹,{zh1}1发打在了敌军的指挥所,赢得了战役的{zh1}胜利。如今在哨口上,矗立着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为朱德亲笔所书,背面刻有xxx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词的全文。

站在黄洋界哨口,极目远眺,山势雄伟,峰峦起伏,红红的杜鹃花撒落在山间,象充满激情的火焰在跳动。据导游讲,我们到的前{yt},井冈山地区下雨,杜鹃花被打落了,天一放晴,就会开放。因此,在崇山峻岭没有看到满山遍野的映山红。黄洋界四周险峻,壁谷幽深,站在哨口上,可俯视山下的小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遥望东南的方向,山下依稀可见“兰花小径”。这条小路是朱德和夫人伍若兰经常走过的地方,当地群众为怀念伍若兰同志而命名。在一次战役中,伍若兰同志为掩护同志们转移而被捕,历经敌人严刑拷打,壮烈牺牲。之后敌人又将她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赣州城门。

xxx和朱德挑粮走过的另一条小路伸向远方。19284月,红军到达井冈山后,由于xx人数增加,国民党xx严密封锁,红军官兵粮食、盐、药等生活用品十分紧张。为了解决给养问题,红军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身为军长的朱德和人民群众一样,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经常和士兵一起,从宁冈的大陇,翻山越岭,往返50余里挑粮上山。当地群众考虑朱德军长的岁数大,还要为革命身心操劳,就在他的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几个字,好在装红米和其他粮食的时候少装些,给他减轻点负担,保重他的身体。

在小时候,井冈山的翠竹因袁鹰的蓍名散文而长留在记忆中。来到百竹园,一进门,《井冈翠竹》那篇散文便在石碑上。“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重温这篇优美的文字,当年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情景跃然纸上,历历在目。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对红色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19291月,由于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失误,失去了群众的帮助,红四军主力3000多人不得不向赣南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留下700多人坚守井冈山,后因寡不敌众失守。2万多敌人窜入大、小五井村,实行了“石头过刀,茅房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政策。在小井村,红军医院中没有来得及撤走的130多名伤员,被赶到稻田里,全部被杀害。当年大井村的民房几乎全部被烧毁,黄洋界的树木也被全部烧光。1965年,xxx重上井冈山时,对血的教训不胜感慨。解放后,井冈山人民按照原貌恢复了大井村xxx、朱德等红军将领的旧居和红军战士住过的房子,将没有被毁掉、保存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作为岁月的见证;在黄洋界用飞机重新播下松树的种子,现在翠绿的希望满山遍野。

二天时间里,以茨坪为中心,我们走遍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xxx、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故居、八角楼、黄洋界、百竹园、红军医院、造币厂旧址、龙潭等景点,在艰苦的条件下,xxx在这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xx篇章,指引了中国革命。一路走下来,感觉到井冈山的路不好走啊。

那天,我们去龙潭,踏着已经修好的石板路向下走。想当年的路一定是高低不平、百转千回的。在下山前,导游说,下到潭底,如果太累可以坐缆车回到山上。到了{dy}潭,同行的小崔问我是否还从原路返回上山。在同行的人当中,我原以为我的岁数不算太大,心里总觉得还年轻,一细打听才知道,已经是排在前几名了。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上,我觉的年轻了许多,说:没有问题,我们一定要走一走红军路。

山底的景色最美,五神河水经过五次飞越山岩,形成五个阶梯瀑布和深潭,{zh1}一潭叫仙女潭,仙女体态阿娜,曲线优美,双手高举过顶,河水象从扛在肩上的泥罐中倾出,飞泄而下,就象那幅世界名画,可是我不知道那幅画的名字,如果再见到,我一定把名画的名字记下来,告诉大家。稍事休息,我们又原路返回。这次是上山了,我们坚持爬上了山顶。

我原以为没有几个人能步行返回了,没有想到,一出景区的大门,早有红玲副处长等几个同行的人已经到了,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而且没有坐缆车,都是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走出来的。我自愧不如,原来红色的路上,尽管山路崎岖,曲曲折折,上上下下,但同行的人还真不少。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前面有二个年轻女孩在议论,一个问,上山是为了什么,另一个说,是为了下山。

是啊,当年老一辈革命家上山,不就是为了下山,把全国穷苦的人民大众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吗!

其实,我们上山和下山只是一个过程,最终是为了身心享受,思想追求到一个新的境界。

夜宿茨坪,辗转反侧。我在想,带些什么回去呢?

思索半天,还是把井冈翠绿和红米南瓜带回去吧,与同事们分享。

郑重声明:资讯 【登上井冈山--齐立刚】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