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城郊李卫全_新浪博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

近代物理学理论认为,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组成了原子核,最终形成原子以及今天的万千世界。现有的物理学理论还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四种力。其中,夸克通过强作用力组成质子和中子,而这种强作用力主要通过另一种名为胶子的基本粒子来传递。莫非是胶子从中作梗?获得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尓泽克在1973年的论文中提出的“渐近自由”理论,为此提供了解释。

三位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认为,强作用力会随着夸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没有夸克能从原子核中向外跳移,获得真正的自由。根据“渐近自由”理论,强作用力会随着夸克间距离的变小而减弱,这意味着,被强作用力约束在质子、中子内部的夸克,只有在彼此距离足够小的时候,才能自由运动,犹如自由粒子;而当夸克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夸克间的作用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夸克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稳定的结构,以至于“强扭”不出来,让科学家们发现不了它。

原来,夸克之间是通过交换一种叫做“胶子”的媒介粒子而联系在一起不被分离的,胶子有“颜色”属性,该属性成为“色荷”,两个夸克交换胶子的结果就是交换“颜色”,所以,物理学家们将夸克之间因交换胶子而形成的奇特作用力称为“色力”。

为了描述夸克间的这种色力,物理学家们随后创立了量子色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理论认为,与电子带有电荷类似,夸克和胶子带有色荷。这种色力或者说强作用力,具有比电磁力、重力等更为复杂、更为奇特的作用方式。胶子不仅能同夸克发生相互作用,还能在胶子之间发生作用,形成“胶子团”。色力就是这样非比寻常,和宏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xx不一样,它随着夸克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直至一个固定值。这就是为什么夸克总被束缚着,没有单个夸克出现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认为,每当我们打开物质的一个层次时,都会有很大的应用。比如当我们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原子核,我们可以利用核能;那么假设我们能够把自由夸克打开的话,我们就可以合理地利用夸克里面的强作用能,而这个能量或许比核能还要大得多。

不过目前看来,试图把两个夸克分开,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越变越大的作用力,这就是说分开他们需要相当大的能量。而且, 即使能量足够大,分开了它们,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执拗的物理学家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单个夸克变成了“夸克—反夸克”粒子。这就跟你试图要把一块磁铁的南北极单独分开一样,无论用什么方法,哪怕你把磁铁砸成碎片,每一块碎片还是会南北极俱全。这就是问题所在。

天文学家们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单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星”,或许在这样的星球上物理学家们才能够找到“自由”的夸克,而热衷于新能量探索的人也才能够实现利用“夸克能”的梦想。

5.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夸克”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夸克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小的粒子。

B.夸克是通过强作用力来组成中子和质子的。

C.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

D.夸克是通过胶子来传递强作用力的。

6.下列关于“渐近自由”的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渐近自由”理论是由格罗斯、波利泽、维尓泽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B.“渐近自由”理论是为了解释夸克间的强作用力的奇特现象而提出的。

C.“渐近自由”理论主要思想是:夸克间的距离越小,强作用力也就越小,夸克运动就越自由。

D.夸克间的作用力与重力、电磁力等一般作用力有着共同的特征,都要通过“胶子”来传递。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不了夸克的主要原因在于夸克间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而距离越大,作用力越小,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以至于无法分离。

B.量子色动力学是为了描述夸克间交换色荷而产生色力这种现象而创立的。

C.色力随夸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直至无穷,这是没有单个夸克出现的主要原因。

D.一旦将自由夸克打开,其能量将比核能大得多。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

【注】①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诗人在诗中写了生活中的那个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作赏析。(4分)                                                                              

 

阅读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的演讲,完成6—8题。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zh0}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xx、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5.下面对文中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的理解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xx的人。

B.能培养大批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从而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C.既要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还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也能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D.培养能适应众多领域,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人。

6.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帮助大学生从事满意的工作最为办学的最终方向。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大学之间互相沟通,加强合作,考察大家共同关心问题,这种做法已经在高等学府中蔚然成风。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答: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                                 

 

自然科学世界图像的统一性   海森堡

  18世纪在理解电现象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它为今天的化学奠定了基础,并且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天文知识,它收集了并整理了动植物的许多经验事实。19世纪把热力学和关于电磁现象的学说提高到了牛顿力学的高度。在其他大部分自然科学领域里,这一研究也获得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超过以往时期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科学不可避免地要分裂成许多小的领域,这些小的领域本身又提出了如此多的问题,以致没有一个人能指望xx掌握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这种发展导致了往往令人感到遗憾的专家路线。现在,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引以自豪的,是深情地探索个别的事例,认识自然界在一个小领域里的最微小特征并对之作系统整理,轻视有关大范围内相互联系的知识的价值。在那时候,至少在内容上,根本谈不上什么统一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因为每一个科学家的世界,正是他以毕生精力花费于其中的自然界的那个狭隘部分。

  也许最早在19世纪后半期,人们才能谈到自然科学的一种至少在方法论上的统一性。维勒曾发现,用无机物质可以合成有机物质。这个发现也使化学家确信有机体中的化学过程是按照无生命物质一样服从的规律进行的。从那时起,化学在方法论上也以牛顿力学作为它的先例。而原子假说的成功,为扩展这种学说,即物质的行为可以建立在最小构造物的力学基础之上的思想愿望,提供了又一个范例。在生物学中,达尔文进化论把活力论的考察方法排挤了出去,而代之以一种根据因果概念的分析。甚至在医学方面,也由于试图把有机体中的过程同复杂机器中的过程作比较的这种想法而获得了很大成功。

  因而在那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已拥有一个统一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这就是,世界由存在于空间中的事物所组成,而这些事物则由于作用和反作用而在时间上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人们可以把这种世界图像称之为对实在的理想化。但是已有好些迹象表明,各种不同的科学正在其他新的观点下,开始密切地联结起来,而且毋庸置疑,19世纪末期的这种片面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必将就此为其他思想形式所代替。

  但是,这种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新的过程,不是从方法论上而是从个别分支的内容上出发的。上世纪后半叶,在麦克斯韦的xx的电现象理论中,光的理论被归结到电磁过程上去。于是光被证明为是一种电磁波过程,光学就此完成了它作为物理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使命。

  原子的假说在19世纪由于化学的发展而获得了牢固的基础。普朗克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普朗克在研究热的物体的辐射时,首先发现了原子的能量具有一种奇特的不连续性。后来卢瑟福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出这样一个设想,原子可以和一个小的行星系相比。原子核几乎把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于一身,而一些带负电的电子则在其周围旋转。几年以后波尔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解释了这种与行星系相似的原子结构的稳定性,而在普朗克的发现之后约25年,终于找到了支配原子结构的那些定律的准确数学形式。

  但是为了满足这些愿望,就必须作一个非常重大的放弃,必须放弃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或者更准确地说,必须放弃牛顿力学所依据的那种关于实在的想象。

这是因为量子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原子不像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对象一样是我们所能直观想象得到的一种结构。根据这个理论,一个原子,或者更正确地说,一个目前原子物理学中最小的构造物,即一个电子,它“本身”就不再具有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些几何的和力学的特性,而所谓它的特性,只是在它受到外界作用之后我们所能观察到的那些。这时,在所能观察到的原子的这些特性之间,存在着一个互补性,它的意义是,知道了原子的一些特性,就排除了同时知道它的另一个特性。            (节选自《科学世界》2009年第4期)

6.下列对“自然科学不可避免地要分裂成许多小的领域”的背景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在理解电现象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它为今天的化学奠定了基础,并且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天文知识。

B.理解电现象取得重大成果,它收集并整理了动植物的许多经验事实。19世纪把热力学和关于电磁现象的学说提高到了牛顿力学的高度。

C.在其他大部分自然科学领域里,把热力学和关于电磁现象的学说提高到牛顿力学的高度的研究也获得了超过以往时期的巨大成就。

D.科学领域本身又提出了如此多的问题,以致没有一个人能指望xx掌握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这种发展导致了小的领域专家路线。

7.“也许最早在19世纪后半期,人们才能谈到自然科学的一种至少在方法论上的统一性。”

对句中“方法论上的统一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前半期,至少在内容上,根本谈不上什么统一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因为每一个科学家的世界,正是他以毕生精力花费于其中的自然界的那个狭隘部分。因此,方法论上还谈不上有统一性。

B.现在,自然科学家真正引以自豪的,是深情地探索个别的事例,认识自然界在一个小领域里的最微小特征并对之作系统整理,可以认为这已经形成了方法论上的真正统一性。

C.也许最早在19世纪后半期,用无机物质可以合成有机物质的发现,也使化学家确信有机体中的化学过程是按照无生命物质也一样服从的规律进行的。从此,化学在方法论上也以牛顿力学作为它的先例,已具方法论上的统一性。

D.也许最早在19世纪后半期,在某种意义上已拥有一个统一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这就是,世界由存在于空间中的事物所组成,而这些事物则由于作用和反作用而在时间上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由此才开始形成方法论上的统一性。

8.下列表述xx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新的过程,不是从方法论上而是从个别分支的内容上出发的。例如上世纪后半叶,在麦克斯韦的电现象理论中,光的理论被归结到电磁过程上去。

B.普朗克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后来卢瑟福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个设想,原子可以和一个小的行星系相比,从而否定了普朗克量子假说。

C.为了满足某些愿望,就必须作一个非常重大的放弃,必须放弃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因为牛顿力学所依据的那种关于实在的想象不具统一性。

D.在所能观察到的原子的一些特性之间,存在着一个互补性,它的意义是,知道了原子的一些特性,就同时知道它的另一个特性。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末期的对实在的理想化的这种片面的自然科学世界图像,必将为其他思想形式所代替。

 B.光学完成了它作为物理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使命,是因为光被证明是一种电磁波过程,光的理论被归结到其中。

C.原子不像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对象一样是我们所能直观想象得到的一种结构,这是量子导致的结果。

D.作者认为,自然科学分裂成许多小的领域,但产生了许多问题,导致了令人感到遗憾的专家路线。由此可知,今后再不会出现小领域的专家路线。

 

14.阅读下列唐诗与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田园乐(其六)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一诗一词都描写了春景,但表达的感情并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                                                         

(2)从整首词看,《踏莎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上片或下片词中意象,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近代物理学理论认为,5、C【A文中无此表述BD表述不完整】6、D【文中没有信息说明重力与电磁力的传递也是由“胶子”完成的】7、B【A距离越大作用力越大C有一个固定值D能量或许比核能大】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行舟忆永和兄弟

12、(1)诗中描写的细节:船工捕得一条鲤鱼,作者就认为它是从家乡游来的,立即要烹煮鲤鱼,从鱼肚中取出家人的来信。(2分)表达了作者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传递出作者一番思乡的心意。(2分)

   (2)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是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是情景交融。(4分)

 

阅读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的演讲,完成6—8题。《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5、C。对照文本,C项理解最为全面。A项概括不完整,B项为以次要充主要,也不全面D项概括不全,且偷换概念。

6、B。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jd1}化,与文义不符;C中“显示”与文义不符;D项“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歪曲文义。

7、C   A项推断不正确,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B项推断不正确,因为这恰恰不是文中所倡导的办学方向   D推断不正确,文中仅仅是希望召集大家来共同努力,合作考察大家面临的问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12.(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前两点1分;对“仿佛”有分析给1分,此问3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有两点即可给1分)

(2)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对内容的概括,2分)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对情感的分析2分)(4分)

 

自然科学世界图像的统一性6. D(在说明小领域本身的问题,而不是陈述小领域形成的背景。)7. B(这只是证明“令人感到遗憾的专家路线”的存在)

8. A(B.卢瑟福的设想,是进一步证实普朗克量子假说成立;C.要放弃牛顿力学所依据的

那种关于实在的想象,是因为原子不像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对象一样是我们所能直观想象得到

的一种结构;D.它的意义是,知道了原子的一些特性,就“排除了”同时知道它的另一个

特性。)9. D(A.依第4段可推知;B.依第5段可推知;C.依{zh1}一段可推知;D.文中是客观情况的介绍,不是作者的主观意见,这种说法文中无据。)

 

14.阅读下列唐诗与宋词,回答问题。(8分)田园乐(其六)王 维

14.(8分)1.《田园乐》诗人通过绘形、绘色、绘声等手法描绘出春天的田园美景,抒写出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2分)《踏莎行》抒发的是离愁别绪。(2分)(或上片写游子怀乡之情,下片写闺中人思念之情。)2.采用了借景抒情和想象的手法。(2分)示例1:上片借景写出远行游子的离愁。“候馆”、“溪桥”暗点经行之地迢遥;“梅残”、“柳细”,见出出行之时系在初春;“草薰风暖”,用春光和煦反衬离愁凝重;“如春水”,即事取景,以景喻情,写出离愁之长、之浓。示例2:下片用游子想象闺中人思念自己来刻画愁情。“柔肠”、“粉泪”,见出对方情深。“楼高”句写对方怅望远方游人,远山重叠,盼归不见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2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自然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城郊李卫全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