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初中化学三年级上册

引用 初中化学三年级上册

2010-05-10 22:38:11 阅读13 评论0 字号:

 引用 初中化学三年级上册 - See Blue - 木糖醇3号街

引用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dy}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知识导学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水、钢铁、空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主要的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决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钢铁的腐蚀,水源、大气的污染、矿石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资源匮乏等严重问题。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的污染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性后果。
“科学技术是{dy}生产力。”化学与前沿科学密不可分。

难点精讲
1.“绿色食品”就是“绿”的吗?
分析:“绿色食品”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绿色食品营养、健康、无污染,少病菌等,{zd0}的特点是有益于人类健康长寿。但现在有很多人以为“绿色食品”都是绿色的,或者看到绿色的食物便曰“绿色食品”,其实这是由于对“绿色食品”这个科学界定不熟悉造成的。“绿色食品”科学的界定和准确的概念是“安全、营养、无公害食品”。
2.液化气灶的液化气出气口是否越大越好?
分析:液化气灶的液化气出口,与空气的出口是相匹配的。如果出口越大,需要的空气量就越大。但空气中含有约80%的氮气。如果液化气供应太多,容易造成液化气燃烧不充分,产生黑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液化气出口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该大小适中,与空气的通入量相匹配(即能够使得液化气充分燃烧)最合适。
3.为什么我们提倡使用铁锅而限制铝制厨具的使用?
分析:在烹调过程中,使用铁锅能够使食物中铁的含量增加,补充人体必需的铁元素,促进人体健康。而铝制厨具会使得人体过多吸收铝元素,铝元素容易在人体内产生积累,提高老年性痴呆病的发病率。
4.为什么白炽灯的灯丝选用钨丝?
分析:灯泡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因为电流经过钨的金属丝(又称钨丝)时产生高热。之所以选用钨丝,是因为它是熔点{zg}的金属(其熔点为3422 ℃),在1000 ℃的环境下仍旧保持不变,而其他金属在这种环境下早已熔化掉了。
5.现在中小学生使用的涂改液,里面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很大损害。请查阅资料,对这一问题做出解释。
分析:涂改液是一种化学合成物,其中含有二甲苯成分,二甲苯易于挥发,长期使用可能对人体的肝、肾等脏器造成慢性伤害。其次,涂改液中还含有二氯乙烷、xxxx、四氯乙烷等在内的各种卤化烃。这些化合物会对眼睛产生刺激。有些中学生喜欢购买涂改液,是因为它干得快。其实,涂改液强烈的挥发性恰恰会增加其毒性的渗透力,对人体危害很大。
例题精讲
例1::能源有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为一级能源;靠其他能源提供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为二级能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能是一级能源
B.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C.水力是二级能源
D.酒精(绿色能源)为二级能源
思路解析
本题是一种信息给予迁移应用的题型。要解决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利用题目所给的信息分析、判断解决新问题。题中所述一级能源是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根据这个定义可知,水力、风力、天然气、煤、石油等不需要其他能源制取,是一级能源。而电能是以水力、火力、风力等能源间接制取的;乙醇是以粮食发酵或以石油等物质为原料用工业方法制取的,它们都是二级能源。
答案:D
例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会对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将造成损害,建议限制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如在生活中尽量少用铝锅,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受限制的应用还可能包括: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生活中的铝污染产生的途径。了解铝污染产生的几种可能。如食品包装使用铝箔;水源的净化使用明矾;炸油条使用明矾作为食品添加剂等。
答案:(1)限制使用铝箔作为食品包装材料;
(2)限制使用明矾等含铝试剂作为水源净化剂;
(3)限制使用含铝试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等。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知识导学
物理性质是从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等角度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而化学性质则从物质生成新物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中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的。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前后的物质是否是同一物质,即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有些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有些物质不同但组成元素却相同,多数物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
如果我们只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使用,会使得有限的宝贵的石油资源白白浪费掉,因为经过石油化工,煤炭、石油能够综合利用,制造与合成出价值更高的化工产品。能够更有效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难点精讲
1.物质燃烧过程产生的能量是否只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分析:物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不只以热能形式,还伴随着光,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声能等。
2.石墨和金刚石,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什么它们都是只由碳元素组成的呢?
分析: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温度下燃烧,都只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它们的组成元素都只是碳元素。外观和物理性质(硬度、熔点、沸点等)的差异,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的。
3.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4.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接触的部位最容易生锈;小亮发现自己的铜制眼睛框表面出现了绿色铜锈。请参与他们的分析活动。
分析:问题是科学分析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善于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是一种良好的科学素质。本题从学生熟悉的铁、铜生锈现象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习惯。
例题精讲
例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不同的化学能,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收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___。
(2)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能和____能。
思路解析
物质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如果一个过程是吸热的,变化后周围环境的热量减少,即温度降低;反之,则温度升高。生活中的各类燃烧和爆炸都是释放热量的,但这都是化学变化;而物理过程则主要表现在物质的三态变化。
答案:(1)冰的融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2)热 光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dy}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知识导学
本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利用过量红磷的燃烧xx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因为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小很明显,因而水并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中。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气。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时,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生成无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因此描述为白烟。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该数值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jd1}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根据氮气的性质得知其用途广泛,有:
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里充氮气用来防腐;
c.医疗上用液氮xx一些皮肤病和在液氮冷冻xx条件下做手术;
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
a.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b.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c.用于激光技术。
d.氦气可作冷却剂。
e.氙气可作xx剂。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1.bmp>
当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利用压强差,使水进入,测出氧气的体积,或利用压强差,使密闭系统的活塞移动,根据活塞移动的体积测出氧气的体积。

难点精讲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为什么采用过量红磷消耗氧气,而不采用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
分析:红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约占集气瓶体积1/5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当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水便流入集气瓶内约1/5体积,从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能改用木炭和硫磺,它们燃烧后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因此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没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原因可能有哪些?
分析:这道题主要从这些方面考虑:有哪些方面有可能使氧气没有消耗完,或有哪些方面虽使氧气消耗完但瓶内压强并没有减少那么多。
①未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或燃烧不xx,使瓶内有剩余氧气;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3.请自己再另外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2.bmp>
分析:实验设计:在加热的情况下,铜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留有30 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团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只注射器中,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实验数据: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3.bmp>
实验结论:氧气的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例题精讲
例1::(2006江苏南通中学模拟)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酒
B.蒸馏水
C.可乐饮料
D.铝合金
思路解析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碘酒是在酒中加入了碘,是混合物;可乐饮料是在水中加入了其他物质,是混合物;铝合金是铝和其他物质组成的,不是纯净物。
答案:B
例2:有五种物质: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是()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4.bmp>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知识导学
学习氧气时注意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在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水中的生物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在气态时是无色的,在固态和液态时是淡蓝色。
重点会描述木炭、硫、铝、磷、铁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并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一般从四方面来描述:①物质原来的颜色;②对产生的光(火焰或火星)加以描述;③放出热量;④对生成物加以描述。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如果很早伸入集气瓶的底部,集气瓶中的氧气被热的气体赶出来,木炭燃烧会不旺。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光一般指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如镁条燃烧、木炭燃烧等只产生光,不产生火焰;火焰是指气体燃烧或达到沸点的固体或液体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硫、酒精、气体燃烧等产生的现象。
无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烟是指固体小颗粒,雾是指液体小液滴。
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为了防止生成物把集气瓶炸裂,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沙子,放少量凉水。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
蜡烛燃烧时盛氧气的集气瓶要干燥,可观察到水雾。
缓慢氧化是指进行很缓慢的氧化反应,也要放出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可以引起自发燃烧,也就是自燃。缓慢氧化也可以向剧烈氧化反应转化。
供给呼吸主要用于:医疗、登山、潜水、宇航。
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炼钢,作火箭助燃剂。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重点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能够按照操作步骤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之一,故写在箭头的上方。
学习催化剂时注意:
①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
②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③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④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⑤催化剂并不能增加产物的质量
⑥催化剂可简单地理解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二不变是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实验时要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入锥形瓶内不要太长,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许即可;加药品时先加固体药品再加液体药品。
收集装置的选择主要依据生成物的性质,如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是否溶于水等。
①排水集气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当有大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②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尽快地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③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
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问题: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导气管伸入试管内不要太长,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许即可,这样便于气体导出。
③药品不能聚集在试管底部,应平铺在试管底部,使之均匀受热。
④铁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约1/3处。
⑤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加热时先进行预热,即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当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才能收集。
⑦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要忘掉在试管口处放上一团松软的棉花,以免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气管,堵塞导气管。
⑧实验开始前,不要忘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⑨实验结束时,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⑩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盖好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难点精讲
1.怎样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分析:确定实验的发生装置主要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①利用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用如下图中左图所示。②如果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而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可采如下图中右图所示。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1.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2.bmp>
2.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先把导气管的一端放入水里,然后两手紧贴容器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
3.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请回答:(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什么发生装置?(2)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是什么?
分析:确定实验的发生装置主要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若反应物是固体和固体,而且需要加热,就采用和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若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而且不需加热,就采用和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而收集装置的选择主要依据生成物的性质,如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是否溶于水等。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适用于排水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适用于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适用于向下排空气法。
例题精讲
例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不是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可以使过氧化氢产生更多的氧气
C.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所有的性质不变
D.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
思路解析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是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很多同学往往把握不住催化剂定义的实质。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既包括“加快”,也包括“减慢”之意,故A不对;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只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对生成物的质量多少没有关系,故B错误;“二不变”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而不是“性质”不变,因为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所以C不正确;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时还可以选用氧化铁、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答案:D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6.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3.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4.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5.bmp>
完成下列问题:
(1)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_____(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_________。
(4)若实验时用以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优点是_____(填编号)。
①生成物只有氧气 ②不需加热 ③需加热
(5)装置A中反应很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_____(填编号)。
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③加热反应物
思路解析
该题考查在掌握理解气体制备原理和操作的基础上,根据所给材料及要求进行实验的操作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气体制备原理和操作方法、步骤。
答案:(1)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2性质活泼的氧气\7.bmp>
(3)实验装置气密性不好
(4)② (5)①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知识导学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需要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措施:①改善燃料的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②增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如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森林等。
其密度通过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实验来认识,其溶解性结合课本小实验和制汽水等生活实例理解。
干冰不是冰,而是固态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指它不支持非还原性物质燃烧,却能支持一些还原性很强的(如活泼金属镁)物质燃烧。
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生成的碳酸的作用。这地方比较容易出错。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药品的选用要注意:
(1)不能选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挥发性太强,能挥发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
(2)不能选用硫酸,因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沉淀包在碳酸钙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3)不能用碳酸钠、碳酸钾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它们易溶于水,反应速率大,难以收集。
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据此,气体发生装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类是:固体与固体需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需要的仪器有: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塞等。
另一类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需要的仪器可以是:大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单孔塞。也可以用下列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应注意三点:
{dy},所收集气体若有毒性,能用排水法就不要用排空气法,以防污染空气。
第二,导管必须伸到集气瓶底部,这样才能把集气瓶内的气体充分排净。
第三,如果不知道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可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再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比较,比29大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大,比29小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小。
二氧化碳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不同。检验是验证这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需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而验满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否则,未满。
制取气体时,一般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时,一般先装固体药品,再装液体药品。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而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要求多变一,分解反应要求一变多。

难点精讲
1.实验室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多种,如:碳的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高温分解石灰石、含碳化合物的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以及大理石与稀硫酸的反应等等,为什么单单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呢?
分析:碳的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高温分解石灰石制二氧化碳成本高、操作麻烦、纯度低,不适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而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块状固体,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不易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隔了硫酸与碳酸钙的接触,所以反应很快停止了。
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而且反应速率适中,易于收集。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1.bmp>
分析:如图所示,取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纸花,进行实验。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2.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3.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4.bmp>
①用装有稀醋酸的喷水器向{dy}朵花喷稀醋酸。现象:紫色石蕊纸花变成红色。结论: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
②用装有蒸馏水的喷水器向第二朵花喷蒸馏水。现象:紫色石蕊纸花没有发生变化。结论:水不能使石蕊变颜色。
③将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紫色石蕊纸花没有发生变化。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颜色。
④用装有蒸馏水的喷水器向第四朵花喷水后,再将喷有水的花放入另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现象:紫色石蕊纸花变成红色。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设计一个化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5.bmp>
分析:方案一:如上图所示,取两个xx相同的塑料瓶,瓶口加塞子,插入玻璃管(红墨水封在管中),其中一个瓶为空气,另一瓶中充入高浓度二氧化碳,同时放在阳光中照射,一段时间后,盛高浓度二氧化碳瓶中的红墨水比另一瓶上升得快,表明其温度升高快,气体受热膨胀。证明二氧化碳对太阳光热量吸收率比空气高。
方案二: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瓶共用一根玻璃管,一滴水滴(红墨水),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水滴移动情况。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6.bmp>
 例题精讲
例1:如图2-17所示是证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取一个大烧杯装入大半杯水,烧杯内放入一些金鱼藻,并通入一定量的气体a,静止一段时间后,用漏斗罩住金鱼藻,然后将盛满水的试管倒置于漏斗上,过一会儿,试管内有许多气泡产生,管内液面下降,根据这一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7.bmp>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通入气体a的目的是_____。
(3)当试管内的液面处于图示位置时,则试管内的气体压强_____外界大气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试管内的气体可用_____来检验。
(5)欲达到该实验目的,装置必须置于有_____环境中。
思路解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要有二氧化碳气体和光照,故通入的气体a应为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CO2气体,通入气体a的目的是让植物吸收CO2气体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结果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不易溶于水,故试管内的气体为氧气,其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另一条件是要有光照,所以必须在有阳光的环境中。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8.bmp>
(2)让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3)小于
(4)带火星的木条
(5)阳光(光照)
例2:某兴趣小组用图2-19所示的装置做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某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轻轻振荡试管。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9.bmp>
(1)描述产生的现象:______。
(2)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思路解析
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试管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试管中,形成一段水柱。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3奇妙的二氧化碳\10.bmp>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知识导航
自然界中存在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xx水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加热到100 ℃水就烧开了。冬天,到了0 ℃就要结冰。冰浮在水面上。
正极得氧,负极得氢。若将图中正、负极反接,左边试管得氧,右边试管得氢。
实验技巧:
水的导电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电解水时在水里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水的电解需要通直流电,干电池就是一种直流电源。
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但质量却是氧气的1/8。
氧气的检验是利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利用氧气的助燃性;氢气的检验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
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由于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且知道物质是可以再分的。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氢意即“轻”。因此氢气可以用来填充气球,气球可以高高飘扬。
一切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均可能发生爆炸。各物质都有一定的爆炸极限(能引起爆炸的浓度范围)。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74.2%。
对于任何可燃性气体,燃烧之前都需要检验纯度。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进行二次验纯时,必须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待一会儿,防止残留在试管内的氢气火焰引爆不纯的氢气。
利用明矾等絮凝剂,这些絮凝剂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若两种物质混合,需进行过滤分离,则必须符合一种可溶、一种不溶。过滤时一定严格按照“一贴”“二低”“三靠”进行操作。否则,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蒸馏操作时要注意的要点是:
①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少量防暴沸沸石或碎瓷片。
②蒸馏时注意保持温度缓慢上升,同时通入冷水进行冷却。
③当蒸馏烧瓶中只有少量液体或已达到规定要求时即停止蒸馏。
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②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③人们长期饮用硬水有害人体的健康。
人们在煮沸硬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形成水垢,水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某种原来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经过加热后,形成了不溶性的化合物。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难点精讲
1.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能喝吗?
分析:无色透明的水不一定是纯净的水,无色透明的水只能说明水中不含不溶性杂质,有可能有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可溶性杂质。
答案:不一定能饮用。
2.为什么烧水的水壶内时间长了会有水垢?
分析:因为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变成难溶性物质,于是形成水垢。
答案:因为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在烧水的过程中,温度升高,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不溶性的物质,即形成了水垢。
3.家中的水壶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壶底会结上一层厚厚的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氢氧化镁,能溶于酸)。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质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来除去铝壶中的水垢。
分析:水垢能溶于酸,家中常见的酸,就是醋酸。
先用机械刮擦的方法除去壶帮和壶嘴里比较松软的水垢,这样可以减少食醋的用量,然后把食醋倒入壶里。为了加快反应,还应该把水壶加热,温度维持在60—70 ℃。这样,水垢就可以慢慢变得疏松,容易去除。
4.设计实验区分蒸馏水和自来水。
分析:取这两种水各少许放于两个烧杯中,加热蒸发至xx没有,观察烧杯底部,如果出现少量的固体物质则是自来水,另一种水则为蒸馏水。
例题精讲
例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A.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而且体积比约为2∶1
C.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
D.水发生分解反应,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思路解析
实验现象是凭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如眼看、鼻闻、触摸等。而选项A所描述的,确实是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并做了直接描写,所以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而B选项所描述为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且它们的体积分别是2∶1,只能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不应算作实验现象,所以不能是题目的答案。而C、D选项都是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所以它们都不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A
例2:图2-23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4自然界中的水\1.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2.4自然界中的水\2.bmp>
(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______极。
(2)气体B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______,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3)实验室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4)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思路解析
本题考点是学生对电解水实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考查方式较灵活,有简答、填空、识图等形式。既考查了相关化学知识,又将数学、物理知识运用于化学中,因此综合性较强。本题应从图B着眼,在横坐标上取一点,发现相同时间内A气体体积大于B气体体积,故A为氢气,B为氧气。其他各问就可顺利作答了。
答案:(1)负 (2)带火星木条复燃 助燃性 (3)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V(甲)∶V(乙)=2∶1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dy}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知识导学
水是由大量的这样的水的微粒聚集而成的。同样的,其他的物质也是由本身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微粒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微粒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衣服干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上的水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的微粒相互运动的结果。所有上述现象都体现了微粒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水和酒精的混合一定要注意,应先向量筒加入水,再加入酒精,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如果先加酒精后加入水,很容易混合比较充分,就不会出现体积变小的现象或现象不明显。
对一般的物质来说,固体、液体的微粒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比较大,容易被压缩。

难点精讲
1.实验一,高锰酸钾的溶解是如何体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也是从物质的可分性来认识的,颗粒状的高锰酸钾研磨成粉末状的,说明可以再分;把高锰酸钾加入水形成溶液,溶液变成红色,也说明高锰酸钾还可以再分;再把这些溶液放入更多的水中,也有一定的颜色,说明每一滴液体中也都含有高锰酸钾,这也说明高锰酸钾还可以再分。这样一直分下去,就得到了很小的高锰酸钾的微粒,高锰酸钾是由大量的高锰酸钾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2.微粒间为什么不是紧密地靠在一起,而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隔?
分析:微粒间存在着一定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所以微粒之间总保持一定的距离。当距离太靠近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距离变大;当距离太远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距离就变小。
例题精讲
例1:水变成水蒸气是(  )
A.水的微粒发生了变化
B.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水的微粒由静止变成了运动
思路解析
水变成水蒸气,这是一个状态的改变,由液体变成气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积变大,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B不对。从微粒的角度来看,温度升高,微粒的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间隔增大,所以体积才变大,本质是微粒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水的微粒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A不对。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在运动,D不对。
答案:C
例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温度的高低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思路解析
本题和我们的生活实例或者是在学习中接触到例子相联系,如把糖放入不同温度的水中,看溶解得快慢,就可体现出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或者把一滴红墨水滴入相同质量、不同温度的水中,看其扩散得快慢。
答案:实验操作:分别取相同质量的80 ℃的热水和20 ℃的水,向其中同时放入相同质量的蔗糖。
实验现象:在热水中,蔗糖溶解得快。
结论: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就越快。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知识导学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体现水的化学性质,在体现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可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体现水的化学性质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铁、铜、铝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是可再分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可以体现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很难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约等于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1/1 836,电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根据原子不显电性和原子内粒子的带电情况不难得出这个关系。
正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理解这种分子的构成。
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产物。

难点精讲
1. 怎样比较分子与原子?
相似点:分子, 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 原子很小,原子之间也有间隔,也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不同点: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分析:实验仪器和用品:一瓶溴蒸气和一瓶空气。
实验操作:把红棕色的溴蒸气放在下面,盛空气的集气瓶口对口地放在盛有溴蒸气的集气瓶的上面,把中间的玻璃片抽出。
实验现象:有色气体由下瓶扩散到上瓶,下瓶由于浓度变小颜色变浅,{zh1}达到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3.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金原子,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分析原子结构,请模仿科学家进行实验分析。
分析:发生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α粒子通过时,原子内、原子间有空隙。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来,原因是α粒子撞击了金原子核而被弹回或撞击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小的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例题精讲
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有是由分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由电解水实验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思路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故A错;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而离开“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子仍然可分,原子内还有比较复杂的结构,故B错;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只有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才由其原子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C错;水是由H、O两种元素构成的,水电解产生了氢气(由氢元素组成)和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D
例2: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微粒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
答案:B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知识导学
在对元素的理解中,一定要强调“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指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从而体会到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重点。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适当的数字,则一般只有微观意义。
看到一种元素的名称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符号,看到一种元素符号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名称。
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别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混合物。不要把化合物当作混合物。
元素影响人体健康,在人体内哪种元素的含量过多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所以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要偏食,不要挑食。

难点精讲
1.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分析:联系
元素,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区别
元素, 只表示种类,没有个数之分;原子, 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应用举例
元素,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原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你可以推测出蜡烛中肯定含有哪些元素?
分析:我们可以从电解水的例子看出,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不难得出,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也没有改变。蜡烛燃烧,其实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在生成物中,共有碳、氢、氧三种元素,那么在反应物中也有这三种元素,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没有碳元素和氢元素,那碳元素和氢元素只能来自于蜡烛中,对于蜡烛中是否含有氧,不能确定。所以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碳元素和氢元素。
3.请你仿照检验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分析:实验操作:1.点燃甲烷;2.把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观察现象;3.过一会儿,将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有水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例题精讲
例1:①海水 ②碘 ③氯酸钾 ④四氧化三铁 ⑤空气 ⑥氧化铜 ⑦胆矾 ⑧镁 ⑨氯化钠 ⑩液氧,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思路解析
对于物质的分类,首先要搞清楚物质分类的标准。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根本区别是所含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别是所含元素的种类不同。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要把含多种元素的化合物当作混合物来处理。在做题时,首先把混合物选出来,①海水 ⑤空气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其他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含一种元素的是单质,如②碘 ⑧镁 ⑩液氧,其余的为化合物,③氯酸钾 ④四氧化三铁 ⑥碱式碳酸铜⑦胆矾 ⑨氯化钠,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如④四氧化三铁 ⑥氧化铜。
答案:①⑤ ②③④⑥⑦⑧⑨⑩ ②⑧⑩ ③④⑥⑦⑨ ④⑥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两种单质组成的
B.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思路解析
物质的组成要用元素来描述。A中二氧化碳是不会含有其他物质的;分子不能用元素来描述,只能用原子来描述;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D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导学
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一种物质只能有一个化学式。
一般说来,有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凡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直接去表示。
有的单质由分子构成,如氢气、氮气、氧气、氯气,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原子,称为双原子分子,它们的化学式: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上数字“2”。例如氢气:H2。
元素在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时,所含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个数比就体现了元素的性质——化合价。
会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用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团不能单独存在,这必须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才能成为物质的化学式。
化合价只有在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当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时,其化合价一定为零。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练书写化学式,后面要学的化学方程式就无从写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书写化学式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养成在于多练,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一般来说,书写化学式的正确顺序是:正价前,负价后;金属左,非金右,氧化物中氧在后。
①原子团的个数是1时,1省略不写,不需要加括号;如果原子团的个数是2或3时,原子团加括号,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数字。
②+2价的铁称亚铁。
③绝不能根据化合价随意乱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的名称,一般从后向前读作“某化某”。在化合物中,有时要读出元素的原子个数,但“1”一般不读,如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1.bmp>
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告诉你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则该物质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可以认为间接地告诉你了。

难点精讲
化学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分析:元素符号可以表示:(1)一个原子;(2)一种元素;(3)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这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dy}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2.bmp>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1个分子(针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1个分子的构成:表示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问题分析
问题:如何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目计算时,应注意解题格式要规范“{bfb}”不能丢掉,原子个数要统计准确。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bfb}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3.bmp>
[(氮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原子个数②)/硝酸铵的相对分质量]×{bfb}
[(14×2)/(14×2+1×4+16×3)]×{bfb}=35%
例题精讲
例1:某硫的氧化物中,硫与氧的质量比为1∶1,则该氧化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6 B.-2
C.+2 D.+4
思路解析
本题已知该化合物组成元素是硫和氧,可再依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求出原子个数比。即原子个数比 = 1/32∶1/16 = 1∶2,所以化学式为SO2。再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一定为0的原则,得到硫的化合价为+4,因而本题答案为D。
答案:D
例2:下列物质含氮量{zg}的是()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4.bmp>
思路解析
此类题有一个巧解法:比较不同物质中含同一元素(或原子团)质量分数的大小时,可以换算成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同一组成的含量,然后比较剩余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剩余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就是对应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3.4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5.bmp>

第4章 燃烧 燃料
{dy}节 燃烧与灭火
知识导学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现象是发光、发热并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但发光、发热的未必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可燃物不xx燃烧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造成燃料浪费。所以要促进可燃物充分燃烧,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如下三种情况: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可燃物的充分燃烧,如工厂烧锅炉用的煤往往加工成粉末状。
2.可以鼓入足量的空气使可燃物充分燃烧。
3.可燃物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例如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爆炸可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
(1)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有限空间急剧膨胀,引起爆炸,是化学变化。
(2)有限空间内,气体受热膨胀引起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气球受挤压爆炸。
任何可燃性气体只要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即满足三个方面就会发生爆炸:一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二是遇到明火;三是在爆炸极限内。
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是相对应的,要想灭火,只要让物质不满足燃烧的条件即可。

难点精讲
1.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分析: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2.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试设计实验进行分析。
分析:实验仪器和药品:
烧杯、铜片、镊子、药匙、导管、滤纸、白磷、红磷、开水、气球(内充有氧气)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在烧杯上盖一铜片
(2)取一小块白磷,用滤纸吸干,放在铜片的一端,在另一端放相同质量的红磷,观察现象。
(3)向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也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白烟。
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题精讲
例1:酒精灯火焰用灯帽可盖灭,其原理主要是(  )
A.灯帽能降温
B.灯帽盖上后,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了
C.盖上灯帽后酒精灯芯上没有酒精了
D.灯帽是灭火剂
思路解析
灭火的原理是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题意中不难分析得出用灯帽盖灭是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答案:B
例2: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  )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B.使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
C.增加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思路解析
把煤做成蜂窝状,{zd0}的不同就是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蜂窝状的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燃烧更充分,放出的热量多,产生的一氧化碳也少。
答案:C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知识导学
此化学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改变。
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要重点理解几个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
{jd1}不能写事实不存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要注明气体符号。同样,对于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明沉淀符号。
化学方程式的优点: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体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体现在反应前后,每种原子的个数都相等,原子的种类也不变。这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领: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每一步都需要注意:
在设未知数时,一定要体现出设的是“物质的质量为x”。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是计算正确的前提。
已知量要带上单位,未知量不能带上单位。
在列比例式时,已知量要带上单位,未知量不能带上单位。
{zh1}写出简明的答案。
在整个过程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化。

难点精讲
1.怎样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微观解释):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3)需注意的问题
①该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如果不是化学变化,则不适合该定律。如5克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成5克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②质量守恒定律一定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不能将没有参加反应的质量和反应后剩余的质量计算在内。
③要注意是“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气体。
④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
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
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不一定改变。
2.某同学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受到启示,想自己实践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分析:该同学按下面的步骤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4.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1.bmp>
(2)设计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设置如图4-1所示的操作,胶头滴管里盛稀盐酸,小试管中盛锌粒。观察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的位置;若该实验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情况如何?
观察到的现象:设置如上图所示的操作,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的位置在刻度盘的中央;若该实验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指针向右偏转。
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例题精讲
例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
思路解析
本题涉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因此,元素的种类也不改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但是,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要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答案:B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思路解析
(1)可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式子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是氯,氯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6,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4.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3.bmp>
(2)可用奇数配偶法配平。式子两边出现次数最多且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的元素是氧,
<也可用待定系数法配平。先在化学式FeS2前加化学计量数2,使左、右两边铁原子的个数相等,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4.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6.bmp>
此时生成物中共有11个氧原子,需要在化学式氧气前加化学计量数11/2,但半个氧分子不存在,必须扩大2倍变成整数。若化学式氧气前的化学计量数扩大2倍,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也必须扩大2倍,这样,化学方程式就变为: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知识导学
三大化石燃料都是混合物,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们燃烧后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电能等。
化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合理开发和使用这些化石能源。
燃料燃烧对空气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点:①形成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②形成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造成)。
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煤中含有少量的硫、氮等元素,在燃烧时排出污染物,它们溶于水会形成酸雨。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应该使用脱硫煤。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难点精讲
1.为什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有污染?
分析:(1)煤的燃烧
它们溶于水会形成酸雨。酸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植物生长,还会造成对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煤若不充分燃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污染空气。因此,应尽量减少使用原煤作燃料。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汽车用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合称尾气。排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损害人体健康。
2.酸雨有哪些危害呢?请设计实验进行分析。
分析:1.仪器和药品
集气瓶(内装满氧气)、药匙、玻璃片、镊子、燃烧匙、酒精灯、火柴、硫粉、树叶、镁条、大理石。
2.步骤
(1)将硫粉放入燃烧匙,在酒精灯上点燃后放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
(2)向集气瓶加入少量水;
(3)分别将树叶、镁条、大理石放入,分别观察现象。
3.分析结论:
①污染湖泊、江河,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和繁殖;②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③酸雨腐蚀金属、建筑材料等;④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人类肺水肿等疾病;引起河流、湖泊水体酸化。
例题精讲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就是甲烷,所以它是纯净物
B.煤和石油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
C.煤不可再生,而石油可再生
D.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思路解析
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它们都是混合物,也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煤中主要含碳元素,而石油中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答案:D

第5章 金属与矿物
{dy}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知识导学
物理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结构。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1金属与金属矿物\1.bmp>
难点精讲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1金属与金属矿物\2.bmp>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xx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1金属与金属矿物\7.bmp>
3.有{yt},小刚回家后,母亲高兴地告诉他:“我在一个小贩那儿买了一只便宜的金戒指,小刚做了一下实验,发现它是黄铜(锌铜混合物)做成的。你知道小刚是怎么做的实验吗?
分析:①可以测定该金属的密度,然后与黄金的密度进行比较。方法是:用托盘天平测出戒指的质量。把戒指放入一盛满水的烧杯中,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用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即为该戒指的体积。然后计算出该金属的密度。
②可以把金属戒指投入稀硫酸(或盐酸)中,观察是否反应,黄金与稀酸不反应,而金属锌铜混合物中的金属锌与稀酸反应,产生气泡。
例题精讲
例1:你认为下面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并举例说明。
(1)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2)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并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4)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种反应才是置换反应。
解答:前三种是错的,只有第四种正确。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1金属与金属矿物\8.bmp>
(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并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也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黑火药的爆炸反应: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1金属与金属矿物\9.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1金属与金属矿物\10.bmp>
说明反应条件不同,可能会导致反应产物不一样。请你举出其他由于反应条件不同导致反应产物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可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如碳的不充分燃烧可以引起煤气中毒,而碳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如C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生成CO。
例3 纯水几乎是不导电的,在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的做法是____,金属的导电性一般很强,其原因是_____,你认为金属导电和水导电的本质区别在于:金属导电是____变化,水的导电是_____变化,从微观构成上看,金属和水分别是由____和____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金属的导电性的本质。金属导电的原因是金属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定向移动,产生电流。而水中由于存在很少的离子,导电能力很差,加入一些化合物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能力增强。
答案:加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 物理 化学 原子 分子

第二节 铁的冶炼 合金

知识导学
加入石灰石的目的是除去矿石中难以熔化的脉石,加入焦炭的目的是提供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原材料。
实验室中采用把尾气中的CO气体燃烧除去的方法。
工业生产上,则可以回收作为燃料,否则会造成很大浪费。
湿法炼铜在古代就已使用,其实质是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生铁和钢本质都是铁合金,区别主要是含碳量,含碳量越高,硬而脆,机械性能差,炼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提高合金韧性和可加工性。
合金与各成分金属相比,有很多良好的性能。

难点精讲
1.金属冶炼有哪些方法?
分析:金属冶炼方法很多,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如:K、Ca、Na、Mg、Al等较为活泼,常采用电解法获得金属;中间的如:Zn、Fe、Sn、Pb、Cu等一般采用CO、氢气或焦炭反应;Hg和Ag等可采用直接加热金属氧化物的方法获得。
2.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小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发现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
分析: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
解释与结论:(1)生铁中含碳。
(2)碳与稀盐酸不能反应,铁与稀盐酸能反应。
生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剩余黑色固体碳,即黑色不溶物;用澄清石灰水实验可以证明灼烧后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例题精讲
例1  我国最早人工冶炼铁的制品是甘肃灵台出土的秦国铜柄钢剑,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经过分析测试该钢剑属于铁的合金,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钢是含碳量在____之间的铁合金,钢的含碳量越高,钢的硬度越_____(填“大”或“小”)。钢剑由于年代久远,表面出现一层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铁锈是由于铁跟_______(填化学式或名称均可)发生反应而生成的。
思路解析
钢和生铁都属于铁合金,铁合金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钢铁由于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而生锈;表面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2铁的冶炼-合金\1.bmp>
例2 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铁板表面镀上一层锌称为白铁,白铁是铁锌合金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高炉炼出来的是生铁,不是钢
D.从高炉排出的废气,可以直接放空
思路解析:在铁板表面镀上一层锌称为白铁,白铁是铁合金,但不是铁和锌熔合在一起得到的熔合物,故不属于铁锌合金;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从铁矿石中还原得到的是生铁,钢是由生铁经过降低含碳量得到的;从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较多的一氧化碳,必须回收或消耗掉一氧化碳,才能向空气中排放,否则污染环境。
答案:C
例3 在下列反应中,铁的氧化物作氧化剂的是(  )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2铁的冶炼-合金\2.bmp>
思路解析:氧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2铁的冶炼-合金\3.bmp>
B中Fe得到氧原子,被氧化;C中发生了氧原子和氯原子的交换,不属于氧化反应;D中氢氧化铁失去部分氧原子,但氢与氧原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A
例4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冶炼得200吨含铁96%的生铁,需要含三氧化二铁80%的赤铁矿多少吨?(保留一位小数)
解:设需要该赤铁矿的质量为x。
200 t含铁96%的生铁含纯铁的质量为:
(200 t×96%)=192 t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2铁的冶炼-合金\4.bmp>
例5 一般情况下,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的速度越快。为了分析金属Mg、Zn、Fe与酸反应的快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2铁的冶炼-合金\5.bmp>
实验步骤:
①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度相同的盐酸溶液;
②分别加入足量的、大小相等的Mg、Zn、Fe,立即把三个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各试管口。
实验预测与分析:
(1)写出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气球膨胀速度最快的是_____(填试管编号)。
(3)该实验表明,实验室一般选用锌而不选用镁、铁制氢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
(4)步骤②是实验获取成功的关键,你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____。
思路解析:根据实验现象,可观察到,Mg、Zn、Fe与酸反应,气球的变化最快的是Mg,最慢的是Fe。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2铁的冶炼-合金\6.bmp>
(3)生成速度最适合,容易控制又不影响实验时间
(4)同时把三种金属放入试管中

第三节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知识导学
钢铁防腐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对钢铁同时作用。所以关键是如何隔绝空气和如何隔绝水分。
废弃金属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是富集的金属宝藏。废弃金属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回收废弃金属,并对废弃金属加以利用,变废为宝,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

难点精讲
1.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我国主要的金属,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铜制品比比皆是,但铁制文物却很少,中国古代采用铜制成大量铜钱用于流通,却不用铁来铸币,试分析原因。
分析:能够留下的古代艺术品多为金、银、铜制金属制品,因为它们活跃性差,不易被腐蚀。所以古代铸造钱币多用铜、银和金,而铁易于被腐蚀,虽然应用广泛,但却难以长期保存。
2.小强家的电线晚上出了问题,一处铜线和铝线的接头处“长满了灰色、绿色的粉末”。只有铝铜接头处易生锈吗?不同金属的接头处都易于生锈吗?
分析:小强找来了铜丝、铝丝、铁丝和锌条, 将四种不同金属两两相连,同种金属与同种金属间也相连,共组合成10组导线接头。把它们共同放置在室外某处,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淋之后,再观察它们生锈的情况。
几个月后出现的现象应分别是:不同种金属的接口处锈蚀比较严重。
3.小林同学发现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化学学习知道该物质为铜锈,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小林想知道铜在什么条件下锈蚀的?对此进行了分析。
分析: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分析”实验,小林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分析”实验(如图5-3):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3金属的防护和回收\1.bmp>
(1)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B试管中的光亮铜片{zx0}生锈。
(2)C试管中除光亮铜片、蒸馏水外,还有的另外一种物质为二氧化碳(或氧气)。
(3)D试管中除光亮铜片外,还有的另外两种物质为二氧化碳和氧气;从D试管的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水是铜生锈的必要条件之一(或缺少水这个条件,铜不能生锈)。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3金属的防护和回收\2.bmp>
例题精讲
例1:下列关于金属资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除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自然界中的金属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C.防治金属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以保护金属资源和环境
D.合理开发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用途
思路解析
金、银等金属的活动性极弱,在常温或高温时不与氧气反应,它们以单质形式存在于地壳中,故A项正确。矿物的贮存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故B项错误。防止金属腐蚀可以保护金属。废旧电池中含有汞等重金属,如果将废旧电池任意丢弃,汞等重金属渗出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如果将汞等重金属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C项正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如用塑料袋来代替钢等,可以减少金属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B
例2:  (2005安徽中考)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其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下列关于铁画生锈与防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锈时主要生成四氧化三铁
B.悬挂于干燥的环境中
C.经常清扫表面的灰尘可以防锈
D.表面涂漆可以防止生锈
思路解析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而不是四氧化三铁,故选项A不正确。
答案:A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知识导学
石灰石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然界中大理石、青石、花岗岩、贝壳等中主要成分都是石灰石。锅炉使用时间长了,会产生一层“水垢”,“水垢”是由于自然界中的水中含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沉淀后形成“水垢”。水垢能够阻碍热的传导,降低锅炉效率,严重时可能导致锅炉爆炸,产生危险。
碳酸钙受热灼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生石灰很疏松,所以大火焚烧后的圆明园的许多石头破裂了,成了残垣断壁。汉白玉石头则成了碎片。
生石灰可以作干燥剂、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并放出大量的热;熟石灰是常见的建筑材料,能够和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石灰石,增强了它的硬度。
从海水中提取镁盐,加入生石灰,与海水中的镁离子作用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氢氧化镁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镁,然后制得干燥的氯化镁(无水氯化镁),然后电解氯化镁得到金属镁。

难点精讲
1.为什么炼铁过程中加入石灰石?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炼铁过程中加入石灰石,能够与铁矿石中的熔点很高的脉石(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盐而除去。从而降低了生铁中的杂质含量。
2.现有一块孔雀石样品,如何证明孔雀石中含碳酸根离子?
分析:碳酸根离子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
向孔雀石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孔雀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例题精讲
例1:分析某一物质成分时,知道它是含钠的化合物,将稀盐酸滴入此化合物时,放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这种化合物是()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4石灰石的利用\1.bmp>
思路解析
能够产生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含有钠元素,说明该物质为碳酸钠。
答案:C
例2 煅烧100 g碳酸钙,所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
A.14∶1
B.14∶11
C.7∶8
D.1∶1

每生成56份质量的生石灰就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56∶44=14∶11。
答案:B
例3 牙膏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牙膏生产过程中常常添加一种摩擦剂。这种摩擦剂是由一种矿石经过一系列加工而制成的极细小的碳酸钙粉末,其生产过程: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5.4石灰石的利用\3.bmp>
(1)写出A、B、C、D的化学式:A_____,B____,C____,D____。
(2)写出①②③三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解析: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根据矿石的化学性质,可得到以下答案: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知识导学
物质在化学实验中发生了各种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和规律,也可以测定物质的组成。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且体现出物质的各种规律。
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是状态、颜色、质量的变化及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规律和变化的基础。在实验观察中,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描述、总结,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和规律。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和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我们xx的主要内容。
分析问题的过程:首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测),然后制定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查阅资料,进行证据的收集和占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
镁是银白色的金属,在食醋中溶解并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就可以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利用元素符号,包括括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能够更为直观便捷地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过程,且便于国际交流。

难点精讲
1.如何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
分析: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触摸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不容易的,但若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变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dy}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2.如何取用药品?
分析:药品的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a.块状:装入试管时应做到“一横二放三滑”。密度大的金属颗粒,容易打破玻璃容器的底部。取用时应该特别注意。
b.粉末:取用时应注意“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读数,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凹液面的{zd1}点相平。仰视或俯视都不能准确读数,造成误差。
标签向着手心,以免流出的药液腐蚀标签;瓶塞要倒放到桌面上,防止受到污染而污染药品。
3.试设计实验分析蜡烛的组成成分及其燃烧产物。
分析:(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手感滑腻。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在水中,可以观察到漂浮在水中,这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本题考查蜡烛的结构、组成成分。
(2)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例题精讲
例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1.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2.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3.bmp>
<img src=c:\全科学习\初三\化学\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4.bmp>
思路解析
本题结合基本实验操作示意图,考查对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jd1}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无法准确称量至0.05 g;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试管口1/3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量取9.5毫升的药品,不能使用100毫升量筒,因为会产生太大误差。
答案:C
例2:现有下列一些数据,将正确的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A.45°B.90°C.2/3D.1/3E.0.1 gF.0.01 g
(1)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所用的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_________。
(2)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试管夹应在距试管口大约________,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_________的,试管要与桌面成________的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思路解析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一些数据易记混,所以要注意:一是大容积(如酒精灯、烧杯、烧瓶等)盛液体一般不超过容积的2/3,小容积(如试管)盛放液体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二是使用铁夹、试管夹时应夹在离试管口大约1/3处(或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答案:(1)E (2)C (3)D D A
例3:小英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放好后,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zd1}处,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zd1}处,读数为5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A.等于15 mL
B.大于15 mL
C.小于15 mL
D.无法确定
思路解析
本题所述的两种读数方法均是错误的。俯视时,读数与实际体积相比偏大,即量筒内实际体积小于20 mL,仰视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小,即量筒内液体实际体积大于5 mL。故倒出的液体实际体积小于15 mL。
答案:C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初中化学三年级上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