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任刚老师和太极网友对乐传杨氏太拳的交谈_纸上茶艺馆_百度空间
学拳起步是非常重要,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这些外面学的很多,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2: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dy}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

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

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xx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

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

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xx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Q&A:


Q:您说“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这样做会不会导致腰部紧张僵硬呢?
A: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Q:精神与肉体如何合?神意先到,骨肉后到?之间有时差吗?
A: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养气最主要是要生活正常的情况下多练拳,晚上11点左右要睡觉,要睡满8小时,清心寡欲。这些都是养气的关键。练拳;站桩;静功在这样状态下,都是一样的。
我的体会也不见得成熟,只想抛砖引玉吧了。若说错了请不要见怪。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瞿老先生好像对乐奂之先生和董世祚先生的事很熟,这两位前辈隐得很深,但功夫都是绝顶的,是否可讲些来听听?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圆。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

恭喜你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境界,你现在只要练拳时刻刻留意在腰间,不要注意关节处,很快就会化开的,因为你有了基础。


Q:请问真太极先生:杨式太极是否要"裆走下弧"?

A:我没有练过陈式拳,不太懂裆下走弧的含义,不过tjboy先生说运动若载重之船的比喻很好!


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腹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Q:我刚刚开始学练太极拳不到一个月(对着光盘,跟崔仲三师傅学习“108式传统杨氏太极拳”)。现在我对“沉肩坠肘”似乎有所领会,但是在我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肩与脖子之间连接的两块 。。。
A:你的状态可能错了,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Q:“挺腰”为要领双脚做虚实转换时,腰部“命门穴”是否应分为左右两点?
A: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去看看李雅轩先生的书吧!照片可多看杨澄甫老先生的。  


Q:我在盘架子时感觉到胸背很难松,象一块板似的。请问真太极先生,怎样能使胸椎和脊椎松开?
A: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Q:练太极拳能不能同时练哑铃呢!同时站桩的时候身上负重好不好?

A: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二人顶牛或缠结,要用荡开劲将彼引开,而后顺其劲去之。


Q:荡开劲是棚、捋、挤、按、中定的那一种?

A:荡开是身体鼓荡而动的运动状态,不是动作。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 。。。

这里说的是心神和意气在呼吸时的变化。心神与意气及劲正好是相反相成,若不能相反相成就难免顶;瘪;丢;抗。这个很重要,千金难换,要好好用心体会。


你现在的病症是心神散乱,你可能是想的太多的缘故。现在你不要在理上去考虑,不要去体会觉受和境界。你每天先早晚两次站低马步,身体保持垂直下尽量下桩,腰微微挺起,其他地方尽量放松,开裆圆胯。要每次站到两腿酸痛不能坚持,才能收桩。一日两次,一次三趟。一周就会见效。

Q:事情可能不是您说的那么简单,毕竟这种情况有一年多时间了。不过我会按照您说的做。我现在在站无极桩,那么是不是其他都不变,就是努力下蹲。马步是不是两脚叉开更大些。起和收桩有没有什么具 ……

A:你现在先不要练无极桩,因为当你下部无功夫时,所练出的气只能助长你散乱的念头。这也是单练静功容易出问题的原因。下部吃力可对你此症作快速调整。

明理则不惧,克已则无忧


Q:~~~~~~~~~~ 请问何为克己则无忧?

A:“克己则无忧”是儒家的修持功夫,就是xx你不应该的念头,就能坦荡无忧。

Q:请教真太极先生 可否这样理解::"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 是指心神如电切入其虚处, 而意气合 "骨肉一合" 是指劲的产生和作用过程 。。。

A:开合是一种状态,不是指进出运动的状态,神气是在开的状态下切入的。


太极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大致如下:


先要通过站桩等基本功,挺腰;开裆圆胯,以此拎松全身,化去僵块,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这些是练拳个阶段不同的规矩,具体的说,每人身体状态各有不同,偏执也有不同,还要按其体质作些调整。无非是要达到上面说的那些目的。


Q: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何为开合状态, 此开合状态是指心神还是意气的开合状态? 还是肢体动作的开合状态?
例如:“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

A:“神气是在开的状态下切入的” 是指本人在开的状态 。。。

心神、意气、劲都是指自己的状态。你先不要想这些较后端的问题,先将神气练好,自然会知道和理解这些事。

说来容易, 具体来说还很复杂。 比如说要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首先要松开肩胯四大节。 胯节松了, 丹田就像放在架子上, 胯节的互扯带动丹田内转再传达梢节。


此时遇外力……


练拳时实际上只要挺起腰,开胯圆裆,用中线拎松全身,肩胯自然会慢慢松开,并且有{yt}会感觉手忽然一下收敛到中线上,手臂受力自然不会再挺在肩胸,双手自然带动人或化解外力。又{yt}双腿也忽然接上了,四肢如章鱼,此时可谓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有意去练松肩胯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此境界。因为练时各肢有所为不肯交权的原因。


清心寡欲是{zh0}的蓄养方法,还有不能天气如何都不要间断练拳,有事时可以少练但不能不练,因为水一直烧才会开,烧烧冷冷是不会开的,拳的悟是明理为顿,相应为渐,随着功夫渐进,由于身体对理的相应,会增加对理深入和具体。

若你看到过真的太极拳,是{jd1}不会有疑惑的。你现在还没有信心那一定是有问题的。{zh0}的体证是动手时xx符合前辈拳论,且威力无穷。

你说的不是很对,练拳先应该练一些基本功,从此就必须开始以腰为主宰,浑身松开。照理说应该有些基础后才能练拳。走架是为了在动态时保持和深化这个功夫。

盘架是磨刀,动手是用刀,到心一动,神形皆动方能运用,若想半天身体还跟不上就不能用,太极十年不出门应该是指这个。但东西就在前面是不会怀疑的,不是摸石块过河没有把握的。练拳时就必须观想敌在前,与动手时xx一样,若两样怎能用时神形随心?

以腰为主宰渐渐练习有成,自然节节贯穿,再练擎引松放。

我练拳时只注意骨肉和神气相合,没有去注意其他。

先不要管敛臀收肛等,挺腰不是向后,是向上向前。有谁有杨澄甫年轻时的拳架?如有请贴上来,看了他年轻时的拳架就好说了。

腰没有练出来之前的头顶悬是假的,只有腰练好后,从腰涨出的头顶悬才是真的。

綳劲如火中虚,按劲如长江之水中满而下,捋劲如熔金欲滴,挤劲如老树之初长。具体实在在文字上说不清,请见谅。

你有此感觉已经是练到神气和内劲了,但此事若不节制,内家功夫是难以提高的,性是人之大欲,要彻底除此习气恐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你是否可以下个决心,先拿3个月认真练拳不涉此事,过后可一月一为或二月一为。不过这要看毅力和你夫人的意见,不可勉强。不然伤了家庭的和睦关系我就是罪人了。

有了功夫后,对方的虚实不是探来的,而是如目明鉴,对方虚实凹凸等问题一目了然,唯两人神气同样细腻会难见对手之破绽,而细腻程度一有高下马上洞彻无余,这也是内家高手一交手常立判高下的原因。

我没有感觉到现在的太极拳有何不足之处,我也没有资格去改拳。你只要练至神气充足自然容易xx杂念。杂念多也是神气轻浮的表现。你练拳先练松开,其他不要多管。

Q:真太极先生:请问练拳时要不要根据蓄发,用意引导气在经脉中的走向? 谢谢

A:请千万不要引导!

Q:真太极先生:请问如何理解身备五张弓? 身如果象一张弓, 又如何做到腰往前上挺?

A:我只练一张变化无穷的弓。


有腰为主宰的意思就可。李家拳是指李香远拳,也就是老式武式拳。

请不要猜我的传承,也不要猜我是谁,只要对你有好处就好,另外学拳要跟说得明,拿得出的老师。使你听不懂,糊涂的就暂时放下。拳理是平实的无任何玄妙之处,而境界确有玄妙。学习只学拳理,不学境界。只求以用合理,不求境界相同,才是学拳的精神,若弄倒了,可能越见大功夫者越倒霉!

Q:真太极,请问十六关指什么?三寸嫩芽是隐指吗?

A:十六关要,不是十六关。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Q:真太极先生,拜谢在先!我近日练拳,腰脊一点处旋转时有抽丝剥茧的味道,不知对不对?练拳时要时时注意这一点,一不注意,这点好象就要找不到,刚开始是不是这样?揽鹊尾由棚转捋时,腰向左转捋前有一个向右转的折叠,这个右转折叠时,应该坐实前腿还是已经坐实后腿?还有,我挺腰练拳时牙齿好象有点紧,怎么避免?朝闻道,夕死可矣!再次拜谢!我知道您是上海的,不知是否有缘拜访?

A: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


各位朋友:你们好!

有一点我要说明,我所贴的{dy};第二;第三个礼物都是我的一个前辈的遗作,不是我写,这我在太极网上已经说过。我是献出来大家欣赏的,不过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共同讨论。十六关要就是杨家有一篇拳论外面 拳论中都有公开的。我背出怕有字错,等我查来再说。或哪位朋友贴上来。

manman先生贴出的是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

太极十六关要:

灵敏于顶;活泼于腰;神通于背;勿使气聚于顶;往来于腿;踨之于足;运之于掌;足之于指;敛之于髓;连之于神;踨之于膝;;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凝之于耳;浑身发之于毛。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Q:真太极先生,请问真腰未生以前或已生之后皆须挺掌坐腕,以为用力之支点。这句如何解?

A: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xx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Q:真太极先生,我照您的方法已练了一月左右,我觉得自己腰力甚足,不需挺掌坐腕也能挺松全身,可能是已经练了10几年太极的缘故吧。我现在腰脊一点处挺起,觉得命门以下甚是松垂柔软,上面胸与两臂也很柔软通畅。推手时因为用了这一点的进退旋转,觉得劲力长了许多,另外自己一下好象高大xx,对方如功夫比我差,我拿发对方有点象大人打小孩。这些不知对不对?可我觉得自己真腰尚未生成,是不是生成之后威力更大?

文中讲的“及腰渐长,下伸及踵,--------于是乃以足跟代手掌而为支点矣”

我想问:1)足跟为支点何解?2)我现在是不是仍须挺掌坐腕,等到了能以足跟为支点时才将手掌松开?还是现在就可以松开手掌?


A:好像有些对了,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谢谢抬举,我哪有资格去写书,我们现代之人相去前辈很远,决不该自以为是,看现在新出的书或所谓名家名言拿得出几句是有价值的,因为未见过羊脂白玉,都说自己手上的是。若看拳论还是看王宗岳,武;李;及杨家的拳论不会有错,现代的还是少看为好。

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

Q:真太极先生:劲力拉开会不会导致僵硬,如何区分劲力拉开和僵硬?我害怕站桩会越站越僵。

A: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你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你的拳架腰腿还不够正,肩,胸口等处僵劲很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xx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

Q:真太极先生,太极拳有“沾,粘”2法。南瓜对粘字还有些心得:与人接手,即以腰粘住对方重心,顺彼之劲,旋转折叠中,去敌之根,要拿要发皆易事也。可我对沾字却不解,此字与粘字到底有何区别?推手中当如何应用?望先生指点为盼。

A: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

别羡慕大闸蟹,baodance先生若此病不除,将来必有风湿之苦,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

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体质寒热是天生的,寒物主要有大闸蟹,柿子等。

茶不是寒性的。一定要练拳出汗才行,真气发动才能去寒,其他运动不够理想,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郑重声明:资讯 【【抄】任刚老师和太极网友对乐传杨氏太拳的交谈_纸上茶艺馆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