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五经之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书。传说在伏羲时代,龙马从黄河出现,负有“河图”,神龟从洛水出现,负有“洛书”。最初的八卦就是从这里来的。伏羲画八卦,这一传说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八卦是人们用符号来记载天地人事和万物的变化,由八卦而演变成的《易经》,造文字以记事,制作以干支纪年的历法,使炎黄子孙逐步进入文明时代,积累智慧,传递信息,扩大了活动范围,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
而著《周易》的西伯姬昌,是被残暴的殷纣王关押在羑里,经过七年的寒暑更替,两千多个日出日落,从82岁到89岁,写就了这部天下奇书。现在我们研究姬昌在三千多年前所写的卦辞,不得不为姬昌的智慧所折服。一些卦辞看似简约,却蕴涵着无尽的奥妙。通观易经64卦,卦卦相递,相辅相成,宇宙间的很多玄机就尽囊括其中了。
从郑州到羑里虽然只有200多公里,但因有高速公路相连,所以只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汤阴县,从县城往北,片刻功夫就到了羑里。一望无际的平原,从这样大面积的平原状态来看,可以断定的是缘故时期的化合冲积平原。黄河北去之后,留下了两条小的河流,一为汤河,一为羑河,古时称它们为汤水和羑水。汤阴县城在汤水之南,故称汤阴;有羑里在羑里之南,却称羑里。一些文献记载,盖因羑水在羑里城北面绕了个环状,然后东去,羑里城似由羑水所包,故称羑里。现在的景区被一圈围墙所包,进了大门,就看见了羑里城遗址,遗址高出地面5米。讲解员告诉我,这处高台南北长106米,东西长103米,在夏朝时就被当作国家监狱,当时叫夏台。到了商朝,才改叫羑里;而到了周朝,就又叫囹圄了。不管如何改,都是监狱。囿与羑同音,而囿又含拘、限的意思,不但囿,而且要囿在里面,以示不可逃脱。这大概是殷商统治者取其名的真正原因。
上了高台,有文王庙,有参天的古木,还有许多碑刻,但是我都无心去看,我让讲解员直接带我到演义坊。
这是一座建议的草房子,虽然是后来重建的,但我认为草房子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殷纣王富丽堂皇的宫殿是众所周知的,而贵为西伯的姬昌也有豪华的官邸,普通平民则有砖瓦房舍,但囚徒已沦为人下人,一脚踏在阴间,一脚踩在阳间,所以,有草房遮风挡雨已经不错了。
走进演易坊,站在文望塑像前,我专注地看着正在安静思考着的西伯,长发在后,长须在前,都静静地垂着。一双眼睛,含蓄又深邃。这应该是西伯当时演易的状态。没有这样的状态不可能演出《周易》。但我同时想到,到了羑里就是重犯,就有一把虽然看不见却可能随时砍下来的大刀在头上悬着,在这样的状态下里,82岁的姬昌怎么还能安静地做学问、推演出包罗万象的《周易》呢?
后来我想到了时间。西伯在这里不是拘了{yt}两天,而是七年。在这七年里,虽然时时刻刻都有被杀的危险,但开始和后来是不同的。刚刚到达这里的时候,九侯和鄂侯被杀的血腥味儿还没散尽,西伯不可能不畏惧。但是一日一日渐渐过去,那把悬在头顶上的刀却一直没有落下来,这时候,西伯脑子里应该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把刀还会不会落,什么时候落?
他的生命没有衰亡反而更加旺盛起来。随着易研究的深入,一个宇宙摆在他的面前,人的各种状态摆在他的面前,“仰观日月星辰之象于天,俯观刚柔高深之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变化于人,会合了三才的道理,创始画出八个卦来。每卦有三爻,一卦变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以发泄神明幽微之德,一区别万物感应之情,定天下之吉凶,而成民之务焉。”
虽然后来纣王放了姬昌,姬昌的次子武王率兵灭纣而建立了周朝天下,并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岁月荏苒,周朝及文王的名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传下来的易。而姬昌的魂魄,因了此书流芳百事。狱中的苦难,成全了姬昌,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
后人尊称姬昌为“圣人”,他得之无愧天地。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