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不出台大家期待的固定的上网电价,从能源局的角度认为看不清楚光伏产业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有许多人认为实验室已经达到25%甚至更高,但是如果产业化之到底能否达到商业化,它的成本能降低多少,现在很多人还看不清楚,决策者也看不清楚。所以能解释为什么政策支持没有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企业家更多的和政府沟通,这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利用太阳热能将大大提高光伏效率 陈达:除了政策层面,技术也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事情。想听一下英利在技术研发方面有什么动向、成果?在技术方面我们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也是很想和专家进行交流。 马学禄:英利现在有一个太阳能发展技术xxxx实验室,和荷兰国家能源中心有一个合作叫熊猫计划,做高效电池。去年年底效率已经达到了18.5%。今年还会有一个更大的推高。事实上太阳能光伏电池还有一个可利用的很重要的价值,如果照到太阳能电池的能量是{bfb},10%会反射走。还有90%。假定我们太阳能光伏的转换效率是20%,还有70%变成热量。这个热量如何利用,这也是很多光伏企业在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在关注这个问题,而且也有自己的思路。我觉得除去我们提高现有光伏转换效率之外,综合利用能源系统,这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潜力非常大。
孟宪淦:技术角度来看,光伏产业无非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是使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常规的化石能源一样,甚至更有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他是一个市场经营的体制,没有利润企业不会做,所以我想这个交叉点应该在哪?一个是技术要进步,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又要保证企业有一定的利润可以顺利的生产和发展。这两个的交差点非常关键,即使我们国家有上网电价、有补贴,企业不能赔本做。交差点目前是在哪,今后做到一个平价的上网电价应该在哪? 马学禄:首先如果太阳能有10%被反射走,20%转换成电能,还有70%是热能。如果我们能利用这里面的30%的热能,总的利用效率就达到50%,这个成本就会大大的降下来。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把太阳能的光利用和太阳能的热利用集成起来。第二,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建筑的构件,那么节约了建筑成本的同时也是节约了自己的成本,这是另外一个途径。这两个途径做好了,孟老提出的问题肯定能达到,而且我认为很快就能达到。 施亮:孟老提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怎么样把光伏的价钱降下来。一个是怎样提高转换效率,现在几个大的光伏企业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阿特斯也推出了ESE高效电池,叫增强型选择性技术。它的单晶硅转换效率18%,多晶硅还是17%左右,在国内还是比较靠前。但是单纯的靠这样一个技术还不能把光伏发电的成本降到与化石能源的价钱去接轨。另外通过聚光系统把没有充分发挥的热量利用起来。阿特斯降成本一个是提高效率,一个是降低过程中的成本。多晶硅的成本在电子组件里面占的成本比较高。按照多晶硅大家说得比较大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物理反应,一个是化学反应。物理反应,就是它不太适合做半导体性的硅,但是做太阳能的是可以的。这样就把它的总体成本下降很多。阿特斯已经把电池片的组件降下来了,这是在技术方面我们做的工作。 在制度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通过国家认购委员会做的国家光伏实验室。瞿总本人是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的成员之一,他之前一段时间在中央党校的汇报中讲了要成立光伏利用研究院,得到了李源潮同志高度的评价。要设立这么一个研究院,一个是要从机制上把创新机制运用到市场机制中来。第二,我们也需要得到各界的支持,包括政策方面的支持、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关心。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讲,我们非常有信心在大面积使用上把光伏发电的成本快速地降下来。 马学禄:在降低光伏成本方面,现在六九硅业正在出产过程中,它的成本会降得很低。这个直接导致了电池成本的下降。另外我认为整个光伏总成本的降低还有两个大的途径,{dy}个大的途径,就是所有的产业必须要达到经济规模,它的成本才能迅速下降。我们国家光伏的国内市场没有启动,所以在很多环节上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第二件事就是设备的国产化,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现在进展也很快。这个设备折旧在成本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当我们国家不能自己生产的时候,这个设备天价,五倍十倍的利润。当我们能生产的时候,他的价格就降下来了。所以我们把设备的国产化做完了,也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所我认为不需要担心这里面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一定要把光伏技术提高到多少,这几个因素加起来没有问题。
陈达:我们今天很难得有那么多在场的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和媒体的代表,我们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在场的各位。 法制日报社记者: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国家政策支持有一些,但是还要再继续出什么样的办法?我想问问国家在这方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有什么具体的计划?管理办法重点在哪些方面进行支持? 《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细则将出台 上网实行配额制 任东明:提到支持政策在座的都知道,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公布》之后,配套的许多细则已经陆续都出台了,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指导目录、发电管理办法、费用分摊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的大概有十几项管理办法都已经公布了。各部委包括财政部、建设部也发布了很多补贴政策,财政部还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基金,这些办法都是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之所以我们国家的风电太阳能发展这么快,也与这些办法出台给了很明显的信号有关。尽管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政策不会像傻瓜相机一样,大家拿出来都能用。政策启用有一定的条件,如果这个条件达不到,就会影响它的操作性或者效果。为什么去年年底全国人大又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订,是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已经积聚到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情况。所以出台这个修订之后,陆续要出台一些办法,现在财政部已经起草完了,可能马上要发布的就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这个基金把原来国家发改委价格附加,包括财政也拿出一些预算,加在一起建立基金,而且使用更方便。想通过这种基金来支持包括智能电网、边远地区的离网的发展,包括各种新技术研发,都在这个基金里来支持。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政策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办法。这个配额制如果出台的话,就要对电网企业进行强制要求,对大型的发电企业进行要求,让他有义务完成这个可再生能源发电。所以如果这两项政策真正出台之后,可再生能源面临的瓶颈可能陆续会解决。所以我们未来也期望这个政策起到作用,推动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进一步的发展。 风电资源评估仍待落实 目标制订不够科学 记者:刚才几位在谈到光伏能源是比较多的,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近期要开展的风电的一次普查,这个普查应该会涉及到哪些方面?媒体当时报道的一个说法叫国家能源局要促进风电硬上网,这样一个目标未来如何分解?有没有什么规划? 孟宪淦:风电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模{zd0}、上网电价相对比较低的领域。从风电来讲,我们国家发展非常迅速,2009年底装机容量已经突破两千万千瓦。原来我们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时候希望到2020年达到三千万千瓦,这三千万千瓦的目标可能今年就能够实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dy},国产设备的可靠性问题。究竟我们国家风机制造业的历史还不太长,在前几年还主要是依靠进口或者按照国外的专利生产。短短的几年我们的风电设备已经基本上实现国产化,原来70%的国产设备的要求现在已经取消了,因为已经实现了。但是设备的可靠性是一个关键,它应该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十五、二十年以上。 第二个问题,上网电网的接入问题,这是一个{zd0}的问题。因为目前从电网建设来讲,对风电装机容量这么快的发展速度还不太适应。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政策法规,要求我们在风机设计安装的时候,同时就要对电网的设计和安装都要进行同步进行。所以对于风力发电上网问题,以后应该是逐渐得到解决。现在尤其是中国特高压输电,输电解决什么问题?一个是解决远距离的输送。内蒙的发电可以输送到华北、北京。另外,解决了风力发电不太稳定,我用大范围来消化。再配上其他的措施,所以技术问题不是障碍。关键是我们政策的配套。 第三,管理体制问题,如何能保证风机在二十年之内没有大的问题,能够长期稳定的发电进行供应,而且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个很好的经验,所以风力我认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应该是一个发展很迅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但是从长远来看,从资源量、从技术的先进和可靠性来讲,光伏发电可能更有前景。因为它比风电资源更加均衡,工作也更加可靠。所以到2050年的时候,我们预测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可能会超过风电。风力发电本身也要进步,也要不断的提高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因此未来能源结构一定是一个多元化的,包括了核能、包括了一部分化石能源,包括了光伏、生物智能等等多元化、多能互补的因地制宜的能源体系。 任东明:为什么这个目标大家争论这么多,一方面是这个目标在制订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风电的资源评估一直没有跟上,大家不知道具体资源到底有多少。国家能源局委托国家气象局做了几次普查,通过气象站的资料来分析,原来认为陆上的是2.5,海上是7.5。现在通过普查之后,确定陆上资源比海上资源更丰富,陆上最多能达到28亿千瓦。海上反而减少了,也就是2.5亿多一点。所以资源量如果实现目标的话,现在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去年很多人通过研究提出未来2020年我们国家风电总量达到1.5亿,甚至有人提出要达到2亿以上才能完成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这个目标国家确定之后,还有跟电网的规划目标也要协调起来,这次特别强调规划也有这个考虑。电网的发展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一定要结合在一起,不是说强调发电就忽略了电网,这就需要政府和能源局要统筹规划,这是下一步政府和能源局要做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dy}个问题,现在太阳能电价没有出来,新能源的振兴规划也没有出来。大家都期待了很久,但是都一直在等待。现在新能源的提法也很多,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我们提到2020年的计划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占到15%,这包括了水电和核电。我们今天更多的是在谈风电和光伏,但是关于水电和核电。之前专家的观点是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可能比较成熟。国家在推动的时候能用比较小的资金撬动这两个更大的发展。政府层面有没有这样的思路?2020年15%的规划分配在这几种能源中,孟老的数据是水电占的比重是{zd0}的。在这方面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更具体的规划? 第二个问题,很多新能源的设备商在去做风力发电厂。我们认为他们这样的做法是把一次性能够收回的投资分摊到了以后十年、二十年做收回。不知道我们这两家有没有打算?你们对这样的问题怎么看待? 孟宪淦:水电和核电,它的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也比较好。但是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水利资源开发已经快到头了。它没有更新的资源可以利用了。第二,搞核电,我们国家的核资源非常有限。我们都在和澳大利亚买铀矿。除非以后我们搞核聚变,但是核聚变专家认为五十年之内都不可能用到民用化。所以我认为水电和核电确实不错,但是它面临资源问题。从长远来看,清洁能源仍然是可再生能源为主。因为现在还看不到更好、更理想的评估。大家现在可以讨论,哪一个比可再生能源更好?地球已经47亿年的历史,人类才不过几千年,人类不可能过几百年不存在了,那个时候谁来解决能源问题?所以要从战略眼光看,可再生能源的优势更加明显。 任东明:做大水电的单位或者是专家就非常感到不平,我们大水电也是清洁能源,为什么不作为可再生能源?但是{zh1}在可再生能源法中承认所有水电都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具体划分要由国务院来具体发文界定。我个人角度我也认为所有水电都是可再生能源。它的技术也非常成熟,可太阳能、生物质能相比,它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更多的要向新兴、比较弱势的产业进行倾斜。这一点不必再争论了。再争论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只是把新能源做好,把目标定得更科学、能够实现。 马学禄: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始把产业链往下延伸,这件事事实上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英利也非常关注整个的系统。从国内{dy}个太阳能光伏大厦,这是一个小型的系统,大型的系统我们在海外参与过很多。在国内我们也适当的参与大型系统,我觉得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问题。这涉及不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在这里我只能回答到这一点。 施亮:关于您说的这种状态,从光伏行业的发展状态来看,主要是从国外市场,应该说国外市场培育了国内这几个规模比较大的光伏企业,在国外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很多技术也涉及到了境外的过程中。在国内大家也在往后续延伸。因为国内整个大型的光伏电站在之前很少。大家在这方面经验都比较少。包括一些设计院,包括现在我们发电的主力军,我们说的五大集团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上对这个东西有认识。但是从实物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来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是不充分。太阳能发电又是一个运营生命周期比较长的,一般在20到25年。按照现在这样一种转换效率,按照自然条件的光照时间来看,再加上现在的这些成本因素,决定了整个项目的盈利能力是非常有限,或者说还不一定能够保证盈利,每一个细节的改进都会对项目产生一些本质性的影响。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些在海外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的光伏企业,就有责任,也非常有兴趣去把整个链条往后延伸一些。作为阿特斯,在国内也成立了做EPC的公司,主要是想把这方面的经验带到国内来。另外,尽量的保证我们项目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环境保护》杂志记者:{dy}个问题,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文件,多晶硅产业对环境的破坏还是比较大的。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虑太阳能这个光伏产业的发电成本的时候,是否考虑到这方面的成本?第二个问题:中国是否具备了第二代或者更先进的生物质能的技术。第二,他是否在中国具备商业化推广的可能?政府是否有出台引导政策的可能性? 多晶硅工艺改进后已不存污染 能耗降低显著 马学禄:现在多晶硅在国内讨论过很多次,我们现在的多晶硅生产大体上有三种工艺,{dy}种工艺叫物理法,这个变成现实的还不多。第二种叫改良西门子法,报纸、媒体上议论的污染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这个改良西门子法是在{zh1}的产品中,{zh1}形成的产品有两种,一种产品是高纯硅,第二种产品是四氯化硅,这个四氯化硅目前不是典型的化工原料。而这种东西对于环境的污染又特别严重。所以如何处理它变成一个大的问题。现在国内采取的主要应对方式就是在循环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它消化掉,最终让它留下来的很少。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工艺目前我们国内的工艺水平和国际上的工艺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三种工艺叫新硅烷工艺,新硅烷工艺和改良西门子法是不同的,它最终的产品中没有四氯化硅,也没有其他的污染物,它就有两种东西,{dy}种叫高成硅,不但可以达到太阳能级,还可以达到电子级。还有硫酸盐,就是常规化工原料,我个人感觉如果我们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高纯硅的这些企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实际装备能力,这个污染会得到很好的控制。新硅烷工艺这个是全密闭循环,不存在任何排除。下一步我认为国家应该用新工艺逐渐代替落后的工艺。 施亮:你的这个问题基本上每次开会都会遇到,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疑问。可能在几年前你说的多晶硅冶炼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今天的时点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改善,我可以给你几个结论点:{dy},现在的光伏发电形成发电以后,大概有1.5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发出的电就可以弥补在形成这个发电过程中的能耗。第二,太阳能光伏运营寿命是20到25年。所以整个太阳能光伏发电是xx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的。 中国发展生物质能面临资源匮乏现状 任东明:我理解你所关注的是生物液体燃料,一个是生物酒精,一个是生物柴油。目前在中国限制两种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的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原料。无论是生物柴油还是生物酒精燃料乙醇,原料还是比较关键的。因为燃料乙醇现在只是那四家,现在160多万吨每年封闭运行的。实际上每年国家有大量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是运营不下去的,而且是没有利润的。这个是面临的事实。生物柴油也一样。07年石油涨到140美元的时候,热情非常高,特别是私营企业。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那么多的热情了。就是因为石油价格影响的。另外,技术也是,生物乙醇,您提到第二代,用秸秆制生物乙醇,现在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尽管中粮集团在河南、河北都有实验室,真正运行的时候,现在政府看不到效果。所以这是两方面的问题。两个制约,一个是成本制约、技术制约,还有资源制约。 孟宪淦:如果我要补充一句的话,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有两个先天的不足。{dy},生物质的资源,任何生物质离不开植物和水。中国的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淡水资源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生物质资源的非常有限。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我个人觉得对于生物质资源来讲,{zh0}还是先把农村能源解决,也就是说农民生活的燃料问题和生产的问题。避免了和城市、交通争夺有限的化石燃料。所以我觉得中国搞生物质能有很多世界上非常先进的地方,比如说农村的沼气,沼气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技术,如果我们用沼气,不是过去一家一户搞集中的沼气电站,起码可以解决村镇这一级能源需求,至于刚才您提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在发达国家、欧美过去都是大豆、玉米、粮食,现在进一步我们搞纤维素,这个纤维素就是生物质能的第二个问题,先进的技术,目前来讲确实还没有掌握。但是如果我们要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的话,可以利用木材、秸秆其他的纤维素来做的话,但是资源仍然有限。所以我觉得生物质能和光伏、风力发电略有不同。风力、光伏技术路线就是发电。但是生物技术路线有好多。在有限的资源我应该以哪种技术路线为主,现在看来争议也很大。但是有一点生物质资源必须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不可能用粮食,也不可能在国外进口粮食,只能考虑我们自己的技术问题。 陈达:请四位嘉宾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这个讲堂给你们的一些感受,也想听听你们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看法。 孟宪淦:我个人觉得搞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是全社会的问题,我非常希望像搜狐这样的国内有影响的媒体能够和我们社会互动。来使这个绿色能源、清洁能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任东明:借这个机会,我搞了可再生能源这个政策也将近十几年,我感觉大家都期望大力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绿色能源前景很美好,但是我一直有一个担心,如果大规模发展的话还有一个危机的问题,比如说生物质能,如果是麻风数大规模在西南种植,还带来生态方面的问题,这方面国内研究还是空白。我作为政策研究学者来说,除了关注未来美好前景之外,我也希望媒体关注未来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果作为一个理性的政府,必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施亮:用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就像现在的电视和电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美好、更清洁的环境。这是我们瞿总创立企业时候的愿景,也是我们全体阿特斯人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我们还将努力。 马学禄:现在全人类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低碳的问题,因为我们燃烧化石能源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占据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接近80%。所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里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这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还是重复我刚才说的一句话,我们希望用今天的太阳、可再生能源逐步的取代昨天的太阳化石能源来满足人类文明对能源的需求。这是我们共同的福祉。 来源:搜狐绿色 作者:陈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