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成公害?_齐鲁心理网_新浪博客

    最近英国两位科学家在《新科学家》杂志发文称,过量摄入食盐成为公共健康杀手,其危害等同于吸烟。

    隐藏在食物中的盐造成了全世界数百万的人死亡。因此减少食用盐对公共健康十分重要;这也是拯救生命最容易、{zpy}的方式。但是为什么削减食盐带来的危害会遇到激烈的xx呢?

    首先,减少食盐摄入本质上就是降低血压,因此降低了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2007年发表的一项对现有所有证据的分析指出,减少摄入食盐15%,到2015年全球将可以阻止差不多900万人死亡。这等同于减少胆固醇和禁止吸烟对公共健康的效益。

    还有其它分析得出结论,每日食盐摄取量减少5克可以降低23%患中风的可能,减少14%的心血管疾病。

    减少食盐的好处还有很多。高食盐摄入与慢性肾损伤、胃癌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联系被反复报道。

    毫无疑问我们的盐摄入是过量的。一个典型的英国成年人每天大约消耗8.6克盐。美国人甚至消耗更多,差不多有10克,几乎是美国推荐用量的两倍。这也是人体实际需求量的六倍还多。

    根据美国国家饮食指导方针,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不应超过6克。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是5克。甚至这也超过人体的需求量。生理学上成年人的适当摄取量只是1.5克左右。

    美国饮食指导方针还在不断更新,2010年版普遍预期会降低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来自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zy1}研究院的英国建议量也同样充满期待。

    超量的食盐摄入并不是一件个人选择的事情。我们的饮食中只有大约15%的食盐是由我们自己添加的;剩下的都是在食物卖给我们之前都加到里面了。加入食盐可以使食物更美味,增加肉类产品的含水量,增加口渴感。所有这些都对食品和饮料企业有利。

    这些隐藏的盐分意味着购买食物时阅读食品标签非常重要。然而这还不够。如果人们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收入和时间来阅读和理解标签并且有精力调整他们的行为,这确实很好。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人并不能做到这些。因此,就需要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干预。

    大多数人同意即使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也有责任监管。尤其是对孩子,他们对高盐量摄取特别敏感。

    这是公共卫生干涉食盐消费量的道德理由。政府立法在公共场所禁吸烟,他们还下令饮用水源必须不能被霍乱菌污染。同样,他们也应致力于逐步减少隐藏在食物中的盐分。

    在美国,纽约市卫生部门正在做这件事。他们协调《国家减盐倡议书》,联合城市、州和健康组织帮助食品企业和餐馆自愿减少使用食盐。15个州的卫生部门已经签署了该倡议书,目标是在五年内减少20%美国的食盐摄入量。一项xx分析指出,这将每年拯救上万人的性命,并且避免数十亿美元的卫生保健费用。

    这是xx可以做到的。自从2004年,英国食品标准局就一直与食品企业合作,明确标示标签,逐步减少食盐用量,使消费者不需要担心疑虑。其直接结果是英国平均食盐摄入量由每天9.5克降到了8.6克。

    日本、葡萄牙和芬兰这些国家的工作更加出色,他们通过联合管理、明确标签、公共教育和与企业合作等方式把每日平均食盐摄入量减少了5克甚至更多。

    本月初,美国医药研究所建议美国政府干预减少食盐摄入。然而,食品企业却在竭力阻止这些行动。食盐工业的年营业额在数十亿美元,并且没有任何裁减计划。因此,在新的食品指导方针出台之前,有文章出现在《xxxx》和其它媒体上宣称减少食盐的证据尚不明确。

    这些争论都是错误的,减少食盐的证据非常明确和一致。大多数的矛盾结论来自于极少数的科学家,他们多与食盐企业有联系。因此,他们使用技巧和花招,发布错误信息,成功地造成了舆论混乱。

    同样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烟草企业花费数十年来否认吸烟会导致致命疾病。他们非常成功的策略就包括指责这是科学阴谋,选择性的使用科学证据,资助科学研究得出与公共卫生专家相反的结论。通常情况下,食品企业更有道德观念,但是他们做的还远不干净。

    减少食盐摄取可以拯救生命,有多少人会因此获益将取决于政治家们是选择接受证据,还是屈服于企业的压力。

作者简介:

    佛朗哥·卡普西奥(Franco Cappuccio)是欧洲{zy1}中心高血压和心代谢研究所主任和世界卫生组织营养合作中心主任,这两个中心都设在英国沃里克大学。

西蒙·卡普韦尔(Simon Capewell)是英国利物浦大学临床流行病学教授。

       学心理咨询,优化人生,家家心理,您理想的心灵家园...... 

               报名电话:0539—8303828  2022112      
               工作QQ:    29928418     29928392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食盐成公害?_齐鲁心理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